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陈孝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4、重章叠句,或叫“重叠”手法
主要是借“重叠”句子强调旨意和感情。如:“好牛耕田不使牵,好马给骑不使养,好石磨刀不使水,好妹跟郎不使钱。”这里每句叠“好”和“不使”二字,使阿哥对阿妹的好感及由衷的赞美体现极致。
5、双关
双关有两种情况,一是谐音双关;二是歇后双关。如:“泥塑神像问无声,两行屋横妹无厅,哑子娶妻无话讲,雪打灯来做不成。”这是“双关”兼“比”、“兴”句句都是借意或谐音双关。首句,明说神,实说人;第二句“厅”谐“听”;第三句是借意双关,比喻自己与对方就像哑子夫妻没有话讲;最后一句,以“灯”谐“心”双关带“比喻”又如:“橄榄好食核不圆,相思多年心不欹;哑子单箸不识讲,想成双来口难提。”歌中利用“成双”语义双关,构成整首山歌的歇后双关,一方面指哑子食着单箸,想要一双筷子却又说不出来,一方面则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正月过来二月上,处处花园都开花;
桃子来寻李子坐,可惜无人去叫梅。
(“梅”同音双关“媒”指媒人)
雷州的情歌,从初恋到请媒、结为婚姻等环节,青年男女是以含蓄的隐语方式提出的,而“双关”正好切合这一需要。又如:“新做大屋四四方,做了上堂做下方;做了三间又三套,问妹爱廊不爱廊(郎)。”雷州歌借雷州人住房的结构试探恋人的意思,寓意含蓄、贴切生动。听者仿佛看到一个憨厚的小伙子急于知道姑娘的心意,便以物喻情,借“廊”与“郎”谐音双关的手法,巧妙委婉地试探他心爱的姑娘,感物即事、自然流畅。
6、夸张
“我母生我叫妃方,脚板顿土土就崩,手仔举天天就窿,搧风驶船无讨帆。”这里使用的夸张的修辞手法,但语言口语化,不失为一首佳作。
从总体看来,雷州山歌都具有较为浓郁的地方特色、雷州风味。其艺术特点:一是歌词结构严谨;二是押韵要求较严格;三是歌词注意形象化;四是运用雷州口语化;五是修辞手法多样化,常用赋、比、兴,重章叠句,尤以双关见长。
(二)口语化
雷州话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口语、俗语。这些语言因为都来自现实生活,来自低下层人民过去的口头创作,因此都非常生动,符合劳动人民的口味。雷州话的口语、俗语词汇是非常丰富的,这种现象在中国众多方言中也是罕见的。雷州话的口语、俗语词汇极大的丰富了雷州歌的内涵,增加了雷州歌的魅力。
“片仔出个若足棒,草步缚个在后腰,足沾田锈都未洗,也敢上台捞我娘。”“片仔”就是“哪里”的意思。“足棒”借代称“人物”姑娘歌赛,观众上台挑战演员,与演员赛歌,叫做“捞台”
“无‘女甫’无子怎想归,回到内头无人问,衫妃穿烂无人补,裤穿弄雍无人缝。”“女甫”bo,老婆。“雍”ong1,窟窿。
“罐子煲糒叮当泡,公子担高就见脚,老鼠扛箱去做戏,恰恰开台撞着猫。”“米卑”就是大米饭。“公子”应是来自木偶戏(当地人称公子戏,也叫海南白斋)的词汇,指木刻的人物。“担”在这里是“拿”的意思“公子担高就见足”比喻只能瞒得一时,瞒不了一世。
“水鲎咬死田过蜋,水鬼狂狂去告状,田蟹不知傲里事,去捉蚂蟥来坐牢。”“蜋”nio2“田过蜋”是河溪时的一种非常小的鱼。“水鬼”也是河溪里的一种水生动物。“狂狂”指非常赶紧的意思。歌上说了一伴不加考察就定罪的事情,寄意深刻,这还是一个非常好的童话。还有一首好歌:“蟾蜍骂蛤作瘪嘴,蛤骂蟾蜍花屁股,田蟹赶来拭巴掌,谁挖洞来给你蹲?”“蛤”指“青蛙”“蹲”在这里不是“蹲”的意思,而是“居住”的意思。作者通过这首雷歌,谴责了无劳而获。
“挞墓牛子实在多,蛮抗挞人人就卖,滚纟休 无听人使唤,向后倒行打断犁。”“挞”是“顶”的意思。“蛮抗”是“野蛮”的意思。纟休 piu2,牵牛的绳。
“牛皮鼓子响咚咚,惜乜无平惜老公。天乌下雨得担水,夜昏早头得擎拱。”“惜”就是“疼爱”之意“乜”就是“什么”的意思,雷州话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用法,单音语素多,言简意赅。“擎拱”既是谈话的意思,也是亲热的意思。
“实是你嫜会娇调,价讲过前又番曲。”“会娇调”就是“口才好,难缠”的意思。“番曲”指的是“反悔”的意思。
“牵个牛仔角欹欹,牵去田头埂尾放,过路人问几钱买,唱歌博来不使钱。”“欹欹”是“弯弯”的意思。“博”是“兑换”的意思。
雷州歌有的语言非常质朴,口语化,朗朗上口。例如“谷谷山玛叫岭脚,日日拾柴无柴担,在宅人问拾柴呢?日短路长拾无柴。”这里“谷谷山玛”指布谷鸟。“担”是名词动用,意思是“挑”“宅”是“家里”的意思。这里连用了几个单音语素,也许是世界上最简洁的文学这一了。
雷州山歌的创新与发展
雷州歌是雷州人的精神瑰宝,是雷州文化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名扬四海的文化品牌,也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朵奇葩。雷州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也丰富多样,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我们有责任把它继续传承下去。可是雷州歌到了我们这一代,却遇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我们很多雷州人已没有张口就即兴编唱雷州歌的能力,有的雷州人甚至不会唱雷州歌。如何来改变这一景况?如何来继承这传统的文化?如何来发展雷州歌的音乐,给雷州歌赋予新的生命力,能与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要相吻合?要繁荣与发展雷州歌,我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应该走双菅齐下的路子:既要整理和保存原腔原板的雷歌资料,又要鼓励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雷歌。把传统和时代的东西揉在一起,使传统雷歌焕发出时代的艺术魅力,即是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不断创作出具有雷州风格和时代气息的雷州新音乐。具体来说就要切实做好下面几点:
(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原有基础上,收集、整理、保存雷州歌资料,特别是“原生态”的雷州歌,作为发展的根、本、源;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和群众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并不断提高、充实;根据实际探索、发展雷剧,如雷州、遂溪、徐闻县的雷剧团,通过他们来弘扬雷州文化特色、岭南文化特色,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新剧种。
(二)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根据雷州歌群众性较好的特点,通过举办大型雷歌节等活动,或利用卡拉ok等形式,进一步普及雷州歌,并从中发现苗子、选拔人才进行培养,使雷州歌和雷剧的整体水平能得到提高。
(三)坚持本土化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发展、壮大雷州歌事业的同时,鼓励和引导雷州歌唱出大山,响彻海内外,架起与世界联结的文化桥梁。
(四)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扶持相结合,在政府帮助、带动的同时,依靠社会力量来繁荣、发展。可以考虑筹办“广东雷州歌基金会”为雷州歌和雷剧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五)在大中专院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开设了“雷歌选修班”;成立雷歌协会,定期举行雷歌活动或擂台赛;聘请老师到雷州地区的中小学校,开设雷州歌的课程;举行雷歌座谈会,传授雷歌知识,使雷州歌后继有人。
(六)雷州歌保留了很多古语的成分,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与时俱进,在原来雷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用今天的眼光和时代的特征来审视雷歌,把雷州风情融入到歌曲的创作中去。
(七)认真搜集民间雷歌资料,尤其是即将失传的珍贵资料;研究传统雷歌的修辞手法、用韵、衬字等;出版雷州歌集的学术专著,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了解雷州歌,促进雷州歌的繁荣与发展。
总之,要发展雷州歌音乐,就要摒弃它的陈旧,打破条条框框,大胆突破和创新。积极采取措施对传统雷歌进行系统性整理,并加以扶持、进行雷州歌词曲的改革,同时运用雷州歌的音乐旋律,创作出兼具时代感和雷州风味的新雷歌。这样雷州歌才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得更远,屹立于世界民歌之林。
/> 4、重章叠句,或叫“重叠”手法
主要是借“重叠”句子强调旨意和感情。如:“好牛耕田不使牵,好马给骑不使养,好石磨刀不使水,好妹跟郎不使钱。”这里每句叠“好”和“不使”二字,使阿哥对阿妹的好感及由衷的赞美体现极致。
5、双关
双关有两种情况,一是谐音双关;二是歇后双关。如:“泥塑神像问无声,两行屋横妹无厅,哑子娶妻无话讲,雪打灯来做不成。”这是“双关”兼“比”、“兴”句句都是借意或谐音双关。首句,明说神,实说人;第二句“厅”谐“听”;第三句是借意双关,比喻自己与对方就像哑子夫妻没有话讲;最后一句,以“灯”谐“心”双关带“比喻”又如:“橄榄好食核不圆,相思多年心不欹;哑子单箸不识讲,想成双来口难提。”歌中利用“成双”语义双关,构成整首山歌的歇后双关,一方面指哑子食着单箸,想要一双筷子却又说不出来,一方面则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正月过来二月上,处处花园都开花;
桃子来寻李子坐,可惜无人去叫梅。
(“梅”同音双关“媒”指媒人)
雷州的情歌,从初恋到请媒、结为婚姻等环节,青年男女是以含蓄的隐语方式提出的,而“双关”正好切合这一需要。又如:“新做大屋四四方,做了上堂做下方;做了三间又三套,问妹爱廊不爱廊(郎)。”雷州歌借雷州人住房的结构试探恋人的意思,寓意含蓄、贴切生动。听者仿佛看到一个憨厚的小伙子急于知道姑娘的心意,便以物喻情,借“廊”与“郎”谐音双关的手法,巧妙委婉地试探他心爱的姑娘,感物即事、自然流畅。
6、夸张
“我母生我叫妃方,脚板顿土土就崩,手仔举天天就窿,搧风驶船无讨帆。”这里使用的夸张的修辞手法,但语言口语化,不失为一首佳作。
从总体看来,雷州山歌都具有较为浓郁的地方特色、雷州风味。其艺术特点:一是歌词结构严谨;二是押韵要求较严格;三是歌词注意形象化;四是运用雷州口语化;五是修辞手法多样化,常用赋、比、兴,重章叠句,尤以双关见长。
(二)口语化
雷州话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口语、俗语。这些语言因为都来自现实生活,来自低下层人民过去的口头创作,因此都非常生动,符合劳动人民的口味。雷州话的口语、俗语词汇是非常丰富的,这种现象在中国众多方言中也是罕见的。雷州话的口语、俗语词汇极大的丰富了雷州歌的内涵,增加了雷州歌的魅力。
“片仔出个若足棒,草步缚个在后腰,足沾田锈都未洗,也敢上台捞我娘。”“片仔”就是“哪里”的意思。“足棒”借代称“人物”姑娘歌赛,观众上台挑战演员,与演员赛歌,叫做“捞台”
“无‘女甫’无子怎想归,回到内头无人问,衫妃穿烂无人补,裤穿弄雍无人缝。”“女甫”bo,老婆。“雍”ong1,窟窿。
“罐子煲糒叮当泡,公子担高就见脚,老鼠扛箱去做戏,恰恰开台撞着猫。”“米卑”就是大米饭。“公子”应是来自木偶戏(当地人称公子戏,也叫海南白斋)的词汇,指木刻的人物。“担”在这里是“拿”的意思“公子担高就见足”比喻只能瞒得一时,瞒不了一世。
“水鲎咬死田过蜋,水鬼狂狂去告状,田蟹不知傲里事,去捉蚂蟥来坐牢。”“蜋”nio2“田过蜋”是河溪时的一种非常小的鱼。“水鬼”也是河溪里的一种水生动物。“狂狂”指非常赶紧的意思。歌上说了一伴不加考察就定罪的事情,寄意深刻,这还是一个非常好的童话。还有一首好歌:“蟾蜍骂蛤作瘪嘴,蛤骂蟾蜍花屁股,田蟹赶来拭巴掌,谁挖洞来给你蹲?”“蛤”指“青蛙”“蹲”在这里不是“蹲”的意思,而是“居住”的意思。作者通过这首雷歌,谴责了无劳而获。
“挞墓牛子实在多,蛮抗挞人人就卖,滚纟休 无听人使唤,向后倒行打断犁。”“挞”是“顶”的意思。“蛮抗”是“野蛮”的意思。纟休 piu2,牵牛的绳。
“牛皮鼓子响咚咚,惜乜无平惜老公。天乌下雨得担水,夜昏早头得擎拱。”“惜”就是“疼爱”之意“乜”就是“什么”的意思,雷州话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用法,单音语素多,言简意赅。“擎拱”既是谈话的意思,也是亲热的意思。
“实是你嫜会娇调,价讲过前又番曲。”“会娇调”就是“口才好,难缠”的意思。“番曲”指的是“反悔”的意思。
“牵个牛仔角欹欹,牵去田头埂尾放,过路人问几钱买,唱歌博来不使钱。”“欹欹”是“弯弯”的意思。“博”是“兑换”的意思。
雷州歌有的语言非常质朴,口语化,朗朗上口。例如“谷谷山玛叫岭脚,日日拾柴无柴担,在宅人问拾柴呢?日短路长拾无柴。”这里“谷谷山玛”指布谷鸟。“担”是名词动用,意思是“挑”“宅”是“家里”的意思。这里连用了几个单音语素,也许是世界上最简洁的文学这一了。
雷州山歌的创新与发展
雷州歌是雷州人的精神瑰宝,是雷州文化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名扬四海的文化品牌,也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朵奇葩。雷州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也丰富多样,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我们有责任把它继续传承下去。可是雷州歌到了我们这一代,却遇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我们很多雷州人已没有张口就即兴编唱雷州歌的能力,有的雷州人甚至不会唱雷州歌。如何来改变这一景况?如何来继承这传统的文化?如何来发展雷州歌的音乐,给雷州歌赋予新的生命力,能与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要相吻合?要繁荣与发展雷州歌,我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应该走双菅齐下的路子:既要整理和保存原腔原板的雷歌资料,又要鼓励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雷歌。把传统和时代的东西揉在一起,使传统雷歌焕发出时代的艺术魅力,即是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不断创作出具有雷州风格和时代气息的雷州新音乐。具体来说就要切实做好下面几点:
(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原有基础上,收集、整理、保存雷州歌资料,特别是“原生态”的雷州歌,作为发展的根、本、源;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和群众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并不断提高、充实;根据实际探索、发展雷剧,如雷州、遂溪、徐闻县的雷剧团,通过他们来弘扬雷州文化特色、岭南文化特色,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新剧种。
(二)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根据雷州歌群众性较好的特点,通过举办大型雷歌节等活动,或利用卡拉ok等形式,进一步普及雷州歌,并从中发现苗子、选拔人才进行培养,使雷州歌和雷剧的整体水平能得到提高。
(三)坚持本土化与走出去相结合,在发展、壮大雷州歌事业的同时,鼓励和引导雷州歌唱出大山,响彻海内外,架起与世界联结的文化桥梁。
(四)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扶持相结合,在政府帮助、带动的同时,依靠社会力量来繁荣、发展。可以考虑筹办“广东雷州歌基金会”为雷州歌和雷剧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五)在大中专院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开设了“雷歌选修班”;成立雷歌协会,定期举行雷歌活动或擂台赛;聘请老师到雷州地区的中小学校,开设雷州歌的课程;举行雷歌座谈会,传授雷歌知识,使雷州歌后继有人。
(六)雷州歌保留了很多古语的成分,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与时俱进,在原来雷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用今天的眼光和时代的特征来审视雷歌,把雷州风情融入到歌曲的创作中去。
(七)认真搜集民间雷歌资料,尤其是即将失传的珍贵资料;研究传统雷歌的修辞手法、用韵、衬字等;出版雷州歌集的学术专著,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了解雷州歌,促进雷州歌的繁荣与发展。
总之,要发展雷州歌音乐,就要摒弃它的陈旧,打破条条框框,大胆突破和创新。积极采取措施对传统雷歌进行系统性整理,并加以扶持、进行雷州歌词曲的改革,同时运用雷州歌的音乐旋律,创作出兼具时代感和雷州风味的新雷歌。这样雷州歌才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流传得更远,屹立于世界民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