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无双鬼才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王允一死,长安城的实力立刻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徐济趁此机会借着刘协的名义收编了长安城的军队。只有军队在自己的手里,才谈得上真正控制长安。
虽然长安城的很多大臣都有诸多不满,但是却丝毫不敢声张,那倒并非迫于徐济武力压力的问题,而是徐济手中掌握着刘协这个杀器,又或者说刘协现在完全站在徐济一边的原因。这些大臣一直以来标榜的就是忠于大汉,更以反抗权臣,扶持皇帝为己任,原本他们以为刘协是被徐济劫持,杀王允也是受徐济所迫,可是现在却是刘协主动要杀王允,那徐济如今倒好像是刘协的心腹似的。
所以现在对抗徐济已经全无必要,一不小心还有可能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若是说刘协是昏君呢?那似乎更说不通,这刘协原本一直在权臣的控制之中,杀王允只不过是刘协随心所欲下的第一个命令而已,而且证据充足,谁又能说刘协这么做是错误的呢?所以更谈不上“直谏”或者“死谏”了。
故此唯有默默的接受徐济的所作所为,至少在现阶段,谁反对徐济就等于反对刘协。
因此,徐济收编长安军队的工作极为顺利,在加上自己有郭淮、王凌、王晨这三个熟知长安军队部防的地头蛇,做起事情来哪还不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史阿这大汉第一剑师自然是跟随刘协回宫。
看着郭淮领着王凌和王晨井井有条的安排一切,徐济这才放下心来。
这期间,长安城的居民并没有因为王允身死皇帝回宫而有多大的情绪波动又或者兴奋异常。生在乱世,什么光怪陆离的事情他们都已经司空见惯了。他们已经学会了用眼睛观察。用怀疑的态度来对待眼前地一切。任何所谓的希望在他们地眼中都变得十分的可笑,故此长安城地气氛十分地冷淡。不过长安城的大小官员们却看时忙碌起来。徐济的突然杀到和刘协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处死王允给这些政客们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他们都在考虑自己的政治生命今后该何去何从。
随即。刘协在朝堂之上召集长安城地群臣。当群臣到来时。长安城的军队已经尽数落入到徐济的手中。虽然在收编的时候偶有抵抗,但是在王凌和王晨还有郭淮的“劝说”之下,这反抗被迅速地破灭。至少在表面上停止了对抗,毕竟现在是由皇帝“掌权”,王允身死,而且身败名裂。若是抵抗的话便等同于叛贼之举。
刘协当然明白自己的立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命令徐济总管幽州,并州,青州。徐州,充州,翼州六州的事务,并封之以大司马之职.同时命令徐济专事征伐,解决幽州地边疆之患和豫州扬州北部的战事。
当然还有其他一系列人员调动和大臣任命。这其中当然包括长安城守军一些列下属军官的任命,这些人在名义上当然只接受徐济这大司空的指挥调动。
这道命令一下。徐济名义上的权力立时激增,这等于说在六州之内徐济就是个土皇帝,不说别的,至少六州地刺史他自己可以随意更换。
更何况这大司马一职了,立刻使得徐济变成大汉权利最大地位最高的军事长官,更可以调动天下兵马。现在天下大乱。刘协又令徐济专事征伐,这等于把随意杀人的宝剑放到了徐济的手里,可以说刘协对徐济的恩赐已经到了极点。
不过徐济却并不是十分开心,他再一次发现。自己绝对不可以放松对刘协的警惕。尤其是刘协当着这许多臣子的面给自己这般大的恩宠之后。这些时日,徐济只顾得对付王允和解决长安控制权的问题去了。早已经把这刘协抛到了脑后,他实在没有想到刘协会此时摆自己一道。虽然自己可以化解。但那要过一段时间才可以,现在自己唯有隐忍不发。让刘协得意一段时日。
在朝堂上众人的祝贺声和羡慕声中,徐济无奈地和其他接受任命的大臣跪倒谢恩。
不说刘协对其他人的人事任命有拉拢人心之意。就说刘协对自己名不副实的封赏,就令徐济心生不满,对刘协心生警惕。
的确,从表面上看,自己受到了天大的恩宠,可仔细一想,这又算怎么一回事?
“总管六州事物”,难道在这之前自己就没总管六州事物吗?这六州的官员哪个不在自己的调配之内?
还有那个大司空一职,更是鸡肋得很,所谓的“掌管天下兵马”简直就是个笑话。兵荒马乱之中,自己能掌管的就是自己的部队,再加上眼前这刚刚收服的长安的军队而已,又哪能掌管天下兵马那?
中央集权的松散乃是东汉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东汉自建立起就从没有真正意义的完全控制天下兵马的,更何况是现在呢?难道自己可调动曹操又或者孙策的兵马吗?
若是可以的话,那天下也不会大乱了。还有那个专事征伐,说得更是语焉不详,就现在看来,袁绍和长安地区都需要平定,可是刘协并没有说在消除这些势力之后,这些地区归谁来支配。到底是徐济呢?还是另外派人出任州郡的刺史或者是太守?
诚然,作为大汉的臣子来说,徐济的权力实际上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实在已经是荣耀到了极点,但是作为一个要改朝换代的人来说,刘协的这些所谓恩赐不但对徐济作用不大,反而还是一种变相的消弱。可以想见。刘协今天对徐济的封赏不日就会传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到时候谁不知道刘协不把徐济当成是肱骨之臣?在人们的惯有思维中自然会认为徐济就是大汉朝廷忠臣的代表,确认刘协的地位更是徐济和已经死去的刘虞共同倡导的。可以说徐济的声望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此而来。若是徐济日后对刘协稍有不敬。那么天下的舆论就会把矛头齐齐指向自己。这个中滋味实在不舒服。更不用说自己想要改朝换代的想法了。叫别人知道了更是大逆不道,到这时徐济才真切地体会到曹操当时的辛苦。
哎。说穿了,还是权力和野心在作怪。刘协现在这么做根本是自己将了一军。其他事情可以姑且不论。就说即将要结束对袁绍的豫州之战,在自己打下豫州后,刘协若是另派一人作豫州刺史难道自己可说不行吗?只怕自己才一反对,就会有人跳出来说自己恃宠生娇,以下犯上,大逆不道。
坦白说,徐济自己倒是并不大在意皇帝的位置,若是刘协乃是一代明君那也无妨,毕竟皇帝这个活要想干好。那着实是天底下最难地活计。但问题是刘协根本无力解决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问题。自己改朝换代并非是理想的结束,而恰恰是自己斩断这时代华夏分裂的根源的理想的开始。故此,刘协这块绊脚石是必须要搬开的。哪怕日别人说自己是篡位者,那也在所不惜。
不过想一想,徐济不得不承认刘协实在是天生搞政治的料子,他很会利用形势打击敌人。这小子一惊看穿了自己势必要杀掉王允的决心。更看出在长安自己无论再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不占优势,只有借助皇帝之名才可以站稳脚跟,故此才敢那里大发君威,大肆地伸张君权。避免自己完全沦为徐济利用工具地命运。
而实际上,刘协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至少在现在是如此。
在刘协把杀王允地责任大包... -->>
王允一死,长安城的实力立刻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徐济趁此机会借着刘协的名义收编了长安城的军队。只有军队在自己的手里,才谈得上真正控制长安。
虽然长安城的很多大臣都有诸多不满,但是却丝毫不敢声张,那倒并非迫于徐济武力压力的问题,而是徐济手中掌握着刘协这个杀器,又或者说刘协现在完全站在徐济一边的原因。这些大臣一直以来标榜的就是忠于大汉,更以反抗权臣,扶持皇帝为己任,原本他们以为刘协是被徐济劫持,杀王允也是受徐济所迫,可是现在却是刘协主动要杀王允,那徐济如今倒好像是刘协的心腹似的。
所以现在对抗徐济已经全无必要,一不小心还有可能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若是说刘协是昏君呢?那似乎更说不通,这刘协原本一直在权臣的控制之中,杀王允只不过是刘协随心所欲下的第一个命令而已,而且证据充足,谁又能说刘协这么做是错误的呢?所以更谈不上“直谏”或者“死谏”了。
故此唯有默默的接受徐济的所作所为,至少在现阶段,谁反对徐济就等于反对刘协。
因此,徐济收编长安军队的工作极为顺利,在加上自己有郭淮、王凌、王晨这三个熟知长安军队部防的地头蛇,做起事情来哪还不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史阿这大汉第一剑师自然是跟随刘协回宫。
看着郭淮领着王凌和王晨井井有条的安排一切,徐济这才放下心来。
这期间,长安城的居民并没有因为王允身死皇帝回宫而有多大的情绪波动又或者兴奋异常。生在乱世,什么光怪陆离的事情他们都已经司空见惯了。他们已经学会了用眼睛观察。用怀疑的态度来对待眼前地一切。任何所谓的希望在他们地眼中都变得十分的可笑,故此长安城地气氛十分地冷淡。不过长安城的大小官员们却看时忙碌起来。徐济的突然杀到和刘协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处死王允给这些政客们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他们都在考虑自己的政治生命今后该何去何从。
随即。刘协在朝堂之上召集长安城地群臣。当群臣到来时。长安城的军队已经尽数落入到徐济的手中。虽然在收编的时候偶有抵抗,但是在王凌和王晨还有郭淮的“劝说”之下,这反抗被迅速地破灭。至少在表面上停止了对抗,毕竟现在是由皇帝“掌权”,王允身死,而且身败名裂。若是抵抗的话便等同于叛贼之举。
刘协当然明白自己的立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命令徐济总管幽州,并州,青州。徐州,充州,翼州六州的事务,并封之以大司马之职.同时命令徐济专事征伐,解决幽州地边疆之患和豫州扬州北部的战事。
当然还有其他一系列人员调动和大臣任命。这其中当然包括长安城守军一些列下属军官的任命,这些人在名义上当然只接受徐济这大司空的指挥调动。
这道命令一下。徐济名义上的权力立时激增,这等于说在六州之内徐济就是个土皇帝,不说别的,至少六州地刺史他自己可以随意更换。
更何况这大司马一职了,立刻使得徐济变成大汉权利最大地位最高的军事长官,更可以调动天下兵马。现在天下大乱。刘协又令徐济专事征伐,这等于把随意杀人的宝剑放到了徐济的手里,可以说刘协对徐济的恩赐已经到了极点。
不过徐济却并不是十分开心,他再一次发现。自己绝对不可以放松对刘协的警惕。尤其是刘协当着这许多臣子的面给自己这般大的恩宠之后。这些时日,徐济只顾得对付王允和解决长安控制权的问题去了。早已经把这刘协抛到了脑后,他实在没有想到刘协会此时摆自己一道。虽然自己可以化解。但那要过一段时间才可以,现在自己唯有隐忍不发。让刘协得意一段时日。
在朝堂上众人的祝贺声和羡慕声中,徐济无奈地和其他接受任命的大臣跪倒谢恩。
不说刘协对其他人的人事任命有拉拢人心之意。就说刘协对自己名不副实的封赏,就令徐济心生不满,对刘协心生警惕。
的确,从表面上看,自己受到了天大的恩宠,可仔细一想,这又算怎么一回事?
“总管六州事物”,难道在这之前自己就没总管六州事物吗?这六州的官员哪个不在自己的调配之内?
还有那个大司空一职,更是鸡肋得很,所谓的“掌管天下兵马”简直就是个笑话。兵荒马乱之中,自己能掌管的就是自己的部队,再加上眼前这刚刚收服的长安的军队而已,又哪能掌管天下兵马那?
中央集权的松散乃是东汉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东汉自建立起就从没有真正意义的完全控制天下兵马的,更何况是现在呢?难道自己可调动曹操又或者孙策的兵马吗?
若是可以的话,那天下也不会大乱了。还有那个专事征伐,说得更是语焉不详,就现在看来,袁绍和长安地区都需要平定,可是刘协并没有说在消除这些势力之后,这些地区归谁来支配。到底是徐济呢?还是另外派人出任州郡的刺史或者是太守?
诚然,作为大汉的臣子来说,徐济的权力实际上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实在已经是荣耀到了极点,但是作为一个要改朝换代的人来说,刘协的这些所谓恩赐不但对徐济作用不大,反而还是一种变相的消弱。可以想见。刘协今天对徐济的封赏不日就会传遍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到时候谁不知道刘协不把徐济当成是肱骨之臣?在人们的惯有思维中自然会认为徐济就是大汉朝廷忠臣的代表,确认刘协的地位更是徐济和已经死去的刘虞共同倡导的。可以说徐济的声望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此而来。若是徐济日后对刘协稍有不敬。那么天下的舆论就会把矛头齐齐指向自己。这个中滋味实在不舒服。更不用说自己想要改朝换代的想法了。叫别人知道了更是大逆不道,到这时徐济才真切地体会到曹操当时的辛苦。
哎。说穿了,还是权力和野心在作怪。刘协现在这么做根本是自己将了一军。其他事情可以姑且不论。就说即将要结束对袁绍的豫州之战,在自己打下豫州后,刘协若是另派一人作豫州刺史难道自己可说不行吗?只怕自己才一反对,就会有人跳出来说自己恃宠生娇,以下犯上,大逆不道。
坦白说,徐济自己倒是并不大在意皇帝的位置,若是刘协乃是一代明君那也无妨,毕竟皇帝这个活要想干好。那着实是天底下最难地活计。但问题是刘协根本无力解决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问题。自己改朝换代并非是理想的结束,而恰恰是自己斩断这时代华夏分裂的根源的理想的开始。故此,刘协这块绊脚石是必须要搬开的。哪怕日别人说自己是篡位者,那也在所不惜。
不过想一想,徐济不得不承认刘协实在是天生搞政治的料子,他很会利用形势打击敌人。这小子一惊看穿了自己势必要杀掉王允的决心。更看出在长安自己无论再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不占优势,只有借助皇帝之名才可以站稳脚跟,故此才敢那里大发君威,大肆地伸张君权。避免自己完全沦为徐济利用工具地命运。
而实际上,刘协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至少在现在是如此。
在刘协把杀王允地责任大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