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乱世栋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乐安顺流而下去鄱阳,还是从鄱阳逆流而上去乐安,行船都不容易。
有时冬天水位过低,南鄱水某些河段无法行船,也会对两地之间的航运造成影响。
现在,李笠就任鄱阳内史,要提升乐安‘水铜’的开采量,便要整治‘脾气暴躁’的南鄱水,让其‘温顺’下来。
在河道上合适的位置,修建多级堰坝,靠阶梯蓄水形成水位较深、水流较缓的多级航道,每段航道都有船队往返接力运送人、货。
虽然牺牲了顺流而下、一船直达终点的便利性,但是,确保了船队逆流而上运送物资的运输能力。
逆流而上时,能否以较低成本运输粮食能力,才是制约乐安铜冶提升产量的瓶颈。
李笠算得清楚,要提升乐安‘水铜’的产量,就得多开矿场,然后简单粗暴的增加人力。
但是,开采铜矿的人力不事农业生产,不产出一粒米,却要消耗大量粮食。
乐安地区山多平地少,要养活上万的脱产(农业生产)人口,全靠从外地运粮,也就是从下游鄱阳运粮到乐安。
在南鄱水逆水行船,基本上全靠船夫人力划船、撑船,到了水流湍急的河道,还得靠纤夫拉纤,所以运输成本不低。
那么,若有多级航道,每段航道如同水流缓慢的湖泊,然后由各级航道船队来‘接力’运送物资,虽然麻烦了些,但总体而言,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缩短运输时间。
这是‘交通’,而在一些河段周边置行洪区域,并且在南鄱水的主要支流上修建堰坝蓄水,构成一个蓄水、放水的水利体系。
如此就能驯服南鄱水,确保沿岸地区农田得到灌溉,又不会被水患困扰。
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来说,要实现这个构想,正常而言要花上十几年,李笠鄱阳内史的任期不过三到五年,想要完成如此工程,是不可能的。
但是,鄱阳建制由来已久,自晋以来,鄱阳南北鄱水流域不断有百姓开荒、定居,无数有识之士也曾为治理水患,对鄱水流域的水情进行勘察。
加上沿岸百姓历年与水患搏斗的经验,无数经验累积下来,李笠在其基础上加把力,就能创造奇迹。
“加把力”的意思,就是解决资金和物资,然后大规模组织劳动力施工。
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郡廨的资金有限,所以,李笠想了许多办法,尽一切可能,调动能调动的资源。
“即将入夏,雨季来临,河水暴涨,这座堰坝,得如期完工。”
李笠交代担任监工的吏员,看着施工工地无数人的忙碌身影,再和陪同视察的乡老、里吏嘱咐:
“一切,都按说好的来,不管出什么意外,都有本官兜着,你们只管放开手脚干。”
“本官既然说了三年内,要让这里大变样,让大伙都过上好日子,那就绝不会食言,不过,也得诸位带着乡亲们一起努力才行。”
一番交代后,李笠往不远处下游临时码头走去,一边走,一边想着事情。
乐安目前的铜产量,以及未来的预期产量,都是指用“胆铜法”提炼的“水铜”,而他真正的目标,是矿铜。
若仅仅是为了提升‘水铜’的产量,不至于要大张旗鼓建造多级堰坝,确保极高的逆水航运能力,一切的一切,还是为了一处神秘的矿铜。
而这矿铜,他终于找到了。
数年前,当乐安‘水铜’刚正式开采时,李笠就花了重金,请了不少探矿老手,组队在乐安地区勘察矿脉。
数年下来,他自掏腰包,承担了巨大的开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个巨型矿脉,被他找到了。
如果不出意外,二十世纪中期后才出现的亚洲第一铜矿(当时)——德兴铜矿,其露天矿场所在地,找到了。
就在乐安上游某处,距河岸十余里的群山之中,矿脉很浅,开采难度相对不大。
而在古代,谁掌握了一个超级铜矿,谁就不会缺钱。
即便没有机械化开采能力,这样的巨型露天(浅层)铜矿,若能大规模开采,并且能将铜料运出来,足以让一个摇摇欲坠的朝廷,起死回生。
甚至,撑起统一天下的所有货币开支。
这样的宝藏,只能握在他的手中,所以,朝廷只知道乐安有‘水铜’,却不知道有一处巨大的露天铜矿脉。
一旦知道,鄱阳内史轮不到他来做。
如此秘密,至少目前是不能泄露出去的,猜到些许端倪的张铤,如不是可靠地自己人,李笠早就灭口了。
但是,这样的超级铜矿要大规模开发,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即便是先期开采,可能需要十余年。
因为没有机械化开采能力,也没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需要动用大量人力开山、修路、采矿,需要一条稳定的水运航道来确保人员、物资运输。
更需要从外地运来大量粮食,确保矿区所需。
李笠大概估算过,要初步开采这个露天(浅层)铜矿,直接投入的劳动力至少要五万人,连带其家属,以及闲杂人等,乐安矿区要容纳三十万人长期居住。
以每人平均每月消耗二石粮食计,三十万脱产(脱离农业生产)人口,每月消耗粮食六十万石,这些粮食只能靠外运。
后续开发、开采,还得投入更多人力物力。
如此巨大的粮食供应和运输能力,需要长时间投入人力物力来实现,目前只能先打基础,而官府并没有能力来实施这样的工程。
所以,李笠要来个“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不声不响中,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乐安顺流而下去鄱阳,还是从鄱阳逆流而上去乐安,行船都不容易。
有时冬天水位过低,南鄱水某些河段无法行船,也会对两地之间的航运造成影响。
现在,李笠就任鄱阳内史,要提升乐安‘水铜’的开采量,便要整治‘脾气暴躁’的南鄱水,让其‘温顺’下来。
在河道上合适的位置,修建多级堰坝,靠阶梯蓄水形成水位较深、水流较缓的多级航道,每段航道都有船队往返接力运送人、货。
虽然牺牲了顺流而下、一船直达终点的便利性,但是,确保了船队逆流而上运送物资的运输能力。
逆流而上时,能否以较低成本运输粮食能力,才是制约乐安铜冶提升产量的瓶颈。
李笠算得清楚,要提升乐安‘水铜’的产量,就得多开矿场,然后简单粗暴的增加人力。
但是,开采铜矿的人力不事农业生产,不产出一粒米,却要消耗大量粮食。
乐安地区山多平地少,要养活上万的脱产(农业生产)人口,全靠从外地运粮,也就是从下游鄱阳运粮到乐安。
在南鄱水逆水行船,基本上全靠船夫人力划船、撑船,到了水流湍急的河道,还得靠纤夫拉纤,所以运输成本不低。
那么,若有多级航道,每段航道如同水流缓慢的湖泊,然后由各级航道船队来‘接力’运送物资,虽然麻烦了些,但总体而言,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缩短运输时间。
这是‘交通’,而在一些河段周边置行洪区域,并且在南鄱水的主要支流上修建堰坝蓄水,构成一个蓄水、放水的水利体系。
如此就能驯服南鄱水,确保沿岸地区农田得到灌溉,又不会被水患困扰。
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来说,要实现这个构想,正常而言要花上十几年,李笠鄱阳内史的任期不过三到五年,想要完成如此工程,是不可能的。
但是,鄱阳建制由来已久,自晋以来,鄱阳南北鄱水流域不断有百姓开荒、定居,无数有识之士也曾为治理水患,对鄱水流域的水情进行勘察。
加上沿岸百姓历年与水患搏斗的经验,无数经验累积下来,李笠在其基础上加把力,就能创造奇迹。
“加把力”的意思,就是解决资金和物资,然后大规模组织劳动力施工。
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郡廨的资金有限,所以,李笠想了许多办法,尽一切可能,调动能调动的资源。
“即将入夏,雨季来临,河水暴涨,这座堰坝,得如期完工。”
李笠交代担任监工的吏员,看着施工工地无数人的忙碌身影,再和陪同视察的乡老、里吏嘱咐:
“一切,都按说好的来,不管出什么意外,都有本官兜着,你们只管放开手脚干。”
“本官既然说了三年内,要让这里大变样,让大伙都过上好日子,那就绝不会食言,不过,也得诸位带着乡亲们一起努力才行。”
一番交代后,李笠往不远处下游临时码头走去,一边走,一边想着事情。
乐安目前的铜产量,以及未来的预期产量,都是指用“胆铜法”提炼的“水铜”,而他真正的目标,是矿铜。
若仅仅是为了提升‘水铜’的产量,不至于要大张旗鼓建造多级堰坝,确保极高的逆水航运能力,一切的一切,还是为了一处神秘的矿铜。
而这矿铜,他终于找到了。
数年前,当乐安‘水铜’刚正式开采时,李笠就花了重金,请了不少探矿老手,组队在乐安地区勘察矿脉。
数年下来,他自掏腰包,承担了巨大的开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个巨型矿脉,被他找到了。
如果不出意外,二十世纪中期后才出现的亚洲第一铜矿(当时)——德兴铜矿,其露天矿场所在地,找到了。
就在乐安上游某处,距河岸十余里的群山之中,矿脉很浅,开采难度相对不大。
而在古代,谁掌握了一个超级铜矿,谁就不会缺钱。
即便没有机械化开采能力,这样的巨型露天(浅层)铜矿,若能大规模开采,并且能将铜料运出来,足以让一个摇摇欲坠的朝廷,起死回生。
甚至,撑起统一天下的所有货币开支。
这样的宝藏,只能握在他的手中,所以,朝廷只知道乐安有‘水铜’,却不知道有一处巨大的露天铜矿脉。
一旦知道,鄱阳内史轮不到他来做。
如此秘密,至少目前是不能泄露出去的,猜到些许端倪的张铤,如不是可靠地自己人,李笠早就灭口了。
但是,这样的超级铜矿要大规模开发,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即便是先期开采,可能需要十余年。
因为没有机械化开采能力,也没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需要动用大量人力开山、修路、采矿,需要一条稳定的水运航道来确保人员、物资运输。
更需要从外地运来大量粮食,确保矿区所需。
李笠大概估算过,要初步开采这个露天(浅层)铜矿,直接投入的劳动力至少要五万人,连带其家属,以及闲杂人等,乐安矿区要容纳三十万人长期居住。
以每人平均每月消耗二石粮食计,三十万脱产(脱离农业生产)人口,每月消耗粮食六十万石,这些粮食只能靠外运。
后续开发、开采,还得投入更多人力物力。
如此巨大的粮食供应和运输能力,需要长时间投入人力物力来实现,目前只能先打基础,而官府并没有能力来实施这样的工程。
所以,李笠要来个“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不声不响中,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