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唐朝那些事儿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r />
这六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农民起义共爆发一百二十多起,其中生命力较强,到唐朝建立还存活下来的就只有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健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淮南起义军等少数几支。绝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被政府军镇压或给其他的起义军吃掉。
而隋末镇压农民起义最生猛的一个是张须陀,另一个就是屈突通。这两个人就像隋朝的救火队长,哪里有革命的火苗就往哪里奔。各农民起义军当然不是这哥两的对手,怎么说他们也是接受过系统军事理论教育和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一流军事将领。
可这两位将军毕竟文化水平有限,要是遇上个高智商的知识分子他们就忽悠不过来了。张须陀遇上了李密,结果脑袋没了。屈突通遇上李渊…当然,屈突通不是张须陀,李渊也不是李密。
大业十三年(616)九月上旬,李渊放倒了宋老生之后便马不停蹄的率军包围了河东城(今山西永济西)。此时屈突通已经率军数万进驻河东城,并加固加高城墙等防御工事和囤积大量粮食准备长期坚守。
但屈突通还是在李渊军刚到来之时,立足未稳之际,命虎牙郎将桑显和夜袭李渊军的王长谐部,王长谐军很快败退,幸好李世民及时赶到把桑显和击溃。桑显和逃回河东城,屈突通自知不是士气正盛的李渊军对手,所以他更加坚定要长期坚守河东城。
粮食我有的是,不远处就是永丰仓,而且河东城墙坚固。足可以抵挡你一年半载。一年半载?
别逗了,爷还得去长安呢?谁愿意和你在这里耗啊!李渊见屈突通铁了心在河东过春节,就与九月十日向河东城发起总攻。打了半天,李渊军除了伤亡惨重之外毫无进展,河东城就像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挡在李渊军面前。
李渊意识到这样耗下去是不行了,他招开军事会议。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裴寂主张先攻克河东,再进入关中夺取长安,留下河东在背后很有可能腹背受敌。而李世民则针锋相对,认为攻打长安利于兵贵神速,不宜长期屯兵于坚城之下。两条意见似乎都很有道理,李渊又一次面临抉择。李渊权衡两种意见各取所长,决定兵分两路。
九月十二日,李渊留下一部分军队围困河东城,以牵制屈突通,亲率主力从梁山和龙门山渡过黄河,向关中进发。
进入关中就一定要攻陷河东城吗?屈突通你就在河东城里呆着吧!不和你玩了。长安,就在眼前。关中古称“八百里秦川”,秦岭北麓的渭河冲积平原。
北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四关之中,谓之“关中”。这里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很适合耕种,所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而北面是陕北黄土高原,西面是山地,这样地形很适合牧马和牧羊。从而保障了战争对战马的需求。
南面则是秦岭,秦巴山脉。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历朝历代政治中心的首选。
战国时的秦国就是以区区关中之地,横扫东方六国,最终威加海内,一统天下。而之后的西汉更是以关中为基础,和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最终逼迫项羽自刎于乌江。可以说谁夺取了关中,就拥有问鼎天下的资本。
李渊是个明白人,他自然知晓。所以他太原起兵之初就确立了“先西后东”的战略方针.
其实当时不只是李渊明白这个道理,许多反王也都明白,比如说李密,可李密当时正带着十几万人和镇守洛阳的王世充掐架。而离关中不远的西秦霸王薛举也想攻取关中,可还是被李渊抢先了一步。
李渊军渡过黄河后,进人关中之后,隋朝各地官员还是很识时务的,仗还没打,就纷纷挂白旗投降了。
其中有一个叫李孝常的,他是华阴县令,也跟风投降了李渊。一个小小的县令似乎对李渊没多大用处。可是在他的地盘有一座永丰仓,在那个有多少粮食就有多少人的年代,粮仓对于李渊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九月十六日,李渊军抵达朝邑(今陕西大荔县东)。
生活在陕西大荔县的同胞们一定知道自己离西安有多远,不是大荔县的可以拿出地图来看一下。不到一百五十公里,换作今天也就两个多小时车程。此时的长安就在眼前。李渊似乎能感受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市正在向他招手。
长安已经是囊中之物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要防御从东边来的隋朝援军。所以李渊命李建成、刘文静等各军进驻永丰仓,并扼守潼关,同时派出李世民、刘弘基等各军进攻渭水以北的泾阳、云阳、武功诸县,从北面对长安进行合围。
屈突通得知李渊渡过黄河向西后大为惊呀!因为他怎么也不敢相信李渊会在还没有攻陷河东城就向西进兵,更加不解李渊军是在那里渡的河?用什么渡的河?
河东城是黄河的渡口,而且在李渊还在霍邑之时屈突通就已经把黄河两岸的船只收缴了。
难道他们是冒着喂王八的危险游过去的吗?屈突通之所以坚守河东城,而不和李渊交战就是这个原因,在他看来,只要守住了河东城就是守住了关中,就是守住了长安城。
可是他忘了,这么长的黄河不可能只有一个渡口,这么多的船只他也不可能收的完。啥也别说了,追吧!要是长安丢了,杨广同志还不活刮了我啊!
br />
这六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农民起义共爆发一百二十多起,其中生命力较强,到唐朝建立还存活下来的就只有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健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淮南起义军等少数几支。绝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被政府军镇压或给其他的起义军吃掉。
而隋末镇压农民起义最生猛的一个是张须陀,另一个就是屈突通。这两个人就像隋朝的救火队长,哪里有革命的火苗就往哪里奔。各农民起义军当然不是这哥两的对手,怎么说他们也是接受过系统军事理论教育和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一流军事将领。
可这两位将军毕竟文化水平有限,要是遇上个高智商的知识分子他们就忽悠不过来了。张须陀遇上了李密,结果脑袋没了。屈突通遇上李渊…当然,屈突通不是张须陀,李渊也不是李密。
大业十三年(616)九月上旬,李渊放倒了宋老生之后便马不停蹄的率军包围了河东城(今山西永济西)。此时屈突通已经率军数万进驻河东城,并加固加高城墙等防御工事和囤积大量粮食准备长期坚守。
但屈突通还是在李渊军刚到来之时,立足未稳之际,命虎牙郎将桑显和夜袭李渊军的王长谐部,王长谐军很快败退,幸好李世民及时赶到把桑显和击溃。桑显和逃回河东城,屈突通自知不是士气正盛的李渊军对手,所以他更加坚定要长期坚守河东城。
粮食我有的是,不远处就是永丰仓,而且河东城墙坚固。足可以抵挡你一年半载。一年半载?
别逗了,爷还得去长安呢?谁愿意和你在这里耗啊!李渊见屈突通铁了心在河东过春节,就与九月十日向河东城发起总攻。打了半天,李渊军除了伤亡惨重之外毫无进展,河东城就像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挡在李渊军面前。
李渊意识到这样耗下去是不行了,他招开军事会议。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裴寂主张先攻克河东,再进入关中夺取长安,留下河东在背后很有可能腹背受敌。而李世民则针锋相对,认为攻打长安利于兵贵神速,不宜长期屯兵于坚城之下。两条意见似乎都很有道理,李渊又一次面临抉择。李渊权衡两种意见各取所长,决定兵分两路。
九月十二日,李渊留下一部分军队围困河东城,以牵制屈突通,亲率主力从梁山和龙门山渡过黄河,向关中进发。
进入关中就一定要攻陷河东城吗?屈突通你就在河东城里呆着吧!不和你玩了。长安,就在眼前。关中古称“八百里秦川”,秦岭北麓的渭河冲积平原。
北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四关之中,谓之“关中”。这里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很适合耕种,所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而北面是陕北黄土高原,西面是山地,这样地形很适合牧马和牧羊。从而保障了战争对战马的需求。
南面则是秦岭,秦巴山脉。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历朝历代政治中心的首选。
战国时的秦国就是以区区关中之地,横扫东方六国,最终威加海内,一统天下。而之后的西汉更是以关中为基础,和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最终逼迫项羽自刎于乌江。可以说谁夺取了关中,就拥有问鼎天下的资本。
李渊是个明白人,他自然知晓。所以他太原起兵之初就确立了“先西后东”的战略方针.
其实当时不只是李渊明白这个道理,许多反王也都明白,比如说李密,可李密当时正带着十几万人和镇守洛阳的王世充掐架。而离关中不远的西秦霸王薛举也想攻取关中,可还是被李渊抢先了一步。
李渊军渡过黄河后,进人关中之后,隋朝各地官员还是很识时务的,仗还没打,就纷纷挂白旗投降了。
其中有一个叫李孝常的,他是华阴县令,也跟风投降了李渊。一个小小的县令似乎对李渊没多大用处。可是在他的地盘有一座永丰仓,在那个有多少粮食就有多少人的年代,粮仓对于李渊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九月十六日,李渊军抵达朝邑(今陕西大荔县东)。
生活在陕西大荔县的同胞们一定知道自己离西安有多远,不是大荔县的可以拿出地图来看一下。不到一百五十公里,换作今天也就两个多小时车程。此时的长安就在眼前。李渊似乎能感受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市正在向他招手。
长安已经是囊中之物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要防御从东边来的隋朝援军。所以李渊命李建成、刘文静等各军进驻永丰仓,并扼守潼关,同时派出李世民、刘弘基等各军进攻渭水以北的泾阳、云阳、武功诸县,从北面对长安进行合围。
屈突通得知李渊渡过黄河向西后大为惊呀!因为他怎么也不敢相信李渊会在还没有攻陷河东城就向西进兵,更加不解李渊军是在那里渡的河?用什么渡的河?
河东城是黄河的渡口,而且在李渊还在霍邑之时屈突通就已经把黄河两岸的船只收缴了。
难道他们是冒着喂王八的危险游过去的吗?屈突通之所以坚守河东城,而不和李渊交战就是这个原因,在他看来,只要守住了河东城就是守住了关中,就是守住了长安城。
可是他忘了,这么长的黄河不可能只有一个渡口,这么多的船只他也不可能收的完。啥也别说了,追吧!要是长安丢了,杨广同志还不活刮了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