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草莽英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经过一夜的安抚,张经果然表现了极好的风度。对来送行的文武官员,只是谦虚地道谢,既无哀戚之容,亦不发一句牢骚。加以胡宗宪安排得很妥贴,白衣校卫得了5000两银子的好处,多所优容,不拿张经当罪官看待“大人”长“大人”短,叫得很亲热,这种像是奉召进京述职,而被逮起解的场面,将旁人为张经而起的不平之气,冲淡了许多。
送走了张经,胡宗宪大大地松了口气,这下可以全力帮衬赵文华主持全盘军务,间接自己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了!
第一步是将赵文华由清虚观移驻到总督行辕接印,发通知传召巡抚李天宠以下的文武大员参谒。大炮三声,仪门敞开,赵文华在细吹细打的鼓乐声中,公服升堂。中军捧着红绸子包扎的总督大印。当堂呈递。接着是李天宠与胡宗宪为头,为总督贺喜。这番仪节经过后,赵文华下座,改在公堂延见官员,作就任以后第一次的训话。
“我没有想到我会坐在这里!”赵文华第一句话便是发感慨,紧接着下了转语:“不过,我决不会长,也许十天半个月,也许一个月、两个月。”他高拱着手说:“请各位帮我的忙,好歹拿这个青黄不接的局面凑付过去,别让我像朱子纯、张廷彝那样,搞得灰头土脸。”
朱子纯是指朱纨,获罪服毒而死;如今张经的吉凶亦未可知。赵文华视线环扫一周,看清楚了每个人脸上的表情,然后重重地加了一句:“听我的话不会吃亏。”
头一段话报以沉默;第二段话再无反应,便显得有意跟赵文华作对了。不过,大家想是这样想,却没有人开口,因为官场有官场的体制,照规矩应该李天宠作答,所以都用催促的眼光看着他。
李天宠庸愚懦弱,这天因为张经被逮,大为震动。本就心乱如麻,如今感到赵文华的话中似乎有刺,更上了心事,以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竟仍然保持沉默。
于是,赵文华又说第三段,声音也提高了;“张廷彝来了一年多,大征狼土兵,费饷千百万,才打了今天这么一场胜仗!得失之间,实在难说。而况,”他指着胡宗宪说:“如果不是胡巡按先挫了倭寇海盗的锐气,又哪里会有今天这一场胜仗。”
“大人夸奖!”胡宗宪急忙欠身答道:“若非大人的指点,不会侥幸成功。”
“侥幸?”赵文华大不以为然“汝贞,谦虚固然是美德,却不可妄自菲薄。从来兵家之事,多算胜,少算不胜,坐拥重兵,观望不前,更不会胜!”他略停一下,清清楚楚地说道:“我今天要把话说明白,大敌当前,片刻疏忽不得,我代掌军务,虽是一个短局,但奉旨督师的责任是无可推诿的!我跟张廷彝不同,他不急于求功,我可得对皇上有交代。自今而后,我们要着着进攻,直至肃清东南为止。兵贵神速,尤贵制敌机先,请各位各就本身职守,早早准备妥当,随时待命,命到即行。倘有违误,莫怪我指名严参。”
不说军法从事而说“指名严参”显然,所恫吓的是大官而非小官。于是,李天宠的脸色更难看了。
看看大家无话,胡宗宪只好说一句:“大人请治公吧!我们暂且告退。”
于是李天宠起身,长揖而退,其余官员都存着戒心,相顾无言,各自散去。胡宗宪却仍旧留在那里,里面要帮着赵文华披阅军报、发号施令;外面要代为接见宾客僚属——由总督衙门到县衙门,都知道胡巡按掌权,大小事宜要向赵文华请示的,只要找他就行。使得胡宗宪在旦夕之间成了个浙江官场上的大忙人,也是大红人。
到得第二天一早,俞大猷、卢镗、汤克宽,联骑从前线回到嘉兴。张经被逮的消息,自然已知道了。事实上就是因为张经出了意外,他们才相约而回的。不过,回来的原因,各不相同。
最光明正大的是俞大猷。倭寇海盗经此一败,元气固已大丧,但官军的损失,亦很可观。当张经下令出击之前,因为致胜并无确切的把握,所以次一步行动,亦无法预计,要看作战的情况而定。如今是选调精锐,乘胜追击,还是暂取守势,将官兵整编补充,再图大举?本就要向统帅来请示,现在统帅易人,更有当面来商量的必要。
卢镗则是经过挫折,深知应付上官比应付敌人还难;他又是受张经提携过的人,深怕赵文华对他怀有任何成见,所以此来在礼貌上表示恭顺的成分,多于一切。而汤克宽却是正好相反,他很为张经不起,想来说几句公道话,作为报答知遇——张经很听汤克宽的话。
因此,当三大将军联袂晋见时,态度各个不同,俞大猷沉着,卢镗谦卑,而汤克宽脸上有掩不住的悻悻之气,一直闭着嘴不讲话。
讲话最多的是俞大猷,细述战况之后,紧接着报告当前的敌情,柘林的残寇,目前集中在上海以西、松江以东,各为陶宅的一个镇市,动向不明。不过官军已经兵围三面,留下东面一个缺口,预备残寇突围。
“残寇有多少?”赵文华问。
“大概六七千。”
“官兵有多少?”
俞大猷约略计算了一下答说:“不足一万五千人。”
“这也比残寇多一倍了。为什么不团团围住,一举而歼灭之?”
这是不懂兵法的外行话,从来包围敌人,必留缺口,使敌有逃生之路,方无必死之心。不然,将死生置之度外,全力反扑,如困兽之斗,将会锐不可挡。
俞大猷当然无法作答,场面一时有成僵持之势。胡宗宪便想:如何得有一两句话,既能打开僵局,又能保住赵文华的颜面?正在思索时,汤克宽开口了。
“如照大人的办法,必败无疑!”
赵文华觉得他的话刺心,脸色立刻就变了,强自抑制怒起4问道:“何以见得?”
“留一缺口,正是把握敌人的动向,引他往缺口而来,然后估计自己的力量行事。力量够,不妨伏击聚歼;力量不够,放敌一条生路而与己无损。如果四面包围,知道敌人往哪里打?劳逸之势,顿时改观,哪里有这样用兵的?”
一顿抢白将赵文华气得脸色发青,恼羞成怒之下,便有些口不择言了:“我不懂用兵,你来指挥如何?”说着,气冲冲地捞起红袍下摆,便待离座。
“大人请息怒!”卢镗急忙打圆场“克宽的话,诚然错了——”
“住口!”汤克宽喝道:“我的话哪里错了?今天论兵,有关成败,不是小事,更不是私事!你要讨好上官是你的事,怎么拿我‘送礼’!”
“好,好!”卢镗也气得噎不成声,只连连摇手:“我不管!我不管!”
赵文华却冷静了“你们看,如此目无长官,咆哮不法!”
他戟指厉声责问汤克宽:“莫非你要造反?”
汤克宽还要辩白,俞大猷将他拦住了,胡宗宪便劝赵文华。两下调停,硬把冲突压了下去,当然是不欢而散。
“可恶之极!”赵文华咬牙切齿地对胡宗宪说:“我知道,这个家伙想替张延彝报仇。他什么东西,敢这样子无礼!我非严参他不可。
“华公,”胡宗宪劝他“如今正在剿寇收功的时候,大事要紧,没功夫斗闲气。”
“不行!”赵文华很坦率地回答“这口气不出,亘在胸口,连饭都吃不下,什么事都不能办。”他接着又说“不论做什么事,如想成功,一定要上下一齐,如臂使指才行。像现在这样子,再有精兵良将,也是不饶。汝贞,你莫管我,我现在要办的,也是一件头等大事。”
这件头等大事,便是排除异己。赵文华亲自动笔写奏疏,参劾两个人。一个是李天宠,说他嗜酒废事,既不理民政,亦漠视筹饷,如非巡按御史胡宗宪任劳任怨,实心奉公,浙江的吏治,几乎不堪闻问了。
另一个被劾的,当然是汤克宽。他不说汤克宽目无长官,因为提到彼此冲突,看起来像挟私诬告,而且也怕皇帝会疑心他不威不重,以致遭受部属轻视。同时,张经信任汤克宽,也是事实。既然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汤克宽自亦难辞其咎。奏疏中最厉害的一句话:“张经惑汤克宽之言,欲俟倭饱飏,剿余寇报功。”这就连在江泾的战功,亦几乎一笔抹杀。
内部将帅不和,外面起了突变。这天深夜,金山卫东南海面,到了三十几船的“新倭”困在陶宅的残寇,原有探子隐在海边,连夜飞报,到了拂晓时分,呼啸而南,在青村地方与新倭会合,然后四散流窜了。
胡宗宪得报大惊,赶紧去见赵文华,只见辕门内外,坡象森严,原来赵文华正衣冠整齐地在拜发奏疏。等了好一会工夫,大炮之声,驿差上路,胡宗宪才能见着赵文华。
“陶宅残寇溜之大吉了!”胡宗宪跌脚说道“这件事不好交代!”
赵文华却不甚着急。地方遭殃,暂且可以不管,只要奏疏上多花些心思就可以了。当时一面咨会应天巡抚曹邦辅派兵进剿;一面出奏,说是拓林之倭经督饬胡宗宪尽数剿灭,不意新倭大至,目前正在尽力堵截。顺便又攻击以前的督抚,对于防备倭寇海盗侵犯的兵力配置,工事构筑,如何如何不善,作为将来卸责的余地。
这道奏疏到京之前,朝廷已有诏旨、将苏松巡抚周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接替张经的遗缺,赵文华无须再代,仍负督师之责。李天宠则除了赵文华以外,京中的言官亦对他不满,上奏严劾,因而步了张经的后尘,捉拿到京;胡宗宪连升三级,本职由正七品的监察御史一跳而成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代李天宠而做了浙江巡抚。
官是升了,权则反而减了!因为浙江巡抚这个职位,已经跟朱纨、王忬的时代,大不相同,从有总督起始,巡抚变得无足轻重,反不如巡按御史可以搬动“代天巡方”这顶大帽子,干预军务。因此,胡宗宪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向赵文华提出率直的要求:想做总督。
赵文华想了一想答说:“周珫人倒是老实的,不过有个人在你上头,做事总不方便。好吧,我来试试看。”
于是赵文华又亲自动笔了。找些周珫在苏松巡抚任内,统驭将帅,调动兵马不甚恰当的情事,大加渲染;断言他一当了总督,必定贻误大局。而论奉公之忠,任事之勇,用兵之智,料敌之明,无过于胡宗宪,所以保他代替周珫。
奏疏到京,递入西苑。皇帝看完,写了张小纸条,附在原奏一起,送交严嵩;打开封套一看,小纸条上6个字:“宪似速,宜如何?”
“你看,”严嵩将御笔转给他儿子“皇上在问,胡宗宪能不能当总督,要通个信给文华,看胡宗宪怎么说。”
意思是要胡宗宪自己识趣,能有一个大大的红包送来,便替他说几句好话,教他如愿以偿,不然就免谈了。
严世蕃看完御笔,摇摇头说:“胡宗宪一时还不行!”“怎么呢?可否不是在未来之际?皇上不过觉得胡宗宪刚升了巡抚,马上又升总督,似乎太快了一点。话虽如此,应该怎么办,还要听我们的意见,所以才问:‘宜如何’?”
“非也!”严世蕃对他父亲说话,口吻就像跟熟朋友聊闲天那样:“‘宜’是指一个人,不作相宜的宜解。”
“指谁?”
“杨宜。”
杨宜本来是河南巡抚,治盗有功升为南京户部右侍郎,刚到任不久。皇帝对他印象很好,调地当总督是很可能的事。于是严嵩不再考虑,照严世蕃的意思,复奏建议:将周珫革职,遗缺以杨宜调补。皇帝立刻批准,证明看法一点不错。
紧接着,皇帝下一道手嘅,询问审理张经、李天宠一案的情形——当张经被逮下“诏狱”时,王江泾大捷的军报,已经到京,有些言官便为张经乞情,说“王师大捷,倭寇气夺,此时不宜易帅”皇帝大怒,说张经欺罔不忠,得知赵文华参他,方始一战。而且迁怒到为张经乞情的言官,指责为“党奸”降旨“廷仗五十、斥革为民”可是,皇帝不久又疑心,张经不至于如此荒唐。问到严嵩,他拉出徐阶、李本作证,说他们俩都是江浙人,亦都指责张经养寇不战,同时极力为赵文华、胡宗宪铺叙功劳,以为王江泾大捷是赵、胡二人合谋进剿的结果,张经是冒功。皇帝信以为真,以致张经上疏求恩,置之不理;此时问到审理的情形,当然并无宽免的意味在内。
严嵩是无时无刻不在研究皇帝的心理,同时研究如何利用皇帝的心理。此时了解了皇帝有杀张经、李天宠的意向,认为有个人可以夹带进去,一起杀掉。
这个人叫杨继盛,官居兵部员外,是个响噹噹的铁汉;看严嵩父子奸恶得实在不成话,上疏痛劾,弹劾严嵩有“十大罪,五奸”话说得太激烈,皇帝大起反感。将杨继盛杖责一百,命刑部定罪。严嵩做了手脚,定了“绞监候”的罪名。
死刑分两种,一种是斩,身首异处;一种是绞,可以落个全尸,所以同为死罪,绞比斩轻。而死罪之中又有处决的先后:定谳之后,即时行刑,名为“斩立决”或“绞立决”很难逃得一死;虽定死罪,暂时下狱,到秋后一起行刑,名为“斩监候”或“绞监候”犹有活命的希望。
因为人命关天,历来对死刑的执行,格外慎重;为了唯恐有冤屈,所以已判死刑的重囚,在每年霜降执行死刑以前,还要经过一番审核,特派大臣主持,其中有“热审”有“朝审”还有五年一次的“大审”审问属实,该得死罪,还有最后一线希望,即是将处死重囚的名单,送呈御前,朱笔亲裁,名为“勾决”未勾者免死。皇帝虽然恼恨杨继盛,但觉得他罪不至死,所以连续三年,笔下超生,都没有勾掉杨继盛的名字。
看看情势缓和下来了,便有人想营救杨继盛。有个国子监司业,名叫王材,他倒是一番好意,直接去见严嵩,以为解铃系铃,求严嵩是最有效的途径。哪知这一来,反促其死了。
王材见严嵩是这样说:“外面人言籍籍,都说杨继盛终不免一死。他死,固是自取之咎;不过,老相公万世千秋的名声应当爱惜。如果释放杨继盛,谁不说老相公好?”
“好!”严嵩答说:“我来救他。”
平时严嵩最亲信的是他的两个同乡。一个叫鄢懋卿,一个叫胡植。找了来一商量,鄢、胡二人都不以为然,提出警告:养虎足以贻患。严嵩对这句话大起警惕,下定决心,非杀杨继盛不可。
于是严嵩授意刑部尚书何鳌,将张经、李天宠拟定死罪,奏请皇帝批准。接着便到了秋审之期,严嵩故意将杨继盛附在张经、李天宠之后,勾决了张、李便也同时勾决了杨继盛。10月初一毕命于菜市口。
平时江南的倭患是更猖獗了。官军虽也打过胜仗,但倭寇不断涌到,海盗则聚散无常,所以有愈剿愈多之势。赵文华一看情势不妙,觉得不如及早抽身,是为上策。打定了主意,自然先跟胡宗宪商议。
在胡宗宪看,这是机会到了。他早跟罗龙文秘密策划,定下了一条釜底抽薪之计,但是这条计策非有足够的权力,不能执行,同时,若非赋予他足够的权力作为交换,他亦不肯献出这条计策。而此刻,是到了劝说赵文华,作这笔“交换”的时候了。
等赵文华透露了心意,胡宗宪有意激他:“华公,换了我不肯回京。”他说:“这样子回京,太没有面子了!若是我,非剿平了倭寇海盗不回去!”
“哼!”赵文华是冷笑也是苦笑“我何尝不知道?你这话我也会说;易地而处,你就不这样说了。”
“不然!华公如果想大拜,严阁老父子如果想长保富贵,都非平伏了倭患不可。所以华公,你无论如何要钉在这里。”
“钉在这里干什么?莫非等倭寇海盗自生自灭不成?”
“非也!”胡宗宪从容答道:“等我当总督”
“等你当总督!”赵文华双眼乱眨着,好一会问出一句话来:“等你当了总督,就能平倭?”
“是!确是如此。”
胡宗宪在他面前,一向谦恭,像这样大言不惭,迹近张狂,在赵文华却是初见。可是,他不敢小看胡宗宪,想了想,平心静气地说道:“汝贞,你说个道理我听!”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承华公不起,全力支持,固然亦有立功自见的机会,但平倭的大计,我无从参赞,更无法一手主持。所以非当上总督,不能放手去干。”
“照此说来,你是胸有成竹啰?有何妙策,不妨先谈谈。”
“倭寇海盗如草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是如今平倭不能收功的根本症结所在。官军逐倭,随敌行动,结果是疲于奔命,受人摆布。不管征调狼土兵也好,山东打手也好,增援只如扬汤,不过止沸于一时而已!”
由“扬汤止沸”这句成语,赵文华立即意会到胡宗宪的计策,是何性质?顿时精神一振,笑嘻嘻地拉着对方的手说:“来,来,汝贞!你有什么釜底抽薪的妙计?快说与我听听!”胡宗宪知道入港了,不必再旁敲侧击,加强气势,率直答道:“华公想来还记得赵玄初其人,这条釜底抽薪之计,不但是他的献议,而且早有部署。好比下棋一样,开局时闲闲着了一下子,如今将成气候,可以兴云布雨,有大作用了。”
“噢!你是说,埋伏了人在敌阵中?”
“是由里面打出来,比外面打进去要来得管用。”
“那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的。”赵文华问道:“埋伏的人叫什么名字?是何身分?”
这两点胡宗宪自然已听罗龙文说过,但不愿轻易泄露。他心里在想,赵文华气量狭窄,如果自己知道而不告诉他,不管如何解释,终必惹他不快,不如索性推在赵玄初身上。“华公,你这两问拿我问倒了!我也想知道,迄今不能如愿。”
“怎么?赵玄初没有告诉你?”
“正是。我问了他好几遍,他不肯说。他也有他的难处,倒要体谅他。”
“只要真有其事,便不问也罢。”
“当然,真有其事!我怎么能够在华公面前瞎说,那不是自己找倒楣吗?”
说到这话,再透彻不过了。赵文华满意地点点头:“我一直相信你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
“多谢华公!”胡宗宪作揖相谢,同时再一次表示忠忱“有华公,才有宗宪,只要宗宪一日能畅行其志,必当归美于华公。”
“好!”赵文华沉吟了一下问道:“何以你一定要当上总督,才肯行这条计策?”
“华公此言差矣!不是我不肯,是不能。事权不一,号令不专,将来埋伏在那里的人,倘若在军务上要我配合,或者掩护,或者故纵,或者暗助,请问华公,我如何措手?”
“嗯,嗯!我懂了!”赵文华想了好一会说:“照你的主意,我更非进京不可。杨宜对我总算还不错,迭次奏报,总是向着他的,如今要劝他不容易。唯有我到了京里,设法找机会,拿他调开,才能腾出缺来保你。”
“是的。”胡宗宪说:“我只是想到,华公奉旨督师,军务倘非告一段落,华公要想回京,恐怕皇上不准。”
“那当然要找机会。汝贞,”赵文华说:“这件事我就拜托你了!你得想个法子,怎么样能替我找个藉口,让我回京复命。”
“是!我来想。”
“还要快!我想在年内回京,好赶上裕王的生日。”
裕王行三,名叫载厘;太子及皇二子早已夭逝,如今大皇子中,裕王居长。皇帝在西苑修道,自以为虽不能希冀长生不老,亦一定可以克享遐龄,而国家根本大计所关的建储,在另一方面看有安排后事的意味,皇帝颇为忌讳,所以不再立太子。事实上裕王就是东宫储贰,他的生日在正月里,明年又是20岁整生日,赵文华为了将来打算,当然不肯放弃这个“上结至知”的机会。胡宗宪深知他的本心,便积极为他作还京复命的安排。
平时广西的狼土兵因为纪律不好,总督杨宜在征得赵文华的同意后,上疏请求撤回,另外调了一批四川石硅、酉阳的土司兵来助剿。川兵短小精悍,矫健机警,恰好是倭奴的强劲对手,... -->>
经过一夜的安抚,张经果然表现了极好的风度。对来送行的文武官员,只是谦虚地道谢,既无哀戚之容,亦不发一句牢骚。加以胡宗宪安排得很妥贴,白衣校卫得了5000两银子的好处,多所优容,不拿张经当罪官看待“大人”长“大人”短,叫得很亲热,这种像是奉召进京述职,而被逮起解的场面,将旁人为张经而起的不平之气,冲淡了许多。
送走了张经,胡宗宪大大地松了口气,这下可以全力帮衬赵文华主持全盘军务,间接自己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了!
第一步是将赵文华由清虚观移驻到总督行辕接印,发通知传召巡抚李天宠以下的文武大员参谒。大炮三声,仪门敞开,赵文华在细吹细打的鼓乐声中,公服升堂。中军捧着红绸子包扎的总督大印。当堂呈递。接着是李天宠与胡宗宪为头,为总督贺喜。这番仪节经过后,赵文华下座,改在公堂延见官员,作就任以后第一次的训话。
“我没有想到我会坐在这里!”赵文华第一句话便是发感慨,紧接着下了转语:“不过,我决不会长,也许十天半个月,也许一个月、两个月。”他高拱着手说:“请各位帮我的忙,好歹拿这个青黄不接的局面凑付过去,别让我像朱子纯、张廷彝那样,搞得灰头土脸。”
朱子纯是指朱纨,获罪服毒而死;如今张经的吉凶亦未可知。赵文华视线环扫一周,看清楚了每个人脸上的表情,然后重重地加了一句:“听我的话不会吃亏。”
头一段话报以沉默;第二段话再无反应,便显得有意跟赵文华作对了。不过,大家想是这样想,却没有人开口,因为官场有官场的体制,照规矩应该李天宠作答,所以都用催促的眼光看着他。
李天宠庸愚懦弱,这天因为张经被逮,大为震动。本就心乱如麻,如今感到赵文华的话中似乎有刺,更上了心事,以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竟仍然保持沉默。
于是,赵文华又说第三段,声音也提高了;“张廷彝来了一年多,大征狼土兵,费饷千百万,才打了今天这么一场胜仗!得失之间,实在难说。而况,”他指着胡宗宪说:“如果不是胡巡按先挫了倭寇海盗的锐气,又哪里会有今天这一场胜仗。”
“大人夸奖!”胡宗宪急忙欠身答道:“若非大人的指点,不会侥幸成功。”
“侥幸?”赵文华大不以为然“汝贞,谦虚固然是美德,却不可妄自菲薄。从来兵家之事,多算胜,少算不胜,坐拥重兵,观望不前,更不会胜!”他略停一下,清清楚楚地说道:“我今天要把话说明白,大敌当前,片刻疏忽不得,我代掌军务,虽是一个短局,但奉旨督师的责任是无可推诿的!我跟张廷彝不同,他不急于求功,我可得对皇上有交代。自今而后,我们要着着进攻,直至肃清东南为止。兵贵神速,尤贵制敌机先,请各位各就本身职守,早早准备妥当,随时待命,命到即行。倘有违误,莫怪我指名严参。”
不说军法从事而说“指名严参”显然,所恫吓的是大官而非小官。于是,李天宠的脸色更难看了。
看看大家无话,胡宗宪只好说一句:“大人请治公吧!我们暂且告退。”
于是李天宠起身,长揖而退,其余官员都存着戒心,相顾无言,各自散去。胡宗宪却仍旧留在那里,里面要帮着赵文华披阅军报、发号施令;外面要代为接见宾客僚属——由总督衙门到县衙门,都知道胡巡按掌权,大小事宜要向赵文华请示的,只要找他就行。使得胡宗宪在旦夕之间成了个浙江官场上的大忙人,也是大红人。
到得第二天一早,俞大猷、卢镗、汤克宽,联骑从前线回到嘉兴。张经被逮的消息,自然已知道了。事实上就是因为张经出了意外,他们才相约而回的。不过,回来的原因,各不相同。
最光明正大的是俞大猷。倭寇海盗经此一败,元气固已大丧,但官军的损失,亦很可观。当张经下令出击之前,因为致胜并无确切的把握,所以次一步行动,亦无法预计,要看作战的情况而定。如今是选调精锐,乘胜追击,还是暂取守势,将官兵整编补充,再图大举?本就要向统帅来请示,现在统帅易人,更有当面来商量的必要。
卢镗则是经过挫折,深知应付上官比应付敌人还难;他又是受张经提携过的人,深怕赵文华对他怀有任何成见,所以此来在礼貌上表示恭顺的成分,多于一切。而汤克宽却是正好相反,他很为张经不起,想来说几句公道话,作为报答知遇——张经很听汤克宽的话。
因此,当三大将军联袂晋见时,态度各个不同,俞大猷沉着,卢镗谦卑,而汤克宽脸上有掩不住的悻悻之气,一直闭着嘴不讲话。
讲话最多的是俞大猷,细述战况之后,紧接着报告当前的敌情,柘林的残寇,目前集中在上海以西、松江以东,各为陶宅的一个镇市,动向不明。不过官军已经兵围三面,留下东面一个缺口,预备残寇突围。
“残寇有多少?”赵文华问。
“大概六七千。”
“官兵有多少?”
俞大猷约略计算了一下答说:“不足一万五千人。”
“这也比残寇多一倍了。为什么不团团围住,一举而歼灭之?”
这是不懂兵法的外行话,从来包围敌人,必留缺口,使敌有逃生之路,方无必死之心。不然,将死生置之度外,全力反扑,如困兽之斗,将会锐不可挡。
俞大猷当然无法作答,场面一时有成僵持之势。胡宗宪便想:如何得有一两句话,既能打开僵局,又能保住赵文华的颜面?正在思索时,汤克宽开口了。
“如照大人的办法,必败无疑!”
赵文华觉得他的话刺心,脸色立刻就变了,强自抑制怒起4问道:“何以见得?”
“留一缺口,正是把握敌人的动向,引他往缺口而来,然后估计自己的力量行事。力量够,不妨伏击聚歼;力量不够,放敌一条生路而与己无损。如果四面包围,知道敌人往哪里打?劳逸之势,顿时改观,哪里有这样用兵的?”
一顿抢白将赵文华气得脸色发青,恼羞成怒之下,便有些口不择言了:“我不懂用兵,你来指挥如何?”说着,气冲冲地捞起红袍下摆,便待离座。
“大人请息怒!”卢镗急忙打圆场“克宽的话,诚然错了——”
“住口!”汤克宽喝道:“我的话哪里错了?今天论兵,有关成败,不是小事,更不是私事!你要讨好上官是你的事,怎么拿我‘送礼’!”
“好,好!”卢镗也气得噎不成声,只连连摇手:“我不管!我不管!”
赵文华却冷静了“你们看,如此目无长官,咆哮不法!”
他戟指厉声责问汤克宽:“莫非你要造反?”
汤克宽还要辩白,俞大猷将他拦住了,胡宗宪便劝赵文华。两下调停,硬把冲突压了下去,当然是不欢而散。
“可恶之极!”赵文华咬牙切齿地对胡宗宪说:“我知道,这个家伙想替张延彝报仇。他什么东西,敢这样子无礼!我非严参他不可。
“华公,”胡宗宪劝他“如今正在剿寇收功的时候,大事要紧,没功夫斗闲气。”
“不行!”赵文华很坦率地回答“这口气不出,亘在胸口,连饭都吃不下,什么事都不能办。”他接着又说“不论做什么事,如想成功,一定要上下一齐,如臂使指才行。像现在这样子,再有精兵良将,也是不饶。汝贞,你莫管我,我现在要办的,也是一件头等大事。”
这件头等大事,便是排除异己。赵文华亲自动笔写奏疏,参劾两个人。一个是李天宠,说他嗜酒废事,既不理民政,亦漠视筹饷,如非巡按御史胡宗宪任劳任怨,实心奉公,浙江的吏治,几乎不堪闻问了。
另一个被劾的,当然是汤克宽。他不说汤克宽目无长官,因为提到彼此冲突,看起来像挟私诬告,而且也怕皇帝会疑心他不威不重,以致遭受部属轻视。同时,张经信任汤克宽,也是事实。既然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汤克宽自亦难辞其咎。奏疏中最厉害的一句话:“张经惑汤克宽之言,欲俟倭饱飏,剿余寇报功。”这就连在江泾的战功,亦几乎一笔抹杀。
内部将帅不和,外面起了突变。这天深夜,金山卫东南海面,到了三十几船的“新倭”困在陶宅的残寇,原有探子隐在海边,连夜飞报,到了拂晓时分,呼啸而南,在青村地方与新倭会合,然后四散流窜了。
胡宗宪得报大惊,赶紧去见赵文华,只见辕门内外,坡象森严,原来赵文华正衣冠整齐地在拜发奏疏。等了好一会工夫,大炮之声,驿差上路,胡宗宪才能见着赵文华。
“陶宅残寇溜之大吉了!”胡宗宪跌脚说道“这件事不好交代!”
赵文华却不甚着急。地方遭殃,暂且可以不管,只要奏疏上多花些心思就可以了。当时一面咨会应天巡抚曹邦辅派兵进剿;一面出奏,说是拓林之倭经督饬胡宗宪尽数剿灭,不意新倭大至,目前正在尽力堵截。顺便又攻击以前的督抚,对于防备倭寇海盗侵犯的兵力配置,工事构筑,如何如何不善,作为将来卸责的余地。
这道奏疏到京之前,朝廷已有诏旨、将苏松巡抚周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接替张经的遗缺,赵文华无须再代,仍负督师之责。李天宠则除了赵文华以外,京中的言官亦对他不满,上奏严劾,因而步了张经的后尘,捉拿到京;胡宗宪连升三级,本职由正七品的监察御史一跳而成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代李天宠而做了浙江巡抚。
官是升了,权则反而减了!因为浙江巡抚这个职位,已经跟朱纨、王忬的时代,大不相同,从有总督起始,巡抚变得无足轻重,反不如巡按御史可以搬动“代天巡方”这顶大帽子,干预军务。因此,胡宗宪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向赵文华提出率直的要求:想做总督。
赵文华想了一想答说:“周珫人倒是老实的,不过有个人在你上头,做事总不方便。好吧,我来试试看。”
于是赵文华又亲自动笔了。找些周珫在苏松巡抚任内,统驭将帅,调动兵马不甚恰当的情事,大加渲染;断言他一当了总督,必定贻误大局。而论奉公之忠,任事之勇,用兵之智,料敌之明,无过于胡宗宪,所以保他代替周珫。
奏疏到京,递入西苑。皇帝看完,写了张小纸条,附在原奏一起,送交严嵩;打开封套一看,小纸条上6个字:“宪似速,宜如何?”
“你看,”严嵩将御笔转给他儿子“皇上在问,胡宗宪能不能当总督,要通个信给文华,看胡宗宪怎么说。”
意思是要胡宗宪自己识趣,能有一个大大的红包送来,便替他说几句好话,教他如愿以偿,不然就免谈了。
严世蕃看完御笔,摇摇头说:“胡宗宪一时还不行!”“怎么呢?可否不是在未来之际?皇上不过觉得胡宗宪刚升了巡抚,马上又升总督,似乎太快了一点。话虽如此,应该怎么办,还要听我们的意见,所以才问:‘宜如何’?”
“非也!”严世蕃对他父亲说话,口吻就像跟熟朋友聊闲天那样:“‘宜’是指一个人,不作相宜的宜解。”
“指谁?”
“杨宜。”
杨宜本来是河南巡抚,治盗有功升为南京户部右侍郎,刚到任不久。皇帝对他印象很好,调地当总督是很可能的事。于是严嵩不再考虑,照严世蕃的意思,复奏建议:将周珫革职,遗缺以杨宜调补。皇帝立刻批准,证明看法一点不错。
紧接着,皇帝下一道手嘅,询问审理张经、李天宠一案的情形——当张经被逮下“诏狱”时,王江泾大捷的军报,已经到京,有些言官便为张经乞情,说“王师大捷,倭寇气夺,此时不宜易帅”皇帝大怒,说张经欺罔不忠,得知赵文华参他,方始一战。而且迁怒到为张经乞情的言官,指责为“党奸”降旨“廷仗五十、斥革为民”可是,皇帝不久又疑心,张经不至于如此荒唐。问到严嵩,他拉出徐阶、李本作证,说他们俩都是江浙人,亦都指责张经养寇不战,同时极力为赵文华、胡宗宪铺叙功劳,以为王江泾大捷是赵、胡二人合谋进剿的结果,张经是冒功。皇帝信以为真,以致张经上疏求恩,置之不理;此时问到审理的情形,当然并无宽免的意味在内。
严嵩是无时无刻不在研究皇帝的心理,同时研究如何利用皇帝的心理。此时了解了皇帝有杀张经、李天宠的意向,认为有个人可以夹带进去,一起杀掉。
这个人叫杨继盛,官居兵部员外,是个响噹噹的铁汉;看严嵩父子奸恶得实在不成话,上疏痛劾,弹劾严嵩有“十大罪,五奸”话说得太激烈,皇帝大起反感。将杨继盛杖责一百,命刑部定罪。严嵩做了手脚,定了“绞监候”的罪名。
死刑分两种,一种是斩,身首异处;一种是绞,可以落个全尸,所以同为死罪,绞比斩轻。而死罪之中又有处决的先后:定谳之后,即时行刑,名为“斩立决”或“绞立决”很难逃得一死;虽定死罪,暂时下狱,到秋后一起行刑,名为“斩监候”或“绞监候”犹有活命的希望。
因为人命关天,历来对死刑的执行,格外慎重;为了唯恐有冤屈,所以已判死刑的重囚,在每年霜降执行死刑以前,还要经过一番审核,特派大臣主持,其中有“热审”有“朝审”还有五年一次的“大审”审问属实,该得死罪,还有最后一线希望,即是将处死重囚的名单,送呈御前,朱笔亲裁,名为“勾决”未勾者免死。皇帝虽然恼恨杨继盛,但觉得他罪不至死,所以连续三年,笔下超生,都没有勾掉杨继盛的名字。
看看情势缓和下来了,便有人想营救杨继盛。有个国子监司业,名叫王材,他倒是一番好意,直接去见严嵩,以为解铃系铃,求严嵩是最有效的途径。哪知这一来,反促其死了。
王材见严嵩是这样说:“外面人言籍籍,都说杨继盛终不免一死。他死,固是自取之咎;不过,老相公万世千秋的名声应当爱惜。如果释放杨继盛,谁不说老相公好?”
“好!”严嵩答说:“我来救他。”
平时严嵩最亲信的是他的两个同乡。一个叫鄢懋卿,一个叫胡植。找了来一商量,鄢、胡二人都不以为然,提出警告:养虎足以贻患。严嵩对这句话大起警惕,下定决心,非杀杨继盛不可。
于是严嵩授意刑部尚书何鳌,将张经、李天宠拟定死罪,奏请皇帝批准。接着便到了秋审之期,严嵩故意将杨继盛附在张经、李天宠之后,勾决了张、李便也同时勾决了杨继盛。10月初一毕命于菜市口。
平时江南的倭患是更猖獗了。官军虽也打过胜仗,但倭寇不断涌到,海盗则聚散无常,所以有愈剿愈多之势。赵文华一看情势不妙,觉得不如及早抽身,是为上策。打定了主意,自然先跟胡宗宪商议。
在胡宗宪看,这是机会到了。他早跟罗龙文秘密策划,定下了一条釜底抽薪之计,但是这条计策非有足够的权力,不能执行,同时,若非赋予他足够的权力作为交换,他亦不肯献出这条计策。而此刻,是到了劝说赵文华,作这笔“交换”的时候了。
等赵文华透露了心意,胡宗宪有意激他:“华公,换了我不肯回京。”他说:“这样子回京,太没有面子了!若是我,非剿平了倭寇海盗不回去!”
“哼!”赵文华是冷笑也是苦笑“我何尝不知道?你这话我也会说;易地而处,你就不这样说了。”
“不然!华公如果想大拜,严阁老父子如果想长保富贵,都非平伏了倭患不可。所以华公,你无论如何要钉在这里。”
“钉在这里干什么?莫非等倭寇海盗自生自灭不成?”
“非也!”胡宗宪从容答道:“等我当总督”
“等你当总督!”赵文华双眼乱眨着,好一会问出一句话来:“等你当了总督,就能平倭?”
“是!确是如此。”
胡宗宪在他面前,一向谦恭,像这样大言不惭,迹近张狂,在赵文华却是初见。可是,他不敢小看胡宗宪,想了想,平心静气地说道:“汝贞,你说个道理我听!”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承华公不起,全力支持,固然亦有立功自见的机会,但平倭的大计,我无从参赞,更无法一手主持。所以非当上总督,不能放手去干。”
“照此说来,你是胸有成竹啰?有何妙策,不妨先谈谈。”
“倭寇海盗如草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是如今平倭不能收功的根本症结所在。官军逐倭,随敌行动,结果是疲于奔命,受人摆布。不管征调狼土兵也好,山东打手也好,增援只如扬汤,不过止沸于一时而已!”
由“扬汤止沸”这句成语,赵文华立即意会到胡宗宪的计策,是何性质?顿时精神一振,笑嘻嘻地拉着对方的手说:“来,来,汝贞!你有什么釜底抽薪的妙计?快说与我听听!”胡宗宪知道入港了,不必再旁敲侧击,加强气势,率直答道:“华公想来还记得赵玄初其人,这条釜底抽薪之计,不但是他的献议,而且早有部署。好比下棋一样,开局时闲闲着了一下子,如今将成气候,可以兴云布雨,有大作用了。”
“噢!你是说,埋伏了人在敌阵中?”
“是由里面打出来,比外面打进去要来得管用。”
“那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的。”赵文华问道:“埋伏的人叫什么名字?是何身分?”
这两点胡宗宪自然已听罗龙文说过,但不愿轻易泄露。他心里在想,赵文华气量狭窄,如果自己知道而不告诉他,不管如何解释,终必惹他不快,不如索性推在赵玄初身上。“华公,你这两问拿我问倒了!我也想知道,迄今不能如愿。”
“怎么?赵玄初没有告诉你?”
“正是。我问了他好几遍,他不肯说。他也有他的难处,倒要体谅他。”
“只要真有其事,便不问也罢。”
“当然,真有其事!我怎么能够在华公面前瞎说,那不是自己找倒楣吗?”
说到这话,再透彻不过了。赵文华满意地点点头:“我一直相信你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
“多谢华公!”胡宗宪作揖相谢,同时再一次表示忠忱“有华公,才有宗宪,只要宗宪一日能畅行其志,必当归美于华公。”
“好!”赵文华沉吟了一下问道:“何以你一定要当上总督,才肯行这条计策?”
“华公此言差矣!不是我不肯,是不能。事权不一,号令不专,将来埋伏在那里的人,倘若在军务上要我配合,或者掩护,或者故纵,或者暗助,请问华公,我如何措手?”
“嗯,嗯!我懂了!”赵文华想了好一会说:“照你的主意,我更非进京不可。杨宜对我总算还不错,迭次奏报,总是向着他的,如今要劝他不容易。唯有我到了京里,设法找机会,拿他调开,才能腾出缺来保你。”
“是的。”胡宗宪说:“我只是想到,华公奉旨督师,军务倘非告一段落,华公要想回京,恐怕皇上不准。”
“那当然要找机会。汝贞,”赵文华说:“这件事我就拜托你了!你得想个法子,怎么样能替我找个藉口,让我回京复命。”
“是!我来想。”
“还要快!我想在年内回京,好赶上裕王的生日。”
裕王行三,名叫载厘;太子及皇二子早已夭逝,如今大皇子中,裕王居长。皇帝在西苑修道,自以为虽不能希冀长生不老,亦一定可以克享遐龄,而国家根本大计所关的建储,在另一方面看有安排后事的意味,皇帝颇为忌讳,所以不再立太子。事实上裕王就是东宫储贰,他的生日在正月里,明年又是20岁整生日,赵文华为了将来打算,当然不肯放弃这个“上结至知”的机会。胡宗宪深知他的本心,便积极为他作还京复命的安排。
平时广西的狼土兵因为纪律不好,总督杨宜在征得赵文华的同意后,上疏请求撤回,另外调了一批四川石硅、酉阳的土司兵来助剿。川兵短小精悍,矫健机警,恰好是倭奴的强劲对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