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万里河山别样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三)
尽管西北地广人稀,赵振中又声称无意抢山西的地盘,可天上没有平白无故掉馅饼的好事。西北肯如此力助晋绥军,肯定有其意图所在。况且,只有千日做贼的,可没有千日防贼的,若山西这点家底真个被西北给惦记上了,那阎锡山肯定连觉都睡不安稳。他总要弄清楚个中原委心里才塌实。
赵振中,若是不能澄清阎锡山的疑虑,恐怕西北向晋绥军提供再多的帮助也是白搭。既然如此,那索性便向阎锡山分说个清楚。[]
“日军全面侵华,战火即将蔓延到山西,这是我们西北力助阎公的最大前提,也是根本原因。”赵振中说道,“我军现已立足晋西北,日军若进入山西,那我们与阎公之间可就并非唇亡齿寒,而是身当其冲了。从这方面说,帮助阎公也就是在帮助我们。”
人民军所占据的晋西北9县,正位于日军由北南下通道的西侧。即便人民军不想打,日军也不会放自侧翼的威胁,更何况,民众党此前已强硬无比地对日“宣战”,南下日军绝对无法容忍这样一个敌对势力在其侧后对赵振中所说的这个理由,阎锡山点头认可。
“我们西北之所以力助阎公,除了地缘关系上的利害因素外,还有其他几个原因。”赵振中继续分说道,“一来阎公在晋省兴办实业,增强本省乃至国家实力,这与我们西北奉行的理念相通,也与南京老蒋那般买办存在极大不同。这是我们选择阎公而非他人的原因。”
在原本历史上,阎锡山32年复出后,就先筹集资金修筑同蒲铁路,后兴办西北实业公司,前后5年左右便在山西创办了偌大产业。而这其中,南京当局除了政策上给予了一些便利外,未投入分毫
而现在,因赵振中等人的出现,阎锡山复出后第二年,同蒲铁路就已完工。这既节省了山西的大量资金,又为阎锡山创办实业带来了极大便利。
不管阎锡山是出于土老财置办家底,增强实力以自保的念头,还是想增强国家实力,这些年在华美公司的帮助下,他以西北实业公司为纽带兴办了众多实业。从国内来看,除了民众党领导的西北和沂蒙外,阎锡山治下的山西是30年代国内仅有的兴办钢铁冶金等关系到国防实力的重工业的。
与南京老蒋那班奉行“造不如买”的买办们相比,阎锡山这个爱置办家业的“土老财”实在强出太多。西北与阎锡山合作,至少肉是烂在中国的碗里。
听到赵振中称赞兴办实业,贬斥老蒋,阎锡山虽然心里受用,却还是摆手谦虚道老汉置办的那点产业,与西北相比,不值一提啊”
“事实如此,阎公无须谦逊。”赵振中笑了笑,又接着说道,“这二来么,不瞒阎公说,是我们西北看上了山西的人口。”
阎锡山心中一跳,面上一紧,暗道果然我就天上不会平白掉馅饼这下可真被西北给惦记上了。”
“阎公不必紧张。若非日军即将打到山西,三晋千万民众将饱受兵燹之苦,西北又急需有文化的人力,我们也不会有此想法。”赵振中解释道,“我们立足西北的只有几年,教育推广尚未进入收获时期,这两年进入西北的大量灾民又多是文盲,这种情况并非短期内能够解决。但为了应对日军全面侵华后的紧张局势,我们扩大工业生产时又急需有文化的劳动力。结合日军将来进入山西后的形势,我们认为,与其让三晋父老在日军刺刀下受苦,倒不如先转移安置到西北,待将来山西恢复后,再由他们重返家园。”
在人民军崛起西北前,陕、甘、宁、青、新等地总共千万左右人口,其中绝大部分是文盲。人民军占据甘、宁之后,虽然也大力推广教育,可至今不过5年左右,甘、宁两地原本600多万的人口中受教育的比例仍然偏低。而随着这两年大量文盲灾民的到来,西北受教育人口的比例更是直线下降。
一个文盲,哪怕是青壮,他能从事的也只是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不经过长的扫盲和专业知识培训,青壮文盲们是根本进入不了西北工业生产体系中的。而眼下国内外的紧张局势,又决定了西北无法坐等教育成果出来。要想进一步扩大工业生产,西北必须寻求外来助力。
几番思量后,赵振中等人便将目光投向了阎锡山治下的山西。阎锡山主政山西后就开始推广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山西民众的整体文化水平在全国也是数得着的。在日军进入山西后,提前将一些地区的民众有组织的撤离到西北,这不但能增强西北的发展潜力,也能有效降低日军奴役占领区民众掠夺各种资源壮大自身的可能性。当然,西北也将为阎锡山提供物资上的支持,以利于其在晋南坚守。
“赵主席,我听着西北准备的都是日军进入山西后如何如何,难道我们就不能把日军顶在山西之外吗?我们就真的毫无胜机?”贾景德忍不住皱眉问道。
不管是此前易纵为横的建议,还是眼下转移山西民众的想法,赵振中向阎锡山提及的都是着眼于“日军进入山西”后,也就是说西北并不看好二战区对日作战前景,这也难怪贾景德心有不满了。
“南京当局已将主要力量投入到凇沪战场,而二战区部队中,既有晋绥军,又有老蒋的中央军,还有**的八路军,以及其他地方杂牌部队。装备不一,心思各异,其中还有不少与日作战已遭受了重大损失的,这样一种情况,恐怕阎公就没信心能挡得住日渐增兵的华北日军吧。”赵振中叹道。
阎锡山也长叹了一声,摇头苦笑道要想取胜,难哪”
作为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自然统辖的是何等部队。除了在汤恩伯在南口一线前敌总指挥部所辖的13军、17军,以及94师外,其他部队就是由晋绥军组成的第六、第七集团军,以及一些战区直属部队了。阎锡山很清楚,眼下二战区,兵力既不足,装备也不强,是难以挡住日军重兵集团多路攻击的。
“今天检阅,见贵军如此精锐,难道也对日军无可奈何?”贾景德仍难以。
“这就涉及到西北力助阎公的另一原因了。”赵振中并没有直接回答贾景德,转而说道,“**眼下在大力宣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策略不能说不好。但这个政策却是**奉共产国际的命令提出来的。而共产国际和苏联的目的是想把中国变成牵制日军兵力的主战场,以缓解苏联在远东所承受的日军压力。”
顿了下,赵振中又接着说道苏联的压力小了,但我们西北要承受的压力可就大了。新疆和苏联有着漫长的边界线,苏联又有土西铁路的便利,加上其驻蒙古军队也对我关内行政区虎视耽耽,对我们来说,这个压力可比来自日军的更大坦白地说,西北的力量有多半受到苏联的牵制”
尽管眼下欧洲局势日渐紧张,苏联国内又在大规模肃反,不见得会在这个时候发动对西北的攻击。但赵振中等人却决不能掉以轻心。除了周明远负责的“闻风”正盯紧有关新疆、蒙古有关苏联的电讯往来外,加上一纵在内,人民军已经有5个改制完成的主力纵队承担着对苏、蒙的作战任务。而这几乎占据了人民军半数兵力。再考虑到山南和晋、陕、甘、宁、青、藏等地的驻防部队,人民军现阶段能用于对日作战的充其量也就是15万左右的兵力。而这个兵力是无法与华北即将增加到40万左右的日军重兵集团硬抗的。至少要等今年秋冬18万新兵训练完成后,人民军才能缓解眼下对日作战兵力不足的情况。
“**的抗日原来却是这般”贾景德感叹道。
“他们的抗日,确实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成分在内,这不容否认。”赵振中叹了口气,“但他们的抗日,也是为了改善其自身生存环境,更包含着为苏联战略利益服务的因素在内”
**35年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是王明等驻苏联人员遵从共产国际的意旨,在国外发布的。35年张浩奉共产国际之命,又特意赶到陕北传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这才有了其后**“逼蒋抗日”等政策。并最终发展到眼下国共二次合作的样子。
不过,西北同晋绥军合作,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而这个原因却是赵振中无法对阎锡山明说的。那就是逐渐撬动阎锡山背蒋靠西。
阎锡山本来就与老蒋有中原大战的嫌隙,西北又如此暗助阎锡山,老蒋后会想?随着抗战的持续,海外物资难以及时补充之下,老蒋能给阎锡山的只有日渐贬值的法币。
而西北这边,不但能给阎锡山包括装备在内的各种物资,人民军还能就近为阎锡山提供作战上的援助,保证晋西南基地的固守。阎锡山届时会做怎样的选择,也并不难猜测。
阎锡山已经明白了赵振中转移山西民众去西北的意图所在。这其中,除了解决西北工业发展所需的用工问题外,还有对日的坚壁清野成分,以及对**立足山西的釜底抽薪因素。不管是日军还是**,要想在山西立足,除了地盘外,人口更是必不可少。若阎锡山同意将山西人口迁移到西北,那势必会遏制日军和**在山西的发展。
“动员晋省民众到西北安置,不是不可以,但这将影响到我们在晋南坚持抗战力量的强弱。晋西南抗战基地的建设,以及晋东南的坚持,也都离不开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振中何以教我?”
阎锡山很清楚,既然人民军盯上了山西的人口,即便他不同意,赵振中也肯定另有办法。区别只是去西北的人口多少不同罢了。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多从西北换点好处。
赵振中一听就明白了阎锡山又在打其小算盘了。晋南一带只占山西地域的三分之一左右,是无法容纳山西全省1200多万人口的。阎锡山如此说法,只不过是在讨要好处罢了。
“若是阎公能将内外长城之间和云中山以东晋省民众转移到西北安置,那我们自可在粮食、医药、衣物等方面向阎公提供帮助。”赵振中允诺道。
“30万支‘34式’步枪,每支配弹300发;两千挺机关枪,每挺配弹1千发;两百部装甲汽车;5个防空团的装备。每年还要提供粮食10万吨、20万套冬装及被褥、可供20万人使用的药品。”阎锡山扳着指头,来了个狮子大开口
“阎公若是没有诚意,那便作罢,何必开出这等条件为难人?”赵振中沉脸说道,“粮食和衣物我们咬咬牙还能承受,其他几项,根本就不可能须知,我们接受晋省民众,可是在为山西的将来保存力量,本来就已经负担不小”
“振中莫怪。”阎锡山叹道,“一旦日军进入山西,老汉就是能在晋西南坚守住,这日子肯定也是苦巴巴。蒋某人又顾念着凇沪和南方,肯定是顾不得我们了。老汉也只能厚颜向振中多要点,也好度日。依振中看,这几项能满足多少?”
“粮食、衣物应勉强可以满足,但这两项是大宗,运输也将是个麻烦。”赵振中看着阎锡山那副“日子过不下去”的模样也是无奈,便逐一分析道,“西北现在进入的灾民、难民很多,还有山南疫区在,都需要不少药品。每年我们最多能提供10万人份的常用药品。至于军械装备,阎公所提数量过于离谱。步枪、机关枪、装甲汽车,数量上最多能满足三分之一;防空团能解决两个。而且,即便是缩减后的装备数量,也要等到明年年底前才能全部兑现”
尽管被赵振中将有关装备数量给拦腰砍去大半,阎锡山思量之后觉得这买卖还是赚当下,他便两眼放光地说道只要振中不诳老汉,明年就明年”
“我说阎公,你要这么多物资和装备,就不怕老蒋起疑心啊?”见土老财松口,赵振中忍不住问道。
“蒋某人要是反对,那他就给老汉补足这些物资再说了,老汉得到这些物资都是用在抗战上,问心无愧”阎锡山状甚坦然。
“除了晋西北9县外,太原以北的山西地区至少有6百多万人口,只要阎公能将这一区域中的人口向西北转移5百万,到明年底... -->>
第十一章:易纵为横(三)
尽管西北地广人稀,赵振中又声称无意抢山西的地盘,可天上没有平白无故掉馅饼的好事。西北肯如此力助晋绥军,肯定有其意图所在。况且,只有千日做贼的,可没有千日防贼的,若山西这点家底真个被西北给惦记上了,那阎锡山肯定连觉都睡不安稳。他总要弄清楚个中原委心里才塌实。
赵振中,若是不能澄清阎锡山的疑虑,恐怕西北向晋绥军提供再多的帮助也是白搭。既然如此,那索性便向阎锡山分说个清楚。[]
“日军全面侵华,战火即将蔓延到山西,这是我们西北力助阎公的最大前提,也是根本原因。”赵振中说道,“我军现已立足晋西北,日军若进入山西,那我们与阎公之间可就并非唇亡齿寒,而是身当其冲了。从这方面说,帮助阎公也就是在帮助我们。”
人民军所占据的晋西北9县,正位于日军由北南下通道的西侧。即便人民军不想打,日军也不会放自侧翼的威胁,更何况,民众党此前已强硬无比地对日“宣战”,南下日军绝对无法容忍这样一个敌对势力在其侧后对赵振中所说的这个理由,阎锡山点头认可。
“我们西北之所以力助阎公,除了地缘关系上的利害因素外,还有其他几个原因。”赵振中继续分说道,“一来阎公在晋省兴办实业,增强本省乃至国家实力,这与我们西北奉行的理念相通,也与南京老蒋那般买办存在极大不同。这是我们选择阎公而非他人的原因。”
在原本历史上,阎锡山32年复出后,就先筹集资金修筑同蒲铁路,后兴办西北实业公司,前后5年左右便在山西创办了偌大产业。而这其中,南京当局除了政策上给予了一些便利外,未投入分毫
而现在,因赵振中等人的出现,阎锡山复出后第二年,同蒲铁路就已完工。这既节省了山西的大量资金,又为阎锡山创办实业带来了极大便利。
不管阎锡山是出于土老财置办家底,增强实力以自保的念头,还是想增强国家实力,这些年在华美公司的帮助下,他以西北实业公司为纽带兴办了众多实业。从国内来看,除了民众党领导的西北和沂蒙外,阎锡山治下的山西是30年代国内仅有的兴办钢铁冶金等关系到国防实力的重工业的。
与南京老蒋那班奉行“造不如买”的买办们相比,阎锡山这个爱置办家业的“土老财”实在强出太多。西北与阎锡山合作,至少肉是烂在中国的碗里。
听到赵振中称赞兴办实业,贬斥老蒋,阎锡山虽然心里受用,却还是摆手谦虚道老汉置办的那点产业,与西北相比,不值一提啊”
“事实如此,阎公无须谦逊。”赵振中笑了笑,又接着说道,“这二来么,不瞒阎公说,是我们西北看上了山西的人口。”
阎锡山心中一跳,面上一紧,暗道果然我就天上不会平白掉馅饼这下可真被西北给惦记上了。”
“阎公不必紧张。若非日军即将打到山西,三晋千万民众将饱受兵燹之苦,西北又急需有文化的人力,我们也不会有此想法。”赵振中解释道,“我们立足西北的只有几年,教育推广尚未进入收获时期,这两年进入西北的大量灾民又多是文盲,这种情况并非短期内能够解决。但为了应对日军全面侵华后的紧张局势,我们扩大工业生产时又急需有文化的劳动力。结合日军将来进入山西后的形势,我们认为,与其让三晋父老在日军刺刀下受苦,倒不如先转移安置到西北,待将来山西恢复后,再由他们重返家园。”
在人民军崛起西北前,陕、甘、宁、青、新等地总共千万左右人口,其中绝大部分是文盲。人民军占据甘、宁之后,虽然也大力推广教育,可至今不过5年左右,甘、宁两地原本600多万的人口中受教育的比例仍然偏低。而随着这两年大量文盲灾民的到来,西北受教育人口的比例更是直线下降。
一个文盲,哪怕是青壮,他能从事的也只是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不经过长的扫盲和专业知识培训,青壮文盲们是根本进入不了西北工业生产体系中的。而眼下国内外的紧张局势,又决定了西北无法坐等教育成果出来。要想进一步扩大工业生产,西北必须寻求外来助力。
几番思量后,赵振中等人便将目光投向了阎锡山治下的山西。阎锡山主政山西后就开始推广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山西民众的整体文化水平在全国也是数得着的。在日军进入山西后,提前将一些地区的民众有组织的撤离到西北,这不但能增强西北的发展潜力,也能有效降低日军奴役占领区民众掠夺各种资源壮大自身的可能性。当然,西北也将为阎锡山提供物资上的支持,以利于其在晋南坚守。
“赵主席,我听着西北准备的都是日军进入山西后如何如何,难道我们就不能把日军顶在山西之外吗?我们就真的毫无胜机?”贾景德忍不住皱眉问道。
不管是此前易纵为横的建议,还是眼下转移山西民众的想法,赵振中向阎锡山提及的都是着眼于“日军进入山西”后,也就是说西北并不看好二战区对日作战前景,这也难怪贾景德心有不满了。
“南京当局已将主要力量投入到凇沪战场,而二战区部队中,既有晋绥军,又有老蒋的中央军,还有**的八路军,以及其他地方杂牌部队。装备不一,心思各异,其中还有不少与日作战已遭受了重大损失的,这样一种情况,恐怕阎公就没信心能挡得住日渐增兵的华北日军吧。”赵振中叹道。
阎锡山也长叹了一声,摇头苦笑道要想取胜,难哪”
作为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自然统辖的是何等部队。除了在汤恩伯在南口一线前敌总指挥部所辖的13军、17军,以及94师外,其他部队就是由晋绥军组成的第六、第七集团军,以及一些战区直属部队了。阎锡山很清楚,眼下二战区,兵力既不足,装备也不强,是难以挡住日军重兵集团多路攻击的。
“今天检阅,见贵军如此精锐,难道也对日军无可奈何?”贾景德仍难以。
“这就涉及到西北力助阎公的另一原因了。”赵振中并没有直接回答贾景德,转而说道,“**眼下在大力宣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策略不能说不好。但这个政策却是**奉共产国际的命令提出来的。而共产国际和苏联的目的是想把中国变成牵制日军兵力的主战场,以缓解苏联在远东所承受的日军压力。”
顿了下,赵振中又接着说道苏联的压力小了,但我们西北要承受的压力可就大了。新疆和苏联有着漫长的边界线,苏联又有土西铁路的便利,加上其驻蒙古军队也对我关内行政区虎视耽耽,对我们来说,这个压力可比来自日军的更大坦白地说,西北的力量有多半受到苏联的牵制”
尽管眼下欧洲局势日渐紧张,苏联国内又在大规模肃反,不见得会在这个时候发动对西北的攻击。但赵振中等人却决不能掉以轻心。除了周明远负责的“闻风”正盯紧有关新疆、蒙古有关苏联的电讯往来外,加上一纵在内,人民军已经有5个改制完成的主力纵队承担着对苏、蒙的作战任务。而这几乎占据了人民军半数兵力。再考虑到山南和晋、陕、甘、宁、青、藏等地的驻防部队,人民军现阶段能用于对日作战的充其量也就是15万左右的兵力。而这个兵力是无法与华北即将增加到40万左右的日军重兵集团硬抗的。至少要等今年秋冬18万新兵训练完成后,人民军才能缓解眼下对日作战兵力不足的情况。
“**的抗日原来却是这般”贾景德感叹道。
“他们的抗日,确实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成分在内,这不容否认。”赵振中叹了口气,“但他们的抗日,也是为了改善其自身生存环境,更包含着为苏联战略利益服务的因素在内”
**35年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是王明等驻苏联人员遵从共产国际的意旨,在国外发布的。35年张浩奉共产国际之命,又特意赶到陕北传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这才有了其后**“逼蒋抗日”等政策。并最终发展到眼下国共二次合作的样子。
不过,西北同晋绥军合作,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而这个原因却是赵振中无法对阎锡山明说的。那就是逐渐撬动阎锡山背蒋靠西。
阎锡山本来就与老蒋有中原大战的嫌隙,西北又如此暗助阎锡山,老蒋后会想?随着抗战的持续,海外物资难以及时补充之下,老蒋能给阎锡山的只有日渐贬值的法币。
而西北这边,不但能给阎锡山包括装备在内的各种物资,人民军还能就近为阎锡山提供作战上的援助,保证晋西南基地的固守。阎锡山届时会做怎样的选择,也并不难猜测。
阎锡山已经明白了赵振中转移山西民众去西北的意图所在。这其中,除了解决西北工业发展所需的用工问题外,还有对日的坚壁清野成分,以及对**立足山西的釜底抽薪因素。不管是日军还是**,要想在山西立足,除了地盘外,人口更是必不可少。若阎锡山同意将山西人口迁移到西北,那势必会遏制日军和**在山西的发展。
“动员晋省民众到西北安置,不是不可以,但这将影响到我们在晋南坚持抗战力量的强弱。晋西南抗战基地的建设,以及晋东南的坚持,也都离不开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振中何以教我?”
阎锡山很清楚,既然人民军盯上了山西的人口,即便他不同意,赵振中也肯定另有办法。区别只是去西北的人口多少不同罢了。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多从西北换点好处。
赵振中一听就明白了阎锡山又在打其小算盘了。晋南一带只占山西地域的三分之一左右,是无法容纳山西全省1200多万人口的。阎锡山如此说法,只不过是在讨要好处罢了。
“若是阎公能将内外长城之间和云中山以东晋省民众转移到西北安置,那我们自可在粮食、医药、衣物等方面向阎公提供帮助。”赵振中允诺道。
“30万支‘34式’步枪,每支配弹300发;两千挺机关枪,每挺配弹1千发;两百部装甲汽车;5个防空团的装备。每年还要提供粮食10万吨、20万套冬装及被褥、可供20万人使用的药品。”阎锡山扳着指头,来了个狮子大开口
“阎公若是没有诚意,那便作罢,何必开出这等条件为难人?”赵振中沉脸说道,“粮食和衣物我们咬咬牙还能承受,其他几项,根本就不可能须知,我们接受晋省民众,可是在为山西的将来保存力量,本来就已经负担不小”
“振中莫怪。”阎锡山叹道,“一旦日军进入山西,老汉就是能在晋西南坚守住,这日子肯定也是苦巴巴。蒋某人又顾念着凇沪和南方,肯定是顾不得我们了。老汉也只能厚颜向振中多要点,也好度日。依振中看,这几项能满足多少?”
“粮食、衣物应勉强可以满足,但这两项是大宗,运输也将是个麻烦。”赵振中看着阎锡山那副“日子过不下去”的模样也是无奈,便逐一分析道,“西北现在进入的灾民、难民很多,还有山南疫区在,都需要不少药品。每年我们最多能提供10万人份的常用药品。至于军械装备,阎公所提数量过于离谱。步枪、机关枪、装甲汽车,数量上最多能满足三分之一;防空团能解决两个。而且,即便是缩减后的装备数量,也要等到明年年底前才能全部兑现”
尽管被赵振中将有关装备数量给拦腰砍去大半,阎锡山思量之后觉得这买卖还是赚当下,他便两眼放光地说道只要振中不诳老汉,明年就明年”
“我说阎公,你要这么多物资和装备,就不怕老蒋起疑心啊?”见土老财松口,赵振中忍不住问道。
“蒋某人要是反对,那他就给老汉补足这些物资再说了,老汉得到这些物资都是用在抗战上,问心无愧”阎锡山状甚坦然。
“除了晋西北9县外,太原以北的山西地区至少有6百多万人口,只要阎公能将这一区域中的人口向西北转移5百万,到明年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