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汉宫名媛王昭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长安,匡衡行装刚卸,石显便来拜访了。
慰问寒暄,有好一会的周旋。谈到此行的结果,匡衡叹口气,将经过情形,细细说了一遍,石显脸色大变,听完,久久不语。
“石公,你觉得很意外吧?”
“唉!”石显叹口气:“呼韩邪居然这样子不通人情!实在想不到。”
“真可谓之为翻脸无情。”匡衡说道:“最令人不解的是,谈得好好的,转个背,马上就变了!我看其中必定有人捣鬼。”
“有人捣鬼?”
“是,我想是毛延寿。”
石显也是这么想的,但在匡衡面前却不能承认,因为准毛延寿随呼韩邪而去,是出于石显的主意。而今毛延寿甘为汉奸,他就得负主要责任,所以否认其事。
“不会,不会!必是史衡之的花样。”他又叮嘱:“匡公,明天见驾,不必提毛延寿的事。”
匡衡点点头,却又问道:“如果皇上问起毛延寿,我怎么说?”
石显想了一下答说:“果然问起,你只说毛延寿病得快要死了。”
这一夜石显几乎通宵不寐。想来想去,用兵一事,毕竟不妥。因为自他代掌少府之后,方始发觉,财用不足,远征即令能够成功,亦已大伤元气,还是以和为贵。
皇帝是在便殿延见匡衡,听取报告之后,手击御案,大发雷霆:“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断然决然地说:“只有用兵了!”
“请皇上三思!”匡衡奏谏:“兵凶战危。”
“臣等又何尝不想大张挞伐,宣扬国威?无奈,”石显很吃力地说:“此非用兵之时。”
“为什么不是用兵之时?”
“战备不足,财用未充。而况雨雪载途,调兵困难。”
“是的。”匡衡接口说道:“臣亦以为天时、地利、皆于我不利。”
“哼!”皇帝冷笑:“我看最不利的是人和。我告诉你们,我决不能受辱!若说雨雪载途,调兵困难,那就在来年春天发兵好了。”
石显松了一口气。来年春天还早,到时候再看情形说话。
辞出殿去,石显立即关照僚属,大设酒宴,邀请朝贵聚会。这一次,匡衡作了很详细的报告。除了呼韩邪的态度以外,还有一路的见闻,主要的是呼韩邪在军事方面的部署。照他的看法,仗是打不起来的,但如不加安抚,逼成僵局,事情就很难说了。
应邀的宾客,有些长于军事,有些熟悉边情,这两类人发言最多,问了匡衡许多话。会中虽然未作结论,但一直在细心倾听而很少开口的石显,却有一个相当精确的估计:至少有一半的人,认为呼韩邪既然只是虚言恫吓,并无甘冒战火的决心,则汉朝即不宜轻言发兵。
另外一半,又分成两派:一派完全站在皇帝的这一面,觉得呼韩邪忘恩负义,骄慢自大,应该兴师问罪;一派则以为伸张国威,亦非用兵不可,但要值得一战。为了一个妇人而以兵戎相见,则师出无名,未战先就输了一着。
总结起来,可以说是不主张在此时开战的,占了极大多数。当然,果真召集廷议,可能会有人改变了论调。而石显心里有数,即令在座的人,在皇帝面前不改口,亦不宜召集廷议,因为那只有逼得皇帝愤懑莫释,一意孤行。
“石公,”匡衡悄悄问道:“今日之会,公意具见,是不是该奏闻皇上?”
“不是!”石显以同样低的声音答说:“应该奏闻皇太后。”
仍然是经由冯婕妤这条路子,将这件大事传入太后耳中。
附带还有一个请求,希望太后婉言劝导皇帝,避免用命令的语气。
太后接纳了请求,所以采取比较缓和的手段。先派人侦察皇帝的动静,得到的报告是,皇帝终夜徘徊,口中念念有词,对和战大计,颇难决断。
既然如此,正宜及时劝阻。于是等皇帝照例朝见省视之时,以慈爱的口吻问道:“听说你这两天,晚上总睡不好,中夜还起身徘徊,到底是甚事让你为难?”
“呼韩邪无礼,想来母后已经知道了?”
“是啊!这件事该有个处置。”
“正是如此。儿臣就为了考虑和战,所以晚上睡不好。”
“那么考虑定了没有呢?”
“大计难决。”皇帝答说:“还要召集廷议。”
“你看文武群臣是主战的多,还是主和的多。”
“这,这很难说。”
“我劝你还是不要召集廷议的好。”太后问说:“其中的道理你明白不明白?”
太后有一番解释。照她的估计,臣下主和的多,不必召集延议,便可断定。皇帝如果尊重公意,则无须经过廷议,径自照大家的意思去做,岂不更显得英明。
听完这几句话,皇帝好半晌作声不得。他心里也明白,太后劝他不必召集廷议,是为了廷议如果主和,他必不肯听从。
那一来就会引起极大的波澜,决非国家之福。
当然,如果主战的人多,则经过廷议,师出有名,自己在此刻可以很响亮地说一句:“请放心,一定照延议办!”无奈,这一层并无把握,就说不起硬话了。
“人生在世,不管什么身份,都会有不如意的事,全靠自己善于譬解,才能消除烦恼。皇帝,”太后语重心长地说:“你要想想你的责任!”
“是。”皇帝低头答应着。欲言又止地,始终没有一个确实的答复。
于是太后催问:“你觉得我的话怎么样?”
“母后的训示自当遵从。不过,”皇帝很吃力地说:“和也很难。”
“怎么难法?”
“讲和不是投降?”
“谁要你投降?”太后说道:“呼韩邪再无礼,也不至如此狂妄。”
“即非投降,受辱是一样的。”
“这,我就不明白了!和亲怎么说是受辱?如以为门不当,户不对,汉家的长公主下嫁匈奴是失了面子,那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
“是!”皇帝忽然想到一个说法,理直气壮了:“昭君已受了明妃的封号,岂可再遣出塞外?以汉宫的妃嫔,而为单于的阏氏,有辱国体。”
这话说得太后一愕。“我们没有想到这一层。”她沉吟了好一会,突然问道:“皇帝,你是说,你之不愿送昭君出塞,是为了保全国家的体面,而不是你自己舍不得昭君?”
“是!”皇帝很响亮地答应着。
“好!”太后沉着地点点头:“我总想得出法子。”
皇帝不知道太后有何善策?设身处地去想了又想,认为太后不会想出什么好法,昭君是一定可以留下来了!如今之计,只是如何安抚呼韩邪而已。
“除了割地,什么都好办!”他自语着。立即宣石显和匡衡,说了自己的决定,让他们去筹划,如何再去跟呼韩邪讲和。
谁知到了第二天,建章宫中起了极大的变化。
所得到的报告,王昭君已经不在建章宫中。来报的是一名太监。由于昭君不喜太监执役,除了一天一次洒扫殿廷,以及粗重工作为宫女力弱所不胜,方始传唤太监入内以外,平时只能在殿... -->>
回到长安,匡衡行装刚卸,石显便来拜访了。
慰问寒暄,有好一会的周旋。谈到此行的结果,匡衡叹口气,将经过情形,细细说了一遍,石显脸色大变,听完,久久不语。
“石公,你觉得很意外吧?”
“唉!”石显叹口气:“呼韩邪居然这样子不通人情!实在想不到。”
“真可谓之为翻脸无情。”匡衡说道:“最令人不解的是,谈得好好的,转个背,马上就变了!我看其中必定有人捣鬼。”
“有人捣鬼?”
“是,我想是毛延寿。”
石显也是这么想的,但在匡衡面前却不能承认,因为准毛延寿随呼韩邪而去,是出于石显的主意。而今毛延寿甘为汉奸,他就得负主要责任,所以否认其事。
“不会,不会!必是史衡之的花样。”他又叮嘱:“匡公,明天见驾,不必提毛延寿的事。”
匡衡点点头,却又问道:“如果皇上问起毛延寿,我怎么说?”
石显想了一下答说:“果然问起,你只说毛延寿病得快要死了。”
这一夜石显几乎通宵不寐。想来想去,用兵一事,毕竟不妥。因为自他代掌少府之后,方始发觉,财用不足,远征即令能够成功,亦已大伤元气,还是以和为贵。
皇帝是在便殿延见匡衡,听取报告之后,手击御案,大发雷霆:“是可忍,孰不可忍?”
他断然决然地说:“只有用兵了!”
“请皇上三思!”匡衡奏谏:“兵凶战危。”
“臣等又何尝不想大张挞伐,宣扬国威?无奈,”石显很吃力地说:“此非用兵之时。”
“为什么不是用兵之时?”
“战备不足,财用未充。而况雨雪载途,调兵困难。”
“是的。”匡衡接口说道:“臣亦以为天时、地利、皆于我不利。”
“哼!”皇帝冷笑:“我看最不利的是人和。我告诉你们,我决不能受辱!若说雨雪载途,调兵困难,那就在来年春天发兵好了。”
石显松了一口气。来年春天还早,到时候再看情形说话。
辞出殿去,石显立即关照僚属,大设酒宴,邀请朝贵聚会。这一次,匡衡作了很详细的报告。除了呼韩邪的态度以外,还有一路的见闻,主要的是呼韩邪在军事方面的部署。照他的看法,仗是打不起来的,但如不加安抚,逼成僵局,事情就很难说了。
应邀的宾客,有些长于军事,有些熟悉边情,这两类人发言最多,问了匡衡许多话。会中虽然未作结论,但一直在细心倾听而很少开口的石显,却有一个相当精确的估计:至少有一半的人,认为呼韩邪既然只是虚言恫吓,并无甘冒战火的决心,则汉朝即不宜轻言发兵。
另外一半,又分成两派:一派完全站在皇帝的这一面,觉得呼韩邪忘恩负义,骄慢自大,应该兴师问罪;一派则以为伸张国威,亦非用兵不可,但要值得一战。为了一个妇人而以兵戎相见,则师出无名,未战先就输了一着。
总结起来,可以说是不主张在此时开战的,占了极大多数。当然,果真召集廷议,可能会有人改变了论调。而石显心里有数,即令在座的人,在皇帝面前不改口,亦不宜召集廷议,因为那只有逼得皇帝愤懑莫释,一意孤行。
“石公,”匡衡悄悄问道:“今日之会,公意具见,是不是该奏闻皇上?”
“不是!”石显以同样低的声音答说:“应该奏闻皇太后。”
仍然是经由冯婕妤这条路子,将这件大事传入太后耳中。
附带还有一个请求,希望太后婉言劝导皇帝,避免用命令的语气。
太后接纳了请求,所以采取比较缓和的手段。先派人侦察皇帝的动静,得到的报告是,皇帝终夜徘徊,口中念念有词,对和战大计,颇难决断。
既然如此,正宜及时劝阻。于是等皇帝照例朝见省视之时,以慈爱的口吻问道:“听说你这两天,晚上总睡不好,中夜还起身徘徊,到底是甚事让你为难?”
“呼韩邪无礼,想来母后已经知道了?”
“是啊!这件事该有个处置。”
“正是如此。儿臣就为了考虑和战,所以晚上睡不好。”
“那么考虑定了没有呢?”
“大计难决。”皇帝答说:“还要召集廷议。”
“你看文武群臣是主战的多,还是主和的多。”
“这,这很难说。”
“我劝你还是不要召集廷议的好。”太后问说:“其中的道理你明白不明白?”
太后有一番解释。照她的估计,臣下主和的多,不必召集延议,便可断定。皇帝如果尊重公意,则无须经过廷议,径自照大家的意思去做,岂不更显得英明。
听完这几句话,皇帝好半晌作声不得。他心里也明白,太后劝他不必召集廷议,是为了廷议如果主和,他必不肯听从。
那一来就会引起极大的波澜,决非国家之福。
当然,如果主战的人多,则经过廷议,师出有名,自己在此刻可以很响亮地说一句:“请放心,一定照延议办!”无奈,这一层并无把握,就说不起硬话了。
“人生在世,不管什么身份,都会有不如意的事,全靠自己善于譬解,才能消除烦恼。皇帝,”太后语重心长地说:“你要想想你的责任!”
“是。”皇帝低头答应着。欲言又止地,始终没有一个确实的答复。
于是太后催问:“你觉得我的话怎么样?”
“母后的训示自当遵从。不过,”皇帝很吃力地说:“和也很难。”
“怎么难法?”
“讲和不是投降?”
“谁要你投降?”太后说道:“呼韩邪再无礼,也不至如此狂妄。”
“即非投降,受辱是一样的。”
“这,我就不明白了!和亲怎么说是受辱?如以为门不当,户不对,汉家的长公主下嫁匈奴是失了面子,那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
“是!”皇帝忽然想到一个说法,理直气壮了:“昭君已受了明妃的封号,岂可再遣出塞外?以汉宫的妃嫔,而为单于的阏氏,有辱国体。”
这话说得太后一愕。“我们没有想到这一层。”她沉吟了好一会,突然问道:“皇帝,你是说,你之不愿送昭君出塞,是为了保全国家的体面,而不是你自己舍不得昭君?”
“是!”皇帝很响亮地答应着。
“好!”太后沉着地点点头:“我总想得出法子。”
皇帝不知道太后有何善策?设身处地去想了又想,认为太后不会想出什么好法,昭君是一定可以留下来了!如今之计,只是如何安抚呼韩邪而已。
“除了割地,什么都好办!”他自语着。立即宣石显和匡衡,说了自己的决定,让他们去筹划,如何再去跟呼韩邪讲和。
谁知到了第二天,建章宫中起了极大的变化。
所得到的报告,王昭君已经不在建章宫中。来报的是一名太监。由于昭君不喜太监执役,除了一天一次洒扫殿廷,以及粗重工作为宫女力弱所不胜,方始传唤太监入内以外,平时只能在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