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大明枭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思机发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但是底哈勃低一家仍然掌控着一定的局面和部队。
这些人也许不是明军主力的对手,但是攻破孟养城,却是有不小的优势。毕竟大多数处于阿瓦王朝的孟养昭法底哈勃低管辖之下的麓川土地,是相对遭受战火侵袭较少的。
一些地方可能作为明军和麓川军的战场存在,但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守军基本上都是受孟养昭法底哈勃低控制,而底哈勃低作为名义上的阿瓦王朝的臣属,同时也是阿瓦王朝的另一重身份,大明的臣属的附属。
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大明所控制的地方,而且是当下的公元十五世纪的前中期大明,还不存在像“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看似机灵,实则不合理的说法,并不存在于此时的大明势力范围之中。
在这种地方,并不存在能够无视于,或者是小看大明的势力,无人敢于挑战大明的权威,毕竟此时大明的军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能够很快组织起来其他小国度小势力集结全国军力也无法比拟的强大军事实力。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硬实力,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前,大明一直保持着对于周围势力的压制,而这种强力的压制也保证了大明的权威,这种权威也是大明能够对外作战的关键。
其实这些都是一些很容易理解的道理,就算无法立刻理解,通过一些历史的真实记述也能够明白:这片华夏的土地上,曾经的那些强大的国度和强大的势力,像是汉唐,再到大明,无一不是拥有着对外的强大实力与影响力。
就算是一些可能整体实力没有那么强大的秦朝,因为其相对实力的强大,也完成了对西南的开拓。而到了后来汉末的三国乱世,为什么三国明明只是三个割据分裂,实际势力范围并不如一统的王朝强大,但是还是被历史铭记,被后人传颂呢?又怎么能够配得上各种名将与名士的说法呢?
其实这也是能够从三国对外的实力看出来,固然这三个国家彼此之间一时无法分出胜负,但是他们对于各自方向上的外部势力,比如曹魏对于北方和东北方游牧的压制,孙吴对于东南方的开拓以及蜀汉对于西南方的控制,都能够看出来这些名士名将并非徒有虚名,而是实实在在地具备足够的能力的。
而情况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能够体现出来的就是大明对于周边势力的威势,这种威势虽然受到了明宣宗保守战略的一些影响,但是总得来说,还是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的,毕竟真正对大明造成了重大打击的土木堡之变还没有发生,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大明在西南权威的麓川战役也没有彻底结束。
尽管在曾经的世界线上,孟养城的陷落,大明的撤军可能已经发生了,但是因为姜榆罔的来到,以一种蝴蝶效应的方式影响到了麓川军在孟养城的战略,极大程度上延缓了麓川军的攻势,可能多争取到了几个月的时间。
这也是一种对于历史的改变,曾经那些从麓川战场撤军回去的将士,本来可能是要参加土木堡的战争的,但是因为麓川之战的尚未结束,这一进程也被拖慢了,以至于改变这些人的命运。
至于会如何改变土木堡之变呢?姜榆罔也不知道,不过总得来说,他一方面见识到了所谓蝴蝶效应的发生,因为一些小的决策,个别地方发生的变动而导致的大的轨迹的变化,另一方面,他也见识到了历史轨迹的强大纠正力,因为思机发的一些选择,虽然时间上可能晚了一些,但是还是按着曾经定下来的轨迹走向了曾经的结局。
孟养城下的终战最终在茵多基大湖附近爆发,一如另一个世界线上几百年前,明军的步伐在此停下,放弃了麓川的征服而率军回师,至此之后大明再也没有能力控制缅甸宣慰司的局势,阿瓦王朝的命运开始变得与大明无关。
如果说要寻找一件对于大明的未来命运影响很大的事情,阿瓦王朝的存在必不可少,之所以这么讲,并不是因为阿瓦王朝很强大,对于明朝有很大的威胁,相反阿瓦王朝是一个实力相对弱小的王朝。
在明面上,阿瓦王朝拥有可能是中南半岛最辽阔,最丰饶的疆域之一,但是实际上它对于自己的领土的控制程度非常有限,各处的臣属,地方官员土司,或者说昭法,实际上掌握有强大的自主权力,一些强大的土官根本不把阿瓦王朝放在眼里,而弱小一些的土官也时时想着结合其他势力来争夺阿瓦王朝的权利。
对待这样一个周边势力,大明最好的做法是保持其臣属身份,并维持其存在,然后通过不断地蚕食来实现对阿瓦的控制,就算没有能力彻底控制阿瓦,也要维持住局面,让周围的形势不至于失控。
但是麓川之战后,明军撤军,放弃了对于麓川的征服,这样一来,连麓川也不再受大明的控制,对于比麓川相距大明... -->>
思机发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但是底哈勃低一家仍然掌控着一定的局面和部队。
这些人也许不是明军主力的对手,但是攻破孟养城,却是有不小的优势。毕竟大多数处于阿瓦王朝的孟养昭法底哈勃低管辖之下的麓川土地,是相对遭受战火侵袭较少的。
一些地方可能作为明军和麓川军的战场存在,但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守军基本上都是受孟养昭法底哈勃低控制,而底哈勃低作为名义上的阿瓦王朝的臣属,同时也是阿瓦王朝的另一重身份,大明的臣属的附属。
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大明所控制的地方,而且是当下的公元十五世纪的前中期大明,还不存在像“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看似机灵,实则不合理的说法,并不存在于此时的大明势力范围之中。
在这种地方,并不存在能够无视于,或者是小看大明的势力,无人敢于挑战大明的权威,毕竟此时大明的军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能够很快组织起来其他小国度小势力集结全国军力也无法比拟的强大军事实力。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硬实力,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前,大明一直保持着对于周围势力的压制,而这种强力的压制也保证了大明的权威,这种权威也是大明能够对外作战的关键。
其实这些都是一些很容易理解的道理,就算无法立刻理解,通过一些历史的真实记述也能够明白:这片华夏的土地上,曾经的那些强大的国度和强大的势力,像是汉唐,再到大明,无一不是拥有着对外的强大实力与影响力。
就算是一些可能整体实力没有那么强大的秦朝,因为其相对实力的强大,也完成了对西南的开拓。而到了后来汉末的三国乱世,为什么三国明明只是三个割据分裂,实际势力范围并不如一统的王朝强大,但是还是被历史铭记,被后人传颂呢?又怎么能够配得上各种名将与名士的说法呢?
其实这也是能够从三国对外的实力看出来,固然这三个国家彼此之间一时无法分出胜负,但是他们对于各自方向上的外部势力,比如曹魏对于北方和东北方游牧的压制,孙吴对于东南方的开拓以及蜀汉对于西南方的控制,都能够看出来这些名士名将并非徒有虚名,而是实实在在地具备足够的能力的。
而情况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能够体现出来的就是大明对于周边势力的威势,这种威势虽然受到了明宣宗保守战略的一些影响,但是总得来说,还是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的,毕竟真正对大明造成了重大打击的土木堡之变还没有发生,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大明在西南权威的麓川战役也没有彻底结束。
尽管在曾经的世界线上,孟养城的陷落,大明的撤军可能已经发生了,但是因为姜榆罔的来到,以一种蝴蝶效应的方式影响到了麓川军在孟养城的战略,极大程度上延缓了麓川军的攻势,可能多争取到了几个月的时间。
这也是一种对于历史的改变,曾经那些从麓川战场撤军回去的将士,本来可能是要参加土木堡的战争的,但是因为麓川之战的尚未结束,这一进程也被拖慢了,以至于改变这些人的命运。
至于会如何改变土木堡之变呢?姜榆罔也不知道,不过总得来说,他一方面见识到了所谓蝴蝶效应的发生,因为一些小的决策,个别地方发生的变动而导致的大的轨迹的变化,另一方面,他也见识到了历史轨迹的强大纠正力,因为思机发的一些选择,虽然时间上可能晚了一些,但是还是按着曾经定下来的轨迹走向了曾经的结局。
孟养城下的终战最终在茵多基大湖附近爆发,一如另一个世界线上几百年前,明军的步伐在此停下,放弃了麓川的征服而率军回师,至此之后大明再也没有能力控制缅甸宣慰司的局势,阿瓦王朝的命运开始变得与大明无关。
如果说要寻找一件对于大明的未来命运影响很大的事情,阿瓦王朝的存在必不可少,之所以这么讲,并不是因为阿瓦王朝很强大,对于明朝有很大的威胁,相反阿瓦王朝是一个实力相对弱小的王朝。
在明面上,阿瓦王朝拥有可能是中南半岛最辽阔,最丰饶的疆域之一,但是实际上它对于自己的领土的控制程度非常有限,各处的臣属,地方官员土司,或者说昭法,实际上掌握有强大的自主权力,一些强大的土官根本不把阿瓦王朝放在眼里,而弱小一些的土官也时时想着结合其他势力来争夺阿瓦王朝的权利。
对待这样一个周边势力,大明最好的做法是保持其臣属身份,并维持其存在,然后通过不断地蚕食来实现对阿瓦的控制,就算没有能力彻底控制阿瓦,也要维持住局面,让周围的形势不至于失控。
但是麓川之战后,明军撤军,放弃了对于麓川的征服,这样一来,连麓川也不再受大明的控制,对于比麓川相距大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