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灰色地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记钱理群先生
钱理群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比我年长几十岁,我们之间的“隔”已不止一两代,和他共处却没有丝毫的“隔”感。
日常生活里的钱理群恰似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喜欢摄影、观光,满面春风,你感觉不出在他身上曾经凝聚过那么多的曲折与苦难。这种性情在外出旅游时尤见分明。
1999年7、8月间,我们同去内蒙参加一个笔会,顺游巴音锡勒大草原。
草原上空气清新,绿草肥美,不几步就可以看到一个“海子”。蒙古人的“海子”在内地叫湖,只不过比通常所见的湖小一点,约略只有北大的未名湖那般大,但是很圆整、素朴,多数毫无人工斧凿的痕迹。“海子”水面不大也不深,只是斜坡很长,像幽深幽深地落下去的眼睛,清洁而明亮。坡上到处盛开了野花,散走着高头大马。
这时候你就看钱理群吧,他那菩萨样开阔、高耸的肉滚滚的额头上,全都放射起荣光,欢笑着跑上前,躬腰蹲身,举着他的相机到处瞄,每拍上绝美之景,就。陕活得咧开嘴直打哈哈,声称自己拍到了“传世之作”——到离开时,他向我们宣布一共拍去了三卷胶片,其中的“传世之作”起码有五件!
当时我和他是“包友”,合住在一个蒙古包里。他牵挂着要看一下草原的日出,并想将它拍下,让我天不亮四点就叫他。我说起不来,主要是害怕醒不来,误了他的大事这个责任可担负不起。但我身上带着的呼机恰好派上用场,就给他定了时,说四点太早,定四点半吧。
调好以后,又叮嘱他自己听着些,谁醒了叫一声,别给耽误了。
然后我把一直困绕自己的一个问题拿出来向他请教。
这个问题就是,我觉得“精神胜利法”在许多情况下有用,并不像《阿Q正传》里所说的全都有害不好。
就我自己而言,有时候不免会处于暂时无法可解的境遇,要想战胜它,就得学着将它置之度外,起码要学着从精神上“压倒”它,以便无视它,“放下包袱”,有充裕之余力面对更大的挑战,埋下头来,努力成事,彻底摆脱境遇之束缚!如果不从精神上“压倒”,恐怕我就完全灰心、不愿尽力而为了!
考究其实,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吗?
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和钱先生一起探究,最终他也没能给我一个明晰、可信的回答。恐怕他从未想过,骤然提出来,匆忙之间不可能讲解清楚。
这件事时时萦绕我的脑海,至今我还是不变初衷,依然坚持许多人——包括许多大学中文系教授——对《阿Q正传》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是在牵强。
谈话之间,不觉就到午夜,凌晨还得看日出,我们不敢再谈,都放身睡去。谁知呼机凌晨只把他一个人闹醒了,到现在还在沉沉入睡。他轻轻起来,独个儿悄然而出。据说走出去好远好远,天总是不亮;而卧,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小寐了一刻。
我一点也未听最后,他和衣等东方发亮时,他又醒过来,迎着太阳出来的方向猛走,一直走进阳光的深处。他说那种感觉实在很美——当然少不了要拍几张“传世之作”!
听着他愉快地唱经,我当时突然想起了狼,真想对他说,倘使那时候来一条恶狼,把你老人家叼走拖走,叫你莫名其妙地失踪,恐怕整个北大都会轰动!如果你再留下点与豺狼或其它什么希奇古怪的玩意儿搏斗的痕迹,那会给我们提供多少想像的荒原,“成全”多少探密的作家!
这一次的意外免过,他还是难逃一“劫”。
那是在晚上。
晚上的月亮上来了,落在“海子”里,波光粼粼。
风不小,草原日间、夜间的温差很大,穿着薄衣,一个人悄悄地来到水边,凉气逼人;坐下去默默静思,不久就有水下的虫儿、动物们低吟浅唱,仿佛参与着你的思想,心情便随着这派水光和鸣唱散开、融化,变作了空空茫茫。这时的你,是在和宇宙对语,心心相系!
这样的夜是格外有魅力的。
不久过来几个人,脚步声打破了空中的静谧。我看了看,天色太暗,认不出都有谁,仔细听声音,知道其中有钱理群。
他能来这里,大概也是听说“海子”边的月景难得,一定可以再拍几张“传世之作”。果不然,他一到水边就忙活开了,摆弄起相机。为了取个好景,他不断调试着,不知觉间就往前走了走,仍是不满意,再向前跨出去,谁料一脚踏进河中,陷了进去。身旁的人大叫着拉住他,他的鞋袜、裤管已湿透了!
这算是他想留下几件“传世之作”付出的小小代价——相对于社会所予的来说,这样的付出也许不值一谈。
临走时,钱先生在花草中间一匹马的身后站住,仔细端量着,想为那匹马照一张相。我们站在一边直笑,戏谑地说,钱理群正在那里“采(踩)花、拍马”!
十年前,我还在中学读书,精神上面临总崩溃,那时候唯一的“情人”就是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他是光,在彼岸照耀,帮助我艰难地维系处于风口中心飘摇不定的光点。我知道它极其脆弱,随时能被恶风扑破,但从不死心,对现实一个劲儿地说“不”。这声“不”早在70年前先生就已讲过了。
我很有知音之感,想找寻答案与方向,便搜集了所能见到的先生的一切文字,触类旁通地,连带着又看了许多研究他的专著。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便是钱先生的那部《心灵的探寻》。
还记得当我翻开扉页,骤然看见他的照片时,一下子就笑了,为他独特的面相而笑。
照片大约拍于30年前,我还没有出生,而他已在贵州“流放”。背景或许就是黄果树大瀑布,瀑布一落千丈,蔚为壮观。
那时,他三十多岁吧,额头铺展,站在潭水前侧身微笑,笑面如弥勒,到今天再看,他俨然就是一尊弥勒了!
正是这样一个人,如他的同辈们那样,前半生饱经沧桑,但别人所见的钱理群却都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不读他的著作根本想不到在他内心,还深深地埋伏着那许多与外表完全相反的东西。
在书的正文前面,他写过这样的话:谨献给正在致力于中国人及中国社会改造的青年朋友们。
也许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意识到中国的希望不在“今天”而在“未来”了吧,不然他不会偏爱青年。
十年过去了,新的一代出世长大,“未来”怎样呢?
未来的他居然近于绝望,声称自己过去所做的那些学术研究意义不大,“希望还是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
不断这样“寄托”下去,恐怕那也不是个事。一个老把“希望”无期限地向后推进的民族,能有多大“前景”呢?但是,每个民族若想发展,又离不开这些理想主义者的想像、呼告与努力——彼岸乌托邦的功用仅在于此,而不在其余。
<... -->>
——记钱理群先生
钱理群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比我年长几十岁,我们之间的“隔”已不止一两代,和他共处却没有丝毫的“隔”感。
日常生活里的钱理群恰似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喜欢摄影、观光,满面春风,你感觉不出在他身上曾经凝聚过那么多的曲折与苦难。这种性情在外出旅游时尤见分明。
1999年7、8月间,我们同去内蒙参加一个笔会,顺游巴音锡勒大草原。
草原上空气清新,绿草肥美,不几步就可以看到一个“海子”。蒙古人的“海子”在内地叫湖,只不过比通常所见的湖小一点,约略只有北大的未名湖那般大,但是很圆整、素朴,多数毫无人工斧凿的痕迹。“海子”水面不大也不深,只是斜坡很长,像幽深幽深地落下去的眼睛,清洁而明亮。坡上到处盛开了野花,散走着高头大马。
这时候你就看钱理群吧,他那菩萨样开阔、高耸的肉滚滚的额头上,全都放射起荣光,欢笑着跑上前,躬腰蹲身,举着他的相机到处瞄,每拍上绝美之景,就。陕活得咧开嘴直打哈哈,声称自己拍到了“传世之作”——到离开时,他向我们宣布一共拍去了三卷胶片,其中的“传世之作”起码有五件!
当时我和他是“包友”,合住在一个蒙古包里。他牵挂着要看一下草原的日出,并想将它拍下,让我天不亮四点就叫他。我说起不来,主要是害怕醒不来,误了他的大事这个责任可担负不起。但我身上带着的呼机恰好派上用场,就给他定了时,说四点太早,定四点半吧。
调好以后,又叮嘱他自己听着些,谁醒了叫一声,别给耽误了。
然后我把一直困绕自己的一个问题拿出来向他请教。
这个问题就是,我觉得“精神胜利法”在许多情况下有用,并不像《阿Q正传》里所说的全都有害不好。
就我自己而言,有时候不免会处于暂时无法可解的境遇,要想战胜它,就得学着将它置之度外,起码要学着从精神上“压倒”它,以便无视它,“放下包袱”,有充裕之余力面对更大的挑战,埋下头来,努力成事,彻底摆脱境遇之束缚!如果不从精神上“压倒”,恐怕我就完全灰心、不愿尽力而为了!
考究其实,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吗?
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和钱先生一起探究,最终他也没能给我一个明晰、可信的回答。恐怕他从未想过,骤然提出来,匆忙之间不可能讲解清楚。
这件事时时萦绕我的脑海,至今我还是不变初衷,依然坚持许多人——包括许多大学中文系教授——对《阿Q正传》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是在牵强。
谈话之间,不觉就到午夜,凌晨还得看日出,我们不敢再谈,都放身睡去。谁知呼机凌晨只把他一个人闹醒了,到现在还在沉沉入睡。他轻轻起来,独个儿悄然而出。据说走出去好远好远,天总是不亮;而卧,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小寐了一刻。
我一点也未听最后,他和衣等东方发亮时,他又醒过来,迎着太阳出来的方向猛走,一直走进阳光的深处。他说那种感觉实在很美——当然少不了要拍几张“传世之作”!
听着他愉快地唱经,我当时突然想起了狼,真想对他说,倘使那时候来一条恶狼,把你老人家叼走拖走,叫你莫名其妙地失踪,恐怕整个北大都会轰动!如果你再留下点与豺狼或其它什么希奇古怪的玩意儿搏斗的痕迹,那会给我们提供多少想像的荒原,“成全”多少探密的作家!
这一次的意外免过,他还是难逃一“劫”。
那是在晚上。
晚上的月亮上来了,落在“海子”里,波光粼粼。
风不小,草原日间、夜间的温差很大,穿着薄衣,一个人悄悄地来到水边,凉气逼人;坐下去默默静思,不久就有水下的虫儿、动物们低吟浅唱,仿佛参与着你的思想,心情便随着这派水光和鸣唱散开、融化,变作了空空茫茫。这时的你,是在和宇宙对语,心心相系!
这样的夜是格外有魅力的。
不久过来几个人,脚步声打破了空中的静谧。我看了看,天色太暗,认不出都有谁,仔细听声音,知道其中有钱理群。
他能来这里,大概也是听说“海子”边的月景难得,一定可以再拍几张“传世之作”。果不然,他一到水边就忙活开了,摆弄起相机。为了取个好景,他不断调试着,不知觉间就往前走了走,仍是不满意,再向前跨出去,谁料一脚踏进河中,陷了进去。身旁的人大叫着拉住他,他的鞋袜、裤管已湿透了!
这算是他想留下几件“传世之作”付出的小小代价——相对于社会所予的来说,这样的付出也许不值一谈。
临走时,钱先生在花草中间一匹马的身后站住,仔细端量着,想为那匹马照一张相。我们站在一边直笑,戏谑地说,钱理群正在那里“采(踩)花、拍马”!
十年前,我还在中学读书,精神上面临总崩溃,那时候唯一的“情人”就是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他是光,在彼岸照耀,帮助我艰难地维系处于风口中心飘摇不定的光点。我知道它极其脆弱,随时能被恶风扑破,但从不死心,对现实一个劲儿地说“不”。这声“不”早在70年前先生就已讲过了。
我很有知音之感,想找寻答案与方向,便搜集了所能见到的先生的一切文字,触类旁通地,连带着又看了许多研究他的专著。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便是钱先生的那部《心灵的探寻》。
还记得当我翻开扉页,骤然看见他的照片时,一下子就笑了,为他独特的面相而笑。
照片大约拍于30年前,我还没有出生,而他已在贵州“流放”。背景或许就是黄果树大瀑布,瀑布一落千丈,蔚为壮观。
那时,他三十多岁吧,额头铺展,站在潭水前侧身微笑,笑面如弥勒,到今天再看,他俨然就是一尊弥勒了!
正是这样一个人,如他的同辈们那样,前半生饱经沧桑,但别人所见的钱理群却都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不读他的著作根本想不到在他内心,还深深地埋伏着那许多与外表完全相反的东西。
在书的正文前面,他写过这样的话:谨献给正在致力于中国人及中国社会改造的青年朋友们。
也许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意识到中国的希望不在“今天”而在“未来”了吧,不然他不会偏爱青年。
十年过去了,新的一代出世长大,“未来”怎样呢?
未来的他居然近于绝望,声称自己过去所做的那些学术研究意义不大,“希望还是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
不断这样“寄托”下去,恐怕那也不是个事。一个老把“希望”无期限地向后推进的民族,能有多大“前景”呢?但是,每个民族若想发展,又离不开这些理想主义者的想像、呼告与努力——彼岸乌托邦的功用仅在于此,而不在其余。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