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苦难的岁月里穿行 (1/2)
文学巴士 www.wx84.cc,沧浪之水(赵)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曾几何时,很想用淡淡的笔墨勾画出父亲和母亲那些苦涩的青春岁月,以表达我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和真挚情怀,以期能够从他们心酸的人生长河中找寻前进的动力和精神依托。命运很钟情的把我推向了这个令人快慰时光——研究生生活,终于让我可以静下心来写点关于父亲和母亲那段青春长河中坎坷的爱情经历,追溯和印证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父亲和母亲是地道的大西北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农民,五十年的风风雨雨,几乎是伴着共和国的历史变迁一路走来,经历了“大跃进”、“大锅饭”“文化大革命”等许多令他们刻骨铭心的时光,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当他们给我讲起这些故事,我的心都会感到莫名的沉重和彷徨。历史,一个多么令人骄傲却又可怕的名词,竟然留下了许多令人可歌可泣的心酸往事,纵然无力改变,只能默默陈述,也会让人的内心沉淀不为人知的往事,就这么一代一代的流传了下来,我很庆幸能有这样的念头,将父母那段青春岁月的往事跃然纸上,慰藉他们尘封的内心和对岁月的无尽遗憾,我的内心也得到些许的释然和解脱。
在父母的记忆中他们的人生都是辛酸和坎坷的,似乎好像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都是风雨飘摇的年代和流浪的岁月。父亲和母亲都出生在50年代初期,父亲比母亲大四岁。小时候听老人们经常给我讲述我们的家族史,是怎样度过了那些令人难忘的岁月。我的祖籍是甘肃,由于58年闹饥荒,人们都被饥饿无情的吞噬着生命,在哪个充诉着死亡恐惧的年代,听爷爷和父亲说,为了能够活命,乡亲们都纷纷远走他乡逃荒了,我们家族也不例外。由于太爷和太奶抚养不起爷爷弟兄六个,他们为了躲避被饿死的危险,纷纷都各奔东西了,就这样,已经成家的爷爷(家中排行老大,二爷年幼就夭折了)带着奶奶和三爷、四爷背负行着行囊开始了他乡流浪生活,来到了宁夏那部山区的一个偏僻的小村,给那里的地主做了长工,算是安了家,临时住在地主给他们的几件窑洞里,算是有了能够填饱肚子生活,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苦难生活,男的白天下地干活,女的只能做针线活。让我感到心痛的是,奶奶是严重的受封建社会摧残,她的脚是裹足,称之为三寸金莲,小脚走起路来都十分费劲,更不要说干活了,奶奶知道我上初二时才离开了人世,但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和村里的人都比较熟悉了,在当时好心人和地主的支持下就开始靠山坡挖出了一道小院,并凿出了三间窑洞,有了我们家自己的院落,生活算是稳定了下来。对爷爷他们来说,每天忙碌的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复一年的小农生活。随后姑姑和父亲相继出生了,为了补贴家用,爷爷就会经常利用额外时间要到三十里地的原始森林区砍柴,补给家用。三爷、四爷也都奔波在不同的地主或者富农家里做工,都是为了生计而辛苦的常年累月劳作着。父亲的童年就这样开始了,由于饥饿,爷爷、奶奶也只能维持他们的生命,更谈不上什么营养了,生活就这样艰难的前行着。
转眼父亲三岁了,那年夏天,爷爷按照惯例去砍柴,回来的途中,因为遇上暴风骤雨,爷爷由于穿着单薄,就被活活冻死了。由于那时候家里很穷,没法置办一口棺材,三爷远在外地做工,没能知道爷爷去世的消息,四爷万般无奈,就只身一人从爷爷出事的地点一路将爷爷背了回来,那种苦情的往事,让我想起了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给了我莫大的触动,爷爷也就是被四爷这样一路背了回来,那时候没什么交通工具可供使用,所以四爷就背着爷爷的尸体回到了村里放在了一间闲置的窑洞,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四爷只好用家里仅有的一张席(农村炕上铺的可供睡觉用得的,用当地一种竹子编制而成)做了爷爷的棺材将他埋葬,父亲也算是履行了做儿子尽孝的责任,很小的他也许不懂得是怎么回事,按照家人的要求,为爷爷戴孝送终了。爷爷就这样凄惨的走了,相继四奶奶也得了重病留下了年幼大叔离开了人世,奶奶和姑姑、父亲相依为命,为了能够撑起这个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四爷就和奶奶又走到了一起,重新组建了家庭,后来就有了三叔和二姑,从此家里算是就这样才稳定的开始生活。
也许是人性的自私和无奈,父亲早年丧父的悲惨命运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只上了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十岁就开始被四爷要求干起了农活,挑粪、耕地、种地等他都要学着去做。可能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父亲不是爷爷亲生的,自然就要另眼看待了,大叔和三叔都要别父亲享受特权多了,至少不会挨四爷的批评甚至暴力,除此之外,他们都能每天去五里地外的小学读书,父亲无一例外的尝到了缺少父爱的苦难生活。年幼的他也许是早年没有了父爱的缘故,母亲自然也抗拒不了四爷的严厉,所以父亲就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没哟了童年孩子的欢乐和幸福,过早的背负了压抑,学会打理农活,夏天为生产队放牛和割草,冬天铡草和喂羊、牛等牲畜,总之生活每天都是安排的满满。由于家里穷,衣服自然是层层补丁。后来村里有个张奶奶看到父亲实在可怜,就把她认作干儿子,由于张奶奶家的条件比较宽裕,人有善良,关心父亲的比较多,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给父亲一点,日久了父亲也感受到了张奶奶的热情和善良,叫他干妈。从此父亲就会从干妈那里得到点食物或者衣物,生活比过去有了好转,不会在那么太清苦和挨饿了。
十二岁那年,母亲在家人的许诺下就成了父亲的未婚妻,那时候的母亲才年仅8岁,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就这样傻乎乎的成了父亲的媳妇,父亲也是懵懂的认识到了这点。也许是那时候的人都是这样的封建礼俗,过早的给孩子订儿女亲事,对所谓的爱情之类的更本找寻不出什么概念,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不存在像现在这样的爱情之说了。后来听母亲给我讲他是由于姥爷姥姥逃荒时,从甘肃老家一直用担子挑着长大的,直到逃到我们村时,已经过了五个念头,母亲整整在路途中成长了五岁,如今我都不敢想象她是怎么走过来的,想起来都心酸的不止一次落泪。经过一路乞讨,姥爷姥姥和母亲和爷爷、奶奶相遇了,当听说爷爷、奶奶都是从老家逃出来的,自然亲切了许多,所以姥爷、姥姥和母亲就在爷爷的帮助下暂时在村里找了一间窑洞住了下来。毕竟刚来什么都没有,姥姥姥爷老是麻烦爷爷、奶奶也感到不好意思,可能也看出了爷爷、奶奶的心思,姥姥就答应把母亲许配给父亲,这样以后两家就是亲戚了,自然就互帮互助了,有了更密切的往来。
从此,父亲还要不时的去母亲家要做一些家务活。其实,后来听母亲说,那时候的父亲从来都很少说话,来了就是干活,干完活就走,特别老实,母亲相对算是比较聪明的姑娘,也知道这个人将来就是他的男人,也不免多了些许的觉悟和遐想,总觉得父亲太过于老实了,实在是不能担当起做她男人的重任,可是姥爷姥姥为了念及爷爷、奶奶的知遇搭救之恩,也只能成全这门亲事了。由于是娃娃亲,自然少不了村里孩子们的调侃和取笑。从此,父亲就和母亲这样从小就被大人们过早的将他们撮合在了一起,两家人也就按照农村的习惯,每到逢年过节还要互相走亲,带点礼品。一般是父亲要到母亲家串门,表示女婿对丈人家的关怀,也是我们当地的礼俗。在母亲的记忆里,父亲特别能吃苦,每天天没有亮父亲就是村里第一个挑水的人。每家都有几口大缸,为了防止天阴下雨和日常需要,几乎每家每天早起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随后才能开始干其他的农活,所以,当天蒙蒙亮时,就看见挑着水桶来来往往的人群形成了挑水的壮观景象,有男的也有女的,总之都希望挑的越早越好,就可以挑到清澈的泉水。那口泉水乡亲们都亲切的称之为红崖泉,因为是在红崖下面的一眼清澈的泉水,四季都不干涸,小时候我会时不时的跑到那里喝上几口,感觉就像人们从冰箱里拿出的冰冻可乐般清凉爽口。父亲因此也赢得了村里不少人的赞誉,他就一直这样默默的劳作着。听母亲说最让他感到心痛的是父亲冬天的时候都是自己给自己编草鞋,整个冬天父亲几乎是穿草鞋度过的,有时候干妈还会给做一双布鞋,但父亲还是舍不得穿,就这样,他的脚冻得发紫,有时候肿的连草鞋都穿不上,就放在火上熏烤。父亲也谈到了穿草鞋的事情,但他总显得还是有些痛心和感伤。最怕的就是消肿后的痒。母亲说父亲这些她都看在眼里,只是那时候的人们真的很封建,他和父亲从来不说话,但内心还是觉得很心疼的,由于彼此家里都很穷,也就无能为力了,只能默默的仍受着痛苦。在那些岁月里,父亲仍然重复每年四季轮回中的劳作,从来都没有逃出过这样的轨迹。母亲也是差不多,除了帮老爷和姥姥干农活以外,还要学者做针线活,纳鞋底,做鞋垫之类的。听母亲说那时候的她留着很长的毛辫,在村里也算是很漂亮的姑娘了,她很爱干净,总是让自己破烂的衣服洗... -->>
曾几何时,很想用淡淡的笔墨勾画出父亲和母亲那些苦涩的青春岁月,以表达我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和真挚情怀,以期能够从他们心酸的人生长河中找寻前进的动力和精神依托。命运很钟情的把我推向了这个令人快慰时光——研究生生活,终于让我可以静下心来写点关于父亲和母亲那段青春长河中坎坷的爱情经历,追溯和印证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父亲和母亲是地道的大西北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农民,五十年的风风雨雨,几乎是伴着共和国的历史变迁一路走来,经历了“大跃进”、“大锅饭”“文化大革命”等许多令他们刻骨铭心的时光,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当他们给我讲起这些故事,我的心都会感到莫名的沉重和彷徨。历史,一个多么令人骄傲却又可怕的名词,竟然留下了许多令人可歌可泣的心酸往事,纵然无力改变,只能默默陈述,也会让人的内心沉淀不为人知的往事,就这么一代一代的流传了下来,我很庆幸能有这样的念头,将父母那段青春岁月的往事跃然纸上,慰藉他们尘封的内心和对岁月的无尽遗憾,我的内心也得到些许的释然和解脱。
在父母的记忆中他们的人生都是辛酸和坎坷的,似乎好像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都是风雨飘摇的年代和流浪的岁月。父亲和母亲都出生在50年代初期,父亲比母亲大四岁。小时候听老人们经常给我讲述我们的家族史,是怎样度过了那些令人难忘的岁月。我的祖籍是甘肃,由于58年闹饥荒,人们都被饥饿无情的吞噬着生命,在哪个充诉着死亡恐惧的年代,听爷爷和父亲说,为了能够活命,乡亲们都纷纷远走他乡逃荒了,我们家族也不例外。由于太爷和太奶抚养不起爷爷弟兄六个,他们为了躲避被饿死的危险,纷纷都各奔东西了,就这样,已经成家的爷爷(家中排行老大,二爷年幼就夭折了)带着奶奶和三爷、四爷背负行着行囊开始了他乡流浪生活,来到了宁夏那部山区的一个偏僻的小村,给那里的地主做了长工,算是安了家,临时住在地主给他们的几件窑洞里,算是有了能够填饱肚子生活,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苦难生活,男的白天下地干活,女的只能做针线活。让我感到心痛的是,奶奶是严重的受封建社会摧残,她的脚是裹足,称之为三寸金莲,小脚走起路来都十分费劲,更不要说干活了,奶奶知道我上初二时才离开了人世,但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和村里的人都比较熟悉了,在当时好心人和地主的支持下就开始靠山坡挖出了一道小院,并凿出了三间窑洞,有了我们家自己的院落,生活算是稳定了下来。对爷爷他们来说,每天忙碌的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复一年的小农生活。随后姑姑和父亲相继出生了,为了补贴家用,爷爷就会经常利用额外时间要到三十里地的原始森林区砍柴,补给家用。三爷、四爷也都奔波在不同的地主或者富农家里做工,都是为了生计而辛苦的常年累月劳作着。父亲的童年就这样开始了,由于饥饿,爷爷、奶奶也只能维持他们的生命,更谈不上什么营养了,生活就这样艰难的前行着。
转眼父亲三岁了,那年夏天,爷爷按照惯例去砍柴,回来的途中,因为遇上暴风骤雨,爷爷由于穿着单薄,就被活活冻死了。由于那时候家里很穷,没法置办一口棺材,三爷远在外地做工,没能知道爷爷去世的消息,四爷万般无奈,就只身一人从爷爷出事的地点一路将爷爷背了回来,那种苦情的往事,让我想起了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给了我莫大的触动,爷爷也就是被四爷这样一路背了回来,那时候没什么交通工具可供使用,所以四爷就背着爷爷的尸体回到了村里放在了一间闲置的窑洞,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四爷只好用家里仅有的一张席(农村炕上铺的可供睡觉用得的,用当地一种竹子编制而成)做了爷爷的棺材将他埋葬,父亲也算是履行了做儿子尽孝的责任,很小的他也许不懂得是怎么回事,按照家人的要求,为爷爷戴孝送终了。爷爷就这样凄惨的走了,相继四奶奶也得了重病留下了年幼大叔离开了人世,奶奶和姑姑、父亲相依为命,为了能够撑起这个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四爷就和奶奶又走到了一起,重新组建了家庭,后来就有了三叔和二姑,从此家里算是就这样才稳定的开始生活。
也许是人性的自私和无奈,父亲早年丧父的悲惨命运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只上了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十岁就开始被四爷要求干起了农活,挑粪、耕地、种地等他都要学着去做。可能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父亲不是爷爷亲生的,自然就要另眼看待了,大叔和三叔都要别父亲享受特权多了,至少不会挨四爷的批评甚至暴力,除此之外,他们都能每天去五里地外的小学读书,父亲无一例外的尝到了缺少父爱的苦难生活。年幼的他也许是早年没有了父爱的缘故,母亲自然也抗拒不了四爷的严厉,所以父亲就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没哟了童年孩子的欢乐和幸福,过早的背负了压抑,学会打理农活,夏天为生产队放牛和割草,冬天铡草和喂羊、牛等牲畜,总之生活每天都是安排的满满。由于家里穷,衣服自然是层层补丁。后来村里有个张奶奶看到父亲实在可怜,就把她认作干儿子,由于张奶奶家的条件比较宽裕,人有善良,关心父亲的比较多,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给父亲一点,日久了父亲也感受到了张奶奶的热情和善良,叫他干妈。从此父亲就会从干妈那里得到点食物或者衣物,生活比过去有了好转,不会在那么太清苦和挨饿了。
十二岁那年,母亲在家人的许诺下就成了父亲的未婚妻,那时候的母亲才年仅8岁,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就这样傻乎乎的成了父亲的媳妇,父亲也是懵懂的认识到了这点。也许是那时候的人都是这样的封建礼俗,过早的给孩子订儿女亲事,对所谓的爱情之类的更本找寻不出什么概念,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不存在像现在这样的爱情之说了。后来听母亲给我讲他是由于姥爷姥姥逃荒时,从甘肃老家一直用担子挑着长大的,直到逃到我们村时,已经过了五个念头,母亲整整在路途中成长了五岁,如今我都不敢想象她是怎么走过来的,想起来都心酸的不止一次落泪。经过一路乞讨,姥爷姥姥和母亲和爷爷、奶奶相遇了,当听说爷爷、奶奶都是从老家逃出来的,自然亲切了许多,所以姥爷、姥姥和母亲就在爷爷的帮助下暂时在村里找了一间窑洞住了下来。毕竟刚来什么都没有,姥姥姥爷老是麻烦爷爷、奶奶也感到不好意思,可能也看出了爷爷、奶奶的心思,姥姥就答应把母亲许配给父亲,这样以后两家就是亲戚了,自然就互帮互助了,有了更密切的往来。
从此,父亲还要不时的去母亲家要做一些家务活。其实,后来听母亲说,那时候的父亲从来都很少说话,来了就是干活,干完活就走,特别老实,母亲相对算是比较聪明的姑娘,也知道这个人将来就是他的男人,也不免多了些许的觉悟和遐想,总觉得父亲太过于老实了,实在是不能担当起做她男人的重任,可是姥爷姥姥为了念及爷爷、奶奶的知遇搭救之恩,也只能成全这门亲事了。由于是娃娃亲,自然少不了村里孩子们的调侃和取笑。从此,父亲就和母亲这样从小就被大人们过早的将他们撮合在了一起,两家人也就按照农村的习惯,每到逢年过节还要互相走亲,带点礼品。一般是父亲要到母亲家串门,表示女婿对丈人家的关怀,也是我们当地的礼俗。在母亲的记忆里,父亲特别能吃苦,每天天没有亮父亲就是村里第一个挑水的人。每家都有几口大缸,为了防止天阴下雨和日常需要,几乎每家每天早起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随后才能开始干其他的农活,所以,当天蒙蒙亮时,就看见挑着水桶来来往往的人群形成了挑水的壮观景象,有男的也有女的,总之都希望挑的越早越好,就可以挑到清澈的泉水。那口泉水乡亲们都亲切的称之为红崖泉,因为是在红崖下面的一眼清澈的泉水,四季都不干涸,小时候我会时不时的跑到那里喝上几口,感觉就像人们从冰箱里拿出的冰冻可乐般清凉爽口。父亲因此也赢得了村里不少人的赞誉,他就一直这样默默的劳作着。听母亲说最让他感到心痛的是父亲冬天的时候都是自己给自己编草鞋,整个冬天父亲几乎是穿草鞋度过的,有时候干妈还会给做一双布鞋,但父亲还是舍不得穿,就这样,他的脚冻得发紫,有时候肿的连草鞋都穿不上,就放在火上熏烤。父亲也谈到了穿草鞋的事情,但他总显得还是有些痛心和感伤。最怕的就是消肿后的痒。母亲说父亲这些她都看在眼里,只是那时候的人们真的很封建,他和父亲从来不说话,但内心还是觉得很心疼的,由于彼此家里都很穷,也就无能为力了,只能默默的仍受着痛苦。在那些岁月里,父亲仍然重复每年四季轮回中的劳作,从来都没有逃出过这样的轨迹。母亲也是差不多,除了帮老爷和姥姥干农活以外,还要学者做针线活,纳鞋底,做鞋垫之类的。听母亲说那时候的她留着很长的毛辫,在村里也算是很漂亮的姑娘了,她很爱干净,总是让自己破烂的衣服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