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乘月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美功能摆在首位。翻译研究中的其他诸多学者均认识到了文本功能对翻译任务的影响。
以上所列都使笔者得以从翻译理论角度对于中诗英译中意境传递的难点进行阐释及分析。因此,在蕴涵着大量中国古典审美意味的中诗翻译中,我们就有了翻译的理论支持,并应当将其研究和中西美学的研究成果相结合。
4.文艺美学理论支持
美学泰斗黑格尔早已指出了在艺术审美方面的差异性“如果我们丢开个别的人和他们的偶然性的兴趣,推广一点去看看各民族的趣味,我们也会发现差别和对立是很大的。”如美人的标准,音乐,图画的审美,等等。
而从文艺美学鉴赏论角度看来,文学鉴赏是接受者(读者)通过审美感知,把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结合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机能的综合活动,获得“兴感怡悦”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活动过程。文学语言所传递的信码与科学语言所传递的信码是不同的。科学语言仅仅是一种“记号”来指明一个事实,而文学语言的主要功能则不在其作为“记号”所指明的事实,而在于作为一种“审美符号”所指示的内涵意蕴,以象征、隐喻等形式给予主体的想象空间或审美联想。于是,这种符号就不仅关系到信息的“发送者”而且关系到信息的“接受者”所以,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对于这种特殊信码的接受和处理,必然关系到接受者的主观性。文学鉴赏,因此也就成为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互相作用的结果,是审美主体通过感知、思索、玩味等审美观照活动把审美客体变成审美对象而获得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主体性也就造成了文学鉴赏的差异性。
文学鉴赏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个人、阶级、时代、民族差异性。这里讲最后一点。文学鉴赏的民族差异性是由于不同民族的鉴赏者过着不同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长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的熏陶而形成的。各民族都有他的历史传统以及在此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圈”和民族的“审美范围”一般地说,各民族在欣赏的对象、内容和格调上都有各民族自己喜闻乐见的东西,在鉴赏过程中明显地反映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审美倾向和审美趣味。如鲁迅所言:“北极的遏斯吉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我以为是不会懂得‘林黛玉型’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审美,必然牵涉到主观的审美习惯。而民族间审美差异的存在是自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反映到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意义上的翻译上来,就成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三.现象解决
1.翻译角度探讨解决方案
诸多翻译理论实践家都在积极探讨跨越这条审美鸿沟的理论及实践方法。如纽马克的文化对等,描述对等,补偿法,释义法,还有nida的异质同构表达方式,等等。(但王东风认为未必能导致相同的读者反应。)其方法不外乎两种,顺应源语的异化,或顺应译语的归化。
nida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对他来说,动态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中西存在的文化差异,这是一个客观存在,难以通过一两个译本就消除。因此,王东风指出,翻译的功能之一是文化交流,而不是文化蒙蔽。用功能对等的方式进行翻译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语言和文化差异给译文读者所造成的阅读障碍,但同时也造成了另一种障碍,即文化交流的障碍。因此,虽然归化式的翻译能够一时满足读者需要,但却可能伤及文化和交流。他进一步指出“不懂外语的读者之所以要读文学译作,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译作来领略异族的文化。”“译文读者如果不是追求异国情调之异,他何必去读异族的文学。可以说,任何一个欲读翻译文学的读者,都有着不同于读本国文学的审美期待。译者应该尽量地满足读者的这个期待,而不是用善良的、略带学究气的愿望打消之。”
2.从文艺美学角度看
文学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要继承,革新。对一个民族的文学来说,吸收外民族文学的有益成分,是促进民族文学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向外民族的文学学习,而翻译,就是这种学习借鉴过程中重要的契机。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的宝库,理应以翻译为途径,向世界介绍,传播。
总结: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的宝库,其英译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而始终引人入胜,是一片值得勘探的宝藏。在翻译学、文体学、美学、美学对比、对比文学、文学理论等诸多学科领域,均有深入的研究成果,惜互相借鉴的学科交叉成果罕见。笔者在此尝鼎一脔,将上述领域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中诗英译中意的传递,特希推陈出新。
主要内容
笔者所指诗歌中的“假象等值”指译诗在形、神方面均达到大体的对等,但原诗对原语读者,和译诗对译入语读者所唤起的审美感受却截然不同,即其文学、美学价值无法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其产生主要有两点,一是中诗中“意”的重要地位;二是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学鉴赏审美差异性。解决主要是通过文化引介,交流,吸收。
以下为本论题的主要结构及内容。
一、中诗英译与美学:
中诗英译:可能性、重要性、目的。
人类审美体验的相似性决定了中诗英译的可能性。中诗是世界文坛的精华,翻译是传递其美感及艺术价值的工具和途径。
困难性。
审美体验的地域、民族差异性是理论依据。
中诗英译中主要美学因素及翻译传递过程中可能性分析:
音、意、形三者部分不可译性分析。
二、中诗英译中“意”的传递:
1.“意”的概念,重要性。
2.“意”在诗歌鉴赏、诗歌翻译中的地位。
3.“意”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审美差异。
4.中诗、英诗美学角度比较。
三、中诗英译中“意”的假象等值现象产生:
1.定义。
2.研究动态及意义。
3.举例证及分析。
四、中诗英译中“意”的假象等值现象解决:
1.保留原语文化的审美特色
2.顺应译语文化的审美特色
研究意义
1.美学角度论证诗歌翻译
翻译学作为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与其他人文学科息息相关。有相当多的论著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并深刻研究了其与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等纷繁复杂各类学科的联系,而系统深入研究其与中国传统意境美学的相关论著却较为罕见。翻译学与哲学的联系无庸赘言,而美学作为哲学的一大学科,与翻译学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艺术角度来看的翻译,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是离不开美学视线。选择美学,特别是中国传统美学作为论证的基础,应该是有一定价值的。
2.促进各学科相互借鉴交流
比较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然而研究成果却已经相当红火。诗歌中凝练了大量的美学意象,是中西美学文化差异性的突出体现。这样看来,比较美学可以说是离不开对诗歌的分析的。
然而,这样的分析只是单单停留在两个版本的静态对比,却少被人用于借鉴、分析作为跨文化交际动态过程的翻译行为。按笔者看来,要真正将诗歌翻译做好,就必须深入了解两种文化各自审美观念上的发展特点及区别。因此,将比较美学纳入本论题作为理论支持,是一种非常有必要的尝试。
诗歌翻译就是一座桥梁,中西不同的审美文化就是两个岸,桥梁尽力稳固地连接着两个差别迥异的岸。这样一座桥梁的构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笔者也非常希望能够通过把两岸的根基打得更加坚实,来保证中间的桥梁更稳固。而中诗英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必将更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对美学对比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使二者相得益彰,互为繁荣。
3.促进中诗对外交流:
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其长久发展的独特魅力,诗歌就是这一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世界文坛的瑰宝,呼唤世界的了解与认识。让世人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了解并接受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境含蓄美,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通过中诗英译这一途径展示于世人面前,为世人所知,为世人所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英文学院04翻译 wjn
2004年
美功能摆在首位。翻译研究中的其他诸多学者均认识到了文本功能对翻译任务的影响。
以上所列都使笔者得以从翻译理论角度对于中诗英译中意境传递的难点进行阐释及分析。因此,在蕴涵着大量中国古典审美意味的中诗翻译中,我们就有了翻译的理论支持,并应当将其研究和中西美学的研究成果相结合。
4.文艺美学理论支持
美学泰斗黑格尔早已指出了在艺术审美方面的差异性“如果我们丢开个别的人和他们的偶然性的兴趣,推广一点去看看各民族的趣味,我们也会发现差别和对立是很大的。”如美人的标准,音乐,图画的审美,等等。
而从文艺美学鉴赏论角度看来,文学鉴赏是接受者(读者)通过审美感知,把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结合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机能的综合活动,获得“兴感怡悦”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活动过程。文学语言所传递的信码与科学语言所传递的信码是不同的。科学语言仅仅是一种“记号”来指明一个事实,而文学语言的主要功能则不在其作为“记号”所指明的事实,而在于作为一种“审美符号”所指示的内涵意蕴,以象征、隐喻等形式给予主体的想象空间或审美联想。于是,这种符号就不仅关系到信息的“发送者”而且关系到信息的“接受者”所以,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对于这种特殊信码的接受和处理,必然关系到接受者的主观性。文学鉴赏,因此也就成为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互相作用的结果,是审美主体通过感知、思索、玩味等审美观照活动把审美客体变成审美对象而获得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主体性也就造成了文学鉴赏的差异性。
文学鉴赏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个人、阶级、时代、民族差异性。这里讲最后一点。文学鉴赏的民族差异性是由于不同民族的鉴赏者过着不同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长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的熏陶而形成的。各民族都有他的历史传统以及在此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圈”和民族的“审美范围”一般地说,各民族在欣赏的对象、内容和格调上都有各民族自己喜闻乐见的东西,在鉴赏过程中明显地反映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审美倾向和审美趣味。如鲁迅所言:“北极的遏斯吉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我以为是不会懂得‘林黛玉型’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审美,必然牵涉到主观的审美习惯。而民族间审美差异的存在是自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反映到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意义上的翻译上来,就成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三.现象解决
1.翻译角度探讨解决方案
诸多翻译理论实践家都在积极探讨跨越这条审美鸿沟的理论及实践方法。如纽马克的文化对等,描述对等,补偿法,释义法,还有nida的异质同构表达方式,等等。(但王东风认为未必能导致相同的读者反应。)其方法不外乎两种,顺应源语的异化,或顺应译语的归化。
nida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对他来说,动态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中西存在的文化差异,这是一个客观存在,难以通过一两个译本就消除。因此,王东风指出,翻译的功能之一是文化交流,而不是文化蒙蔽。用功能对等的方式进行翻译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语言和文化差异给译文读者所造成的阅读障碍,但同时也造成了另一种障碍,即文化交流的障碍。因此,虽然归化式的翻译能够一时满足读者需要,但却可能伤及文化和交流。他进一步指出“不懂外语的读者之所以要读文学译作,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译作来领略异族的文化。”“译文读者如果不是追求异国情调之异,他何必去读异族的文学。可以说,任何一个欲读翻译文学的读者,都有着不同于读本国文学的审美期待。译者应该尽量地满足读者的这个期待,而不是用善良的、略带学究气的愿望打消之。”
2.从文艺美学角度看
文学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要继承,革新。对一个民族的文学来说,吸收外民族文学的有益成分,是促进民族文学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向外民族的文学学习,而翻译,就是这种学习借鉴过程中重要的契机。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的宝库,理应以翻译为途径,向世界介绍,传播。
总结: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的宝库,其英译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而始终引人入胜,是一片值得勘探的宝藏。在翻译学、文体学、美学、美学对比、对比文学、文学理论等诸多学科领域,均有深入的研究成果,惜互相借鉴的学科交叉成果罕见。笔者在此尝鼎一脔,将上述领域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中诗英译中意的传递,特希推陈出新。
主要内容
笔者所指诗歌中的“假象等值”指译诗在形、神方面均达到大体的对等,但原诗对原语读者,和译诗对译入语读者所唤起的审美感受却截然不同,即其文学、美学价值无法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其产生主要有两点,一是中诗中“意”的重要地位;二是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学鉴赏审美差异性。解决主要是通过文化引介,交流,吸收。
以下为本论题的主要结构及内容。
一、中诗英译与美学:
中诗英译:可能性、重要性、目的。
人类审美体验的相似性决定了中诗英译的可能性。中诗是世界文坛的精华,翻译是传递其美感及艺术价值的工具和途径。
困难性。
审美体验的地域、民族差异性是理论依据。
中诗英译中主要美学因素及翻译传递过程中可能性分析:
音、意、形三者部分不可译性分析。
二、中诗英译中“意”的传递:
1.“意”的概念,重要性。
2.“意”在诗歌鉴赏、诗歌翻译中的地位。
3.“意”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审美差异。
4.中诗、英诗美学角度比较。
三、中诗英译中“意”的假象等值现象产生:
1.定义。
2.研究动态及意义。
3.举例证及分析。
四、中诗英译中“意”的假象等值现象解决:
1.保留原语文化的审美特色
2.顺应译语文化的审美特色
研究意义
1.美学角度论证诗歌翻译
翻译学作为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与其他人文学科息息相关。有相当多的论著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并深刻研究了其与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等纷繁复杂各类学科的联系,而系统深入研究其与中国传统意境美学的相关论著却较为罕见。翻译学与哲学的联系无庸赘言,而美学作为哲学的一大学科,与翻译学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艺术角度来看的翻译,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是离不开美学视线。选择美学,特别是中国传统美学作为论证的基础,应该是有一定价值的。
2.促进各学科相互借鉴交流
比较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然而研究成果却已经相当红火。诗歌中凝练了大量的美学意象,是中西美学文化差异性的突出体现。这样看来,比较美学可以说是离不开对诗歌的分析的。
然而,这样的分析只是单单停留在两个版本的静态对比,却少被人用于借鉴、分析作为跨文化交际动态过程的翻译行为。按笔者看来,要真正将诗歌翻译做好,就必须深入了解两种文化各自审美观念上的发展特点及区别。因此,将比较美学纳入本论题作为理论支持,是一种非常有必要的尝试。
诗歌翻译就是一座桥梁,中西不同的审美文化就是两个岸,桥梁尽力稳固地连接着两个差别迥异的岸。这样一座桥梁的构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笔者也非常希望能够通过把两岸的根基打得更加坚实,来保证中间的桥梁更稳固。而中诗英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必将更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对美学对比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使二者相得益彰,互为繁荣。
3.促进中诗对外交流:
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其长久发展的独特魅力,诗歌就是这一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世界文坛的瑰宝,呼唤世界的了解与认识。让世人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了解并接受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境含蓄美,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通过中诗英译这一途径展示于世人面前,为世人所知,为世人所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英文学院04翻译 wjn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