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曹谁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翻过唐古拉山就到达西藏的羌塘草原,在这里到达的西藏的第一个县是安多。“安多”在藏语意为“末尾或下部”这是以卫藏为中心而说的。其实在藏族的地理概念中“安多”是阿安尼玛卿山与祁连山的广大地区,同青海省的辖区大致相合。
那曲一带在西藏史籍中被称作“卓岱”(意为牧业部落),称这里的居民为“卓巴”(意为牧民),或“羌巴”(意为北方人)“羌日”(意为北方部落)。在公元七世纪前后,西藏地区经过征战形成三个强大的势力,西部的象雄、中部的吐蕃、东部的苏毗。在象雄鼎盛时期,象雄人将其地域划分为内、外、中三部。现在的那曲地区,大致属于中象雄和外象雄。象雄势力衰微后,在公元7世纪前后,这一地区的东部地域归属于苏毗部落统治。后来吐蕃部落逐渐强盛,统一了全藏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藏北也被纳入其统治之下。
“那曲”是藏文的译音,藏语义为黑色的河流,因怒江上游那曲河流经境内而得名。作为吐蕃向西域和河湟江岷地区扩张的基地,这一带显得特别重要,史称“军粮马匹,半出其中”这里是土蕃王朝主要的军事粮草和马匹供应基地,唐宋以来为主要交通驿道。
那曲基本上同羌塘草原是相合的,它的北边是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南面是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在藏北草原,特别是在西部广大的无人区,星罗棋布着一系列湖泊。藏北有大小湖泊共计370个,如果算大大小小的潴水湖,则数以几千计。在藏北辽阔的土地上,还分布着200多处地热温泉,绝大多数泉水含有很高的矿物质元素,具有多种特殊疗效。
在羌塘草原东部的群山峻岭中,分布着许多奇特的天然溶洞,其中最神奇的是巴青的麦莫溶洞,被人称为仙女秘室。洞内有天然形成的石梯,洞口左右各立一人高的石柱,如两位守门的卫士,洞口不远处有石头垒起的祭台,洞口的上方有一个天然的白色藏文啊字,这是藏文佛经中最常见的三个字之一,象征着人的口。洞口还有一天然石狮,进洞后有许多小岩洞,洞内挂满下垂的冰柱。三座人形岩石,据说是阎罗法王和其黑白两助手。再向前行,内套红色、青色两大溶洞,深不可测。传说一条洞长100多公里,另一条长达200多公里,等待着冒险家去探险。
藏族人向来有对神山圣湖崇拜,由于藏北又是古象雄王国的故地,象雄王国又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发祥地,所以藏北人有更深的自然崇拜情结。地处西藏北部的羌塘高原,不仅有著名的天湖纳木错,而且还有让人崇拜的念青唐拉神山,念青唐拉山在宗教上是全藏著名的护法神,也是北部草原众神山的主神,本教和佛教信徒都敬奉此山,认为此山是修得正果的诸持明者的修行静地和欢聚处,第十一届亚运圣火就是在这里采集的。
在藏北高原众多山峰中,桑丹康桑雪山较为著名,它是西藏二十五座最高的山峰之一,在宗教上被尊为二十五位仙境居士之一,依附于此山的神是“夜叉岗布桑布”是法力无边的佛法保护神,周围的众多峰峦和湖泊都是她的侍从。桑丹康桑雪山脚下的跋绒谷中的跋绒寺,是藏传佛教噶举四大派之一的跋绒噶举主寺,每年都有信徒前来朝拜进香。
同对山神的崇拜一样,藏族人还崇拜湖,认为每个湖中都驻有神。藏北的奇林错是仅次于纳木错的西藏第二大湖,也叫色林错,藏语意为“威光普照的魔湖”当惹雍错是苯教崇拜的最大的神湖,有人说看过当惹雍错,其他的湖都没必要看了。这里由于人迹罕至,湖水自然消长,纯净无比。湖边还有一座盖在悬崖山洞中的王本寺,据说是苯教最早的寺庙,至今仍有许多男女来此修炼。
牦牛被称为是“高原之舟”曾经是青藏高原主要的运输工具,可以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在第四纪大冰川时,野牦牛的祖先曾经在广布亚洲北部一带,气候变暖后野牦牛的后裔开始在青藏高原栖息,西藏牦牛的驯养可以追溯到藏族的祖先雅隆部落前期。牦牛不但可以作运输工具,它的全身都是宝,肉鲜美、乳甜美、皮光润,连牛粪都是很好的燃料。在旅途中,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牦牛,电影无极中的飞奔的牦牛群就是青藏高原上拍摄的。
那曲是冬虫夏草的天然的生长地,因为冬虫夏草大多生长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方。冬虫夏草是同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补品,是由昆虫和真菌联合而生的。一种叫做虫草蝙蝠蛾的昆虫将卵产在土中,冬天的时候虫草(真菌)侵入其体内,吸收养分而发展菌丝,待菌丝充满虫体,虫就僵死。到夏天时,虫草就从死虫的头顶长出菌座,这就是夏草。采草人在六月左右采取除去一层黑褐色囊皮晾干即是世面上的虫草,由于虫草生长旺季只有15到20天,所以必须抓紧时间采集,过后虫体就会腐烂。
藏北历史上属于象雄古国的一部分,在雄厚的自然崇拜基础上,传统的本教也盛极一时,至今都有不少苯教寺庙。随着佛教的不断兴盛,其势力也逐渐向藏北渗透,藏传佛教的各教派都向藏北地区扩张势力,各自传播教义,发展信徒,建立寺庙。其中孝登寺是在八世达赖时修建的,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那曲最大的寺院。
翻过唐古拉山就到达西藏的羌塘草原,在这里到达的西藏的第一个县是安多。“安多”在藏语意为“末尾或下部”这是以卫藏为中心而说的。其实在藏族的地理概念中“安多”是阿安尼玛卿山与祁连山的广大地区,同青海省的辖区大致相合。
那曲一带在西藏史籍中被称作“卓岱”(意为牧业部落),称这里的居民为“卓巴”(意为牧民),或“羌巴”(意为北方人)“羌日”(意为北方部落)。在公元七世纪前后,西藏地区经过征战形成三个强大的势力,西部的象雄、中部的吐蕃、东部的苏毗。在象雄鼎盛时期,象雄人将其地域划分为内、外、中三部。现在的那曲地区,大致属于中象雄和外象雄。象雄势力衰微后,在公元7世纪前后,这一地区的东部地域归属于苏毗部落统治。后来吐蕃部落逐渐强盛,统一了全藏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藏北也被纳入其统治之下。
“那曲”是藏文的译音,藏语义为黑色的河流,因怒江上游那曲河流经境内而得名。作为吐蕃向西域和河湟江岷地区扩张的基地,这一带显得特别重要,史称“军粮马匹,半出其中”这里是土蕃王朝主要的军事粮草和马匹供应基地,唐宋以来为主要交通驿道。
那曲基本上同羌塘草原是相合的,它的北边是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南面是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在藏北草原,特别是在西部广大的无人区,星罗棋布着一系列湖泊。藏北有大小湖泊共计370个,如果算大大小小的潴水湖,则数以几千计。在藏北辽阔的土地上,还分布着200多处地热温泉,绝大多数泉水含有很高的矿物质元素,具有多种特殊疗效。
在羌塘草原东部的群山峻岭中,分布着许多奇特的天然溶洞,其中最神奇的是巴青的麦莫溶洞,被人称为仙女秘室。洞内有天然形成的石梯,洞口左右各立一人高的石柱,如两位守门的卫士,洞口不远处有石头垒起的祭台,洞口的上方有一个天然的白色藏文啊字,这是藏文佛经中最常见的三个字之一,象征着人的口。洞口还有一天然石狮,进洞后有许多小岩洞,洞内挂满下垂的冰柱。三座人形岩石,据说是阎罗法王和其黑白两助手。再向前行,内套红色、青色两大溶洞,深不可测。传说一条洞长100多公里,另一条长达200多公里,等待着冒险家去探险。
藏族人向来有对神山圣湖崇拜,由于藏北又是古象雄王国的故地,象雄王国又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发祥地,所以藏北人有更深的自然崇拜情结。地处西藏北部的羌塘高原,不仅有著名的天湖纳木错,而且还有让人崇拜的念青唐拉神山,念青唐拉山在宗教上是全藏著名的护法神,也是北部草原众神山的主神,本教和佛教信徒都敬奉此山,认为此山是修得正果的诸持明者的修行静地和欢聚处,第十一届亚运圣火就是在这里采集的。
在藏北高原众多山峰中,桑丹康桑雪山较为著名,它是西藏二十五座最高的山峰之一,在宗教上被尊为二十五位仙境居士之一,依附于此山的神是“夜叉岗布桑布”是法力无边的佛法保护神,周围的众多峰峦和湖泊都是她的侍从。桑丹康桑雪山脚下的跋绒谷中的跋绒寺,是藏传佛教噶举四大派之一的跋绒噶举主寺,每年都有信徒前来朝拜进香。
同对山神的崇拜一样,藏族人还崇拜湖,认为每个湖中都驻有神。藏北的奇林错是仅次于纳木错的西藏第二大湖,也叫色林错,藏语意为“威光普照的魔湖”当惹雍错是苯教崇拜的最大的神湖,有人说看过当惹雍错,其他的湖都没必要看了。这里由于人迹罕至,湖水自然消长,纯净无比。湖边还有一座盖在悬崖山洞中的王本寺,据说是苯教最早的寺庙,至今仍有许多男女来此修炼。
牦牛被称为是“高原之舟”曾经是青藏高原主要的运输工具,可以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在第四纪大冰川时,野牦牛的祖先曾经在广布亚洲北部一带,气候变暖后野牦牛的后裔开始在青藏高原栖息,西藏牦牛的驯养可以追溯到藏族的祖先雅隆部落前期。牦牛不但可以作运输工具,它的全身都是宝,肉鲜美、乳甜美、皮光润,连牛粪都是很好的燃料。在旅途中,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牦牛,电影无极中的飞奔的牦牛群就是青藏高原上拍摄的。
那曲是冬虫夏草的天然的生长地,因为冬虫夏草大多生长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方。冬虫夏草是同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补品,是由昆虫和真菌联合而生的。一种叫做虫草蝙蝠蛾的昆虫将卵产在土中,冬天的时候虫草(真菌)侵入其体内,吸收养分而发展菌丝,待菌丝充满虫体,虫就僵死。到夏天时,虫草就从死虫的头顶长出菌座,这就是夏草。采草人在六月左右采取除去一层黑褐色囊皮晾干即是世面上的虫草,由于虫草生长旺季只有15到20天,所以必须抓紧时间采集,过后虫体就会腐烂。
藏北历史上属于象雄古国的一部分,在雄厚的自然崇拜基础上,传统的本教也盛极一时,至今都有不少苯教寺庙。随着佛教的不断兴盛,其势力也逐渐向藏北渗透,藏传佛教的各教派都向藏北地区扩张势力,各自传播教义,发展信徒,建立寺庙。其中孝登寺是在八世达赖时修建的,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那曲最大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