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秋瑾的绝命词 (1/2)
文学巴士 www.wx84.cc,百感小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秋瑾的绝命词
(2012年12月23日星期日)
“痛同胞之醉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灭,中原回首肠堪断。”
这首绝命词是我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的绝笔之作。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清代山阴人。性格豪爽,秉性聪慧,习文练武。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参加革命组织。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后因起义失败,1907年7月13日被捕,7月15日凌晨四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三十二岁。
就义后,由好友吴芝瑛、徐自华将其葬于杭州市区白堤尽头西泠桥畔,建墓。墓呈方形,高一点七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有吴芝瑛、徐自华所书的《鉴湖女侠秋瑾墓表》,墓座上端为汉白玉秋瑾全身塑像,高二点七米,头梳髻,上身穿大襟唐装,下身着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
秋瑾,是我知道她的事迹以后一直仰慕的女杰,她的这首《致徐小淑绝命词》我也一直爱不释手,喜欢非常。喜欢它的语言和句式,喜欢它的深邃内涵。
这是凛烈之魂,悲壮之歌!
这是秋瑾就义之前最后的完整之作,故《秋瑾集》称之为“绝命词”,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生死绝唱。
《致徐小淑绝命词》写于1907年7月10日,是秋瑾就义前写给自己的学生徐小淑的绝笔。
在即将面临死亡的时刻,秋瑾没有对往昔岁月的眷顾,没有对家人朋友的牵挂,更没有人生将尽的遗憾和伤感。
在百余字短文里,表达了一腔壮志未酬、慷慨激昂的悲壮情怀。
开头两句,是秋瑾痛心同胞没有觉醒,悲伤祖国沉沦未挽,直言在特定时刻自己心中的忧患所在。
起笔就不同凡响,从个人际遇豁然拓展到祖国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安危境界里。
“日暮穷途”到“谁招志士之魂?”四句,勾勒了一幅山河破碎、统治**、志士痛心疾首的画面。
“新亭之泪”,出自《晋书?王导传》。东晋初时,一些南渡的名士每逢节日,就到南京的新亭聚会,谈国土沦丧,相对流泪。
秋瑾在这篇短文里借这个典故表达了志士因祖国陆沉而痛心之意。
这一层为革命者以振兴民族为己任,积极投身反清运动的义举定下了基调。
“不须”到“摆仑歌”四句。
摆仑,现译拜伦,十九世纪初英国杰出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曾投身于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思想、具有叛逆倾向的诗篇,他的诗被介绍到中国以后,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鲁酒,薄酒。
这四句主要是展示未来的美好前景,秋瑾相信,在西方革命思想的传播下,在一代代志士义无反顾、自我牺牲的前仆后继中,总有一天革命的风暴将最终摧毁清朝的封建****统治,到那时喜庆胜利。
“虽死犹生”到“取彼头颅”四句,笔锋一转,写出了虽然自己生命将尽,尽到自己挽救国家、挽救民族的重大责任。
虽死犹生,奋斗精神将永远留存在后人心间。
结尾三句,与开头两句遥相呼应,再次抒发了壮志未酬、为国深忧的情怀。
全文的格调,由开头的沉痛转到了激昂、豪迈,表现出秋瑾的壮怀激烈、直面生死的侠肝义胆,焕发着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力量,也表现了她以身许国、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和坚信革命终将胜利的雄心壮志。
全文文白交织,对仗工整,用典恰如其分,言简意赅,句句血,声声泪,文采飞扬。
在这曲生死绝唱中,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怀,展示秋瑾雄健奔放、质朴深沉的文学风格。
除了《致徐小淑绝命词》外,秋瑾还有一个绝命词,那就是人人皆知的断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在1907年7月13日(农历六月四日)下午被捕,审问她,百问不答,只书这七个字,这是她最后的绝命词。
此七字句人们都以为出自秋瑾首创而广为传诵,其实不然。
这七字句,是秋瑾引用清代诗人陶澹(陶宗亮)《秋暮遣怀》一诗里的句子。
从七字句的字面来想象:绵绵秋雨,伴着寒冷的秋风,在这肃杀的秋风和凄凉的秋雨中,人的心情显得更加惆怅哀凉。
就秋瑾的所为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这句可不是写一般的个人哀愁,而是充分表达了秋瑾对封建黑暗统治的不满,对吃人礼教的反抗,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也表达了她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
&n... -->>
秋瑾的绝命词
(2012年12月23日星期日)
“痛同胞之醉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灭,中原回首肠堪断。”
这首绝命词是我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的绝笔之作。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清代山阴人。性格豪爽,秉性聪慧,习文练武。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参加革命组织。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后因起义失败,1907年7月13日被捕,7月15日凌晨四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三十二岁。
就义后,由好友吴芝瑛、徐自华将其葬于杭州市区白堤尽头西泠桥畔,建墓。墓呈方形,高一点七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有吴芝瑛、徐自华所书的《鉴湖女侠秋瑾墓表》,墓座上端为汉白玉秋瑾全身塑像,高二点七米,头梳髻,上身穿大襟唐装,下身着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
秋瑾,是我知道她的事迹以后一直仰慕的女杰,她的这首《致徐小淑绝命词》我也一直爱不释手,喜欢非常。喜欢它的语言和句式,喜欢它的深邃内涵。
这是凛烈之魂,悲壮之歌!
这是秋瑾就义之前最后的完整之作,故《秋瑾集》称之为“绝命词”,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生死绝唱。
《致徐小淑绝命词》写于1907年7月10日,是秋瑾就义前写给自己的学生徐小淑的绝笔。
在即将面临死亡的时刻,秋瑾没有对往昔岁月的眷顾,没有对家人朋友的牵挂,更没有人生将尽的遗憾和伤感。
在百余字短文里,表达了一腔壮志未酬、慷慨激昂的悲壮情怀。
开头两句,是秋瑾痛心同胞没有觉醒,悲伤祖国沉沦未挽,直言在特定时刻自己心中的忧患所在。
起笔就不同凡响,从个人际遇豁然拓展到祖国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安危境界里。
“日暮穷途”到“谁招志士之魂?”四句,勾勒了一幅山河破碎、统治**、志士痛心疾首的画面。
“新亭之泪”,出自《晋书?王导传》。东晋初时,一些南渡的名士每逢节日,就到南京的新亭聚会,谈国土沦丧,相对流泪。
秋瑾在这篇短文里借这个典故表达了志士因祖国陆沉而痛心之意。
这一层为革命者以振兴民族为己任,积极投身反清运动的义举定下了基调。
“不须”到“摆仑歌”四句。
摆仑,现译拜伦,十九世纪初英国杰出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曾投身于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思想、具有叛逆倾向的诗篇,他的诗被介绍到中国以后,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鲁酒,薄酒。
这四句主要是展示未来的美好前景,秋瑾相信,在西方革命思想的传播下,在一代代志士义无反顾、自我牺牲的前仆后继中,总有一天革命的风暴将最终摧毁清朝的封建****统治,到那时喜庆胜利。
“虽死犹生”到“取彼头颅”四句,笔锋一转,写出了虽然自己生命将尽,尽到自己挽救国家、挽救民族的重大责任。
虽死犹生,奋斗精神将永远留存在后人心间。
结尾三句,与开头两句遥相呼应,再次抒发了壮志未酬、为国深忧的情怀。
全文的格调,由开头的沉痛转到了激昂、豪迈,表现出秋瑾的壮怀激烈、直面生死的侠肝义胆,焕发着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力量,也表现了她以身许国、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和坚信革命终将胜利的雄心壮志。
全文文白交织,对仗工整,用典恰如其分,言简意赅,句句血,声声泪,文采飞扬。
在这曲生死绝唱中,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怀,展示秋瑾雄健奔放、质朴深沉的文学风格。
除了《致徐小淑绝命词》外,秋瑾还有一个绝命词,那就是人人皆知的断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在1907年7月13日(农历六月四日)下午被捕,审问她,百问不答,只书这七个字,这是她最后的绝命词。
此七字句人们都以为出自秋瑾首创而广为传诵,其实不然。
这七字句,是秋瑾引用清代诗人陶澹(陶宗亮)《秋暮遣怀》一诗里的句子。
从七字句的字面来想象:绵绵秋雨,伴着寒冷的秋风,在这肃杀的秋风和凄凉的秋雨中,人的心情显得更加惆怅哀凉。
就秋瑾的所为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这句可不是写一般的个人哀愁,而是充分表达了秋瑾对封建黑暗统治的不满,对吃人礼教的反抗,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也表达了她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