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还你六十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份的演员在片场嬉闹的,要么安静,要么滚蛋,当然,要是滚蛋那绝对是滚远了回不来的。想想前几天的集中拍摄,再看看“正主儿”回来了之后的样子,那滋味真的不好受。
在无聊和沉默中,有人彼此交换了个眼神。
闽南阳光晴好,江浙一带却下着淅沥沥的冬雨。
杭城的一所中学因为这场雨不得不取消了课间操,学生们在楼道中嬉笑玩闹,老师们不用看操,都也在办公室里享受着难得的悠闲。
池谨音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安静地画着水彩画,过几天学校要举办教学成果展,除了学生们要有所准备之外,老师们也要有作品上交,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总觉得自己的的作品太伤春悲秋了,不适合挂在校园里,为了给学生们带个好头,她想画一幅更具有青春活力的水彩,场景就是楼下的操场。
要是在以前奶奶还在的时候,池谨音是绝对不会想着去画如此接地气的场面的,果然,人在幸福有依靠的时候,都有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稚嫩,在真的体会到了失去之后,就希望能让自己的生命热闹一点,明亮一点。
这么想着,她用调好的色彩慢慢勾勒出了那些在阳光下笑着的孩子们。
整个学校的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是共享同一个办公室的,一个新来的音乐老师姓林,年纪比池谨音还要小一点,性格活泼,跟池谨音的关系不错,现在就趴在池谨音的旁边,安安静静地看着她画画。
池谨音刚来学校的时候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身材修长、容貌端丽,气质出众、温柔可亲……这些形容词放在她的身上毫不为过,很多正处于青春躁动期的男高中生们都在暗地里称呼她为“女神”。
看着她的侧颜,林老师突然想起了什么。
“我说怎么看那个刚拿了影后的女演员眼熟,原来是长得跟你像啊。”
她站起来轻轻一拍手,终于弄明白那种奇妙的熟悉感了。
“什么?”
画笔在半空中顿住,池谨音转头看着自己的同事。
“就是那个……池迟,对,是叫池迟吧,我就觉得眼熟,原来是跟池老师你长得像,果然美人总有共通之处。”
听见林老师这么说,旁边也有人围过来看着池谨音。
“不说还没觉得,现在看是像啊,真有点像,尤其是眼睛和脸型。”
“那个池迟最近也可火了,名字也挺有意思,我看网上都叫她吃吃。”
“好像年纪也不大啊,跟咱们学生差不多,这么小就拿影后,也挺不容易的。”
“两个,一个电影拿了两个奖,这也太天才了。”
窦宝佳给池迟到处推广的那段视频观看者越来越多,她强烈要求池迟用双语做获奖感言的深意也显露了出来,一个漂漂亮亮的小姑娘,能用外语说着获奖词,更有两个“影后”的桂冠作为加持,就算是对娱乐圈不感兴趣的路人们,也会把她视为“别人家的孩子”。
在整个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社会,人们对“学霸”是有天然好感度。
这种好感度增加了他们对池迟的关注度,就像现在这些老师,他们可能不会点开“十七岁成为影后”的新闻,却会点开“十七岁少女的双语演讲感动圣罗丹”的朋友圈转发。
池迟也就这样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看着池谨音疑惑的样子,林老师生怕池谨音不信,她掏出了手机,搜了池迟的名字。
手机搜出来的图片被压缩到很小,池谨音首先注意到的是相关搜索里面的人名——封烁。
这个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名字让她想起了自己还会疯狂追星的中二少女时期,把封烁的海报贴满自己的房间,奶奶还会在门口摇头。
“喜欢明星可是容易嫁不出的,能年少出名的,性情和韧劲儿都远超常人。”
那个时候的自己是怎么回答的?
竟然已经想不出来了。
池谨音在愣神儿,林老师却在着急。
池迟流传于网络的照片很少,仅有的几张都是剧照,在化妆、打光以及表演的多重改变之下,她怎么也找不到池迟和池谨音之间的相似之处了。
还是另一个音乐老师看不过去,点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找到自己老妈昨天的转发。
视频的题目叫:“一样是十七岁,别人已经靠演技拿奖,我们的孩子只会死读课本。”
池谨音这才看到了那个在视频中面带微笑的女孩儿。
看着她,再摸着自己的脸,池谨音也觉得她和自己是真的有点像……不对,不是有点……这张脸太眼熟了。
下午最后两节课没有她的课,池谨音请假先回了家。
自从奶奶消失,她自己和池谨文闹翻,池秀兰留下的那些画作就全部都被她带来了杭城。
在这些画作里甚至还有封烁的画像,池谨音十六岁生日的时候,池秀兰送给了她一张封烁站在舞台上抱着吉他歌唱的水彩画,直到很多年后的现在,池谨音才知道为了画好那张画,她的奶奶把封烁那张脸临摹了十几遍。
可是对于那是还是一个中二少女的池谨音来说,封烁只不过是青春期的一小段风景,那张来自奶奶的礼物,早就随着封烁的沉寂,被她放在角落里蒙尘了。
池谨音为了自己曾经的不体贴和不珍惜流过泪,这些泪水流多了,她自己都觉得不值钱。
把木柜打开,里面整整齐齐罗列着池秀兰的画和笔记,当池谨音想奶奶的时候,她就会把它们拿出来一点一点地翻看。
木柜的左数第四个画框,池谨音把它抽出来,是一张被装裱起来的素描。
这张画曾经挂在池秀兰的卧室里很多,上面就是一个面带微笑的少女——池秀兰记忆中自己十六岁的样子,还是她在六十岁的时候画给自己的纪念。
池谨音抖着手找出那段视频,再看看这张素描。
真的一模一样。
份的演员在片场嬉闹的,要么安静,要么滚蛋,当然,要是滚蛋那绝对是滚远了回不来的。想想前几天的集中拍摄,再看看“正主儿”回来了之后的样子,那滋味真的不好受。
在无聊和沉默中,有人彼此交换了个眼神。
闽南阳光晴好,江浙一带却下着淅沥沥的冬雨。
杭城的一所中学因为这场雨不得不取消了课间操,学生们在楼道中嬉笑玩闹,老师们不用看操,都也在办公室里享受着难得的悠闲。
池谨音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安静地画着水彩画,过几天学校要举办教学成果展,除了学生们要有所准备之外,老师们也要有作品上交,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总觉得自己的的作品太伤春悲秋了,不适合挂在校园里,为了给学生们带个好头,她想画一幅更具有青春活力的水彩,场景就是楼下的操场。
要是在以前奶奶还在的时候,池谨音是绝对不会想着去画如此接地气的场面的,果然,人在幸福有依靠的时候,都有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稚嫩,在真的体会到了失去之后,就希望能让自己的生命热闹一点,明亮一点。
这么想着,她用调好的色彩慢慢勾勒出了那些在阳光下笑着的孩子们。
整个学校的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是共享同一个办公室的,一个新来的音乐老师姓林,年纪比池谨音还要小一点,性格活泼,跟池谨音的关系不错,现在就趴在池谨音的旁边,安安静静地看着她画画。
池谨音刚来学校的时候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身材修长、容貌端丽,气质出众、温柔可亲……这些形容词放在她的身上毫不为过,很多正处于青春躁动期的男高中生们都在暗地里称呼她为“女神”。
看着她的侧颜,林老师突然想起了什么。
“我说怎么看那个刚拿了影后的女演员眼熟,原来是长得跟你像啊。”
她站起来轻轻一拍手,终于弄明白那种奇妙的熟悉感了。
“什么?”
画笔在半空中顿住,池谨音转头看着自己的同事。
“就是那个……池迟,对,是叫池迟吧,我就觉得眼熟,原来是跟池老师你长得像,果然美人总有共通之处。”
听见林老师这么说,旁边也有人围过来看着池谨音。
“不说还没觉得,现在看是像啊,真有点像,尤其是眼睛和脸型。”
“那个池迟最近也可火了,名字也挺有意思,我看网上都叫她吃吃。”
“好像年纪也不大啊,跟咱们学生差不多,这么小就拿影后,也挺不容易的。”
“两个,一个电影拿了两个奖,这也太天才了。”
窦宝佳给池迟到处推广的那段视频观看者越来越多,她强烈要求池迟用双语做获奖感言的深意也显露了出来,一个漂漂亮亮的小姑娘,能用外语说着获奖词,更有两个“影后”的桂冠作为加持,就算是对娱乐圈不感兴趣的路人们,也会把她视为“别人家的孩子”。
在整个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社会,人们对“学霸”是有天然好感度。
这种好感度增加了他们对池迟的关注度,就像现在这些老师,他们可能不会点开“十七岁成为影后”的新闻,却会点开“十七岁少女的双语演讲感动圣罗丹”的朋友圈转发。
池迟也就这样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看着池谨音疑惑的样子,林老师生怕池谨音不信,她掏出了手机,搜了池迟的名字。
手机搜出来的图片被压缩到很小,池谨音首先注意到的是相关搜索里面的人名——封烁。
这个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名字让她想起了自己还会疯狂追星的中二少女时期,把封烁的海报贴满自己的房间,奶奶还会在门口摇头。
“喜欢明星可是容易嫁不出的,能年少出名的,性情和韧劲儿都远超常人。”
那个时候的自己是怎么回答的?
竟然已经想不出来了。
池谨音在愣神儿,林老师却在着急。
池迟流传于网络的照片很少,仅有的几张都是剧照,在化妆、打光以及表演的多重改变之下,她怎么也找不到池迟和池谨音之间的相似之处了。
还是另一个音乐老师看不过去,点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找到自己老妈昨天的转发。
视频的题目叫:“一样是十七岁,别人已经靠演技拿奖,我们的孩子只会死读课本。”
池谨音这才看到了那个在视频中面带微笑的女孩儿。
看着她,再摸着自己的脸,池谨音也觉得她和自己是真的有点像……不对,不是有点……这张脸太眼熟了。
下午最后两节课没有她的课,池谨音请假先回了家。
自从奶奶消失,她自己和池谨文闹翻,池秀兰留下的那些画作就全部都被她带来了杭城。
在这些画作里甚至还有封烁的画像,池谨音十六岁生日的时候,池秀兰送给了她一张封烁站在舞台上抱着吉他歌唱的水彩画,直到很多年后的现在,池谨音才知道为了画好那张画,她的奶奶把封烁那张脸临摹了十几遍。
可是对于那是还是一个中二少女的池谨音来说,封烁只不过是青春期的一小段风景,那张来自奶奶的礼物,早就随着封烁的沉寂,被她放在角落里蒙尘了。
池谨音为了自己曾经的不体贴和不珍惜流过泪,这些泪水流多了,她自己都觉得不值钱。
把木柜打开,里面整整齐齐罗列着池秀兰的画和笔记,当池谨音想奶奶的时候,她就会把它们拿出来一点一点地翻看。
木柜的左数第四个画框,池谨音把它抽出来,是一张被装裱起来的素描。
这张画曾经挂在池秀兰的卧室里很多,上面就是一个面带微笑的少女——池秀兰记忆中自己十六岁的样子,还是她在六十岁的时候画给自己的纪念。
池谨音抖着手找出那段视频,再看看这张素描。
真的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