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忽如一夜风雨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作出同意招降的决定后不久,湖广、河南以及陕西的捷报便报了进来,崇祯喜道:“十年不了之局,总算要了了。”
说罢,猛然记起一事来,转向刘宇亮道:“最近复社那帮人作,讨伐阮大铖,不知是啥意思?”
刘宇亮,字季龙,号蓬玄,绵竹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屡迁吏部右侍郎。崇祯十年八月,擢礼部尚书,与傅冠、薛国观一起入阁。
张至发、孔贞运先后各自做了几个月首辅即罢归,崇祯突然升他做了首辅,心下正惶恐,见崇祯冲向自己说了话,忙上前道:“阮大铖素有大才,无奈总在东林与魏阉之间摇摆不定,故而遭忌。”
说完,忍不住想:“其实,所有没有后台的小人物若想更进一步都在这样做,阮大铖也是小人物,只是他的才华太过横溢,才让他更惹人瞩目些罢了。咱这样说,应该还算是客观公正。”
想着,抬头去看崇祯。
崇祯沉思着,道:“朕最烦这些反复无常的小人,这说明复社的那些人还算有些正义感。”
“看来,皇上竟信了咱的话,没生恶感。”刘宇亮暗自庆幸着,却听崇祯又道:“怎么没见杨嗣昌,他在忙些啥呢?”
反对熊文灿招降的主张无效,杨嗣昌一直都在闷闷不乐。熊文灿奏捷后,杨嗣昌不仅不似崇祯那样欢喜,反而隐隐产生了一股不祥的预感。
因为这股预感,杨嗣昌竟是噩梦连连,常常一个愣怔就惊醒过来,忍不住想:“夏秋快要到了,当初皇太极曾说过,仍言讲款,若不许,夏秋必有举动,可是,皇上仍没有最终下定决心,莫不要……”
想着,眼前当真就会出现噩梦中的“清兵肆虐的景象”。
杨嗣昌不由得心惊肉跳地坐了起来,见贴身家奴匆匆进来,忙问道:“啥事?”
贴身家奴道:“高公公和方大人又派快马来催了,说拖延不是无限期的,还望大人快快敦促皇上早下决定。”
杨嗣昌叹了口气道:“我知道,但是,流寇大肆作乱的时候,皇上尚且迟疑不决,如今流寇消停了不少,恐怕要下决定就更难了。”
贴身家奴道:“高公公和方大人那里指定挺难的,不然,也就不会三天两头派快马来催了。”
杨嗣昌道了声“是啊”,冲贴身家奴挥了挥手。
贴身家奴识趣而退。
那些可怕的景象再度泛了上来,杨嗣昌不敢再等下去,径直进宫,恰听得崇祯在问自己,忙道:“剿寇已大获成效,另有一事,令臣寝食难安哪。”
崇祯登时想到了议和的事,心中不愿,却还是“哦”了一声,道:“说来听听吧。”
杨嗣昌为难地看了看朝臣。
崇祯也正有此意,命朝臣们各自退去,道:“说吧。”
杨嗣昌道:“皇太极当初曾有言,议和不成,夏秋必有异动。随着时日临近,高起潜和方一藻再三命快马请示,说为避意外,还望皇上从速定夺。”
崇祯道:“你的意思呢?”
杨嗣昌道:“臣还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崇祯道:“剿寇接连大捷,朕还惧他作甚?正好攘外,也省得皇太极虎视眈眈。”
杨嗣昌道:“是,剿寇接连大捷,但是还很不彻底,粮饷上更是奇缺匮乏,欲施中兴大计,臣以为还是待国内彻底稳定了,再攘外为宜。”
崇祯道:“你说的也有些道理,但是朝臣们实在难以通过。”说着,见杨嗣昌满脸的失望,心中不忍,又道:“... -->>
作出同意招降的决定后不久,湖广、河南以及陕西的捷报便报了进来,崇祯喜道:“十年不了之局,总算要了了。”
说罢,猛然记起一事来,转向刘宇亮道:“最近复社那帮人作,讨伐阮大铖,不知是啥意思?”
刘宇亮,字季龙,号蓬玄,绵竹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屡迁吏部右侍郎。崇祯十年八月,擢礼部尚书,与傅冠、薛国观一起入阁。
张至发、孔贞运先后各自做了几个月首辅即罢归,崇祯突然升他做了首辅,心下正惶恐,见崇祯冲向自己说了话,忙上前道:“阮大铖素有大才,无奈总在东林与魏阉之间摇摆不定,故而遭忌。”
说完,忍不住想:“其实,所有没有后台的小人物若想更进一步都在这样做,阮大铖也是小人物,只是他的才华太过横溢,才让他更惹人瞩目些罢了。咱这样说,应该还算是客观公正。”
想着,抬头去看崇祯。
崇祯沉思着,道:“朕最烦这些反复无常的小人,这说明复社的那些人还算有些正义感。”
“看来,皇上竟信了咱的话,没生恶感。”刘宇亮暗自庆幸着,却听崇祯又道:“怎么没见杨嗣昌,他在忙些啥呢?”
反对熊文灿招降的主张无效,杨嗣昌一直都在闷闷不乐。熊文灿奏捷后,杨嗣昌不仅不似崇祯那样欢喜,反而隐隐产生了一股不祥的预感。
因为这股预感,杨嗣昌竟是噩梦连连,常常一个愣怔就惊醒过来,忍不住想:“夏秋快要到了,当初皇太极曾说过,仍言讲款,若不许,夏秋必有举动,可是,皇上仍没有最终下定决心,莫不要……”
想着,眼前当真就会出现噩梦中的“清兵肆虐的景象”。
杨嗣昌不由得心惊肉跳地坐了起来,见贴身家奴匆匆进来,忙问道:“啥事?”
贴身家奴道:“高公公和方大人又派快马来催了,说拖延不是无限期的,还望大人快快敦促皇上早下决定。”
杨嗣昌叹了口气道:“我知道,但是,流寇大肆作乱的时候,皇上尚且迟疑不决,如今流寇消停了不少,恐怕要下决定就更难了。”
贴身家奴道:“高公公和方大人那里指定挺难的,不然,也就不会三天两头派快马来催了。”
杨嗣昌道了声“是啊”,冲贴身家奴挥了挥手。
贴身家奴识趣而退。
那些可怕的景象再度泛了上来,杨嗣昌不敢再等下去,径直进宫,恰听得崇祯在问自己,忙道:“剿寇已大获成效,另有一事,令臣寝食难安哪。”
崇祯登时想到了议和的事,心中不愿,却还是“哦”了一声,道:“说来听听吧。”
杨嗣昌为难地看了看朝臣。
崇祯也正有此意,命朝臣们各自退去,道:“说吧。”
杨嗣昌道:“皇太极当初曾有言,议和不成,夏秋必有异动。随着时日临近,高起潜和方一藻再三命快马请示,说为避意外,还望皇上从速定夺。”
崇祯道:“你的意思呢?”
杨嗣昌道:“臣还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崇祯道:“剿寇接连大捷,朕还惧他作甚?正好攘外,也省得皇太极虎视眈眈。”
杨嗣昌道:“是,剿寇接连大捷,但是还很不彻底,粮饷上更是奇缺匮乏,欲施中兴大计,臣以为还是待国内彻底稳定了,再攘外为宜。”
崇祯道:“你说的也有些道理,但是朝臣们实在难以通过。”说着,见杨嗣昌满脸的失望,心中不忍,又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