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任公与刁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利息更高,风险也大。那时的一般富户,在战事上都看好吴楚七国的叛军。讨伐失败,则列侯的性命怕都难保,又从何处去向他们讨债?因此没有一个人肯借。
在关中,独有一个姓“无盐”的,贷放了一千斤金子。三个月以后,吴楚七国的叛乱讨平,无盐氏平地一声雷,增加了十倍的财富。都因为他具有政治眼光之故。
以刁间的为人而论,他也决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吴楚七国之乱,齐王本来也参加了叛乱组织,中途反正,以致临淄为胶东、淄川、济南三国所围。城中物资缺乏,这也造成了刁间的机会。
利用机会就是乘时。机会稍纵即逝,所以坐而乘时以外,还该起而争时。治生或者说致富的过程,在那时有三个阶段:第一“无财作力”以劳力赚钱,稍有积蓄,便是第二“少有斗智”因为资本太小,一方面亏蚀不起,一方面要争取暴利,不得不费尽心机,想出许多“花招”来取胜,于是第三:“既饶争时”默察时势环境的变化,掌握机会,大量进货、抛售,或作远程的投资。
这个过程与目前的情况,几乎完全吻合。所谓“少有斗智”正就是中小企业经营之所以特感吃力之故,一旦有了数千万的资本,就不必再去冒险投资,只要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企业投资,必有盈利,成为“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的现代“封君”
但是,这样舒服的做法是不大可能成为巨富的。要成巨富,还须“争时”放远眼光,走在别人前面。当然,仅有眼光是不够的,作为一个第一流的货殖家,要像刁间那样具备“智”、“勇”、“仁”、“强”四种品德。
这是白圭的理论,而为刁间所充分实践。白圭是洛阳人,生在战国初期,周威烈王的那个时代。其时有个有名的经济学家,名叫李俚,帮助魏文侯从事经济革新,获得极大的成功。李俚是个重农主义者,所以他的经济学说,偏重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概括而言,可得八个字:增加生产,调节盈虚。
增加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在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力。试以一百里地方作计算,共有九万顷的面积,每顷一百亩,共九百万亩。其中山林、河流,以及城市村镇等约占三分之一,则还有六百万亩的农田。如果农夫稍微勤一些,每亩至少可以增加三升粟的产量;相反地,稍微懒一些,就会减产,一进一出相差六升,则六百万亩田,就会有三千六百万升粟的增损。因此必须力田以“尽地力”
其次是研究农产物的价格与整个国家社会的关系。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所以农产物的价格,贵与践都不是好事,从而导致出一个“适中”的结论。
那末,如何才算适中呢?这也有一个算法,以五口家,耕田一百亩,在普通年成来说,约可收粟一百五十石。除去什一之税,剩下一百三十五石,再除衣食祠祭之费,不足约十五石,而医药丧葬之费,还未计算在内。此所以要“尽地力”以增加生产,提高收入。
但增加了产量,如果因供求关系而跌价,则仍不能使农民获得实惠。所以价格一定要维持稳定,不使其受产量增减的影响。换句话说,是要使农民在丰年卖出多余农产物所得的现金,在荒年仍旧能够买回等量的农产物。根据这个目标,李俚所订的办法是,将年成分为六等,平岁算作“下熟”其上有“中熟”、“上熟”两等,其下有“小饥”、“中饥”、“大饥”三等,上熟的年分,一百亩可收票六百石,大饥则只收三十石,多寡的比例为二十对一。
调节盈虚的办法,在理论上也很简单,丰年由公家收买谷物,荒年由公家以平价卖出,等于由公家提出一笔巨款,代农民保管谷物。这个方法行于魏国,魏国得以富强。
因此,当时“尽地力”之说,是个极其风行的经济理论,治生者亦多偏重于农业方面。唯有白圭“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配合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发展出一套收买“期货”由少变多的商业理论。
白圭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经商如用兵斗智,此一说还不足为奇,而以“商鞅行法”作譬,是他理论中最深刻的地方。商鞅行法,任法不任人,绝无通融的余地,如果这样做生意,一定把客户都得罪光。所以白圭的这个譬喻,意指“自律”而言,换句话说,他自己所定的办法,所开的条件,一定做到,这样才能建立卓越的信用。
“智、勇、仁、强”四字,他也有相当具体的解释。智为权变,随时要考察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对策。原来预定到某地去买丝的,一看行情,买棉花比较更有利,使不能胶柱鼓瑟,非买丝不可。
... -->>
利息更高,风险也大。那时的一般富户,在战事上都看好吴楚七国的叛军。讨伐失败,则列侯的性命怕都难保,又从何处去向他们讨债?因此没有一个人肯借。
在关中,独有一个姓“无盐”的,贷放了一千斤金子。三个月以后,吴楚七国的叛乱讨平,无盐氏平地一声雷,增加了十倍的财富。都因为他具有政治眼光之故。
以刁间的为人而论,他也决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吴楚七国之乱,齐王本来也参加了叛乱组织,中途反正,以致临淄为胶东、淄川、济南三国所围。城中物资缺乏,这也造成了刁间的机会。
利用机会就是乘时。机会稍纵即逝,所以坐而乘时以外,还该起而争时。治生或者说致富的过程,在那时有三个阶段:第一“无财作力”以劳力赚钱,稍有积蓄,便是第二“少有斗智”因为资本太小,一方面亏蚀不起,一方面要争取暴利,不得不费尽心机,想出许多“花招”来取胜,于是第三:“既饶争时”默察时势环境的变化,掌握机会,大量进货、抛售,或作远程的投资。
这个过程与目前的情况,几乎完全吻合。所谓“少有斗智”正就是中小企业经营之所以特感吃力之故,一旦有了数千万的资本,就不必再去冒险投资,只要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企业投资,必有盈利,成为“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的现代“封君”
但是,这样舒服的做法是不大可能成为巨富的。要成巨富,还须“争时”放远眼光,走在别人前面。当然,仅有眼光是不够的,作为一个第一流的货殖家,要像刁间那样具备“智”、“勇”、“仁”、“强”四种品德。
这是白圭的理论,而为刁间所充分实践。白圭是洛阳人,生在战国初期,周威烈王的那个时代。其时有个有名的经济学家,名叫李俚,帮助魏文侯从事经济革新,获得极大的成功。李俚是个重农主义者,所以他的经济学说,偏重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概括而言,可得八个字:增加生产,调节盈虚。
增加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在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力。试以一百里地方作计算,共有九万顷的面积,每顷一百亩,共九百万亩。其中山林、河流,以及城市村镇等约占三分之一,则还有六百万亩的农田。如果农夫稍微勤一些,每亩至少可以增加三升粟的产量;相反地,稍微懒一些,就会减产,一进一出相差六升,则六百万亩田,就会有三千六百万升粟的增损。因此必须力田以“尽地力”
其次是研究农产物的价格与整个国家社会的关系。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所以农产物的价格,贵与践都不是好事,从而导致出一个“适中”的结论。
那末,如何才算适中呢?这也有一个算法,以五口家,耕田一百亩,在普通年成来说,约可收粟一百五十石。除去什一之税,剩下一百三十五石,再除衣食祠祭之费,不足约十五石,而医药丧葬之费,还未计算在内。此所以要“尽地力”以增加生产,提高收入。
但增加了产量,如果因供求关系而跌价,则仍不能使农民获得实惠。所以价格一定要维持稳定,不使其受产量增减的影响。换句话说,是要使农民在丰年卖出多余农产物所得的现金,在荒年仍旧能够买回等量的农产物。根据这个目标,李俚所订的办法是,将年成分为六等,平岁算作“下熟”其上有“中熟”、“上熟”两等,其下有“小饥”、“中饥”、“大饥”三等,上熟的年分,一百亩可收票六百石,大饥则只收三十石,多寡的比例为二十对一。
调节盈虚的办法,在理论上也很简单,丰年由公家收买谷物,荒年由公家以平价卖出,等于由公家提出一笔巨款,代农民保管谷物。这个方法行于魏国,魏国得以富强。
因此,当时“尽地力”之说,是个极其风行的经济理论,治生者亦多偏重于农业方面。唯有白圭“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配合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发展出一套收买“期货”由少变多的商业理论。
白圭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经商如用兵斗智,此一说还不足为奇,而以“商鞅行法”作譬,是他理论中最深刻的地方。商鞅行法,任法不任人,绝无通融的余地,如果这样做生意,一定把客户都得罪光。所以白圭的这个譬喻,意指“自律”而言,换句话说,他自己所定的办法,所开的条件,一定做到,这样才能建立卓越的信用。
“智、勇、仁、强”四字,他也有相当具体的解释。智为权变,随时要考察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对策。原来预定到某地去买丝的,一看行情,买棉花比较更有利,使不能胶柱鼓瑟,非买丝不可。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