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变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围攻范围。
追不上吉野的致远和靖远,回过头来,这时候来远在三舰的猛烈炮击下,已经摇摇欲坠,舰上人员伤亡过半,犹自坚持还击。突然,一发炮弹集中来远前主炮弹药仓,一阵猛烈的爆炸后,来远前端开始倾斜。
致远、靖远迎头撞上秋津洲,两舰集中炮火,猛烈攻击秋津洲,这时候,鱼雷艇平远、广丙悄悄的靠了上来,同时出现在秋津洲的后方五百米处,两舰同时发射四枚鱼雷,秋津洲尽力躲闪,还是被一枚鱼雷集中前端。
右翼鏖战之时,定远、镇远、在日本联合舰队本队的围攻下,沉着迎战,定远一炮集中松岛前主炮弹药库,松岛顿时燃起烈火。未几,一声猛烈的爆炸后,松岛前端开始向下倾斜。
这一炮炸死炸伤五十余人,松岛炮手都不够了,伊东佑亨下令军乐队都去搬炮弹当炮手,自己则率指挥部乘小船撤到桥立舰上,桥立舰上挂起了旗舰的令旗。
定远、镇远见松岛速度顿减,几乎没办法动弹了,如何肯错过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集中炮火又是一顿狠揍,松岛连中十余弹后,锅炉爆炸,缓缓沉没。
右翼,秋津洲被鱼雷集中后,前端出现一个十米左右的大口子,挣扎了十几分钟后,瘫痪不能再动,致远靖远如何肯错过机会,集中火力猛攻。
此时,来远又中十余弹,终于支撑不下去了,摇晃着沉下海面。来远沉没的同时,秋津洲前端连续被致远集中,水线下又被撕开几个口子,开始下沉。
至此,双方激战已经五个多小时,停泊在港口内的镇南、镇中也赶来助战。日本方面,吉野被打的只剩下一具躯壳,松岛、秋津洲沉没,其他各舰也都伤痕累累,见北洋舰队重新整队,伊东佑亨下令撤退。北洋舰队稍事追击,见天色已晚,退回旅顺。
南书房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作为一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光绪无疑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没有实权的光绪,几乎想做任何事情都无法顺利的达成。
朝鲜战局的变化,让光绪皇帝对着地图又是整整的一夜不眠。对李鸿章的多次饬令并没有起到任何的效果不说,背后的慈禧太后,还在为过六十大寿大把撒银子。
翁同龢悄悄的走进来的时候,脸色非常之难看,捏着电报的手上全是汗水。
“皇上!”
“老师,怎么了?脸色如此难看?”光绪脸上一惊。
“平壤陷落,左宝贵阵亡!叶志超逃到了义洲!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发生激战。北洋舰队操勇、扬威、来远、经远、广甲、沉没,日舰赤城、比睿、秋津洲、旗舰松岛沉没。”
光绪皇帝闻讯身子一阵摇晃,若不是身边太监及时伸手搀扶一把,便要摔倒。
“李鸿章是干什么吃的?丁汝昌是干什么吃的?叶志超是干什么吃的?李鸿章不是说叶志超在牙山大捷么?怎么才几天就丢了平壤?李鸿章不是说过北洋水师亚洲第一么?怎么沉的船比日本舰队还多?”光绪缓和一点后,连胜责问,翁同龢犹豫了一番道:“皇上,是不是下旨斥责李鸿章?”
“斥责?有用么?还是叫军机处商议吧。另外拟旨,速调沈从云所部新军北上,一定要确保辽东。”
翁同龢上前一步低声道:“李鸿章经营多年的淮军,尚且不是日军之敌,掉沈从云来,能有用么?再说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前些日子沈从云上奏,提出了一个海上主动游记伺机歼敌,朝鲜据险坚守,和日本人打持久战的策略,结果让徐用仪参和李鸿藻了一本,说他未战而先怯敌。朕现在担心不是沈从云肯不肯来的问题,而不是调不调的问题。”光绪扫了老师一眼,冷笑着说。翁同龢有点心虚的低下头,大家都是所谓的清流,都是叫的最响,实际上派不上任何用场的主。
“是!”
北洋舰队的战果可以说是辉煌了,甚至可以说是一场胜利。可是朝廷里面的不干事的清流们才不管那么多,海战打起来,北洋水师沉了六艘战舰,日本才沉了四艘,这就是败了。于是乎,一场弹劾李鸿章和丁汝昌的风暴又开始了。
这时候李鸿章又一次被迫上奏解释,再一次老调重弹,要“保船”!严令丁汝昌,北洋舰队不得出海迎战,明明打赢了,制海权还拱手相让。军机处商议的结果还是雷声大,雨点小,丁汝昌戴罪立功,方伯谦逃跑判了个斩立决,也就是这样了。
上海!
“圣旨下来了,李鸿章的电报也来了,让我部至少以三镇之主力,立刻北上。”沈从云拿着电报往桌子上一丢,克泽用征求意见的目光看了沈从云一眼。中国人的事情克泽搞不懂,他只管打仗。
总参的办公室内,这时候一片忙碌,一干参谋们进进出出的。
“军座!越南刘永福来电,两个师的人员装备已经全部到位,随时可以装船。”余震凑了上来,低声说道。
沈从云盯着巨大的地图,一再的犹豫着没有说话。
“告诉刘永福,即刻启程,直接在上海上岸,不去青岛了。给军机处和李鸿章去电,告诉他们,我部已经开始准备,部队集结完毕到出发,至少需要两个月的准备时间。”沈从云总算是说话了,听的克泽眉头一阵紧皱道:“总督阁下,您身为一个军人,难道不应该在国家收到攻击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立刻增援么?上海的三个师,走铁路最多一个月就能在东北完成集结。而越南的援兵,为什么不直接在东北登陆呢?这和我们原先的布置有不同吧?”
沈从云朝克泽苦笑道:“总参谋长阁下,原先的我预计是,在我的多次建议下,北洋水师能主动出击,在海面上重创日本舰队,这样一来,我军走海路增援东北,则不会有任何危险。现在的局面是,北洋水师困守渤海湾,你觉得我们还能按原计划增援东北么?另外,我就算想去,别人也未必现在能欢迎我,中国的事情,你搞不懂的。”
沈从云的解释非常勉强,这也就是忽悠克泽,真实的目的只有一个,沈从云觉得时机没到。而出兵的时机到底是什么时候呢?沈从云不想说,也不能说。
战局的进展出乎了清政府的预料,更出乎了日军的预料。平壤败退后,22日李鸿章电令全线退守鸭绿江防线,日本陆军只是在平壤遇到了一点抵抗,就占领了朝鲜全境。相比于海军的两败俱伤,日本陆军这一会真是扬眉吐气了。
难怪战后外国报纸称,如果淮军陆军能有北洋水师一半的战斗意志,就不会败的这么难看。叶志超的八百里狂奔,留给还大量使用青铜炮和单发步枪的日军新式火炮数十门,连发快枪一万多支,弹药无数。日军连军火补给都直接省了。
海战没有占到便宜,日本大本营迅速作出调整,决定发起地面攻击,先占据辽东半岛,以之为直隶决战的根据。
于此同时,李鸿章也提出了“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这一战略。什么意思呢?两点,一是保卫北京的门户,二是守住满族历代祖先的陵寝。这样的狗屁战略,能打的赢才是怪事了!
1894年10月22,日军两万五千余人在鸭绿江沿线集结完毕,24日,发起攻击,安平河口、鼓楼子的清军望风而逃,将九连城的侧后暴露给了日军。聂士成、宋庆两军奋力抵抗,寡不敌众,先后退往叆河以西和凤凰城。三天的时间,鸭绿江防线崩溃。
见北洋舰队缩在港湾里当乌龟,日本联合舰队壮胆纠集了十四艘战舰,掩护陆军登陆花园口,猛攻旅顺、金州。金州守将徐邦道、赵怀业多次请求北洋舰队支援,李鸿章就是不松口,24、26、27、三日,日军第二军第一师团登陆完毕,十二混成旅登陆成功。徐邦道主动出击,大量杀伤日军,重创日军第五师团一部,然兵力单薄,最后败走。
11月6日,金州城破,7日,日军进攻大连,赵怀业遁走,日军兵不血刃得大连,缴获清军遗弃大小火炮一百二十余门,弹药二百四十六万余发,以及大量军用物资。
21日,宋庆率援军增援旅顺,在金州受阻,卫汝贵、赵怀业、黄仕林临战逃往威海,零星抵抗后,22日旅顺失陷。
11月7日,就在日军猛攻之际,慈禧的六十大寿在北京如期举行,同样是在这一天,沈从云所部新编第二军第三师,由师长余震率领,登上了北上的火车。
11月23日,辽东半岛的溃败责任,终于落到了李鸿章的头上,光绪下诏,李鸿章“革职留任”,并急电沈从云,火速北上。
沈从云经营了多年的新军,在甲午年末,踏上了对日作战的旅程。
围攻范围。
追不上吉野的致远和靖远,回过头来,这时候来远在三舰的猛烈炮击下,已经摇摇欲坠,舰上人员伤亡过半,犹自坚持还击。突然,一发炮弹集中来远前主炮弹药仓,一阵猛烈的爆炸后,来远前端开始倾斜。
致远、靖远迎头撞上秋津洲,两舰集中炮火,猛烈攻击秋津洲,这时候,鱼雷艇平远、广丙悄悄的靠了上来,同时出现在秋津洲的后方五百米处,两舰同时发射四枚鱼雷,秋津洲尽力躲闪,还是被一枚鱼雷集中前端。
右翼鏖战之时,定远、镇远、在日本联合舰队本队的围攻下,沉着迎战,定远一炮集中松岛前主炮弹药库,松岛顿时燃起烈火。未几,一声猛烈的爆炸后,松岛前端开始向下倾斜。
这一炮炸死炸伤五十余人,松岛炮手都不够了,伊东佑亨下令军乐队都去搬炮弹当炮手,自己则率指挥部乘小船撤到桥立舰上,桥立舰上挂起了旗舰的令旗。
定远、镇远见松岛速度顿减,几乎没办法动弹了,如何肯错过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集中炮火又是一顿狠揍,松岛连中十余弹后,锅炉爆炸,缓缓沉没。
右翼,秋津洲被鱼雷集中后,前端出现一个十米左右的大口子,挣扎了十几分钟后,瘫痪不能再动,致远靖远如何肯错过机会,集中火力猛攻。
此时,来远又中十余弹,终于支撑不下去了,摇晃着沉下海面。来远沉没的同时,秋津洲前端连续被致远集中,水线下又被撕开几个口子,开始下沉。
至此,双方激战已经五个多小时,停泊在港口内的镇南、镇中也赶来助战。日本方面,吉野被打的只剩下一具躯壳,松岛、秋津洲沉没,其他各舰也都伤痕累累,见北洋舰队重新整队,伊东佑亨下令撤退。北洋舰队稍事追击,见天色已晚,退回旅顺。
南书房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作为一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光绪无疑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没有实权的光绪,几乎想做任何事情都无法顺利的达成。
朝鲜战局的变化,让光绪皇帝对着地图又是整整的一夜不眠。对李鸿章的多次饬令并没有起到任何的效果不说,背后的慈禧太后,还在为过六十大寿大把撒银子。
翁同龢悄悄的走进来的时候,脸色非常之难看,捏着电报的手上全是汗水。
“皇上!”
“老师,怎么了?脸色如此难看?”光绪脸上一惊。
“平壤陷落,左宝贵阵亡!叶志超逃到了义洲!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发生激战。北洋舰队操勇、扬威、来远、经远、广甲、沉没,日舰赤城、比睿、秋津洲、旗舰松岛沉没。”
光绪皇帝闻讯身子一阵摇晃,若不是身边太监及时伸手搀扶一把,便要摔倒。
“李鸿章是干什么吃的?丁汝昌是干什么吃的?叶志超是干什么吃的?李鸿章不是说叶志超在牙山大捷么?怎么才几天就丢了平壤?李鸿章不是说过北洋水师亚洲第一么?怎么沉的船比日本舰队还多?”光绪缓和一点后,连胜责问,翁同龢犹豫了一番道:“皇上,是不是下旨斥责李鸿章?”
“斥责?有用么?还是叫军机处商议吧。另外拟旨,速调沈从云所部新军北上,一定要确保辽东。”
翁同龢上前一步低声道:“李鸿章经营多年的淮军,尚且不是日军之敌,掉沈从云来,能有用么?再说远水救不了近火啊。”
“前些日子沈从云上奏,提出了一个海上主动游记伺机歼敌,朝鲜据险坚守,和日本人打持久战的策略,结果让徐用仪参和李鸿藻了一本,说他未战而先怯敌。朕现在担心不是沈从云肯不肯来的问题,而不是调不调的问题。”光绪扫了老师一眼,冷笑着说。翁同龢有点心虚的低下头,大家都是所谓的清流,都是叫的最响,实际上派不上任何用场的主。
“是!”
北洋舰队的战果可以说是辉煌了,甚至可以说是一场胜利。可是朝廷里面的不干事的清流们才不管那么多,海战打起来,北洋水师沉了六艘战舰,日本才沉了四艘,这就是败了。于是乎,一场弹劾李鸿章和丁汝昌的风暴又开始了。
这时候李鸿章又一次被迫上奏解释,再一次老调重弹,要“保船”!严令丁汝昌,北洋舰队不得出海迎战,明明打赢了,制海权还拱手相让。军机处商议的结果还是雷声大,雨点小,丁汝昌戴罪立功,方伯谦逃跑判了个斩立决,也就是这样了。
上海!
“圣旨下来了,李鸿章的电报也来了,让我部至少以三镇之主力,立刻北上。”沈从云拿着电报往桌子上一丢,克泽用征求意见的目光看了沈从云一眼。中国人的事情克泽搞不懂,他只管打仗。
总参的办公室内,这时候一片忙碌,一干参谋们进进出出的。
“军座!越南刘永福来电,两个师的人员装备已经全部到位,随时可以装船。”余震凑了上来,低声说道。
沈从云盯着巨大的地图,一再的犹豫着没有说话。
“告诉刘永福,即刻启程,直接在上海上岸,不去青岛了。给军机处和李鸿章去电,告诉他们,我部已经开始准备,部队集结完毕到出发,至少需要两个月的准备时间。”沈从云总算是说话了,听的克泽眉头一阵紧皱道:“总督阁下,您身为一个军人,难道不应该在国家收到攻击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立刻增援么?上海的三个师,走铁路最多一个月就能在东北完成集结。而越南的援兵,为什么不直接在东北登陆呢?这和我们原先的布置有不同吧?”
沈从云朝克泽苦笑道:“总参谋长阁下,原先的我预计是,在我的多次建议下,北洋水师能主动出击,在海面上重创日本舰队,这样一来,我军走海路增援东北,则不会有任何危险。现在的局面是,北洋水师困守渤海湾,你觉得我们还能按原计划增援东北么?另外,我就算想去,别人也未必现在能欢迎我,中国的事情,你搞不懂的。”
沈从云的解释非常勉强,这也就是忽悠克泽,真实的目的只有一个,沈从云觉得时机没到。而出兵的时机到底是什么时候呢?沈从云不想说,也不能说。
战局的进展出乎了清政府的预料,更出乎了日军的预料。平壤败退后,22日李鸿章电令全线退守鸭绿江防线,日本陆军只是在平壤遇到了一点抵抗,就占领了朝鲜全境。相比于海军的两败俱伤,日本陆军这一会真是扬眉吐气了。
难怪战后外国报纸称,如果淮军陆军能有北洋水师一半的战斗意志,就不会败的这么难看。叶志超的八百里狂奔,留给还大量使用青铜炮和单发步枪的日军新式火炮数十门,连发快枪一万多支,弹药无数。日军连军火补给都直接省了。
海战没有占到便宜,日本大本营迅速作出调整,决定发起地面攻击,先占据辽东半岛,以之为直隶决战的根据。
于此同时,李鸿章也提出了“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这一战略。什么意思呢?两点,一是保卫北京的门户,二是守住满族历代祖先的陵寝。这样的狗屁战略,能打的赢才是怪事了!
1894年10月22,日军两万五千余人在鸭绿江沿线集结完毕,24日,发起攻击,安平河口、鼓楼子的清军望风而逃,将九连城的侧后暴露给了日军。聂士成、宋庆两军奋力抵抗,寡不敌众,先后退往叆河以西和凤凰城。三天的时间,鸭绿江防线崩溃。
见北洋舰队缩在港湾里当乌龟,日本联合舰队壮胆纠集了十四艘战舰,掩护陆军登陆花园口,猛攻旅顺、金州。金州守将徐邦道、赵怀业多次请求北洋舰队支援,李鸿章就是不松口,24、26、27、三日,日军第二军第一师团登陆完毕,十二混成旅登陆成功。徐邦道主动出击,大量杀伤日军,重创日军第五师团一部,然兵力单薄,最后败走。
11月6日,金州城破,7日,日军进攻大连,赵怀业遁走,日军兵不血刃得大连,缴获清军遗弃大小火炮一百二十余门,弹药二百四十六万余发,以及大量军用物资。
21日,宋庆率援军增援旅顺,在金州受阻,卫汝贵、赵怀业、黄仕林临战逃往威海,零星抵抗后,22日旅顺失陷。
11月7日,就在日军猛攻之际,慈禧的六十大寿在北京如期举行,同样是在这一天,沈从云所部新编第二军第三师,由师长余震率领,登上了北上的火车。
11月23日,辽东半岛的溃败责任,终于落到了李鸿章的头上,光绪下诏,李鸿章“革职留任”,并急电沈从云,火速北上。
沈从云经营了多年的新军,在甲午年末,踏上了对日作战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