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胤礽再次得到康熙书信的时候,他正在筹备过年。
康熙走了,正月还是得过。
祭祖、祈福、宫宴、赏赐……康熙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什么都没和胤礽说,只能胤礽自己拿主意。
虽然这些事都可以依照以前的惯例,但祭祖祭天一事,向来是皇帝独有的权力。哪怕胤礽曾经代替康熙去了无数次,但那也是康熙下旨。
现在康熙屁的旨意都不给一个,胤礽只能自己给自己下命令,代替康熙去。
胤礽想太皇太后了。
若是太皇太后在,他皇帝老爹不在京城也没关系,太皇太后会把一切办得妥妥当当。皇帝不下旨,太皇太后下令也是一样。
皇太后不是太皇太后,她能帮佟皇贵妃稳定后宫就已经算很了不起,不能指望她太多。
胤礽又想胤祉、胤禛和胤祺了。
特别是胤祉和胤禛,已经封爵的弟弟可以帮他做很多事。
当然,他最想的是大哥。
如果大哥在,大哥大概会直接说,“既然汗阿玛不在,那祭祖祭天什么的全部等汗阿玛回来再说。汗阿玛怪罪,我帮你担着”。
嗯,大哥会直接让他撂挑子不干。汗阿玛摆烂,他和大哥也一起摆烂。
虽然他不会真的摆烂,大概率还是会把事情都扛起来。但有个人和他一起骂汗阿玛,心里也舒坦啊。
胤礽拆开信,以为康熙会叮嘱一些年节的事。
结果康熙全写自己在海外怎么(划掉)玩耍(划掉)忙碌,没有一句话询问国内,更没有半句话指点胤礽做事。
倒是胤禔写的信一半是对“叔叔”的吐槽,一半是绞尽脑汁帮胤礽分忧。
胤礽感动极了。
连他不爱动脑子的大哥都为了他绞尽脑汁思索国内该怎么办,汗阿玛您不羞愧吗?
胤礽深深叹了一口气,恶狠狠地瞪了康熙的书信一眼。
本着独郁闷不如众郁闷的心情,胤礽再次把知情人全部召集起来,当众读了康熙的信。
胤礽希望,以此让康熙回来时尴尬。
他也只能这样报复康熙了。
阿哥们一个个白眼都翻上了天,仿佛一个个都大哥附体;大臣们都在扶额,表情疲惫极了。
常宁干巴巴道:“皇上还真的以我的名义出访啊?不会有问题吧?”
胤礽道:“有问题,汗阿玛自己担着。”
常宁撇嘴。他就怕皇上甩锅,让他背锅。
但他无法反抗,只能受着,太悲哀了。
福全道:“皇上的判断很有道理。若欧洲太乱,他们可能对我们发起掠夺的战争。到时候无论他们战胜还是战败,能不能缓解他们自己的矛盾,都会给我们大清带来灾难。皇上此举也是有不得不去的道理。”
胤礽道:“这和汗阿玛自己去欧洲有关系吗?汗阿玛可以让大哥去调停,甚至可以派我去。”
福全:“……”他难道不知道是这个道理吗?他只是帮皇上狡辩一下。
吐槽完康熙之后,胤礽就开始分配工作。
胤礽自己要代替康熙在京城主持祭祖祭天工作,比如去天坛祷告、去太皇太后和顺治坟前祷告。
其他祖先的陵墓,康熙以前自己可以找借口不去,胤礽却是不行的。
他便把胤祚、胤祐和胤禩全派了出去,替康熙祭祖。
太子下令让其他皇子代替康熙祭祖,这在大清历史上头一遭。但介于顺治死得早,康熙严格来说才能算是大清入关后第一个长期统治的皇帝,所以什么规矩都可以从康熙朝来,大臣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懒得说了。
京城中宫宴的准备工作,自然交给福全和常宁这两个宗室老人。
剩下的小阿哥们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连刚入学没多久的小胤禵也逃不过。
小胤禵难过极了。
他只是一个刚启蒙的孩子,为什么就要承担这么重的政务了?他的小脑袋瓜子根本没办法运转这么快!
小胤禵抱住脑袋:“我会早衰,一定会早衰。”
胤祹和胤祥拍着弟弟的肩膀:“习惯就好。太子哥哥和大哥都是这么过来的。”
小胤禵含着一泡眼泪:“都是汗阿玛的错。”
胤祹和胤祥心道,谁不是呢。
还好康熙也大概认为大过年的,自己在欧洲逍遥不太好。
胤礽终于接到了康熙的圣旨——提后宫妃嫔的份位的圣旨。
康熙信中道,他在欧洲手写圣旨封胤祺为贝子,其他阿哥们年纪尚小,不好封爵,便赏赐他们各自的额娘。
已经封妃的妃嫔加三个月俸禄;有皇子存活的妃嫔们若还未到贵人,一并诏封为贵人;若生有已经出嫁的公主的妃嫔未到贵人,也诏封为贵人;安嫔虽未晋升,但待遇上升到妃嫔。
胤礽猜测,待六弟封爵时,安嫔就能终于升上妃位了。
在原本历史中,有许多妃嫔这时候应该已经晋升了。
但这一世的康熙太过忙碌,在后宫又无特别想要晋升之人,所以便一直忽视了后宫的份位——原本历史中几次低位妃嫔晋升,都是跟着佟皇贵妃、温僖贵妃、小佟贵妃等来的。
几个生母份位很低的阿哥们听到自家额娘晋升的消息,各个眉开眼笑,干活的劲头都足了不少。
特别是胤祐。因为他天生残疾,带累出身较好、当时也颇为受宠的戴佳氏几乎被打入了冷宫,虽有贵人待遇,但一直是庶妃。
现在这戴贵人,终于坐实了。
胤礽见阿哥们很开心,反正康熙也不在宫中,就放阿哥们在过年这几天休憩时陪着自己的生母。
为了让妃嫔们别因为康熙不在而寂寞,他又以太后的名义,请了戏班子和模仿外国的话剧社轮流在京中唱戏演戏。
妃嫔们每日聚在一起笑呵呵,半点没有因为康熙不在而忧愁。
康熙的策略的确非常厉害。只是后宫晋升了一批低位嫔妃,热闹就掩盖了康熙“南巡”还不带重臣的不自在。
现在朝中一些大臣又开始想要依附其他阿哥了。
投靠太子是锦上添花,甚至太子这锦上已经不需要花了。
他们倒不是真想谋逆,只是看皇上和太子的态度,对诸位皇子非常好,皇子们将来势力肯定很大。他们跟着皇子,就和在朝中找更厉害的重臣依附一样。
而且,后宫低位妃嫔逐渐晋升,年幼的阿哥们逐渐长大,或许……或许太子将来位置仍旧有变呢?
就算皇上真的很放心太子,不可能猜忌太子。但太子曾经重伤过……对吧?
活不过皇帝的太子比比皆是,小阿哥们也不一定完全没有机会。
总之,他们先投靠。最低是投靠一个有实权的宗室,最高说不定能撞上一个从龙之功。
因现在留在京城中的小阿哥们都还没有出宫建府,他们无法直接接触到小阿哥们,小阿哥们的母族就各个收到了许多礼物。
母族的概念更大。
不是只有父母姐妹兄弟这个小家庭是母族,同一个宗族都能算母族。这么多人,总会有一两个打着皇子旗号为非作歹的人。
一时间,胤礽收到许多对外戚的弹劾。
他看着折子上的诛心之语,不由疲惫。
这些弹劾又多少是真正正义的愤慨,又有多少是试探他对皇子的态度?
或许还有挑拨离间的成分吧。
无论杀多少人,无论灭多少族,只要坐在这个位置上,这些尔虞我诈都不会消失。
前段时间大臣们忙了起来,他耳根清净了不少。临近年节,再多的活都得停下来休息。
康熙不在,胤礽原本准备的一些改革,也只能暂时搁置一旁,等康熙回来商量。
胤礽仍旧很忙,大臣们却是闲了起来。一闲起来,他们就要内斗,还要挑拨他和皇子们内斗。
“汗阿玛,您什么时候回来。”胤礽看着桌案上的折子,自言自语。
以前康熙在的时候,虽然也无时无刻有算计,但胤礽处理这些算计的时候,并不是很疲惫。
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做决定的是康熙的缘故。
胤礽虽给出了意见,但拍板的是康熙,承担最大责任的也是康熙,胤礽心理压力小了许多。而且有康熙为他把关,他就知道自己做的是错是对。如果两人意见不统一,还能一起商量。
出谋划策和做决定是两回事,他多谋,康熙擅断。其实擅断的人远远比多谋的人厉害,更能当一个领导者。
胤礽试图把弟弟们和大臣们都叫在一起商量。
商量完之后,他心中的压力也丝毫没有缓解。
因为最终,还是得由他来做决定。现在没有康熙对他说“好”还是“不好”。
第一世胤礽监国多次,但从未自己在重大事件上做过决定。
第三世胤礽早早参与政务,但哪怕是和大哥出海的时候,所做之事也是提前或者事后禀报康熙,由康熙拍板做决定。
哪怕几次“突发事件”,其实也无伤大雅,打完之后是留是放弃,也是康熙做决定。
胤礽现在才初次体会到做皇帝和做太子的不同。
皇帝的权力,在于“做决定”、在于“承担责任”。
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皇帝做了决定,整个朝廷就会动起来。之后每件事是对是错,皇帝就要承担责任。
对权力欲重的人而言,这样纲常独断大权在握的感... -->>
胤礽再次得到康熙书信的时候,他正在筹备过年。
康熙走了,正月还是得过。
祭祖、祈福、宫宴、赏赐……康熙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什么都没和胤礽说,只能胤礽自己拿主意。
虽然这些事都可以依照以前的惯例,但祭祖祭天一事,向来是皇帝独有的权力。哪怕胤礽曾经代替康熙去了无数次,但那也是康熙下旨。
现在康熙屁的旨意都不给一个,胤礽只能自己给自己下命令,代替康熙去。
胤礽想太皇太后了。
若是太皇太后在,他皇帝老爹不在京城也没关系,太皇太后会把一切办得妥妥当当。皇帝不下旨,太皇太后下令也是一样。
皇太后不是太皇太后,她能帮佟皇贵妃稳定后宫就已经算很了不起,不能指望她太多。
胤礽又想胤祉、胤禛和胤祺了。
特别是胤祉和胤禛,已经封爵的弟弟可以帮他做很多事。
当然,他最想的是大哥。
如果大哥在,大哥大概会直接说,“既然汗阿玛不在,那祭祖祭天什么的全部等汗阿玛回来再说。汗阿玛怪罪,我帮你担着”。
嗯,大哥会直接让他撂挑子不干。汗阿玛摆烂,他和大哥也一起摆烂。
虽然他不会真的摆烂,大概率还是会把事情都扛起来。但有个人和他一起骂汗阿玛,心里也舒坦啊。
胤礽拆开信,以为康熙会叮嘱一些年节的事。
结果康熙全写自己在海外怎么(划掉)玩耍(划掉)忙碌,没有一句话询问国内,更没有半句话指点胤礽做事。
倒是胤禔写的信一半是对“叔叔”的吐槽,一半是绞尽脑汁帮胤礽分忧。
胤礽感动极了。
连他不爱动脑子的大哥都为了他绞尽脑汁思索国内该怎么办,汗阿玛您不羞愧吗?
胤礽深深叹了一口气,恶狠狠地瞪了康熙的书信一眼。
本着独郁闷不如众郁闷的心情,胤礽再次把知情人全部召集起来,当众读了康熙的信。
胤礽希望,以此让康熙回来时尴尬。
他也只能这样报复康熙了。
阿哥们一个个白眼都翻上了天,仿佛一个个都大哥附体;大臣们都在扶额,表情疲惫极了。
常宁干巴巴道:“皇上还真的以我的名义出访啊?不会有问题吧?”
胤礽道:“有问题,汗阿玛自己担着。”
常宁撇嘴。他就怕皇上甩锅,让他背锅。
但他无法反抗,只能受着,太悲哀了。
福全道:“皇上的判断很有道理。若欧洲太乱,他们可能对我们发起掠夺的战争。到时候无论他们战胜还是战败,能不能缓解他们自己的矛盾,都会给我们大清带来灾难。皇上此举也是有不得不去的道理。”
胤礽道:“这和汗阿玛自己去欧洲有关系吗?汗阿玛可以让大哥去调停,甚至可以派我去。”
福全:“……”他难道不知道是这个道理吗?他只是帮皇上狡辩一下。
吐槽完康熙之后,胤礽就开始分配工作。
胤礽自己要代替康熙在京城主持祭祖祭天工作,比如去天坛祷告、去太皇太后和顺治坟前祷告。
其他祖先的陵墓,康熙以前自己可以找借口不去,胤礽却是不行的。
他便把胤祚、胤祐和胤禩全派了出去,替康熙祭祖。
太子下令让其他皇子代替康熙祭祖,这在大清历史上头一遭。但介于顺治死得早,康熙严格来说才能算是大清入关后第一个长期统治的皇帝,所以什么规矩都可以从康熙朝来,大臣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懒得说了。
京城中宫宴的准备工作,自然交给福全和常宁这两个宗室老人。
剩下的小阿哥们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连刚入学没多久的小胤禵也逃不过。
小胤禵难过极了。
他只是一个刚启蒙的孩子,为什么就要承担这么重的政务了?他的小脑袋瓜子根本没办法运转这么快!
小胤禵抱住脑袋:“我会早衰,一定会早衰。”
胤祹和胤祥拍着弟弟的肩膀:“习惯就好。太子哥哥和大哥都是这么过来的。”
小胤禵含着一泡眼泪:“都是汗阿玛的错。”
胤祹和胤祥心道,谁不是呢。
还好康熙也大概认为大过年的,自己在欧洲逍遥不太好。
胤礽终于接到了康熙的圣旨——提后宫妃嫔的份位的圣旨。
康熙信中道,他在欧洲手写圣旨封胤祺为贝子,其他阿哥们年纪尚小,不好封爵,便赏赐他们各自的额娘。
已经封妃的妃嫔加三个月俸禄;有皇子存活的妃嫔们若还未到贵人,一并诏封为贵人;若生有已经出嫁的公主的妃嫔未到贵人,也诏封为贵人;安嫔虽未晋升,但待遇上升到妃嫔。
胤礽猜测,待六弟封爵时,安嫔就能终于升上妃位了。
在原本历史中,有许多妃嫔这时候应该已经晋升了。
但这一世的康熙太过忙碌,在后宫又无特别想要晋升之人,所以便一直忽视了后宫的份位——原本历史中几次低位妃嫔晋升,都是跟着佟皇贵妃、温僖贵妃、小佟贵妃等来的。
几个生母份位很低的阿哥们听到自家额娘晋升的消息,各个眉开眼笑,干活的劲头都足了不少。
特别是胤祐。因为他天生残疾,带累出身较好、当时也颇为受宠的戴佳氏几乎被打入了冷宫,虽有贵人待遇,但一直是庶妃。
现在这戴贵人,终于坐实了。
胤礽见阿哥们很开心,反正康熙也不在宫中,就放阿哥们在过年这几天休憩时陪着自己的生母。
为了让妃嫔们别因为康熙不在而寂寞,他又以太后的名义,请了戏班子和模仿外国的话剧社轮流在京中唱戏演戏。
妃嫔们每日聚在一起笑呵呵,半点没有因为康熙不在而忧愁。
康熙的策略的确非常厉害。只是后宫晋升了一批低位嫔妃,热闹就掩盖了康熙“南巡”还不带重臣的不自在。
现在朝中一些大臣又开始想要依附其他阿哥了。
投靠太子是锦上添花,甚至太子这锦上已经不需要花了。
他们倒不是真想谋逆,只是看皇上和太子的态度,对诸位皇子非常好,皇子们将来势力肯定很大。他们跟着皇子,就和在朝中找更厉害的重臣依附一样。
而且,后宫低位妃嫔逐渐晋升,年幼的阿哥们逐渐长大,或许……或许太子将来位置仍旧有变呢?
就算皇上真的很放心太子,不可能猜忌太子。但太子曾经重伤过……对吧?
活不过皇帝的太子比比皆是,小阿哥们也不一定完全没有机会。
总之,他们先投靠。最低是投靠一个有实权的宗室,最高说不定能撞上一个从龙之功。
因现在留在京城中的小阿哥们都还没有出宫建府,他们无法直接接触到小阿哥们,小阿哥们的母族就各个收到了许多礼物。
母族的概念更大。
不是只有父母姐妹兄弟这个小家庭是母族,同一个宗族都能算母族。这么多人,总会有一两个打着皇子旗号为非作歹的人。
一时间,胤礽收到许多对外戚的弹劾。
他看着折子上的诛心之语,不由疲惫。
这些弹劾又多少是真正正义的愤慨,又有多少是试探他对皇子的态度?
或许还有挑拨离间的成分吧。
无论杀多少人,无论灭多少族,只要坐在这个位置上,这些尔虞我诈都不会消失。
前段时间大臣们忙了起来,他耳根清净了不少。临近年节,再多的活都得停下来休息。
康熙不在,胤礽原本准备的一些改革,也只能暂时搁置一旁,等康熙回来商量。
胤礽仍旧很忙,大臣们却是闲了起来。一闲起来,他们就要内斗,还要挑拨他和皇子们内斗。
“汗阿玛,您什么时候回来。”胤礽看着桌案上的折子,自言自语。
以前康熙在的时候,虽然也无时无刻有算计,但胤礽处理这些算计的时候,并不是很疲惫。
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做决定的是康熙的缘故。
胤礽虽给出了意见,但拍板的是康熙,承担最大责任的也是康熙,胤礽心理压力小了许多。而且有康熙为他把关,他就知道自己做的是错是对。如果两人意见不统一,还能一起商量。
出谋划策和做决定是两回事,他多谋,康熙擅断。其实擅断的人远远比多谋的人厉害,更能当一个领导者。
胤礽试图把弟弟们和大臣们都叫在一起商量。
商量完之后,他心中的压力也丝毫没有缓解。
因为最终,还是得由他来做决定。现在没有康熙对他说“好”还是“不好”。
第一世胤礽监国多次,但从未自己在重大事件上做过决定。
第三世胤礽早早参与政务,但哪怕是和大哥出海的时候,所做之事也是提前或者事后禀报康熙,由康熙拍板做决定。
哪怕几次“突发事件”,其实也无伤大雅,打完之后是留是放弃,也是康熙做决定。
胤礽现在才初次体会到做皇帝和做太子的不同。
皇帝的权力,在于“做决定”、在于“承担责任”。
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皇帝做了决定,整个朝廷就会动起来。之后每件事是对是错,皇帝就要承担责任。
对权力欲重的人而言,这样纲常独断大权在握的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