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舂风棠棣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傍晚时分,我们进入群山怀抱中的林州地界——冀、晋、豫三省交界的地方。车子在林虑山公路上轻微的巅泊着,右侧紧傍着山,透过车窗,可以清晰的看到坡上的灌木、杂草,以及掺杂其间的蓝紫的野牵牛花,叶子上都挂着土,咋看上去像一副淡淡的水墨画。左侧仍是山,隔着一道宽阔山谷,平坦的山谷里蓄有大片的庄稼,那潺潺的溪流,时而匍匐在庄稼地边上,时而钻进庄稼里,时而又从庄稼里钻出来,着实给窗外的秋色增添了几分清凉。几间因山势而建的灰瓦房撒落在山坡上,成为这里最起眼的标志。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如奔跑的野兽的脊背。北方的山不同于南国,南国的山多在青松翠柏的衬托下往往森郁灵秀,而北山则多因缺少植被则显得突兀、险竣。
窗外的天色愈发黯淡,车速也放慢了许多。一种漂泊的情愫油然而生——何时才走出这巍巍群山。情不自禁的想起那些把血汗和才华囚禁在大山深处的人们,这哪如一马平川的家乡。千里迢迢的出来,心中那份家的牵挂愈发的强烈起来,和同事之间,颇有同舟共济的感觉。
车窗外的世界完全被笼罩在中秋的清凉中。远处山脚下的村庄,开始泛起了淡淡的如鹅黄般的灯光。月亮升起来,散发着清冷的光辉,随着车子的行驶,似乎它也在动,一会高高的悬挂在左侧的群山之上,明晃晃,金灿灿的,绘成一副“明月照九州”的古香古色的绝美图画。一会,它又爬到右侧,挂在山顶上,清晰可见整座像巨人一样的山,伫立在我们身旁,它离我们这样的近那。山顶上的几株野槐,喷薄着遒劲的枝丫和舒展的叶子,在岩隙里傲然挺立着,像山的哨兵。缕缕金辉透过那稀疏树冠散落下来,整座山顶上似乎都镀了一层金,使山显得更加神秘、宁静。
紧傍路边,时而会出现一片宽敞的地界,透过月光,那一个个闪动的身影是农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一袋袋鼓涨的玉米,正被他们有条不紊的搬到拖拉机上,拖拉机“突突”的唱着,车灯照亮了农人那疲劳而略带喜悦的脸庞。打开车窗,一股清凉的玉米秸的味道扑面而来,这是大山之乳的味道。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作为一名农家子弟,眼前的情景是极熟谙的。十几年前出门上学的前夜,同样是这样的劳作之后,二民和五朱送我。一把老韭菜加两个鸡蛋,炒成半碗青黄的菜,在昏黄的灯光下,就着两瓶白酒,算是儿时伙伴送别的最好语言。那晚,两个儿时的伙伴都喝多了。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喝酒的机会多了,酒比那夜的贵,菜也比那夜的多,那夜的味道却至今记忆犹新。
夜幕完全降临了,八点钟的时候,汽车驶过了“大桥”这是进入林州市区的标志。夜幕下的林州城极让人舒展眼神,路边的工厂、学校、酒楼、饭店无不灯火通明,昭示这座城市的繁荣和秩序。金壁辉煌的林州宾馆,极富现代与大气,显得卓然不群。九十八万勤劳的林州人民,在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家园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而去年近三亿元的预算内财政收入,着实令我们对这座全国百强县市刮目相看。
第二天清早,大家去红旗渠参观。车子在公路上疾驰,辽阔的土地上伫立着一座座现代化厂房,让这片群山之中的腹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心情不禁随着朗照的秋日而豁然开朗。
红旗渠纪念馆坐落在分水岭上,是进入景区的首站。进入馆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郭沫若题写的“红旗渠”三个大字,那遒劲荡动的笔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远看去,更像是一在飘动的旗帜。纪念馆分成几排古朴房子,每所房子都具有各自的功能,掩映在绿树与红花之中,显得整洁而庄重。红旗渠从馆区穿过,坚固的渠基是用规整的石块砌成的,驯服的浊漳水在十余米深的渠槽内涌动,时而发出汩汩的清脆的回响,仿佛在讲述着过来的故事。浊漳水自山西省顺平侯壁断注入渠中,骑山越涧,逶迤蜿蜒1500公里,在此地一分为三,其支脉贯穿林州腹地,后汇入安阳河。这条浩大工程,沿途“长藤结瓜”式建有各类水库48座,塘堰345座,提罐45座,小型水利发电站45座。红旗渠沿途已经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七大功能相结合的大型灌区。
馆里馆外两重天。进入馆内,图像、雕塑、沙盘、工具,辅之以现代化声情并茂的宣传媒介,让人目不暇接。思想和情感伴随着水带给这片土地的命运而起伏,手捧着一汪清泉,在时空隧道里,一下子走过了几百年。从明万历24年的1596年到民国21年的1932年“大旱,绝收,河井干涸,地裂禾焦,饿殍遍野,人相食”的字眼浸在了六部发黄的县志中。而从明正统年间的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五百余年中,林州遭受的自然灾害达一百多次,大旱绝收三十余次。“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稼穑无收成,穷人日夜愁。”“若不舍故土,命不得久常。”图片中的一座座“灾荒碑”更是刻透石背:“光绪两年间,桂林镇盘山峪村共计男女一百一十七口,三、四年间,流离死亡,仅存男女十一口。”... -->>
傍晚时分,我们进入群山怀抱中的林州地界——冀、晋、豫三省交界的地方。车子在林虑山公路上轻微的巅泊着,右侧紧傍着山,透过车窗,可以清晰的看到坡上的灌木、杂草,以及掺杂其间的蓝紫的野牵牛花,叶子上都挂着土,咋看上去像一副淡淡的水墨画。左侧仍是山,隔着一道宽阔山谷,平坦的山谷里蓄有大片的庄稼,那潺潺的溪流,时而匍匐在庄稼地边上,时而钻进庄稼里,时而又从庄稼里钻出来,着实给窗外的秋色增添了几分清凉。几间因山势而建的灰瓦房撒落在山坡上,成为这里最起眼的标志。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如奔跑的野兽的脊背。北方的山不同于南国,南国的山多在青松翠柏的衬托下往往森郁灵秀,而北山则多因缺少植被则显得突兀、险竣。
窗外的天色愈发黯淡,车速也放慢了许多。一种漂泊的情愫油然而生——何时才走出这巍巍群山。情不自禁的想起那些把血汗和才华囚禁在大山深处的人们,这哪如一马平川的家乡。千里迢迢的出来,心中那份家的牵挂愈发的强烈起来,和同事之间,颇有同舟共济的感觉。
车窗外的世界完全被笼罩在中秋的清凉中。远处山脚下的村庄,开始泛起了淡淡的如鹅黄般的灯光。月亮升起来,散发着清冷的光辉,随着车子的行驶,似乎它也在动,一会高高的悬挂在左侧的群山之上,明晃晃,金灿灿的,绘成一副“明月照九州”的古香古色的绝美图画。一会,它又爬到右侧,挂在山顶上,清晰可见整座像巨人一样的山,伫立在我们身旁,它离我们这样的近那。山顶上的几株野槐,喷薄着遒劲的枝丫和舒展的叶子,在岩隙里傲然挺立着,像山的哨兵。缕缕金辉透过那稀疏树冠散落下来,整座山顶上似乎都镀了一层金,使山显得更加神秘、宁静。
紧傍路边,时而会出现一片宽敞的地界,透过月光,那一个个闪动的身影是农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一袋袋鼓涨的玉米,正被他们有条不紊的搬到拖拉机上,拖拉机“突突”的唱着,车灯照亮了农人那疲劳而略带喜悦的脸庞。打开车窗,一股清凉的玉米秸的味道扑面而来,这是大山之乳的味道。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作为一名农家子弟,眼前的情景是极熟谙的。十几年前出门上学的前夜,同样是这样的劳作之后,二民和五朱送我。一把老韭菜加两个鸡蛋,炒成半碗青黄的菜,在昏黄的灯光下,就着两瓶白酒,算是儿时伙伴送别的最好语言。那晚,两个儿时的伙伴都喝多了。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喝酒的机会多了,酒比那夜的贵,菜也比那夜的多,那夜的味道却至今记忆犹新。
夜幕完全降临了,八点钟的时候,汽车驶过了“大桥”这是进入林州市区的标志。夜幕下的林州城极让人舒展眼神,路边的工厂、学校、酒楼、饭店无不灯火通明,昭示这座城市的繁荣和秩序。金壁辉煌的林州宾馆,极富现代与大气,显得卓然不群。九十八万勤劳的林州人民,在两千多平方公里的家园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而去年近三亿元的预算内财政收入,着实令我们对这座全国百强县市刮目相看。
第二天清早,大家去红旗渠参观。车子在公路上疾驰,辽阔的土地上伫立着一座座现代化厂房,让这片群山之中的腹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心情不禁随着朗照的秋日而豁然开朗。
红旗渠纪念馆坐落在分水岭上,是进入景区的首站。进入馆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郭沫若题写的“红旗渠”三个大字,那遒劲荡动的笔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远看去,更像是一在飘动的旗帜。纪念馆分成几排古朴房子,每所房子都具有各自的功能,掩映在绿树与红花之中,显得整洁而庄重。红旗渠从馆区穿过,坚固的渠基是用规整的石块砌成的,驯服的浊漳水在十余米深的渠槽内涌动,时而发出汩汩的清脆的回响,仿佛在讲述着过来的故事。浊漳水自山西省顺平侯壁断注入渠中,骑山越涧,逶迤蜿蜒1500公里,在此地一分为三,其支脉贯穿林州腹地,后汇入安阳河。这条浩大工程,沿途“长藤结瓜”式建有各类水库48座,塘堰345座,提罐45座,小型水利发电站45座。红旗渠沿途已经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七大功能相结合的大型灌区。
馆里馆外两重天。进入馆内,图像、雕塑、沙盘、工具,辅之以现代化声情并茂的宣传媒介,让人目不暇接。思想和情感伴随着水带给这片土地的命运而起伏,手捧着一汪清泉,在时空隧道里,一下子走过了几百年。从明万历24年的1596年到民国21年的1932年“大旱,绝收,河井干涸,地裂禾焦,饿殍遍野,人相食”的字眼浸在了六部发黄的县志中。而从明正统年间的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五百余年中,林州遭受的自然灾害达一百多次,大旱绝收三十余次。“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稼穑无收成,穷人日夜愁。”“若不舍故土,命不得久常。”图片中的一座座“灾荒碑”更是刻透石背:“光绪两年间,桂林镇盘山峪村共计男女一百一十七口,三、四年间,流离死亡,仅存男女十一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