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布衣文侯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总论:迅速成长的网络文学挑战传统文学定义,成为现代社会文化新元素,其性质有待界定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网民”总数已经突破一亿,成为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样。在网络上发表的文字和各种文学样式数量也不断增加,其至今无法准确界定和依然在迅猛发展且无法预料前景的特征,已经成为完全不同于传统样式的现代社会文化新元素,这些所谓的网络文学的受欢迎程度,竟将以往高高在上、故做深沉、扭捏作态的传统文学远远抛在身后,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巨大冲击,也让我们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定义,产生质疑。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里一直没有文学这个概念。论语?先进有“文学子游、子夏”之语,是指擅长文字并且博学。而汉书?武帝纪说:“选豪俊,讲文学。”文学一词是指文献典籍。此外,文学亦是官名。文学作为科目,则在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直到宋时,文学才和国子学、玄学和史学并称为“四学”到了近现代,文学被确定为: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这个定义表明文学似乎只是一个工具;又有人认为:文学是以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是一种在媒介中传输语言、生成形象和唤起感情,以便使现实矛盾获得象征性调达的艺术。文学又成为一种文字的修辞。还有人认为,文学的定义和价值须由读者决定。文学是读者所认同的最有价值的写作;这种文学定义又使之成为了一种被认可的文化形式,而摒弃了作者本身对社会的认同和理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那么,当文字和语言的基本条件不符合以上标准时,是否就不是我们所谓的文学呢?如今的网络文学就给我们的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出了这么一个难题。这些由商业软件、共享软件、自由软件这样一些概念引发的联想,用技术的支持造就的网络文学,跨越国界,跨越语言,甚至跨越形式,正在并继续颠覆我们以往的传统经验和认知,我们该如何界定这个“四不象”?
二、总纲:
1、一般意义上对两种文学表达和传播方式上的指认
传统文学的表达和传播方式上的定义很多,一般来说,传统文学通过媒介传达作者艺术化的教化意图并表达自我情感,形式多由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体裁构成,其传播方式多为纸质媒介或者直接由语言组成,为单向传播,体裁和形式相对固定,并且形成了基本的写作公式,比如小说的写作手法就一定要立体地、全方位地且生动有机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此外,因特定的公式要求,传统文学还要求在具象的世界里抽象出更加凝练的部分,于是,文学作品基本上都附加了教化社会、激励社会的责任,并且始终自以为文学的目的是指向人生的严肃性和道德的规范化,指向是非正误的规范化。同时,传统文学对语言和文字的要求也是规范化的,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要打破读者感知的麻木不仁状态,就采用了陌生化手法,即有组织地违反日常语言的惯例,从而以增加感受的难度的方式唤醒读者,因此就出现了几乎和日常用语很不同的所谓“书面语言”在行文时,传统文学以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的塑造为核心进行语言组织,谋篇布局成为几乎所有传统文学体裁的焦点;
而网络文学则是建立在英特网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和技术的无限扩张,结合并采纳了现代文化传播几乎所有手段,进行表达和自我张扬的一种文化形式,除传承了传统文学所有表达形式和体裁外,还在随着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不断派生诸如博客、flash(动画软件)、bbs等无法界定的文学表达形式和体裁,其部分传播方式则是互动的,表达方式则不受体裁约束,信笔由缰。从作者的角度观察,网络文学是平民话语权表达的形式,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大众化,给了几乎所有人表达自己意愿和空间的机会,并且有可能直接和一位乃至多位读者进行点对点交流的机会。平民话语权只有在这里,才可能有机会同高高在上、故作姿态的作家话语权并行;从传统文学理论的角度看,网络文学从来就没有那些所谓典型、意境等形而上的束缚,从来没有所谓体裁、格式的束缚,也从来没有所谓规范性语言的束缚,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种形式的扩张依然没有尽头,随着技术进步,还在不断出现新的表达和传播形式。
2、多元和宽容的社会对新兴文学形式的认同和疑惑
对文学的理解铁定受到一个时代社会时尚和审美趣味的制约和鼓励,文学形式本身就是带有强烈时代特征的产物。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文学形式,莫不带有本身的时代印记,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特征有强烈的血缘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对文化消费的要求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更加多元,过去那些拖沓冗长、不着边际、高高在上,和当今生活毫无关联的文学形式,越来越受到冷落,开始边缘化,不再受到欢迎,于是网络文学应运而生。
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从出生之日起,就没有按照正常的生长程序成长,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其影响力随着网络宽带的日益普及迅速扩大,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目前用“搜搜网”搜索引擎在全球中文排行榜查询,除了门户网站和其他大型综合网站自有的文学分站外,与文学相关的网站就有616个,其中著名的有清韵书院、红袖添香、新语丝、黄金书屋、亦凡书库等数百家。这些多数还是用传统文学体裁和形式进行创作的文学网站,本身具备比较多的传统文学传承,如果加上具备独一无二网络特征的文学形式的网络文学网站,这个数量就惊人了。而这些很难界定的网络文学也开始得到几乎所有文学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人的正视和认同。据“新浪网”老徐的博客中显示,到2006年3月,其阅读点击率已经高达1800万次以上,这是当今任何作家及其作品无法企及的阅读数量。而这个博客拥有者仅仅是一名并非专业作家的演员徐静蕾,而她借助的博客这个形式,恰恰也是网络文学的一个部分。难怪有人惊呼:全民作家时代已经到来。
面对这个汹涌大潮,我们的文学理论家措手不及,我们的出版编辑无所适从,我们的读者也有些茫然,人们开始质疑: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立论,是信息存储构成了人类历史,是信息传递组成了人类社会。那么,依附在历史和社会中的文学,在网络的时代里又应该如何存在和界定?什么才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呢?这些由声光电甚至是剪贴、对话构成的奇特样式,属于文学吗?如果不属于那又是什么?
3、网络文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化新元素
根据网络文学的跳跃式发展脉络,网络文学已经具备现代社会新文化元素的特征。文学是生命的倾诉,文学始于交流,那么,从交流的角度看,人类的信息传播曾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单一的权威发布源负责传播,而大众被动地接收;第二阶段是由多种媒体发布,受众可以选择接收;第三阶段则是发布者和接收者可以互动,灵活地变换角色。通过公共系统实现实时交流,使每一个读者都成为潜在的交流对象,也在根本上改变着人际交流的概念。汪小熙因特网与文学研究认为:“超文本小说、交互小说等网上文学体裁的着眼点在于读者、观众的高度参与、自由发挥与即兴创造。过去由于物质和技术的限制而受到阻扼的人的意志和欲望,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可以畅通无阻地宣泄出来了。过去,作者就是上帝,而读者只能享受有限的、变相的自由,如今,读者纷纷解脱了束缚,开始享受泛文化意义上的‘交互性’,进入自由创造和参与领域。网络成就了无数有创新力、文学才华和写作欲望的人们。文学体裁的这种变化,象征着文学从非交互性逐步走向交互性的历程,而交互性一直是它努力的一个目标。”这段文字准确地道出了网络文学自身独有的不可替代性,而这种特征恰好符合时代特征和读者内心渴望交流的要求,那么,网络文学的应运而生和随之而来的兴盛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以断言,网络文学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引人关注的文化新元素。
三、文学概念上的界限模糊和颠覆
1、文学表达形式的再次认识和界限的模糊
翻开任何一本文学概论,对文学形式都有明确阐述,就象一个框架,可以套进去的就属于某一种形式,而新兴的网络文学则彻底模糊和颠覆了这一传统。以小说为例,目前已经出现的基于网络技术的实时性、交互性和包容性三大特点的新文体,有文字、声音和图像无规律链接的“超文本小说”、由多人接力参与的,网上即时性创作的“合作小说”或称“接力小说”“接龙小说”、在网上作者与读者互动完成的“交互小说”或称“互动小说”、编制故事框架,提出若干问题,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填写的“填空图书”以及运用文字、声音和图像的手段创作“多媒体小说”等等。而这些新出现的形式,恰好又契合了文学对于作者和读者交流的原始目标,象征着文学从非交互性逐步走向交互性的历程。这些崭新的形式,彻底颠覆和模糊了我们对小说这个门类表达形式的概念。
在一个时代的文学形式发生内在变化的时候,最先觉察到这种变化的往往不一定是小说和诗歌,而可能是散文。散文是心灵最亲密的盟友。网络散文创作更加惊人,在一切的网络的载体上,几乎都充斥散文,或长或短,难以计数,从散文写作的作者和数量上看,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时代能达到今天这样的盛大规模——因为网络的出现,为散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表空间。散文这一文体,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作者进行话语狂欢的借口。那些腐朽、陈旧的散文路径正在遭到蔑视,而更多新鲜甚至稚嫩的新散文被创造出来,这些新的散文还没来得及命名,便已对网络散文取得了支配性的力量,变化一直在悄悄地发生。比如一度盛行的心情散文,又比如还在扩张的以戏说为特征的“大话”式散文,那些无法界定的文字加动画的影视式散文等等,几年时间,它便全面占领了新一代的阅读口味。散文形式的颠覆是划时代的,这种对原有形式的反动恰好是当今读者对部分传统质疑的表现。对文学的反应契合了当代人内心世界的焦虑和动摇,这已经不再属于文学的范畴,此处不讨论。
内容上网络文学也完全独树一帜“橄榄树”1995年创刊,是网络上第一个汉语文学刊物。也是目前网络上发表原创类文学作品最多的期刊之一。每月约有2万人次进入网页浏览下载阅读;在“小说天下”文学网站,每天发布和更新的网络小说竟然将近四十部,其中比较著名的小说有巴桥的李小多分果果、木木的修道者、苇浦丽薇的新桃花源记、孤独鱼的华夏之龙、tiancai的网游——屠龙巫师等,选题和内容和传统小说比较,都十分怪异,读者在惊叹于网络小说信马由缰的同时,也为那种无拘无束的创作激情所感动。综观现今网络小说,大量模糊了我们以往对小说、散文、诗歌的既定概念,所谓“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程式化定义在许多作品中变得支离破碎。传统文学在所谓“深度模式”约束下,代表着崇高和深奥,也保留着对结构技巧、对文字氛围的把握和要求,甚至对文体创新持疑惑和排斥的心态。但网络文学还给我们应该拥有的话语和出版自由,文学及其形式和内容当然也更加自由。
2、“文以载道”的颠覆,文学教化作用的淡化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中国先哲对文学的要求里就有“文以载道”一说,这是对文学教化作用的基本要求。理论上始终认为:一种小说形象世界的因素,作为信念、思想、情感和道德,必然对读者的阅读产生影响。
基于这个准则,文学理论不可避免地要求作品纯正引导人性和社会美好的部分,但当这些强调过度,过于迎合当时的人文和政治条件,又会给文学作品带来灭顶之灾,那批文革的高大全类作品就是典型例证。而传统文学作品中真正有生命力的部分,恰好是那些来自人性的本原的描述,比如善恶正误、正义... -->>
一、总论:迅速成长的网络文学挑战传统文学定义,成为现代社会文化新元素,其性质有待界定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网民”总数已经突破一亿,成为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样。在网络上发表的文字和各种文学样式数量也不断增加,其至今无法准确界定和依然在迅猛发展且无法预料前景的特征,已经成为完全不同于传统样式的现代社会文化新元素,这些所谓的网络文学的受欢迎程度,竟将以往高高在上、故做深沉、扭捏作态的传统文学远远抛在身后,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巨大冲击,也让我们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定义,产生质疑。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里一直没有文学这个概念。论语?先进有“文学子游、子夏”之语,是指擅长文字并且博学。而汉书?武帝纪说:“选豪俊,讲文学。”文学一词是指文献典籍。此外,文学亦是官名。文学作为科目,则在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直到宋时,文学才和国子学、玄学和史学并称为“四学”到了近现代,文学被确定为:用语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这个定义表明文学似乎只是一个工具;又有人认为:文学是以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是一种在媒介中传输语言、生成形象和唤起感情,以便使现实矛盾获得象征性调达的艺术。文学又成为一种文字的修辞。还有人认为,文学的定义和价值须由读者决定。文学是读者所认同的最有价值的写作;这种文学定义又使之成为了一种被认可的文化形式,而摒弃了作者本身对社会的认同和理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那么,当文字和语言的基本条件不符合以上标准时,是否就不是我们所谓的文学呢?如今的网络文学就给我们的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出了这么一个难题。这些由商业软件、共享软件、自由软件这样一些概念引发的联想,用技术的支持造就的网络文学,跨越国界,跨越语言,甚至跨越形式,正在并继续颠覆我们以往的传统经验和认知,我们该如何界定这个“四不象”?
二、总纲:
1、一般意义上对两种文学表达和传播方式上的指认
传统文学的表达和传播方式上的定义很多,一般来说,传统文学通过媒介传达作者艺术化的教化意图并表达自我情感,形式多由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体裁构成,其传播方式多为纸质媒介或者直接由语言组成,为单向传播,体裁和形式相对固定,并且形成了基本的写作公式,比如小说的写作手法就一定要立体地、全方位地且生动有机地再现社会生活图景,此外,因特定的公式要求,传统文学还要求在具象的世界里抽象出更加凝练的部分,于是,文学作品基本上都附加了教化社会、激励社会的责任,并且始终自以为文学的目的是指向人生的严肃性和道德的规范化,指向是非正误的规范化。同时,传统文学对语言和文字的要求也是规范化的,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要打破读者感知的麻木不仁状态,就采用了陌生化手法,即有组织地违反日常语言的惯例,从而以增加感受的难度的方式唤醒读者,因此就出现了几乎和日常用语很不同的所谓“书面语言”在行文时,传统文学以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的塑造为核心进行语言组织,谋篇布局成为几乎所有传统文学体裁的焦点;
而网络文学则是建立在英特网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和技术的无限扩张,结合并采纳了现代文化传播几乎所有手段,进行表达和自我张扬的一种文化形式,除传承了传统文学所有表达形式和体裁外,还在随着科技进步和网络发展,不断派生诸如博客、flash(动画软件)、bbs等无法界定的文学表达形式和体裁,其部分传播方式则是互动的,表达方式则不受体裁约束,信笔由缰。从作者的角度观察,网络文学是平民话语权表达的形式,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大众化,给了几乎所有人表达自己意愿和空间的机会,并且有可能直接和一位乃至多位读者进行点对点交流的机会。平民话语权只有在这里,才可能有机会同高高在上、故作姿态的作家话语权并行;从传统文学理论的角度看,网络文学从来就没有那些所谓典型、意境等形而上的束缚,从来没有所谓体裁、格式的束缚,也从来没有所谓规范性语言的束缚,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种形式的扩张依然没有尽头,随着技术进步,还在不断出现新的表达和传播形式。
2、多元和宽容的社会对新兴文学形式的认同和疑惑
对文学的理解铁定受到一个时代社会时尚和审美趣味的制约和鼓励,文学形式本身就是带有强烈时代特征的产物。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文学形式,莫不带有本身的时代印记,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特征有强烈的血缘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对文化消费的要求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更加多元,过去那些拖沓冗长、不着边际、高高在上,和当今生活毫无关联的文学形式,越来越受到冷落,开始边缘化,不再受到欢迎,于是网络文学应运而生。
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从出生之日起,就没有按照正常的生长程序成长,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其影响力随着网络宽带的日益普及迅速扩大,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目前用“搜搜网”搜索引擎在全球中文排行榜查询,除了门户网站和其他大型综合网站自有的文学分站外,与文学相关的网站就有616个,其中著名的有清韵书院、红袖添香、新语丝、黄金书屋、亦凡书库等数百家。这些多数还是用传统文学体裁和形式进行创作的文学网站,本身具备比较多的传统文学传承,如果加上具备独一无二网络特征的文学形式的网络文学网站,这个数量就惊人了。而这些很难界定的网络文学也开始得到几乎所有文学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人的正视和认同。据“新浪网”老徐的博客中显示,到2006年3月,其阅读点击率已经高达1800万次以上,这是当今任何作家及其作品无法企及的阅读数量。而这个博客拥有者仅仅是一名并非专业作家的演员徐静蕾,而她借助的博客这个形式,恰恰也是网络文学的一个部分。难怪有人惊呼:全民作家时代已经到来。
面对这个汹涌大潮,我们的文学理论家措手不及,我们的出版编辑无所适从,我们的读者也有些茫然,人们开始质疑: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立论,是信息存储构成了人类历史,是信息传递组成了人类社会。那么,依附在历史和社会中的文学,在网络的时代里又应该如何存在和界定?什么才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呢?这些由声光电甚至是剪贴、对话构成的奇特样式,属于文学吗?如果不属于那又是什么?
3、网络文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化新元素
根据网络文学的跳跃式发展脉络,网络文学已经具备现代社会新文化元素的特征。文学是生命的倾诉,文学始于交流,那么,从交流的角度看,人类的信息传播曾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单一的权威发布源负责传播,而大众被动地接收;第二阶段是由多种媒体发布,受众可以选择接收;第三阶段则是发布者和接收者可以互动,灵活地变换角色。通过公共系统实现实时交流,使每一个读者都成为潜在的交流对象,也在根本上改变着人际交流的概念。汪小熙因特网与文学研究认为:“超文本小说、交互小说等网上文学体裁的着眼点在于读者、观众的高度参与、自由发挥与即兴创造。过去由于物质和技术的限制而受到阻扼的人的意志和欲望,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可以畅通无阻地宣泄出来了。过去,作者就是上帝,而读者只能享受有限的、变相的自由,如今,读者纷纷解脱了束缚,开始享受泛文化意义上的‘交互性’,进入自由创造和参与领域。网络成就了无数有创新力、文学才华和写作欲望的人们。文学体裁的这种变化,象征着文学从非交互性逐步走向交互性的历程,而交互性一直是它努力的一个目标。”这段文字准确地道出了网络文学自身独有的不可替代性,而这种特征恰好符合时代特征和读者内心渴望交流的要求,那么,网络文学的应运而生和随之而来的兴盛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以断言,网络文学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引人关注的文化新元素。
三、文学概念上的界限模糊和颠覆
1、文学表达形式的再次认识和界限的模糊
翻开任何一本文学概论,对文学形式都有明确阐述,就象一个框架,可以套进去的就属于某一种形式,而新兴的网络文学则彻底模糊和颠覆了这一传统。以小说为例,目前已经出现的基于网络技术的实时性、交互性和包容性三大特点的新文体,有文字、声音和图像无规律链接的“超文本小说”、由多人接力参与的,网上即时性创作的“合作小说”或称“接力小说”“接龙小说”、在网上作者与读者互动完成的“交互小说”或称“互动小说”、编制故事框架,提出若干问题,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填写的“填空图书”以及运用文字、声音和图像的手段创作“多媒体小说”等等。而这些新出现的形式,恰好又契合了文学对于作者和读者交流的原始目标,象征着文学从非交互性逐步走向交互性的历程。这些崭新的形式,彻底颠覆和模糊了我们对小说这个门类表达形式的概念。
在一个时代的文学形式发生内在变化的时候,最先觉察到这种变化的往往不一定是小说和诗歌,而可能是散文。散文是心灵最亲密的盟友。网络散文创作更加惊人,在一切的网络的载体上,几乎都充斥散文,或长或短,难以计数,从散文写作的作者和数量上看,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时代能达到今天这样的盛大规模——因为网络的出现,为散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表空间。散文这一文体,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作者进行话语狂欢的借口。那些腐朽、陈旧的散文路径正在遭到蔑视,而更多新鲜甚至稚嫩的新散文被创造出来,这些新的散文还没来得及命名,便已对网络散文取得了支配性的力量,变化一直在悄悄地发生。比如一度盛行的心情散文,又比如还在扩张的以戏说为特征的“大话”式散文,那些无法界定的文字加动画的影视式散文等等,几年时间,它便全面占领了新一代的阅读口味。散文形式的颠覆是划时代的,这种对原有形式的反动恰好是当今读者对部分传统质疑的表现。对文学的反应契合了当代人内心世界的焦虑和动摇,这已经不再属于文学的范畴,此处不讨论。
内容上网络文学也完全独树一帜“橄榄树”1995年创刊,是网络上第一个汉语文学刊物。也是目前网络上发表原创类文学作品最多的期刊之一。每月约有2万人次进入网页浏览下载阅读;在“小说天下”文学网站,每天发布和更新的网络小说竟然将近四十部,其中比较著名的小说有巴桥的李小多分果果、木木的修道者、苇浦丽薇的新桃花源记、孤独鱼的华夏之龙、tiancai的网游——屠龙巫师等,选题和内容和传统小说比较,都十分怪异,读者在惊叹于网络小说信马由缰的同时,也为那种无拘无束的创作激情所感动。综观现今网络小说,大量模糊了我们以往对小说、散文、诗歌的既定概念,所谓“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程式化定义在许多作品中变得支离破碎。传统文学在所谓“深度模式”约束下,代表着崇高和深奥,也保留着对结构技巧、对文字氛围的把握和要求,甚至对文体创新持疑惑和排斥的心态。但网络文学还给我们应该拥有的话语和出版自由,文学及其形式和内容当然也更加自由。
2、“文以载道”的颠覆,文学教化作用的淡化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中国先哲对文学的要求里就有“文以载道”一说,这是对文学教化作用的基本要求。理论上始终认为:一种小说形象世界的因素,作为信念、思想、情感和道德,必然对读者的阅读产生影响。
基于这个准则,文学理论不可避免地要求作品纯正引导人性和社会美好的部分,但当这些强调过度,过于迎合当时的人文和政治条件,又会给文学作品带来灭顶之灾,那批文革的高大全类作品就是典型例证。而传统文学作品中真正有生命力的部分,恰好是那些来自人性的本原的描述,比如善恶正误、正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