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龙腾1856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曾国藩还亲自送程学启上船,特别叮嘱他去打硬仗,保护好曾纪泽。
曾纪泽也知道此时程学启对他的重要性,便极力加以笼络,委以重任,什么大仗难仗都交给他去负责。手里有了一支这样的精锐,先锋官和打头阵的部队算是有着落了。程学启到了上海后,在冲锋陷阵和硬仗恶仗他的表现都很出色,很快就成为曾纪泽手下的第一骁将。
李秀成乘胜从松江向上海发动的总攻,却败在程学启的“英勇奋战”上。程学启到达上海后,果然没有辜负曾国藩的厚望,也没有辱没曾纪泽的倚用,先后在保卫虹桥、反攻南桥、解围松江之战中,都立下了大功,斩杀了不少长毛。
程学启的表现让曾纪泽非常满意,派他驻扎上海近郊的新桥,阻击李秀成对上海的强大攻势。
程学启率领开字营在一线指挥战斗,在战场上还亲燃大炮,激励士气。大炮压制住太平军的攻势后,程学启又率部发起冲锋,打开营门与太平军短兵相接,展开肉搏。太平军先后发起近十次冲锋,硬是没能前进一步。
上海近在咫尺,李秀成却因为程学启只能望城兴叹。由于上海流行瘟疫,因此太平军中有很多人染上了疾病,加之天王洪秀全急招李秀成回援天京,无奈之下,李秀成决定撤离上海。然而在撤离之前,李秀成率领部队先围攻虹桥的程学启部,要重创这支汉奸队伍。
曾纪泽得知情报后迅速带领队伍前去支援。这是曾纪泽领导的淮军和太平军的第一次交锋,这也关系到曾纪泽的声威和淮军声誉。曾纪泽带领树字营和春字营亲自上阵,春字营抵挡不住太平军的进攻就撤退逃跑,而此时曾纪泽正坐在虹桥桥头督战。他看到张遇春也在往后撤退,于是就一把抓住张遇春对士兵下令说:“拿刀来,把这个临阵脱逃的狗将领头砍了!”
张遇春见曾纪泽动了真格,只好硬着头皮带队继续往前冲,这才反败为胜。
不久,曾纪泽率领淮军又和太平军打了两场恶战:由程学启部和刘铭传部分别在北新泾、四江口和太平军对抗。并且获得了完全的胜利。
经过虹桥、北新泾、四江口三场战役,曾纪泽一时间声名远扬,天下皆知,他所管辖的淮军最终守住了上海,这让那些曾经取笑淮军是“乞丐兵”的官绅和洋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李秀成不敢不撤,因为天王洪秀全这时已经慌了神:天京陷入了湘军的十面埋伏!
当时李秀成号称四十万大军攻上海,为了减轻曾纪泽在上海的压力,曾国藩除了派得力干将曾国荃和彭玉麟去攻打天京,还另外调了六路大军从四面八方进攻天京:
第一路是曾纪泽的叔父曾国葆率五千湘军,从芜湖和铜陵进攻芜湖,从南岸策应曾国荃的吉字营进军。
第二路为安徽巡抚李续宜部,从湖北开进六安,进攻安徽颍州。
第三路由荆州将军多隆阿进攻庐州。二、三路的意图是控制皖北,从北线包抄天京。
第四路乃是提督鲍超从江西进攻皖南,从南线包抄天京。
这四路大军,加上长江水陆两路,六路大军全部归曾国藩亲自统帅,另外,还有一路也加入到包围天京战略:是浙江巡抚左宗棠带楚军从江西进攻浙江。
曾国藩这时用兵十分老辣,外线大包围,内线小包围,这种泰山压顶之势让洪秀全十分紧张,一天之内,连下三道诏书急召回李秀成。
这时陈玉成死了,李秀成一军独大,洪秀全这时不敢完全信任李秀成,担心忠王不忠。
洪秀全封李秀成一个忠王,无非是希望他能够忠诚和忠心。但李秀成先是抗命不北上,湖北武昌会剿失约,坐视安庆失守不救,手下兵将越来越多,洪秀全对李秀成不信任的指数也在逐渐加码升级。
李秀成也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天王洪秀全不信任的信号。李秀成进攻上海不到五天,就从上海撤退往苏州,除了天王圣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部将陈坤书把苏州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怨声载道。
为了保住苏福省的省城,李秀成决定回去看看情况。陈坤书这个人好色,苏州又是出美女的地方,他在苏州为所欲为,作恶不少。听说李秀成要来,便吓得赶紧从苏州跑到了常州。为了摆脱李秀成的控制和追查,陈坤书竟然用重金到天京讨封王爵。
陈玉成被诱捕杀害的那段时间,也正是洪秀全最为恐惧的时候,洪秀全觉得要敲打一下李秀成了,不但封陈坤书为护王,还一口气封了一批第二梯队的将领。除了陈坤书,李秀成部下还有五员大将也被封王:保王童容海,慕王谭绍光,听王陈炳文,纳王郜永宽,来王陆顺德。
太平天国的指挥原则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同一级别的将领之间互不统属,彼此无权调动他人的部队。这些人封王之后,名义上就和李秀成平起平坐了。李秀成是个聪明人,他一眼就看穿了洪秀全的用意:这是天王用分王的办法来分他的权,提防他。李秀成不理解洪秀全为什么这么糊涂,窝囊废偏偏就得到信任喜欢,自己出生入死还要如履薄冰诚惶诚恐?他对李世贤抱怨说:“我王重用者,第一幼西王萧有和,第二王长兄洪仁发、王次兄洪仁达,第三干王洪仁玕,第四驸马钟姓、黄姓,第五英王陈玉成,第六方是秀成也。”
李世贤说:“那也没有办法,现在曾妖已经围住了雨花台。我们必须回去救援。天京不比安庆,一旦有失,我们就是天国的罪人!”
李秀成也觉得李世贤说得有道理,率领精锐万余回到苏州,开始准备援救天京。而曾纪泽见李秀成大军撤退,开始下令淮军开辟新战场,开始大反攻,向苏南进军!(未完待续。)
> 曾国藩还亲自送程学启上船,特别叮嘱他去打硬仗,保护好曾纪泽。
曾纪泽也知道此时程学启对他的重要性,便极力加以笼络,委以重任,什么大仗难仗都交给他去负责。手里有了一支这样的精锐,先锋官和打头阵的部队算是有着落了。程学启到了上海后,在冲锋陷阵和硬仗恶仗他的表现都很出色,很快就成为曾纪泽手下的第一骁将。
李秀成乘胜从松江向上海发动的总攻,却败在程学启的“英勇奋战”上。程学启到达上海后,果然没有辜负曾国藩的厚望,也没有辱没曾纪泽的倚用,先后在保卫虹桥、反攻南桥、解围松江之战中,都立下了大功,斩杀了不少长毛。
程学启的表现让曾纪泽非常满意,派他驻扎上海近郊的新桥,阻击李秀成对上海的强大攻势。
程学启率领开字营在一线指挥战斗,在战场上还亲燃大炮,激励士气。大炮压制住太平军的攻势后,程学启又率部发起冲锋,打开营门与太平军短兵相接,展开肉搏。太平军先后发起近十次冲锋,硬是没能前进一步。
上海近在咫尺,李秀成却因为程学启只能望城兴叹。由于上海流行瘟疫,因此太平军中有很多人染上了疾病,加之天王洪秀全急招李秀成回援天京,无奈之下,李秀成决定撤离上海。然而在撤离之前,李秀成率领部队先围攻虹桥的程学启部,要重创这支汉奸队伍。
曾纪泽得知情报后迅速带领队伍前去支援。这是曾纪泽领导的淮军和太平军的第一次交锋,这也关系到曾纪泽的声威和淮军声誉。曾纪泽带领树字营和春字营亲自上阵,春字营抵挡不住太平军的进攻就撤退逃跑,而此时曾纪泽正坐在虹桥桥头督战。他看到张遇春也在往后撤退,于是就一把抓住张遇春对士兵下令说:“拿刀来,把这个临阵脱逃的狗将领头砍了!”
张遇春见曾纪泽动了真格,只好硬着头皮带队继续往前冲,这才反败为胜。
不久,曾纪泽率领淮军又和太平军打了两场恶战:由程学启部和刘铭传部分别在北新泾、四江口和太平军对抗。并且获得了完全的胜利。
经过虹桥、北新泾、四江口三场战役,曾纪泽一时间声名远扬,天下皆知,他所管辖的淮军最终守住了上海,这让那些曾经取笑淮军是“乞丐兵”的官绅和洋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李秀成不敢不撤,因为天王洪秀全这时已经慌了神:天京陷入了湘军的十面埋伏!
当时李秀成号称四十万大军攻上海,为了减轻曾纪泽在上海的压力,曾国藩除了派得力干将曾国荃和彭玉麟去攻打天京,还另外调了六路大军从四面八方进攻天京:
第一路是曾纪泽的叔父曾国葆率五千湘军,从芜湖和铜陵进攻芜湖,从南岸策应曾国荃的吉字营进军。
第二路为安徽巡抚李续宜部,从湖北开进六安,进攻安徽颍州。
第三路由荆州将军多隆阿进攻庐州。二、三路的意图是控制皖北,从北线包抄天京。
第四路乃是提督鲍超从江西进攻皖南,从南线包抄天京。
这四路大军,加上长江水陆两路,六路大军全部归曾国藩亲自统帅,另外,还有一路也加入到包围天京战略:是浙江巡抚左宗棠带楚军从江西进攻浙江。
曾国藩这时用兵十分老辣,外线大包围,内线小包围,这种泰山压顶之势让洪秀全十分紧张,一天之内,连下三道诏书急召回李秀成。
这时陈玉成死了,李秀成一军独大,洪秀全这时不敢完全信任李秀成,担心忠王不忠。
洪秀全封李秀成一个忠王,无非是希望他能够忠诚和忠心。但李秀成先是抗命不北上,湖北武昌会剿失约,坐视安庆失守不救,手下兵将越来越多,洪秀全对李秀成不信任的指数也在逐渐加码升级。
李秀成也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天王洪秀全不信任的信号。李秀成进攻上海不到五天,就从上海撤退往苏州,除了天王圣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部将陈坤书把苏州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怨声载道。
为了保住苏福省的省城,李秀成决定回去看看情况。陈坤书这个人好色,苏州又是出美女的地方,他在苏州为所欲为,作恶不少。听说李秀成要来,便吓得赶紧从苏州跑到了常州。为了摆脱李秀成的控制和追查,陈坤书竟然用重金到天京讨封王爵。
陈玉成被诱捕杀害的那段时间,也正是洪秀全最为恐惧的时候,洪秀全觉得要敲打一下李秀成了,不但封陈坤书为护王,还一口气封了一批第二梯队的将领。除了陈坤书,李秀成部下还有五员大将也被封王:保王童容海,慕王谭绍光,听王陈炳文,纳王郜永宽,来王陆顺德。
太平天国的指挥原则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同一级别的将领之间互不统属,彼此无权调动他人的部队。这些人封王之后,名义上就和李秀成平起平坐了。李秀成是个聪明人,他一眼就看穿了洪秀全的用意:这是天王用分王的办法来分他的权,提防他。李秀成不理解洪秀全为什么这么糊涂,窝囊废偏偏就得到信任喜欢,自己出生入死还要如履薄冰诚惶诚恐?他对李世贤抱怨说:“我王重用者,第一幼西王萧有和,第二王长兄洪仁发、王次兄洪仁达,第三干王洪仁玕,第四驸马钟姓、黄姓,第五英王陈玉成,第六方是秀成也。”
李世贤说:“那也没有办法,现在曾妖已经围住了雨花台。我们必须回去救援。天京不比安庆,一旦有失,我们就是天国的罪人!”
李秀成也觉得李世贤说得有道理,率领精锐万余回到苏州,开始准备援救天京。而曾纪泽见李秀成大军撤退,开始下令淮军开辟新战场,开始大反攻,向苏南进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