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三国新马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郡守府大办公室的马超,根本不知道他家的后院已有烽火狼烟将起、暗潮阴谋涌动的情况。此时的他,正在咬着鹅毛笔一个字、一个字的看着步骘所写的《科举细则》。
科举大事,涉及颇多,而影响更是重大,由不得一点马虎。但任凭马超怎么想,也想不到,步骘居然能弄出这么一沓厚厚的扶风纸来。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步骘这两个月弄出的《科举细则》,在这个时代几乎可以称之为恢弘巨著了——除扶风之外,大汉各州大多还是有竹片作为书写的载体。而所谓的学富五车,其实也大概相当于前世小学生的所有课本——这部《科举细则》洋洋洒洒,共八万字,囊括了科举考试的流程、科目、制度以及涉及到科举的为官选才等等方面。
可以说,步骘这本《科举细则》,凝聚了他两个月废寝忘食的报恩之情,和前半生的所感所念。自然,这其中还包含了整个马家所有寒士文人的心血。因为步骘在下笔之前,一一询问过了马家所有寒士文人的意见,而那些人也总是在百忙当中,与步骘反复商権论证并关注这本《科举细则》的进程,
马超开眼入目的,不是关于科举的制度流程。而是对整个雍州、甚至是整个大汉教育的一种改革建议。
步骘在开篇就对大汉的教育做出了明确犀利的论断:士族大阀占有绝对的资源优势,而寒士却几乎没有活路。即便穷尽一生贫困潦倒,也很难搏出一个名望,一个晋身门路,最终沦为笑柄。由此,步骘在此篇当中,重点对汉朝的教学,做了详细的叙述。
汉朝官办的学堂,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洛阳的太学。虽然在鼎盛时期,太学士曾达到了三万余众,但相对于整个人数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因为,入太学的条件,便是推举察查,而推荐和察查这两项,又完全被士族大阀和皇亲国戚所垄断。导致寒门学子,根本无出头之路。
而剩下的民办学堂,倒是蔚然成风。武帝时期,全国学校如林,庠序盈门,有的学院校学生多者上千,少则十几人。可惜,朝纲腐败之后,百姓在再无力供少年入学。而在遭黄巾大乱之后,全国私学甚至只留下颍川学院这一精舍。
而且,汉朝的教学还毫无年级和品序之论。唯有在入学多年后,继续深造的,可进入‘精舍’或‘精庐’学习,相当于前世的大学;而启蒙教育识字的小学堂,便称‘蒙馆’或‘书馆’。但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这些私学是朝廷根本不认可的。而在郡县当中,除了那些著名的‘精舍’当中名气甚大的学子之外,其他人根本若是没有士族背景,根本难以入仕。
针对这点,步骘在结尾处高度肯定了马家官办学堂的做法。并将马家的学堂论定成了两级,既县学和郡学。其中,县学教授启蒙识字、知礼明智的初级课程。而郡学教授实务,例如格物、策论、君子六艺、专业算术等等。
由此,马家郡学出来的学子,未必文采飞扬,未必智谋出众。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至少都有一技之长或身负所用之才能。只要给他们一个框架,他们就能够在这个框架中,非常完满的执行各种条令。
而如此下去,当马家治下的郡学学子充斥于马家各个部门的时候,马超就可以骄傲予以还击。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即便天下士子都对马家进行全面的抵触。但马家只要政策不变,他手下已经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员,来维持各职能部门正常运转。
当然,这个过程,也许会有点长,但对目前而言,最为妥善。
以无声无息中,悄然转变格局,才是‘... -->>
在郡守府大办公室的马超,根本不知道他家的后院已有烽火狼烟将起、暗潮阴谋涌动的情况。此时的他,正在咬着鹅毛笔一个字、一个字的看着步骘所写的《科举细则》。
科举大事,涉及颇多,而影响更是重大,由不得一点马虎。但任凭马超怎么想,也想不到,步骘居然能弄出这么一沓厚厚的扶风纸来。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步骘这两个月弄出的《科举细则》,在这个时代几乎可以称之为恢弘巨著了——除扶风之外,大汉各州大多还是有竹片作为书写的载体。而所谓的学富五车,其实也大概相当于前世小学生的所有课本——这部《科举细则》洋洋洒洒,共八万字,囊括了科举考试的流程、科目、制度以及涉及到科举的为官选才等等方面。
可以说,步骘这本《科举细则》,凝聚了他两个月废寝忘食的报恩之情,和前半生的所感所念。自然,这其中还包含了整个马家所有寒士文人的心血。因为步骘在下笔之前,一一询问过了马家所有寒士文人的意见,而那些人也总是在百忙当中,与步骘反复商権论证并关注这本《科举细则》的进程,
马超开眼入目的,不是关于科举的制度流程。而是对整个雍州、甚至是整个大汉教育的一种改革建议。
步骘在开篇就对大汉的教育做出了明确犀利的论断:士族大阀占有绝对的资源优势,而寒士却几乎没有活路。即便穷尽一生贫困潦倒,也很难搏出一个名望,一个晋身门路,最终沦为笑柄。由此,步骘在此篇当中,重点对汉朝的教学,做了详细的叙述。
汉朝官办的学堂,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洛阳的太学。虽然在鼎盛时期,太学士曾达到了三万余众,但相对于整个人数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因为,入太学的条件,便是推举察查,而推荐和察查这两项,又完全被士族大阀和皇亲国戚所垄断。导致寒门学子,根本无出头之路。
而剩下的民办学堂,倒是蔚然成风。武帝时期,全国学校如林,庠序盈门,有的学院校学生多者上千,少则十几人。可惜,朝纲腐败之后,百姓在再无力供少年入学。而在遭黄巾大乱之后,全国私学甚至只留下颍川学院这一精舍。
而且,汉朝的教学还毫无年级和品序之论。唯有在入学多年后,继续深造的,可进入‘精舍’或‘精庐’学习,相当于前世的大学;而启蒙教育识字的小学堂,便称‘蒙馆’或‘书馆’。但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这些私学是朝廷根本不认可的。而在郡县当中,除了那些著名的‘精舍’当中名气甚大的学子之外,其他人根本若是没有士族背景,根本难以入仕。
针对这点,步骘在结尾处高度肯定了马家官办学堂的做法。并将马家的学堂论定成了两级,既县学和郡学。其中,县学教授启蒙识字、知礼明智的初级课程。而郡学教授实务,例如格物、策论、君子六艺、专业算术等等。
由此,马家郡学出来的学子,未必文采飞扬,未必智谋出众。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至少都有一技之长或身负所用之才能。只要给他们一个框架,他们就能够在这个框架中,非常完满的执行各种条令。
而如此下去,当马家治下的郡学学子充斥于马家各个部门的时候,马超就可以骄傲予以还击。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即便天下士子都对马家进行全面的抵触。但马家只要政策不变,他手下已经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员,来维持各职能部门正常运转。
当然,这个过程,也许会有点长,但对目前而言,最为妥善。
以无声无息中,悄然转变格局,才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