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民国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炮,一旦天兵到来,四川如何抵挡?
端方家丁说:“每到一处,绅商学界以及匪徒皆悬灯结彩鸣鞭,各户换粘新对,欢迎数十里外,各界感情殷殷。”这不免有点儿往端大臣脸上贴金,地方绅粮自然对钦差大臣还是尽量敷衍,端方在资州,便“天天饮酒宴会”但群情激昂的四川,如何会因端方片言便解难去纷?端方在重庆通衢遍贴六言安民告示(方便不识字者听人诵读),就被人在每句后面都加了注解:
蒲罗九人释放(未必)田周王饶参办(应该)
尔等迫切请求(何曾)天恩果如尔愿(放屁)
良民各自归家(做梦)匪徒从速解散(不能)
倘有持械抗拒(一定)官兵痛剿莫怨(请来)
不管怎么说,端方绝非满人中的顽固派,川人中也颇有对这位“主抚不主剿”的钦差大臣有好感者,成都方面甚至传来“虽经宣布独立,仍复预备欢迎”的消息。这里的吊诡之处在于:如果端方身处大城市,无论武汉、重庆还是成都,他都很可能不死,唯独在资州,没有外敌的压迫,但本地也没有弹压支援的力量,端方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他从武昌带来的新军第八镇步队一营手中。
事兆从头上开始。突然有新军去街上的剃头铺剪去发辫,而且一传十,十传百,满街突然地行走了已剪辫或未剪辫的武昌新军士兵。不到三个钟头,几乎全标人都剪了辫子。而且这股风潮开始向资州城内与四乡弥漫。
端方不可能没有感受到这种危险的气氛。下面这段话,有人说是端方主要召集新军的表白,有人说是新军士兵将端方兄弟抓到朝天宫后的对话,但内容大致如此:
端方:我本汉人,姓陶(据说端方有一方印章,上刻“陶方”),投旗才四代,今愿还汉姓如何?
众兵:晚了!
端方:我治军湖北,待兄弟们不薄,此次入川,优待加厚。请各位周全
众兵:那是私恩,今日之事乃国仇。
至此众士兵大呼:武昌起义,天下响应,汉族健儿,理应还鄂,效命疆场。是何端方,巧言蒙蔽,使我辈处于附逆地位。今天公仇为重,不杀你端方决不是炎黄子孙!
其实,端方提出的两项理由,都很有道理。宽以待下,正是黎元洪等旧官僚被拥戴的重要原因,而脱旗返汉,更是辛亥年洗脱种族原罪的重要手段。成都满官签署的四川满人投降文中即明确表白:“然清皇摄政二百余秋,我汉人生逢斯时,而胁迫投旗者甚多今知天命将终,而国祚改易,江山仍还旧主,睹此大局情形,我汉军不得不返旗还汉,原业归宗,何敢爱清室一官,而不念祖宗乎?”明白事理的革命党人也大抵只要求满人投降,而不是大肆屠戮,以安民心。
但是端方所处的情境不同,他倒霉就倒霉在他面对的是一帮无统属无归依的新军下层官兵。国仇云云,多一半只算借口。从最后士兵的大呼可以看出,这支军队,立志要返回武汉参加起义,但当此乱世,如何能稳固新军们起义的决心?如何能保证本标千余人的团结?如何能取得武昌方面的信任?领头的同盟会、共进会成员,必然要借端方这个钦差大臣的人头,当一颗定心丹,也做一张投名状。要说这,也是江湖政治的规则。
是以这位被申报称为“满人翘楚”的候补侍郎、督办川粤汉铁路大臣、署理四川总督,就被士兵们用指挥刀砍下了头颅。他的尸体装进木棺,棺盖上用粉笔写上“端儿之尸”(四川人蔑称某人即为“某儿”),可能是就地埋葬了。端方兄弟的首级,则被装进两个盛煤油的铁皮桶里,还浸上煤油以防腐烂。
新军次晨即开拔回武昌,沿途每经一地,都将端方兄弟的首级示众。那些绅商民众,看见半个多月前还路过这里并向他们宣讲清廷德音的两位端大人,而今身首异处,浸透煤油的头颅在空中摇晃,不知会做何感想?
〔人物:〕
炮,一旦天兵到来,四川如何抵挡?
端方家丁说:“每到一处,绅商学界以及匪徒皆悬灯结彩鸣鞭,各户换粘新对,欢迎数十里外,各界感情殷殷。”这不免有点儿往端大臣脸上贴金,地方绅粮自然对钦差大臣还是尽量敷衍,端方在资州,便“天天饮酒宴会”但群情激昂的四川,如何会因端方片言便解难去纷?端方在重庆通衢遍贴六言安民告示(方便不识字者听人诵读),就被人在每句后面都加了注解:
蒲罗九人释放(未必)田周王饶参办(应该)
尔等迫切请求(何曾)天恩果如尔愿(放屁)
良民各自归家(做梦)匪徒从速解散(不能)
倘有持械抗拒(一定)官兵痛剿莫怨(请来)
不管怎么说,端方绝非满人中的顽固派,川人中也颇有对这位“主抚不主剿”的钦差大臣有好感者,成都方面甚至传来“虽经宣布独立,仍复预备欢迎”的消息。这里的吊诡之处在于:如果端方身处大城市,无论武汉、重庆还是成都,他都很可能不死,唯独在资州,没有外敌的压迫,但本地也没有弹压支援的力量,端方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他从武昌带来的新军第八镇步队一营手中。
事兆从头上开始。突然有新军去街上的剃头铺剪去发辫,而且一传十,十传百,满街突然地行走了已剪辫或未剪辫的武昌新军士兵。不到三个钟头,几乎全标人都剪了辫子。而且这股风潮开始向资州城内与四乡弥漫。
端方不可能没有感受到这种危险的气氛。下面这段话,有人说是端方主要召集新军的表白,有人说是新军士兵将端方兄弟抓到朝天宫后的对话,但内容大致如此:
端方:我本汉人,姓陶(据说端方有一方印章,上刻“陶方”),投旗才四代,今愿还汉姓如何?
众兵:晚了!
端方:我治军湖北,待兄弟们不薄,此次入川,优待加厚。请各位周全
众兵:那是私恩,今日之事乃国仇。
至此众士兵大呼:武昌起义,天下响应,汉族健儿,理应还鄂,效命疆场。是何端方,巧言蒙蔽,使我辈处于附逆地位。今天公仇为重,不杀你端方决不是炎黄子孙!
其实,端方提出的两项理由,都很有道理。宽以待下,正是黎元洪等旧官僚被拥戴的重要原因,而脱旗返汉,更是辛亥年洗脱种族原罪的重要手段。成都满官签署的四川满人投降文中即明确表白:“然清皇摄政二百余秋,我汉人生逢斯时,而胁迫投旗者甚多今知天命将终,而国祚改易,江山仍还旧主,睹此大局情形,我汉军不得不返旗还汉,原业归宗,何敢爱清室一官,而不念祖宗乎?”明白事理的革命党人也大抵只要求满人投降,而不是大肆屠戮,以安民心。
但是端方所处的情境不同,他倒霉就倒霉在他面对的是一帮无统属无归依的新军下层官兵。国仇云云,多一半只算借口。从最后士兵的大呼可以看出,这支军队,立志要返回武汉参加起义,但当此乱世,如何能稳固新军们起义的决心?如何能保证本标千余人的团结?如何能取得武昌方面的信任?领头的同盟会、共进会成员,必然要借端方这个钦差大臣的人头,当一颗定心丹,也做一张投名状。要说这,也是江湖政治的规则。
是以这位被申报称为“满人翘楚”的候补侍郎、督办川粤汉铁路大臣、署理四川总督,就被士兵们用指挥刀砍下了头颅。他的尸体装进木棺,棺盖上用粉笔写上“端儿之尸”(四川人蔑称某人即为“某儿”),可能是就地埋葬了。端方兄弟的首级,则被装进两个盛煤油的铁皮桶里,还浸上煤油以防腐烂。
新军次晨即开拔回武昌,沿途每经一地,都将端方兄弟的首级示众。那些绅商民众,看见半个多月前还路过这里并向他们宣讲清廷德音的两位端大人,而今身首异处,浸透煤油的头颅在空中摇晃,不知会做何感想?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