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重生之嫡子心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显突地一声打破了房内的平静,魏璟元与宋平舟抬起头,只见刘显笑道:“晌午了,你二人陪本宫用膳吧,过后再写也不迟。”
太子之命岂能违抗,魏璟元与宋平舟放下笔,起身去后面洗手。
太子趁着房中无人,忙对左右说道:“舅父可下了朝了?”
“回殿下,已是下朝了。”
刘显沉默片刻,“舅父可有消息传来?”
“还没有,殿下。”
刘显很是担忧,昨日计划的好,只是不知魏国淮能否被舅父说服呢!
第54章谋士
明里是说服,暗里是胁迫。文韬文丞相在北朝宗元皇帝初期,用权倾朝野只手遮天来说并不为过。那时的宗元皇帝正直壮年,文韬只顾着巩固朝中地位与自己荣耀,岂料宗元皇帝一夜之间竟暴毙而亡,死的如此之快大大出乎人的所料,连遗诏都不曾留下。
宗元皇帝一死,留下的问题当真让满朝文武打了个头破血流。文韬纵然权倾朝野,但其中也不乏与之对立之人,文韬身为丞相定要拿出应当的魄力,排除异己终于让刘赫登上了如今的皇位。那时的文韬虽大权在握,却从未想过要控制这个国家,君就君臣就是臣,岂有本末倒置之理!?
从这一点来看,文韬暂时还可位列名臣的行列。
刘赫登基以后,文韬辅佐他一路走来,刘赫无不对他听之顺之,这一现象是让文韬高兴又失落。高兴的是皇帝对他的听从;失落的是他并不想将刘赫培养成一个傀儡皇帝,自己幕后操控。文韬是北朝头一位连中三元的人,初期在北朝的名声极好,为世人颂仰。然,年轻时的文韬长相清逸俊秀,眉眼中透着读书仍该有的儒雅,试问这样一个人,又怎会不注重自己的名声呢。
要想名垂青史,可不是一个乱臣贼子可以担纲的,这名头来的太大,着实非他所愿。文韬意识到这一点,便慢慢地开始放下手中的政权,渗透给了皇帝刘赫。文韬此举并非糊涂之举,他清楚地意识到前方说不定扑朔迷离,过河拆桥的历史名例太多了,文韬以防成为下一座被拆的桥,他一方面向刘赫释放手中权利,一方面开始巩固文家势力,以此作为牵制。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皇帝刘赫登基注定要在算计中开始,算计中结束。刘赫在拿到文韬所有放下的政权后,便不如从前那般听从文韬所说的建议,如此一来,越发证明文韬是有先见之明的,乃不可多得谋士。
幸得文韬留的一手,这才不至于在皇帝拿到政权后将自己砍头或者暗害,毕竟刘赫自己也明白,文韬的政权是自己上交的,冲着这一点刘赫还是犹豫了;另一方面,文家此时在朝中地位甚是巩固,而文家儿女也已母仪天下,这是刘赫当初对文韬的承诺。
刘赫深深意识到此时并非是拔出文韬的最佳时机,以文韬现如今在北朝的忠臣良相的名声来说,如果自己真向他动了手,岂不成了昏君?为了不让文家一家独大,刘赫开始逐步培育势力,以此来牵制抗衡文家。
以至于北朝发展到今日,朝堂几大势力互不相让,刘赫的置之不理更是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譬如文韬这样的谋士,或者有些头脑的人都是明白的,皇帝这是在等待时机,伺机而动呢。
局势已然形成了对立,再想退步不太可能了,退的一方除了死还是死,何不继续下去。
有的人能聪明一世,亦有的聪明一阵后竟误入了歧途。文韬当属后者,年岁过半百的文韬开始变的老眼昏花头脑不清,自从文皇后所生的太子慢慢长大,文韬便将自己的人生推向了一个误区,纵使是后来文韬死去,他依旧没明白,后来的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从所做的这些事情中得到些什么呢?
文韬相对某些贪得无厌的人要知足的多,他仅仅想做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以此来让后人对他歌功颂德,一代名相没当成,反倒成了自己向来所不耻的乱臣贼子。然而,将这顶乱臣贼子的帽子扣在文韬头上的不是别人,正是这大北朝的新皇帝,以及站在他身边的那位谋士。
这都是后话了,且看眼前。刘显留了魏璟元作为伴读,实际上是以魏璟元的性命做要挟,大有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味。此计策想的倒是妥帖,若是事成便可让魏国淮心甘情愿的归顺太子,若是不成,倒也无关紧要,全当给魏国淮个教训罢了。
文韬与刘显两面出击,今日早朝文韬以魏乔儿入军营一事大做文章,同派党羽纷纷参奏弹劾,说魏乔儿现在已经身为襄国皇子的王妃,此时归国省亲又入军营,这其中必有蹊跷,若皇上不予处置,万万不平复众人心中疑虑。
皇帝刘赫觉着此事甚是有趣,面上肃杀严谨,实则心中抱了看戏的想法,他十分好奇着魏国淮会如何应对,看他这中庸之臣还能否继续下去。抱着同样想法的人大有人在,又怎会出言帮劝,又则,此事着实是雍国公魏国淮的失误所致。
魏国淮早有所料,面上虽是战战兢兢,内里却是气定神闲,毫无担忧的迹象。朝堂之上人人都在上演一幕幕的心计,魏国淮亦是如此,他俯身跪下,大喊冤枉,更甚搬出了父亲以明忠心,再将魏乔儿曾经出战沙场的丰功伟搬出来以辩忠奸,随后又对皇帝言明,自打魏乔儿进入军营,魏国淮便对她进行了严厉的苛责,以至于此时正卧床不起。
魏国淮这一手是相当铤而走险的,结果却有着相当明显的效果... -->>
刘显突地一声打破了房内的平静,魏璟元与宋平舟抬起头,只见刘显笑道:“晌午了,你二人陪本宫用膳吧,过后再写也不迟。”
太子之命岂能违抗,魏璟元与宋平舟放下笔,起身去后面洗手。
太子趁着房中无人,忙对左右说道:“舅父可下了朝了?”
“回殿下,已是下朝了。”
刘显沉默片刻,“舅父可有消息传来?”
“还没有,殿下。”
刘显很是担忧,昨日计划的好,只是不知魏国淮能否被舅父说服呢!
第54章谋士
明里是说服,暗里是胁迫。文韬文丞相在北朝宗元皇帝初期,用权倾朝野只手遮天来说并不为过。那时的宗元皇帝正直壮年,文韬只顾着巩固朝中地位与自己荣耀,岂料宗元皇帝一夜之间竟暴毙而亡,死的如此之快大大出乎人的所料,连遗诏都不曾留下。
宗元皇帝一死,留下的问题当真让满朝文武打了个头破血流。文韬纵然权倾朝野,但其中也不乏与之对立之人,文韬身为丞相定要拿出应当的魄力,排除异己终于让刘赫登上了如今的皇位。那时的文韬虽大权在握,却从未想过要控制这个国家,君就君臣就是臣,岂有本末倒置之理!?
从这一点来看,文韬暂时还可位列名臣的行列。
刘赫登基以后,文韬辅佐他一路走来,刘赫无不对他听之顺之,这一现象是让文韬高兴又失落。高兴的是皇帝对他的听从;失落的是他并不想将刘赫培养成一个傀儡皇帝,自己幕后操控。文韬是北朝头一位连中三元的人,初期在北朝的名声极好,为世人颂仰。然,年轻时的文韬长相清逸俊秀,眉眼中透着读书仍该有的儒雅,试问这样一个人,又怎会不注重自己的名声呢。
要想名垂青史,可不是一个乱臣贼子可以担纲的,这名头来的太大,着实非他所愿。文韬意识到这一点,便慢慢地开始放下手中的政权,渗透给了皇帝刘赫。文韬此举并非糊涂之举,他清楚地意识到前方说不定扑朔迷离,过河拆桥的历史名例太多了,文韬以防成为下一座被拆的桥,他一方面向刘赫释放手中权利,一方面开始巩固文家势力,以此作为牵制。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皇帝刘赫登基注定要在算计中开始,算计中结束。刘赫在拿到文韬所有放下的政权后,便不如从前那般听从文韬所说的建议,如此一来,越发证明文韬是有先见之明的,乃不可多得谋士。
幸得文韬留的一手,这才不至于在皇帝拿到政权后将自己砍头或者暗害,毕竟刘赫自己也明白,文韬的政权是自己上交的,冲着这一点刘赫还是犹豫了;另一方面,文家此时在朝中地位甚是巩固,而文家儿女也已母仪天下,这是刘赫当初对文韬的承诺。
刘赫深深意识到此时并非是拔出文韬的最佳时机,以文韬现如今在北朝的忠臣良相的名声来说,如果自己真向他动了手,岂不成了昏君?为了不让文家一家独大,刘赫开始逐步培育势力,以此来牵制抗衡文家。
以至于北朝发展到今日,朝堂几大势力互不相让,刘赫的置之不理更是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譬如文韬这样的谋士,或者有些头脑的人都是明白的,皇帝这是在等待时机,伺机而动呢。
局势已然形成了对立,再想退步不太可能了,退的一方除了死还是死,何不继续下去。
有的人能聪明一世,亦有的聪明一阵后竟误入了歧途。文韬当属后者,年岁过半百的文韬开始变的老眼昏花头脑不清,自从文皇后所生的太子慢慢长大,文韬便将自己的人生推向了一个误区,纵使是后来文韬死去,他依旧没明白,后来的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从所做的这些事情中得到些什么呢?
文韬相对某些贪得无厌的人要知足的多,他仅仅想做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以此来让后人对他歌功颂德,一代名相没当成,反倒成了自己向来所不耻的乱臣贼子。然而,将这顶乱臣贼子的帽子扣在文韬头上的不是别人,正是这大北朝的新皇帝,以及站在他身边的那位谋士。
这都是后话了,且看眼前。刘显留了魏璟元作为伴读,实际上是以魏璟元的性命做要挟,大有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味。此计策想的倒是妥帖,若是事成便可让魏国淮心甘情愿的归顺太子,若是不成,倒也无关紧要,全当给魏国淮个教训罢了。
文韬与刘显两面出击,今日早朝文韬以魏乔儿入军营一事大做文章,同派党羽纷纷参奏弹劾,说魏乔儿现在已经身为襄国皇子的王妃,此时归国省亲又入军营,这其中必有蹊跷,若皇上不予处置,万万不平复众人心中疑虑。
皇帝刘赫觉着此事甚是有趣,面上肃杀严谨,实则心中抱了看戏的想法,他十分好奇着魏国淮会如何应对,看他这中庸之臣还能否继续下去。抱着同样想法的人大有人在,又怎会出言帮劝,又则,此事着实是雍国公魏国淮的失误所致。
魏国淮早有所料,面上虽是战战兢兢,内里却是气定神闲,毫无担忧的迹象。朝堂之上人人都在上演一幕幕的心计,魏国淮亦是如此,他俯身跪下,大喊冤枉,更甚搬出了父亲以明忠心,再将魏乔儿曾经出战沙场的丰功伟搬出来以辩忠奸,随后又对皇帝言明,自打魏乔儿进入军营,魏国淮便对她进行了严厉的苛责,以至于此时正卧床不起。
魏国淮这一手是相当铤而走险的,结果却有着相当明显的效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