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玉玺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番外六
自打柳家的官司开审, 蓝太皇太后就愈发想念李玉华。眼瞅就是年了,千里迢迢的,年货送到北疆, 估计李玉华他们也要起驾回帝都了,蓝太皇太后就着人收拾些轻便东西, 主要信就写了半箱,跟孙媳诉说心事。
担心穆安之在柳家事上用情太过, 反是伤身。
新伊离帝都城太远, 两地消息不通,李玉华只知道柳家案重审, 当然, 柳家翻案是一定的, 不然也不能挖掘出杜长史的身份来。
至于旁的,李玉华想着, 柳家是三哥的娘舅家,这可不是等闲亲戚, 要是柳家在, 三哥少时不会过的那样辛苦。就是李玉华自己, 倘当年不是她娘娘家无人, 许箴怕也不敢说和离就和离。
这年头,舅家是不一样的。
像李玉华, 她是不肯认许家的,所以小麒麟和大海也就没舅家。虽说孩子们不缺这个,到底是些憾事。
不叫三哥出这口气, 怎么可能?
再说了,郡王妃大姨在新伊帮她不少,李玉华怀孕生产做月子, 连带穆安之去帝都抢皇位,郡王妃对李玉华颇多宽慰指点。
她要有婆婆也就这样指导她家事了。
所以,李玉华也没太将蓝太皇太后的信放在心上,等明年她回帝都再说呗。眼下得先把柳家案子翻过来,这样才能给婆婆正名,能婆婆正名,她三哥的名份才能正,也能安抚一干旧臣,更能令勋贵归心。
李玉华盘算一回,就张罗着过年了。
在新伊都是旧臣,现在没哪个不归心的,各部落不服的也早叫三哥和杜长史收拾服了,各州府,连陕甘的何总督在她家三哥登基后就给李玉华上过请安折,如今眼瞅过年,帝都离得远,陕甘近的多,何总督还特特打发人送了许多年货孝敬给皇后娘娘。
来送年货的是何总督的孙子,江珣的大舅子,何氏的兄长,何公子。李玉华见过他之后就让他去何氏那里说说话,也看看外甥。
何公子也特特的给杜长史带了年礼,还有何总督写给杜长史的信,基本就是感怀两家多年旧交,如今柳家有后,悲喜交加云云。
出身天生就代表一种位置,像何总督,当初三殿下要入关他还要自杀,那是他身为封疆大吏的本分,你一藩王,无旨便敢私自带兵入关,没这样的道理。何总督要是欢天喜地放穆安之入关,旁人得唾弃何总督失了一地大员的本分。
但打心里说,何总督怎么想的,那谁知道,反正他一把年纪也只做到陕甘总督,诸总督中排名最末。
何家也在旧勋之列,这些年,旧勋不受陛下待见,大家心里都清楚。不求陛下对旧勋另眼相待,也得一碗水端平啊,但凡官位,总是寒门先挑,剩下的才能轮得到勋贵。何总督也没什么不服的,唐驸马那还是陛下嫡亲妹婿哪,平时千好万好,深得帝恩,唐家千年世族,唐驸马当年还有功名的人,这些年也只做了个内务司总管,进六部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像三殿下穆安之,天生就带着勋贵一脉的血统,与陆国公那寒门出身的外戚水火不容,更是早与裴相为首的穷酸清流翻脸……要说勋贵对穆安之无好感,绝不可能。
穆安之能这么快到帝都,不只是陆侯与北疆军神勇,白大人的火砲威力惊人,其间多少都有各地勋贵放水的原因。
一场柳王之争,穆宣帝都能心神俱裂到持续几十年对勋贵的打压,可是,穆宣帝也不得不用他们。北安关的姚国公,南夷州南安侯,都是勋贵,没有寒门能取代他们,穆宣帝刚愎自用也未到自毁长城的地步。
这些年,勋贵居高位者的确不多,但是,高位谋不到,小官小位的也把子弟安排出去,这些年也叫他们织出一张密密的大网来。
穆宣帝最后警觉陆国公可疑,方想起用勋贵,已经太迟了。勋贵也不是狗啊,随你召之则来,挥之则去。
要是穆宣帝年轻二十年,还有可能。
但是,诸皇子已长成,有代表寒门清流的东宫,有举起大旗与东宫相争母族虽败却是当年一等一豪门的三殿下,勋贵们与其去向穆宣帝投诚,为何不另选一位皇子呢?
穆宣帝已经老三,纵支持他当政,他还能在帝位多少年?再说,这位陛下当年如何忘恩负义、刻薄寡恩,勋贵们历历在目。当年,是他们一手拱卫穆宣帝登基,穆宣帝却反手将勋贵压制几十年。
所以,东宫谋权,只要东宫谨慎的未对勋贵动手,勋贵们是不会理皇家之争的。他们的眼睛,一直在盯着西北。穆安之一动,只要他稍有作为,不出昏招,他天生就与勋贵有同样的立场,勋贵即便明着不能支持三殿下去帝都,暗地里也乐见其成。
这是勋贵的大势所趋。
穆宣帝那里走了眼,三殿下这里再不能瞎。
所以,穆宣帝入关入帝都立东宫登皇位,相较于当年仁宗皇帝两战江南方从藩王行至东宫,穆安之简直顺遂不像话。
穆安之登基,最乐见此事除了穆安之身边从龙之功的旧臣,便是勋贵。
以至有些昏头的还琢磨着,皇帝陛下登基,皇后娘娘远在西北,要不要给陛下送俩妃子啥的,这种蠢话一出口就叫家中长辈捶个半死,简直不动脑子,皇后娘娘是陛下发妻,同甘共苦过来的,眼下已有两个儿子傍身,这个时候给陛下送妃子,直接把皇后太子都得罪了,人脑袋里长个猪脑子。
帝都勋贵根本没人提这事,永安侯倒是觉着,他掌九门怕是不大妥当,想跟穆安之请辞。穆安之一向心大,从不是穆宣帝那疑神疑鬼的脾气,知道永安侯担心他与穆宣帝父子不睦,永安侯掌九门还是穆宣帝当年的旨意。
穆安之道,“你只管安心当差,当年我与玉华妹妹成亲,你家夫人还是玉华妹妹的全福人来着,你是我大婚的司仪官。那会儿三位皇子一同办喜事,我那里最冷清,独你和陆侯不惧去吃喜酒。我与玉华妹妹出宫开府,咱们来往虽不多,玉华妹妹同你家夫人可是极好交情。永安,安心吧,你年轻时颇有战功,可惜当打之年倒闲置了。我看九门的差使你做的很好,趁着正当壮年,咱们君臣当做一番事业。”
唐驸马的差使,穆安之也没动,内务司那里是得要个一等一的妥当人,不过把唐驸马的长子放到永安侯麾下,也是重用之意。不同于穆宣帝对勋贵的提防,穆安之与勋贵简直一拍即合。
连宗室他都选拔有用子弟拿出来一用,楚世子,现在是楚亲王家的长孙穆庆,眼下就是穆安之手下红人。
前楚世子妃,今楚王妃常真情实感的表示,“陛下身边有正气。”她那昏头昏脑的孙子,一跟三殿下就成了个明白人。眼下非但没了小妖精,孙子还得了个从龙之功,只要孙子安安稳稳的,一朝的富贵是妥妥的了。
不过,要说宗室中投资眼光最好的,非晋国公夫人莫属。她嫡出的一双儿子当初都是跟着三殿下去的西北,如今三殿下登基为帝,儿子在西北已有实差,女儿还没被和亲,如今往她这里来打听女儿亲事的,那真是堆山填海,都是往日想都不敢想的上等人家。
只是,晋国公一见儿女有出息,登时又犯了昏,那昏头勋贵没干成的事,叫他给干了,闲置在家多时的晋国公牵头一些落魄宗室联名给穆安之上书,说陛下初登基,宜遴选后宫,充盈宫室,广育子嗣,以慰先祖。
穆安之拿着晋国公的奏章同一干重臣说,“真是破窑出好瓷,晋国公这样的人,竟然有惜怡那样实干的儿子。罢了,我看他这点见识也配不上国公之位,让惜怡袭爵吧,这也没法子,有这样的父亲,只得让惜怡早些担心家中责任了。”指尖顺着名单一划而过,“有爵有去爵,有官的去官,宗室俸一应革除。”
晋国公夫人气的在蓝太皇太后那里哭了三场,险没哭晕过去。蓝太皇太后倒是很理解晋国公夫人,大好局面,叫这么个昏头胀脑的货给毁了,有这样的男人,还不如带着儿女守寡来得痛快。蓝太皇太后宽慰她,“你就看着儿女吧。你的福也不在他身上。”
晋国公夫人直捶胸口,恨不能一口气上不来直接死了算了,她哭的两眼肿出烂桃,哽咽道,“娘娘知道我家,爹娘没本事,孩子们倒是知道自强,谁家似我家似的,不能帮孩子倒罢了,倒有这样扯后腿的亲爹。”
蓝太皇太后说,“你以后把他看好了,别让他做出这没脑子的事来!你也是,你跟玉华是什么样的交情,这要搁旁人,你也落不了好。吃一堑长一智吧,你也就嘴上厉害,把管家的本事拿出来,怎么连这么个男人都管不住。你说,这也就是安之,把爵位让惜怡袭了,要没这句话,儿孙都叫他连累的没了前程。”
晋国公夫人是气狠了,好在如今她儿女出息,腰也硬,回府狠治了一回家,把平时跟在晋国公身边那些不着四六的,打的打卖的卖,还有撺掇着晋国公上奏章的清客,这也不是晋国公家的仆婢,人家正经良民,原本晋国公夫人就似蓝太皇太后说的,就嘴厉害,实际是个软货,不然也不能让晋国公纳一院子的小老婆。
晋国公夫人娘家出身寻常,半点帮不到她,如今不一样的,儿女皆以成人又有出息。晋国公夫人先把府里料理干净,给那挑事的清客治了个偷盗的罪名,在官府一顿板子打个半死,还判了三年流刑。
前晋国公也叫晋国公夫人看管起来,就在府里,爱吃吃,爱喝喝,爱哪个小老婆都随便,就是不许踏出家门一步。
连楚王妃都被蓝太皇太后叫到宫里叮嘱几句,无外乎让楚王看管好在帝都宗室,别弄出这样讨嫌的事。蓝太皇太后的话,“咱们是什么样的身份,阿庆叫个妖精迷惑住,你哭了多少回,才不管这些妃嫔的事呢。眼下西南战事未歇,刚收复两湖大半就遇着过冬,明年还要有战事,安之刚登基,也顾不上这个。再说,玉华与孩子们还在北疆,满朝文武百官谁都没提,就宗室提,多没眼色。我知这事与你不相干,可帝都宗室,楚王是宗正,让他把这些四六不懂的管好了,别再闹出笑话来。”
楚王妃也大恨晋国公这昏头货,“我心里正愧悔此事,这些年,阿庆阿瑶小夫妻都多得陛下与皇后照顾,哎,竟出这样的事,也是把我气个半死,王爷在家骂了半日。不怪陛下生气,谁不生气。娘娘放心,以后断不能再有这样的事。”
穆安之原是想着玉华妹妹回帝都大办封后礼,如今这朝中上蹿下跳的,穆安之先让老友裴如玉写一封辞藻华丽把李玉华夸得天上有人间无的封后诏书,让内务司筹办明年封后大典。
可实际,再如何想大办,打仗这两年,朝中银钱不丰,所以,也不能太煊赫了。
不然,西南水深火热,帝都大操大办,也让百官寒心。
穆安之写好几封信跟玉华妹妹叨咕此事,言语间颇是郁闷,还特别记挂孩子们,尤其是小麒麟,他走后可睡得好,可有想爸爸。
孩子才多大,不过也似懂事一般,穆安之刚走那几日,不说一直跟穆安这睡的小麒麟,大海都有几分不习惯,往时炕上都是四个人的,怎么不见爸爸了?晚上一直拿眼睛瞧门口。小麒麟也是一样,那几天就闷闷的,不大高兴的样子。不过,日子久也便没事了。
两个孩子现在都会叫爹了,当然,先学会的还是叫娘。
穆安之在北疆就藩的日子不长,但因为时刻准备反攻帝都,对北疆的驿站建设做出卓越贡献,俩人虽不得见,但书信委实没少来往。
穆安之接到儿子会叫爹的信,还跟大臣们显摆一回。
蓝太皇太后见着这信也很高兴,皇孙身子健壮就是喜事,李玉华也很会写信,还特意说孙嬷... -->>
番外六
自打柳家的官司开审, 蓝太皇太后就愈发想念李玉华。眼瞅就是年了,千里迢迢的,年货送到北疆, 估计李玉华他们也要起驾回帝都了,蓝太皇太后就着人收拾些轻便东西, 主要信就写了半箱,跟孙媳诉说心事。
担心穆安之在柳家事上用情太过, 反是伤身。
新伊离帝都城太远, 两地消息不通,李玉华只知道柳家案重审, 当然, 柳家翻案是一定的, 不然也不能挖掘出杜长史的身份来。
至于旁的,李玉华想着, 柳家是三哥的娘舅家,这可不是等闲亲戚, 要是柳家在, 三哥少时不会过的那样辛苦。就是李玉华自己, 倘当年不是她娘娘家无人, 许箴怕也不敢说和离就和离。
这年头,舅家是不一样的。
像李玉华, 她是不肯认许家的,所以小麒麟和大海也就没舅家。虽说孩子们不缺这个,到底是些憾事。
不叫三哥出这口气, 怎么可能?
再说了,郡王妃大姨在新伊帮她不少,李玉华怀孕生产做月子, 连带穆安之去帝都抢皇位,郡王妃对李玉华颇多宽慰指点。
她要有婆婆也就这样指导她家事了。
所以,李玉华也没太将蓝太皇太后的信放在心上,等明年她回帝都再说呗。眼下得先把柳家案子翻过来,这样才能给婆婆正名,能婆婆正名,她三哥的名份才能正,也能安抚一干旧臣,更能令勋贵归心。
李玉华盘算一回,就张罗着过年了。
在新伊都是旧臣,现在没哪个不归心的,各部落不服的也早叫三哥和杜长史收拾服了,各州府,连陕甘的何总督在她家三哥登基后就给李玉华上过请安折,如今眼瞅过年,帝都离得远,陕甘近的多,何总督还特特打发人送了许多年货孝敬给皇后娘娘。
来送年货的是何总督的孙子,江珣的大舅子,何氏的兄长,何公子。李玉华见过他之后就让他去何氏那里说说话,也看看外甥。
何公子也特特的给杜长史带了年礼,还有何总督写给杜长史的信,基本就是感怀两家多年旧交,如今柳家有后,悲喜交加云云。
出身天生就代表一种位置,像何总督,当初三殿下要入关他还要自杀,那是他身为封疆大吏的本分,你一藩王,无旨便敢私自带兵入关,没这样的道理。何总督要是欢天喜地放穆安之入关,旁人得唾弃何总督失了一地大员的本分。
但打心里说,何总督怎么想的,那谁知道,反正他一把年纪也只做到陕甘总督,诸总督中排名最末。
何家也在旧勋之列,这些年,旧勋不受陛下待见,大家心里都清楚。不求陛下对旧勋另眼相待,也得一碗水端平啊,但凡官位,总是寒门先挑,剩下的才能轮得到勋贵。何总督也没什么不服的,唐驸马那还是陛下嫡亲妹婿哪,平时千好万好,深得帝恩,唐家千年世族,唐驸马当年还有功名的人,这些年也只做了个内务司总管,进六部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像三殿下穆安之,天生就带着勋贵一脉的血统,与陆国公那寒门出身的外戚水火不容,更是早与裴相为首的穷酸清流翻脸……要说勋贵对穆安之无好感,绝不可能。
穆安之能这么快到帝都,不只是陆侯与北疆军神勇,白大人的火砲威力惊人,其间多少都有各地勋贵放水的原因。
一场柳王之争,穆宣帝都能心神俱裂到持续几十年对勋贵的打压,可是,穆宣帝也不得不用他们。北安关的姚国公,南夷州南安侯,都是勋贵,没有寒门能取代他们,穆宣帝刚愎自用也未到自毁长城的地步。
这些年,勋贵居高位者的确不多,但是,高位谋不到,小官小位的也把子弟安排出去,这些年也叫他们织出一张密密的大网来。
穆宣帝最后警觉陆国公可疑,方想起用勋贵,已经太迟了。勋贵也不是狗啊,随你召之则来,挥之则去。
要是穆宣帝年轻二十年,还有可能。
但是,诸皇子已长成,有代表寒门清流的东宫,有举起大旗与东宫相争母族虽败却是当年一等一豪门的三殿下,勋贵们与其去向穆宣帝投诚,为何不另选一位皇子呢?
穆宣帝已经老三,纵支持他当政,他还能在帝位多少年?再说,这位陛下当年如何忘恩负义、刻薄寡恩,勋贵们历历在目。当年,是他们一手拱卫穆宣帝登基,穆宣帝却反手将勋贵压制几十年。
所以,东宫谋权,只要东宫谨慎的未对勋贵动手,勋贵们是不会理皇家之争的。他们的眼睛,一直在盯着西北。穆安之一动,只要他稍有作为,不出昏招,他天生就与勋贵有同样的立场,勋贵即便明着不能支持三殿下去帝都,暗地里也乐见其成。
这是勋贵的大势所趋。
穆宣帝那里走了眼,三殿下这里再不能瞎。
所以,穆宣帝入关入帝都立东宫登皇位,相较于当年仁宗皇帝两战江南方从藩王行至东宫,穆安之简直顺遂不像话。
穆安之登基,最乐见此事除了穆安之身边从龙之功的旧臣,便是勋贵。
以至有些昏头的还琢磨着,皇帝陛下登基,皇后娘娘远在西北,要不要给陛下送俩妃子啥的,这种蠢话一出口就叫家中长辈捶个半死,简直不动脑子,皇后娘娘是陛下发妻,同甘共苦过来的,眼下已有两个儿子傍身,这个时候给陛下送妃子,直接把皇后太子都得罪了,人脑袋里长个猪脑子。
帝都勋贵根本没人提这事,永安侯倒是觉着,他掌九门怕是不大妥当,想跟穆安之请辞。穆安之一向心大,从不是穆宣帝那疑神疑鬼的脾气,知道永安侯担心他与穆宣帝父子不睦,永安侯掌九门还是穆宣帝当年的旨意。
穆安之道,“你只管安心当差,当年我与玉华妹妹成亲,你家夫人还是玉华妹妹的全福人来着,你是我大婚的司仪官。那会儿三位皇子一同办喜事,我那里最冷清,独你和陆侯不惧去吃喜酒。我与玉华妹妹出宫开府,咱们来往虽不多,玉华妹妹同你家夫人可是极好交情。永安,安心吧,你年轻时颇有战功,可惜当打之年倒闲置了。我看九门的差使你做的很好,趁着正当壮年,咱们君臣当做一番事业。”
唐驸马的差使,穆安之也没动,内务司那里是得要个一等一的妥当人,不过把唐驸马的长子放到永安侯麾下,也是重用之意。不同于穆宣帝对勋贵的提防,穆安之与勋贵简直一拍即合。
连宗室他都选拔有用子弟拿出来一用,楚世子,现在是楚亲王家的长孙穆庆,眼下就是穆安之手下红人。
前楚世子妃,今楚王妃常真情实感的表示,“陛下身边有正气。”她那昏头昏脑的孙子,一跟三殿下就成了个明白人。眼下非但没了小妖精,孙子还得了个从龙之功,只要孙子安安稳稳的,一朝的富贵是妥妥的了。
不过,要说宗室中投资眼光最好的,非晋国公夫人莫属。她嫡出的一双儿子当初都是跟着三殿下去的西北,如今三殿下登基为帝,儿子在西北已有实差,女儿还没被和亲,如今往她这里来打听女儿亲事的,那真是堆山填海,都是往日想都不敢想的上等人家。
只是,晋国公一见儿女有出息,登时又犯了昏,那昏头勋贵没干成的事,叫他给干了,闲置在家多时的晋国公牵头一些落魄宗室联名给穆安之上书,说陛下初登基,宜遴选后宫,充盈宫室,广育子嗣,以慰先祖。
穆安之拿着晋国公的奏章同一干重臣说,“真是破窑出好瓷,晋国公这样的人,竟然有惜怡那样实干的儿子。罢了,我看他这点见识也配不上国公之位,让惜怡袭爵吧,这也没法子,有这样的父亲,只得让惜怡早些担心家中责任了。”指尖顺着名单一划而过,“有爵有去爵,有官的去官,宗室俸一应革除。”
晋国公夫人气的在蓝太皇太后那里哭了三场,险没哭晕过去。蓝太皇太后倒是很理解晋国公夫人,大好局面,叫这么个昏头胀脑的货给毁了,有这样的男人,还不如带着儿女守寡来得痛快。蓝太皇太后宽慰她,“你就看着儿女吧。你的福也不在他身上。”
晋国公夫人直捶胸口,恨不能一口气上不来直接死了算了,她哭的两眼肿出烂桃,哽咽道,“娘娘知道我家,爹娘没本事,孩子们倒是知道自强,谁家似我家似的,不能帮孩子倒罢了,倒有这样扯后腿的亲爹。”
蓝太皇太后说,“你以后把他看好了,别让他做出这没脑子的事来!你也是,你跟玉华是什么样的交情,这要搁旁人,你也落不了好。吃一堑长一智吧,你也就嘴上厉害,把管家的本事拿出来,怎么连这么个男人都管不住。你说,这也就是安之,把爵位让惜怡袭了,要没这句话,儿孙都叫他连累的没了前程。”
晋国公夫人是气狠了,好在如今她儿女出息,腰也硬,回府狠治了一回家,把平时跟在晋国公身边那些不着四六的,打的打卖的卖,还有撺掇着晋国公上奏章的清客,这也不是晋国公家的仆婢,人家正经良民,原本晋国公夫人就似蓝太皇太后说的,就嘴厉害,实际是个软货,不然也不能让晋国公纳一院子的小老婆。
晋国公夫人娘家出身寻常,半点帮不到她,如今不一样的,儿女皆以成人又有出息。晋国公夫人先把府里料理干净,给那挑事的清客治了个偷盗的罪名,在官府一顿板子打个半死,还判了三年流刑。
前晋国公也叫晋国公夫人看管起来,就在府里,爱吃吃,爱喝喝,爱哪个小老婆都随便,就是不许踏出家门一步。
连楚王妃都被蓝太皇太后叫到宫里叮嘱几句,无外乎让楚王看管好在帝都宗室,别弄出这样讨嫌的事。蓝太皇太后的话,“咱们是什么样的身份,阿庆叫个妖精迷惑住,你哭了多少回,才不管这些妃嫔的事呢。眼下西南战事未歇,刚收复两湖大半就遇着过冬,明年还要有战事,安之刚登基,也顾不上这个。再说,玉华与孩子们还在北疆,满朝文武百官谁都没提,就宗室提,多没眼色。我知这事与你不相干,可帝都宗室,楚王是宗正,让他把这些四六不懂的管好了,别再闹出笑话来。”
楚王妃也大恨晋国公这昏头货,“我心里正愧悔此事,这些年,阿庆阿瑶小夫妻都多得陛下与皇后照顾,哎,竟出这样的事,也是把我气个半死,王爷在家骂了半日。不怪陛下生气,谁不生气。娘娘放心,以后断不能再有这样的事。”
穆安之原是想着玉华妹妹回帝都大办封后礼,如今这朝中上蹿下跳的,穆安之先让老友裴如玉写一封辞藻华丽把李玉华夸得天上有人间无的封后诏书,让内务司筹办明年封后大典。
可实际,再如何想大办,打仗这两年,朝中银钱不丰,所以,也不能太煊赫了。
不然,西南水深火热,帝都大操大办,也让百官寒心。
穆安之写好几封信跟玉华妹妹叨咕此事,言语间颇是郁闷,还特别记挂孩子们,尤其是小麒麟,他走后可睡得好,可有想爸爸。
孩子才多大,不过也似懂事一般,穆安之刚走那几日,不说一直跟穆安这睡的小麒麟,大海都有几分不习惯,往时炕上都是四个人的,怎么不见爸爸了?晚上一直拿眼睛瞧门口。小麒麟也是一样,那几天就闷闷的,不大高兴的样子。不过,日子久也便没事了。
两个孩子现在都会叫爹了,当然,先学会的还是叫娘。
穆安之在北疆就藩的日子不长,但因为时刻准备反攻帝都,对北疆的驿站建设做出卓越贡献,俩人虽不得见,但书信委实没少来往。
穆安之接到儿子会叫爹的信,还跟大臣们显摆一回。
蓝太皇太后见着这信也很高兴,皇孙身子健壮就是喜事,李玉华也很会写信,还特意说孙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