文学巴士 www.wx84.cc,回到北宋当大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甘奇去开封府报了名,推荐甘奇的是开封府官学的吕颂吕学究。
大宋的科举,虽然没有官方考秀才这一道程序,但其实也还是有这么一个过场的,这个过场一般而言由各地的衙门或者官学组织进行,其实就是一个参加举子考试的资格,获得这个资格,就是获得推荐的机会。
另外宋朝还有一个神童试,这是另外一个科举选拔的办法,这也是一个推荐系统,仁宗朝三十多年,一共举办了十二次,就是各地选拔一些神童,或者称之为天才儿童,然后进行考试,最后皇帝会亲自见一见,殿试一下。从这种渠道当官的人,也不少,比如大名鼎鼎的晏殊,就是通过神童试进入官场的,十四岁就当官了。
要说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到如今,其实也还在发展阶段,还有昔日举荐制度的许多影子存在,甚至说宋朝科举,举荐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到得明清,科举制度就慢慢摆脱了举荐这一道,官方的考试也变多了起来。
乃至于宋朝进士之前的功名所带来的好处,也远远不及明朝,明朝的举人是终身制功名,一辈子连赋税都不用交,这是实打实的好处。这倒也不是说宋朝这种一次性的举子身份就没有用了,文人圈内地位的提升是必然的,还有同窗之类的交集圈子也会不同,隐形的好处也不在少数。
这也是为何甘奇他老爹能只靠着一个身份,就能发家致富的原因所在。考得中举子,连给别人家当老师的待遇都要好上不少,若是有几个相熟的同窗当了官,其中的影响也就更多了。不说如何大富大贵,追求一个小富还是不在话下的。
报名了,一个多月之后,开封府就会组织考试,这叫作发解试,考上举人了,明年就可以参加礼部省试。
学习中的甘奇,考前冲刺,那是头悬梁锥刺股,除了时不时到工地上去转一转,几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连讲课都停了。
财政部王安石,也每天按时来接受数学与会计课程的培训,还得给甘奇答疑解惑,甘奇在死记硬背之余,也开始了刷题模式,刷完题之后,自然就需要王安石来讲一讲题。
这个刷题,不仅仅是刷策论的题,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经义题,类似于名词解释。把圣人的一段话语拿出来进行阐述,宋朝的风气很开放,这种题目基本上属于用圣人之言来说自己的道理,只要不反动不胡说,你愿意把圣人之言怎么解释都行,解释得好,自然就能出类拔萃。
这种开放性的题目,对于甘奇而言,也是优势。对于甘奇而言,帖经墨义,越多这样的题目越好,越少那种死记硬背的默写填空,甘奇就越有优势。
也就是说,宋朝的科举与明清的科举比起来,是更适合甘奇来考的。科举到了明清,就真正慢慢进入了僵化地步,所谓八股文,就是起与明朝,到清朝越发严苛,连答题的格式都有明确的规定,而在宋朝答题,文章的格式是没有规定的,长句短句随你用,更不需要什么押韵,就是写论述散文。
宋朝的科举考试,其实可以与后世的公务员考试进行类比。考帖经墨义,就是考政治思想,只是宋朝考儒家思想,后世考社会主义核心思想。考策论,就是考申论,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
宋朝科举唯一缺的就是“行测”,就是行政能力测试,行政能力测试,其实可以说成就是一个人的逻辑能力测试,考的就是考生对于一件事情的认知能力,能不能看透许多事情的本质问题,能看透事情的本质,才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最后自然就是面试了,宋朝的面试官,就是皇帝,皇帝亲自面试你。
认真说一语,能考过公务员考试的人,其实都是人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公务员队伍的各方面素质越来越高,也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越来越规范化有很大关系。
真正以应试这一道而言,王安石这个老师,其实比胡瑗还要称职,只因为胡瑗是学术派,王安石就属于务实派了,应试而言,务实派是优于学术派的。
不过胡瑗倒是帮了甘奇一个忙,推荐了一些蔡确这个外地学子,意思就是把蔡确的组织关系挂在了太学之下,这样蔡确就不必担忧学籍问题了,中过举的蔡确就可以直接参与明年的考试。
甘奇在老宅之中一心备考,读书读得昏天暗地,刷题刷得死去活来,却忽略了一件事情。
有些事情,终究还是会发生的。
就像关心甘奇备考的吴巧儿,带着许多补品出城而来,开开心心回到家中,看着甘霸在门口啃着西瓜,还笑着与甘霸说道:“呆霸,最近你还不错啊,好好守着门,不能让人打扰了乖官读书。”
&nb... -->>
甘奇去开封府报了名,推荐甘奇的是开封府官学的吕颂吕学究。
大宋的科举,虽然没有官方考秀才这一道程序,但其实也还是有这么一个过场的,这个过场一般而言由各地的衙门或者官学组织进行,其实就是一个参加举子考试的资格,获得这个资格,就是获得推荐的机会。
另外宋朝还有一个神童试,这是另外一个科举选拔的办法,这也是一个推荐系统,仁宗朝三十多年,一共举办了十二次,就是各地选拔一些神童,或者称之为天才儿童,然后进行考试,最后皇帝会亲自见一见,殿试一下。从这种渠道当官的人,也不少,比如大名鼎鼎的晏殊,就是通过神童试进入官场的,十四岁就当官了。
要说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到如今,其实也还在发展阶段,还有昔日举荐制度的许多影子存在,甚至说宋朝科举,举荐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到得明清,科举制度就慢慢摆脱了举荐这一道,官方的考试也变多了起来。
乃至于宋朝进士之前的功名所带来的好处,也远远不及明朝,明朝的举人是终身制功名,一辈子连赋税都不用交,这是实打实的好处。这倒也不是说宋朝这种一次性的举子身份就没有用了,文人圈内地位的提升是必然的,还有同窗之类的交集圈子也会不同,隐形的好处也不在少数。
这也是为何甘奇他老爹能只靠着一个身份,就能发家致富的原因所在。考得中举子,连给别人家当老师的待遇都要好上不少,若是有几个相熟的同窗当了官,其中的影响也就更多了。不说如何大富大贵,追求一个小富还是不在话下的。
报名了,一个多月之后,开封府就会组织考试,这叫作发解试,考上举人了,明年就可以参加礼部省试。
学习中的甘奇,考前冲刺,那是头悬梁锥刺股,除了时不时到工地上去转一转,几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连讲课都停了。
财政部王安石,也每天按时来接受数学与会计课程的培训,还得给甘奇答疑解惑,甘奇在死记硬背之余,也开始了刷题模式,刷完题之后,自然就需要王安石来讲一讲题。
这个刷题,不仅仅是刷策论的题,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经义题,类似于名词解释。把圣人的一段话语拿出来进行阐述,宋朝的风气很开放,这种题目基本上属于用圣人之言来说自己的道理,只要不反动不胡说,你愿意把圣人之言怎么解释都行,解释得好,自然就能出类拔萃。
这种开放性的题目,对于甘奇而言,也是优势。对于甘奇而言,帖经墨义,越多这样的题目越好,越少那种死记硬背的默写填空,甘奇就越有优势。
也就是说,宋朝的科举与明清的科举比起来,是更适合甘奇来考的。科举到了明清,就真正慢慢进入了僵化地步,所谓八股文,就是起与明朝,到清朝越发严苛,连答题的格式都有明确的规定,而在宋朝答题,文章的格式是没有规定的,长句短句随你用,更不需要什么押韵,就是写论述散文。
宋朝的科举考试,其实可以与后世的公务员考试进行类比。考帖经墨义,就是考政治思想,只是宋朝考儒家思想,后世考社会主义核心思想。考策论,就是考申论,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
宋朝科举唯一缺的就是“行测”,就是行政能力测试,行政能力测试,其实可以说成就是一个人的逻辑能力测试,考的就是考生对于一件事情的认知能力,能不能看透许多事情的本质问题,能看透事情的本质,才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最后自然就是面试了,宋朝的面试官,就是皇帝,皇帝亲自面试你。
认真说一语,能考过公务员考试的人,其实都是人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公务员队伍的各方面素质越来越高,也与公务员考试制度的越来越规范化有很大关系。
真正以应试这一道而言,王安石这个老师,其实比胡瑗还要称职,只因为胡瑗是学术派,王安石就属于务实派了,应试而言,务实派是优于学术派的。
不过胡瑗倒是帮了甘奇一个忙,推荐了一些蔡确这个外地学子,意思就是把蔡确的组织关系挂在了太学之下,这样蔡确就不必担忧学籍问题了,中过举的蔡确就可以直接参与明年的考试。
甘奇在老宅之中一心备考,读书读得昏天暗地,刷题刷得死去活来,却忽略了一件事情。
有些事情,终究还是会发生的。
就像关心甘奇备考的吴巧儿,带着许多补品出城而来,开开心心回到家中,看着甘霸在门口啃着西瓜,还笑着与甘霸说道:“呆霸,最近你还不错啊,好好守着门,不能让人打扰了乖官读书。”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