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中华之帝国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884年对于中华帝国陆军来说有一件天大的好事,那就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了陆军提出的《关于增强国家防卫实力》的军事白皮书,全国人大是帝国最高的权力机构(当然林宏现在的威望更大)在全国人大期间帝国议会作为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就没多大的权力了(帝国议会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这样的制度其实很奇怪人大代表来自帝国各个基层而帝国议会基本是资本家的利益代表,不过全国人大两年才开一次对帝国议会正常的决议也不会过多的干涉。
话说回来,这些年中国基本没有对外的军事行动,所以军事发展或多或少有向海军倾斜,陆军当然不爽啊!这次通过的军事白皮书正式确定了未来五年内即到1890年位置帝国陆军常备军将完成五个集团军的军事扩编,使全国陆军总数从136万达到200万多。
可能很多人会问这么大规模的常备军数量可行吗?毕竟这是一个又一个甲种师军费和装备可以吗?事实上陆军之所以决定扩充并不盲目,首现帝国西北部和西部面对的是俄罗斯帝国,而目前俄罗斯帝国在那里布置了超过60万的兵力,这一点中国在那里目前只有3个集团军大概35万左右压力不小,这是一个直接原因,另一个根本原因是帝国实在是太大了,以前一百三十万够用,随着深入的开发和移民有些地方确实有些捉襟见肘了,至于军费的问题并不算大中国毕竟是一个大国以现在的生产力基本可以做到二十个国民产出养一个士兵的消耗,而即使200万也不过是目前帝国将近6亿人口的三百分之一。当然除了常备陆军外民兵和预备役以及殖民地部队的扩充陆军并未提出,事实上随着建国四十年的发展军队的退役制度已经执行了三十几年,不算殖民地的数据,如果帝国发动全面战争并进入战时体制,一个月内可以把超过300万的民兵和预备役转入常备陆军作战,三个月内可以复原大概700万退役陆军士兵,一年后可以再次把征召的超过一千万的陆军送上战场,也就是说以帝国目前的人口和工业实力,战争进行一年的时间大概陆军的总兵力将达到史无前例的2500万,足以碾压全球。
工业上,根据各列前在1883年末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国的钢产量达到了887万吨,英国的增幅也大达到了440万吨法国为333万吨德国则是凭借自身的矿产资源一路飙升到了593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中国对外公布的数据是919万吨排在世界第一位,但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诸位苏俄成立后只凭借一个一五计划就完成了工业化的转型,新中国也是在完成一五计划后成为了一个工业国家,先不说为此付出的代价单单是完成这样转变计划经济只花了五年到十年,但只有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则需要百年的时间,而中华帝国一直走的是后世的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共同发展,从建国到今天已经完成了八个五年计划,帝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难道真的会比不过美国吗?事实上帝国工业部对外宣称的919万吨的钢厂量实际是帝国在1883年上半年的数据。帝国在1883年全年的钢产量是1837万吨是十年前的十倍,当然在后世看来这个数值不过是鞍钢一个月的产值罢了,但在1883年这是国力的直接体现,其中的特种合金钢材就不细说了。另外最重要的一点的从1880年开始随着美国铁路建设的滞缓匹兹堡大量的中小型钢厂纷纷破产倒闭,美国还有这样大的产量完全是华美国和帝国的进口在支撑,帝国本土的基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帝国通常以废钢的价格收购美国的钢铁(各国的钢铁关税让美国的钢铁很难打开外部市场而自己本身又已饱和,这也是1880年后美国的钢产量还能增加的原因)。华美国就更不用说了自身只保证每年80万左右的产量其他的基本从美国买。
钢铁只是数据真正有用的是它使用的结果,到1883年帝国铁路里程已经达到了17万公里,这些铁路都是标准的2500毫米宽的铁轨,这也是中国自己的标准制度,而目前以英国为首的国家基本是英制的铁轨是1250毫米的宽度,英国人以两匹马的屁股的宽度制定的标准在帝国工程师看来简直是垃圾,2500mm的铁路不仅运载量是1250mm的的数倍,在铁路运行的稳定性上也不是后者可比的。当然消耗的钢铁也多,但宽轨铁路的实用性可以弥补这一消耗。
和钢铁作为工业发展指标相应的是帝国的农业发展,具体的指粮食的发展,帝国农业目前搞不出先进的杂交水稻但化肥和种子改良至少勉强已经够用了,到1880年中华帝国本土基本实现每人每日人均粮食三到五斤稻米,这还只是稻米还有其他如奶制品、肉类、和水果类也十分充足,还有一些零食和副食品。帝国政府农业部划归了湖广地区、高棉安南地区、藏南地区以及兰芳国为帝国四大粮食生产基地,等这趟林斐的访问最后暹罗也许也会成为帝国有一大粮食生产基地。
而东北地区更是帝国的大豆生产中心,从1870年开始东北大豆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90%基本垄断了世界大豆产出;帝国的鲜茧、生丝占据了全球产出的99%;茶叶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八成;此外中国的捕鱼业尤其发达,北海渔场长达6个月的休渔期和远赴秘鲁、纽芬兰渔场的远洋船队可以保证老百姓充分的肉食需求;更不要说帝国拥有蒙古和中亚两大畜牧业农场,老百姓就算吃不到高档的肉类,但猪肉还是比较充足。
粮食可是比石油更加具有威力的武器,人的任何发展都是建立在吃饱的基础上的,你吃都吃不饱能干什么事,后世四大粮食公司垄断了全球的粮价,如果不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后世的美国还要更加无法无天。
在海洋贸易方面,根据帝国商业部统计局的统计到1880年帝国商船总吨位已达到688.8万吨超过了英国的584.67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在1880年之前中国的海商主要热衷于相对安全和近距离的亚洲,1880年随着帝国主导建立起“环太平洋—亚洲贸易组织”的低关税经济同盟,海洋贸易才算是热门起来了,以前前往非洲和欧洲甚至美洲贸易跑海路的基本是国内财团的船队,现在即使是一两艘小船的个人和公司也开始进行远距离国际贸易。
教育事业一直是帝国最大的财政投入,到1880年中华帝国的人口识字率已达到78.8%,全国不识字的基本就是老人了,而军队里的识字率已经达到了100%,中国军队基本是世界上文化素质最高的了,这一时期的德国是96.4%、英国34.9%、法国41.6%美国28%俄国最菜10.7%(正史上俄国还要低)。
除了教育中华帝国现在最让欧洲人羡慕的就是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医的强化和西医的推广最大程度的减少了老百姓的疾病痛苦,医疗保障体系虽然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但相对的老百姓健康的生活才能更好的生产。中国的医疗卫生也是列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很多欧洲的贵族或有钱人纷纷选择来中国医院生产,前面说到德国的威廉二世就是在中医的调理下治好的。
困难还是有的工业上中国已经开始了由蒸汽工业向电气工业的转型,可以说未来中国还将站在工业化发展的第一线,只是转型是一件艰难而痛苦的事情,不是每个工厂主都愿意出钱更新机器,即使有国家的政策补助。
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一块是金融了,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的弱项,传统的银行业和现代银行的运作方式完全不一样,中国本土的银行家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不过林宏造的生化人可以说是撑起了帝国银行金融的一片天。1868年号称欧洲第七帝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曾调集大量的资本进入上海的金融市场准备搞一把,帝国证监会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一情况,然后犹太人第一次知道了原来政府干预经济的威力,中国股市就是大大的蛋糕但除了除了小股民和一些优良资本外,犹太人基本被拒之... -->>
1884年对于中华帝国陆军来说有一件天大的好事,那就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了陆军提出的《关于增强国家防卫实力》的军事白皮书,全国人大是帝国最高的权力机构(当然林宏现在的威望更大)在全国人大期间帝国议会作为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就没多大的权力了(帝国议会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这样的制度其实很奇怪人大代表来自帝国各个基层而帝国议会基本是资本家的利益代表,不过全国人大两年才开一次对帝国议会正常的决议也不会过多的干涉。
话说回来,这些年中国基本没有对外的军事行动,所以军事发展或多或少有向海军倾斜,陆军当然不爽啊!这次通过的军事白皮书正式确定了未来五年内即到1890年位置帝国陆军常备军将完成五个集团军的军事扩编,使全国陆军总数从136万达到200万多。
可能很多人会问这么大规模的常备军数量可行吗?毕竟这是一个又一个甲种师军费和装备可以吗?事实上陆军之所以决定扩充并不盲目,首现帝国西北部和西部面对的是俄罗斯帝国,而目前俄罗斯帝国在那里布置了超过60万的兵力,这一点中国在那里目前只有3个集团军大概35万左右压力不小,这是一个直接原因,另一个根本原因是帝国实在是太大了,以前一百三十万够用,随着深入的开发和移民有些地方确实有些捉襟见肘了,至于军费的问题并不算大中国毕竟是一个大国以现在的生产力基本可以做到二十个国民产出养一个士兵的消耗,而即使200万也不过是目前帝国将近6亿人口的三百分之一。当然除了常备陆军外民兵和预备役以及殖民地部队的扩充陆军并未提出,事实上随着建国四十年的发展军队的退役制度已经执行了三十几年,不算殖民地的数据,如果帝国发动全面战争并进入战时体制,一个月内可以把超过300万的民兵和预备役转入常备陆军作战,三个月内可以复原大概700万退役陆军士兵,一年后可以再次把征召的超过一千万的陆军送上战场,也就是说以帝国目前的人口和工业实力,战争进行一年的时间大概陆军的总兵力将达到史无前例的2500万,足以碾压全球。
工业上,根据各列前在1883年末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国的钢产量达到了887万吨,英国的增幅也大达到了440万吨法国为333万吨德国则是凭借自身的矿产资源一路飙升到了593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中国对外公布的数据是919万吨排在世界第一位,但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诸位苏俄成立后只凭借一个一五计划就完成了工业化的转型,新中国也是在完成一五计划后成为了一个工业国家,先不说为此付出的代价单单是完成这样转变计划经济只花了五年到十年,但只有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则需要百年的时间,而中华帝国一直走的是后世的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共同发展,从建国到今天已经完成了八个五年计划,帝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难道真的会比不过美国吗?事实上帝国工业部对外宣称的919万吨的钢厂量实际是帝国在1883年上半年的数据。帝国在1883年全年的钢产量是1837万吨是十年前的十倍,当然在后世看来这个数值不过是鞍钢一个月的产值罢了,但在1883年这是国力的直接体现,其中的特种合金钢材就不细说了。另外最重要的一点的从1880年开始随着美国铁路建设的滞缓匹兹堡大量的中小型钢厂纷纷破产倒闭,美国还有这样大的产量完全是华美国和帝国的进口在支撑,帝国本土的基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帝国通常以废钢的价格收购美国的钢铁(各国的钢铁关税让美国的钢铁很难打开外部市场而自己本身又已饱和,这也是1880年后美国的钢产量还能增加的原因)。华美国就更不用说了自身只保证每年80万左右的产量其他的基本从美国买。
钢铁只是数据真正有用的是它使用的结果,到1883年帝国铁路里程已经达到了17万公里,这些铁路都是标准的2500毫米宽的铁轨,这也是中国自己的标准制度,而目前以英国为首的国家基本是英制的铁轨是1250毫米的宽度,英国人以两匹马的屁股的宽度制定的标准在帝国工程师看来简直是垃圾,2500mm的铁路不仅运载量是1250mm的的数倍,在铁路运行的稳定性上也不是后者可比的。当然消耗的钢铁也多,但宽轨铁路的实用性可以弥补这一消耗。
和钢铁作为工业发展指标相应的是帝国的农业发展,具体的指粮食的发展,帝国农业目前搞不出先进的杂交水稻但化肥和种子改良至少勉强已经够用了,到1880年中华帝国本土基本实现每人每日人均粮食三到五斤稻米,这还只是稻米还有其他如奶制品、肉类、和水果类也十分充足,还有一些零食和副食品。帝国政府农业部划归了湖广地区、高棉安南地区、藏南地区以及兰芳国为帝国四大粮食生产基地,等这趟林斐的访问最后暹罗也许也会成为帝国有一大粮食生产基地。
而东北地区更是帝国的大豆生产中心,从1870年开始东北大豆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90%基本垄断了世界大豆产出;帝国的鲜茧、生丝占据了全球产出的99%;茶叶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八成;此外中国的捕鱼业尤其发达,北海渔场长达6个月的休渔期和远赴秘鲁、纽芬兰渔场的远洋船队可以保证老百姓充分的肉食需求;更不要说帝国拥有蒙古和中亚两大畜牧业农场,老百姓就算吃不到高档的肉类,但猪肉还是比较充足。
粮食可是比石油更加具有威力的武器,人的任何发展都是建立在吃饱的基础上的,你吃都吃不饱能干什么事,后世四大粮食公司垄断了全球的粮价,如果不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后世的美国还要更加无法无天。
在海洋贸易方面,根据帝国商业部统计局的统计到1880年帝国商船总吨位已达到688.8万吨超过了英国的584.67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在1880年之前中国的海商主要热衷于相对安全和近距离的亚洲,1880年随着帝国主导建立起“环太平洋—亚洲贸易组织”的低关税经济同盟,海洋贸易才算是热门起来了,以前前往非洲和欧洲甚至美洲贸易跑海路的基本是国内财团的船队,现在即使是一两艘小船的个人和公司也开始进行远距离国际贸易。
教育事业一直是帝国最大的财政投入,到1880年中华帝国的人口识字率已达到78.8%,全国不识字的基本就是老人了,而军队里的识字率已经达到了100%,中国军队基本是世界上文化素质最高的了,这一时期的德国是96.4%、英国34.9%、法国41.6%美国28%俄国最菜10.7%(正史上俄国还要低)。
除了教育中华帝国现在最让欧洲人羡慕的就是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医的强化和西医的推广最大程度的减少了老百姓的疾病痛苦,医疗保障体系虽然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但相对的老百姓健康的生活才能更好的生产。中国的医疗卫生也是列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很多欧洲的贵族或有钱人纷纷选择来中国医院生产,前面说到德国的威廉二世就是在中医的调理下治好的。
困难还是有的工业上中国已经开始了由蒸汽工业向电气工业的转型,可以说未来中国还将站在工业化发展的第一线,只是转型是一件艰难而痛苦的事情,不是每个工厂主都愿意出钱更新机器,即使有国家的政策补助。
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一块是金融了,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的弱项,传统的银行业和现代银行的运作方式完全不一样,中国本土的银行家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不过林宏造的生化人可以说是撑起了帝国银行金融的一片天。1868年号称欧洲第七帝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曾调集大量的资本进入上海的金融市场准备搞一把,帝国证监会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一情况,然后犹太人第一次知道了原来政府干预经济的威力,中国股市就是大大的蛋糕但除了除了小股民和一些优良资本外,犹太人基本被拒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