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军户小娘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本书由新鲜中文网为您整理制作
============================
军户小娘子
作者:月生春秋
文案:
江南的小家碧玉随父充军到北方边城,军户家的小娘子在绝境中,也要挣扎出一条幸福之路......
内容标签:情有独钟女强
☆、张家堡的早晨
村头的老公鸡刚打了第一次鸣,宋芸娘便起来了。她穿上改制过的爹爹的旧衫,简单扎了个男子的发髻,带上青色头巾,未施粉脂的鹅蛋脸上,衬着那双熠熠生辉的眼眸,微抿着双唇,就有几分翩翩少年的模样了。略不合身的旧衫套在身上,越发衬得身材单薄,倒刚好像正在抽条儿的少年。
宋芸娘轻轻走到爹房间门口,探头进去看了看,爹爹和小弟荀哥一大一小两个人,头并着头,睡得正香,荀哥更是将一条腿搁到了爹爹的肚子上。
宋芸娘笑着摇了摇头,蹑手蹑脚地走到炕边,将荀哥的腿轻轻挪开,小心翼翼的避开爹爹的伤腿,又轻轻给两人掖好被子。
室外夜凉如水,一轮明月正当空,发出惨淡的白光,照着这个矮小的、破旧的小院。薄薄的月光透过窗,照在爹爹的脸上,芸娘看着爹爹眉头紧锁、满脸憔悴,似乎在睡梦中也仍是忧心忡忡,愁容满面。
宋芸娘便来到厨房,煮了一小锅小米粥,趁小米半熟的时候捞出,装入一个小瓦罐,然后埋在有火的灶灰里,又在锅里炕了几个黑面馒头,用火的余温热着,想着一两个时辰后,爹爹和荀哥起来刚好可以就着热乎乎的馒头喝着热腾腾的粥,这才悄悄退出院子,轻轻合上院门,沿着长长的巷子向村头走去。
天刚露出鱼肚白,整个张家堡还笼罩在一片沉沉的雾霭之中。虽然只是初秋,但毕竟是北方,再加上旧衫实在是单薄,风吹在身上便也有了几分刺骨的寒意。“等熬过了这段日子,该给爹和荀哥添置棉衣了”,宋芸娘紧了紧衣襟,不觉加快了脚步。
长长的小巷两旁密密的排列着和宋芸娘家一模一样的破旧的、低矮的小院,这里住的都是梁国地位最低下、最贫贱,也最穷苦的军户。他们有的自祖上就是军户,被朝廷迁到这里后便扎根下来,世袭着军籍;有的本是平民,因家贫被招募为军户;有的则和宋芸娘家一样,因犯罪而被充军到这个边陲小镇。
最开始的张家堡只是一个有着几十家村民的自然小村落,叫张家村。后来边境越来越不太平,张家村地处通往边防重镇靖边城的交通要道,离靖边城只有三十里,在军事防御上的地位日显重要,因此靖边城的守备官报请朝廷在此建了军事要塞,作为靖边城的下级军堡,主要防守其西路。军民们用了大几十年的时间,陆续挖了壕沟,围了城墙,又不断迁入军户驻扎。
新迁入的军户主要来自于两种人:一种是从平民中征集,另一种则是即因犯罪而被罚充军役的官吏和军民。边境贫寒艰苦,还经常受到鞑靼的骚扰,所以从平民中征集来的寥寥无几,倒主要是因罪被充军的居多。
充军过来的人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来自全国的各个地域,各个阶层,有江洋大盗、惯偷、甚至是杀人犯这样真正的恶人,有受了冤屈的普通百姓,也有和宋芸娘爹爹一样犯了事的官员。他们有的孤零零的一人前来,也有的拖儿带女全家赴戍,他们当中不乏罪有应得之辈,也有含冤受迫之人。
不管是征集的平民还是发配的罪犯,一旦成为军户,便要世世代代世袭军籍。军户平时除了要屯田种地,向朝廷上缴税粮,还要定期操练,担负起守城的要务,一旦发生战争,更是要上战场冲锋陷阵。总而言之,成为了军户,特别是这边境苦寒之地的军户,就开始了极度悲惨的命运。
近年来,随着军事地位的日益重要,军户的不断增多,张家堡有了慢慢扩大的趋势,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张家堡依山傍水,东边是青云山巍然伫立,西边则有饮马河缓缓淌过。整个张家堡呈正方形,中间一条南北大街将张家堡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东、西两边各有四条长巷,整齐地排列着,将张家堡分成四个村,分别是上东村、下东村、上西村、下西村,张家堡的中间地段,则是衙署、兵营、粮仓、武器库这样的官方设施和一些简陋的小商铺。
南北大街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路,石板路宽敞笔直,它和沿着城墙内侧的一圈宽敞的环城马道一起构成了张家堡内的主要军事通道,便于在危急时刻迅速地调动兵力,应战防御。南北大街的两端分别是南、北两个城门,北门基本上不开,唯一的通道是南门,又名永镇门。
堡内居民大多是军户,也有少数匠户和民户,分住在四个村里。宋芸娘所住的上东村靠着山,布局狭窄,房屋破旧,居住的大多是家境贫寒的军户,西边两个村地势较平缓,居住的大多是百户、总旗、小旗等官员和少数家境略好的军户。这几年,军户越来越多,堡内已经住满了,再迁来的军户就只能在堡外挨着城墙修建住房了。
张家堡的下西村还住了十几户民户,基本上都是原来在张家村居住的村民,当初建军堡的时候,这些民户不愿意迁走,便在堡内给他们留了一块区域,一条长巷将民户居住区和军户居住区分离开来。民户平时除了种田,并不用服军役,生活比军户过得宽裕。双方自愿的话,倒是可以通婚,只不过,军户家的女子一门心思地想嫁到民户家里,好脱离军籍,民户家的女子却是绝对不愿嫁入军户家受苦的。宋芸娘在这里生活了近五年,只见到两个最漂亮能干的军户女嫁入了民户,成功脱离了军籍,而民户女即使再老再丑,却也不愿嫁给军户的小伙子。
张家堡里天南地北、三教九流的人多了,各种信仰也多,堡内建有真武庙、城隍庙、玉皇阁、龙王殿、关帝庙、马王庙、奶奶庙等十来个大小不等的庙宇。此外,还建有一个大戏台,军堡生活单一枯燥,这些军户们,平时除了种种田,练练兵,守守城,拜拜神,就只有看戏这唯一的娱乐了。
再往北就是鞑靼人的地盘,这两年鞑靼人越发凶残了,隔三差五就策马过境大肆搜刮一番,所
到之处,庄稼被毁,村落为墟。以前战争少的时候,军户们倒和民户们一样,屯田种粮食,用以饷军。现在战争多了,军户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守护边境安定了。身强力壮的都被选为战兵,负责守城、巡逻,时时操练,时刻准备与鞑靼作战,剩下像宋芸娘爹爹这样老弱病残的也不能闲着,这些天都要起早贪黑的加固城墙,以抵抗秋高马肥之时鞑靼人的大举入侵。
保护着张家堡抵御鞑靼入侵的,除了常年驻扎的那支三百多人的军队,就是牢牢围着张家堡的那道又高又厚的城墙了,整个城墙最开始是由土夯成的,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城墙有10多米高,14多米宽,周长近2000米,在抵御鞑靼入侵、抗击鞑靼时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鞑靼诸部逐渐壮大,不断进犯边境骚扰掠夺,原来的城墙在来势汹汹的鞑靼军队面前却显得单薄了些,因此,主管张家堡的防守官王远便组织军民对城墙进行包砖加固,军户们只能全员上阵,齐齐投入到修城墙的火热大军中。
一个月前,宋芸娘的爹爹宋思年在修城墙时不小心摔下来,不幸摔伤了腿,刚在家躺了半个月,主管他们家的小旗孙大牛便上门催促,甚至让十岁的宋荀代替爹爹服役。看着弟弟豆芽菜般的身材,实在是担心他们宋家最后这个命根子会断送在这边城的城墙上,宋芸娘便咬咬牙,找出爹爹的旧衫照着身量改了改,扮成男子的样子,顶着弟弟的名字就上了城墙。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东方隐隐露出了一抹红霞。小巷两边的小院轮廓渐渐清晰,从沉沉暮色中慢慢浮现出来。一些院子里开始有了动静,鸡鸣声、犬吠声、孩童的哭声,此起彼伏。三三两两的人走出了小院,有的还边系着扣袢儿边打着哈欠。这个时辰出门的,基本上都是赶去修城墙的。巷子里脚步声越来越多,伴随着交谈声、咳嗽声,张家堡掀开了热闹的一天。
宋芸娘越走越快,步伐开始带着点儿小跑,前两天去的晚了点,差点挨了负责监工的胡总旗一鞭子,今儿可再不能晚了。
作者有话要说:第一次写文,不穿越,不重生,不开金手指,只想写写一位古代女子突陷绝境后会如何生存和生活。鄙人历史知识浅薄,故此只能选择架空历史,基本以明朝的军户制度为背景。希望大家喜欢。
☆、许三郎的秘密
宋芸娘赶到南城门口的时候,城门口已经聚集了十来个人,都是些年老体弱的军户,一个个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佝偻着身体,在清晨略有些凛冽的寒风中微微发着抖。他们大都穿着破破烂烂的麻布破衣,似乎已和这灰褐色的土城墙融为一体。
“刘大叔,张大哥,王大伯,你们今日到得真早啊!”宋芸娘笑着和几个熟悉的军户打着招呼。
“芸…荀哥儿”,一声清脆的叫喊声传来,宋芸娘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十多岁的男孩气喘吁吁的跑过来,他穿着略有些大的青布衫,衣服胡乱系着,发髻也梳的毛糙,跑得急了些,脸红扑扑的,衬得一双眼睛又黑又亮,却是邻居家的许三郎——许安文。
“荀…荀哥儿…,你…你怎么走的那么快,我…我在后面赶了半天都赶不上。”许安文弯着腰,捧着肚子,喘着粗气,断断续续地说着。
宋芸娘奇怪地看着他,“三郎,你不是到靖边城你舅舅那里的书塾里去读书了吗?这才几天就回来啦?”
许安文看了看四周越来越多的人,嘿嘿笑了笑,故意大着嗓门说:“书塾的先生有事呢,所以放假让我们回来了。反正这几天在家也没有什么事,就到这里来帮帮忙,还可以混两餐饭呢!”
宋芸娘闻言,生气地瞪着他,“三郎,你这么点年纪,来这里干什么?还不快回去帮你娘干活,免得你娘又骂你。再说了,你二哥不是已经被选到周将军的兵营了吗,你们家有你二哥一个人服军役就行了,你干嘛跑来凑热闹,修城墙都是重活,累得很,你当是好玩的啊?”
许安文今年才十一二岁,宋芸娘几乎是看着他长大的,所以很不自觉的就以大姐姐自居,对他说话虽然毫不留情,但流露的都是关心。
许安文狡黠的眨眨眼,怪腔怪调地说“荀哥儿,你不是还没有我大嘛,这不也跑来了吗,你能来,我干嘛不能来啊?”他特意把“荀哥儿”三个字咬的重重的,拖得长长的,似笑非笑的看着宋芸娘。
宋芸娘有些气急,“你这个臭小子……”话没说完,旁边的刘大叔拍了拍许安文的肩膀,笑哈哈地说:“许老三,你这个精猴子,我看你是不想读书,故意逃学的吧?”说完,周围的人都爆发出一阵笑声。
这些军户们平时都在一起生活,劳作,彼此间熟悉得很,宋芸娘以弟弟的名义顶替爹爹的事情,认识他们的军户们都知道,自然不会故意说什么。对他们家还不熟悉的军户们虽然也有些看出了些端倪,但本着事不关己的想法,或是出于善意,或是出于麻木,总之都是心照不宣地没有声张,帮她隐瞒了下来。至于总管修城墙的蒋百户,更是只要有人干活,管他来的是什么人。因此,宋芸娘在城墙上干了半个月的活,倒也隐瞒的好好的,没出什么乱子。一起修城墙的军户们大多是和她爹差不多年纪的大叔,看她年幼可怜,平时干活时也对她多有关照,宋芸娘倒也没有吃什么苦头。
许安文不服气的看着刚刚打趣他的刘大叔,转了转眼珠,正想说什么,突然看到城门处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眼睛一亮,撒腿就跑过去。
宋芸娘顺着看过去,... -->>
============================
本书由新鲜中文网为您整理制作
============================
军户小娘子
作者:月生春秋
文案:
江南的小家碧玉随父充军到北方边城,军户家的小娘子在绝境中,也要挣扎出一条幸福之路......
内容标签:情有独钟女强
☆、张家堡的早晨
村头的老公鸡刚打了第一次鸣,宋芸娘便起来了。她穿上改制过的爹爹的旧衫,简单扎了个男子的发髻,带上青色头巾,未施粉脂的鹅蛋脸上,衬着那双熠熠生辉的眼眸,微抿着双唇,就有几分翩翩少年的模样了。略不合身的旧衫套在身上,越发衬得身材单薄,倒刚好像正在抽条儿的少年。
宋芸娘轻轻走到爹房间门口,探头进去看了看,爹爹和小弟荀哥一大一小两个人,头并着头,睡得正香,荀哥更是将一条腿搁到了爹爹的肚子上。
宋芸娘笑着摇了摇头,蹑手蹑脚地走到炕边,将荀哥的腿轻轻挪开,小心翼翼的避开爹爹的伤腿,又轻轻给两人掖好被子。
室外夜凉如水,一轮明月正当空,发出惨淡的白光,照着这个矮小的、破旧的小院。薄薄的月光透过窗,照在爹爹的脸上,芸娘看着爹爹眉头紧锁、满脸憔悴,似乎在睡梦中也仍是忧心忡忡,愁容满面。
宋芸娘便来到厨房,煮了一小锅小米粥,趁小米半熟的时候捞出,装入一个小瓦罐,然后埋在有火的灶灰里,又在锅里炕了几个黑面馒头,用火的余温热着,想着一两个时辰后,爹爹和荀哥起来刚好可以就着热乎乎的馒头喝着热腾腾的粥,这才悄悄退出院子,轻轻合上院门,沿着长长的巷子向村头走去。
天刚露出鱼肚白,整个张家堡还笼罩在一片沉沉的雾霭之中。虽然只是初秋,但毕竟是北方,再加上旧衫实在是单薄,风吹在身上便也有了几分刺骨的寒意。“等熬过了这段日子,该给爹和荀哥添置棉衣了”,宋芸娘紧了紧衣襟,不觉加快了脚步。
长长的小巷两旁密密的排列着和宋芸娘家一模一样的破旧的、低矮的小院,这里住的都是梁国地位最低下、最贫贱,也最穷苦的军户。他们有的自祖上就是军户,被朝廷迁到这里后便扎根下来,世袭着军籍;有的本是平民,因家贫被招募为军户;有的则和宋芸娘家一样,因犯罪而被充军到这个边陲小镇。
最开始的张家堡只是一个有着几十家村民的自然小村落,叫张家村。后来边境越来越不太平,张家村地处通往边防重镇靖边城的交通要道,离靖边城只有三十里,在军事防御上的地位日显重要,因此靖边城的守备官报请朝廷在此建了军事要塞,作为靖边城的下级军堡,主要防守其西路。军民们用了大几十年的时间,陆续挖了壕沟,围了城墙,又不断迁入军户驻扎。
新迁入的军户主要来自于两种人:一种是从平民中征集,另一种则是即因犯罪而被罚充军役的官吏和军民。边境贫寒艰苦,还经常受到鞑靼的骚扰,所以从平民中征集来的寥寥无几,倒主要是因罪被充军的居多。
充军过来的人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来自全国的各个地域,各个阶层,有江洋大盗、惯偷、甚至是杀人犯这样真正的恶人,有受了冤屈的普通百姓,也有和宋芸娘爹爹一样犯了事的官员。他们有的孤零零的一人前来,也有的拖儿带女全家赴戍,他们当中不乏罪有应得之辈,也有含冤受迫之人。
不管是征集的平民还是发配的罪犯,一旦成为军户,便要世世代代世袭军籍。军户平时除了要屯田种地,向朝廷上缴税粮,还要定期操练,担负起守城的要务,一旦发生战争,更是要上战场冲锋陷阵。总而言之,成为了军户,特别是这边境苦寒之地的军户,就开始了极度悲惨的命运。
近年来,随着军事地位的日益重要,军户的不断增多,张家堡有了慢慢扩大的趋势,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张家堡依山傍水,东边是青云山巍然伫立,西边则有饮马河缓缓淌过。整个张家堡呈正方形,中间一条南北大街将张家堡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东、西两边各有四条长巷,整齐地排列着,将张家堡分成四个村,分别是上东村、下东村、上西村、下西村,张家堡的中间地段,则是衙署、兵营、粮仓、武器库这样的官方设施和一些简陋的小商铺。
南北大街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路,石板路宽敞笔直,它和沿着城墙内侧的一圈宽敞的环城马道一起构成了张家堡内的主要军事通道,便于在危急时刻迅速地调动兵力,应战防御。南北大街的两端分别是南、北两个城门,北门基本上不开,唯一的通道是南门,又名永镇门。
堡内居民大多是军户,也有少数匠户和民户,分住在四个村里。宋芸娘所住的上东村靠着山,布局狭窄,房屋破旧,居住的大多是家境贫寒的军户,西边两个村地势较平缓,居住的大多是百户、总旗、小旗等官员和少数家境略好的军户。这几年,军户越来越多,堡内已经住满了,再迁来的军户就只能在堡外挨着城墙修建住房了。
张家堡的下西村还住了十几户民户,基本上都是原来在张家村居住的村民,当初建军堡的时候,这些民户不愿意迁走,便在堡内给他们留了一块区域,一条长巷将民户居住区和军户居住区分离开来。民户平时除了种田,并不用服军役,生活比军户过得宽裕。双方自愿的话,倒是可以通婚,只不过,军户家的女子一门心思地想嫁到民户家里,好脱离军籍,民户家的女子却是绝对不愿嫁入军户家受苦的。宋芸娘在这里生活了近五年,只见到两个最漂亮能干的军户女嫁入了民户,成功脱离了军籍,而民户女即使再老再丑,却也不愿嫁给军户的小伙子。
张家堡里天南地北、三教九流的人多了,各种信仰也多,堡内建有真武庙、城隍庙、玉皇阁、龙王殿、关帝庙、马王庙、奶奶庙等十来个大小不等的庙宇。此外,还建有一个大戏台,军堡生活单一枯燥,这些军户们,平时除了种种田,练练兵,守守城,拜拜神,就只有看戏这唯一的娱乐了。
再往北就是鞑靼人的地盘,这两年鞑靼人越发凶残了,隔三差五就策马过境大肆搜刮一番,所
到之处,庄稼被毁,村落为墟。以前战争少的时候,军户们倒和民户们一样,屯田种粮食,用以饷军。现在战争多了,军户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守护边境安定了。身强力壮的都被选为战兵,负责守城、巡逻,时时操练,时刻准备与鞑靼作战,剩下像宋芸娘爹爹这样老弱病残的也不能闲着,这些天都要起早贪黑的加固城墙,以抵抗秋高马肥之时鞑靼人的大举入侵。
保护着张家堡抵御鞑靼入侵的,除了常年驻扎的那支三百多人的军队,就是牢牢围着张家堡的那道又高又厚的城墙了,整个城墙最开始是由土夯成的,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城墙有10多米高,14多米宽,周长近2000米,在抵御鞑靼入侵、抗击鞑靼时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鞑靼诸部逐渐壮大,不断进犯边境骚扰掠夺,原来的城墙在来势汹汹的鞑靼军队面前却显得单薄了些,因此,主管张家堡的防守官王远便组织军民对城墙进行包砖加固,军户们只能全员上阵,齐齐投入到修城墙的火热大军中。
一个月前,宋芸娘的爹爹宋思年在修城墙时不小心摔下来,不幸摔伤了腿,刚在家躺了半个月,主管他们家的小旗孙大牛便上门催促,甚至让十岁的宋荀代替爹爹服役。看着弟弟豆芽菜般的身材,实在是担心他们宋家最后这个命根子会断送在这边城的城墙上,宋芸娘便咬咬牙,找出爹爹的旧衫照着身量改了改,扮成男子的样子,顶着弟弟的名字就上了城墙。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东方隐隐露出了一抹红霞。小巷两边的小院轮廓渐渐清晰,从沉沉暮色中慢慢浮现出来。一些院子里开始有了动静,鸡鸣声、犬吠声、孩童的哭声,此起彼伏。三三两两的人走出了小院,有的还边系着扣袢儿边打着哈欠。这个时辰出门的,基本上都是赶去修城墙的。巷子里脚步声越来越多,伴随着交谈声、咳嗽声,张家堡掀开了热闹的一天。
宋芸娘越走越快,步伐开始带着点儿小跑,前两天去的晚了点,差点挨了负责监工的胡总旗一鞭子,今儿可再不能晚了。
作者有话要说:第一次写文,不穿越,不重生,不开金手指,只想写写一位古代女子突陷绝境后会如何生存和生活。鄙人历史知识浅薄,故此只能选择架空历史,基本以明朝的军户制度为背景。希望大家喜欢。
☆、许三郎的秘密
宋芸娘赶到南城门口的时候,城门口已经聚集了十来个人,都是些年老体弱的军户,一个个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佝偻着身体,在清晨略有些凛冽的寒风中微微发着抖。他们大都穿着破破烂烂的麻布破衣,似乎已和这灰褐色的土城墙融为一体。
“刘大叔,张大哥,王大伯,你们今日到得真早啊!”宋芸娘笑着和几个熟悉的军户打着招呼。
“芸…荀哥儿”,一声清脆的叫喊声传来,宋芸娘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十多岁的男孩气喘吁吁的跑过来,他穿着略有些大的青布衫,衣服胡乱系着,发髻也梳的毛糙,跑得急了些,脸红扑扑的,衬得一双眼睛又黑又亮,却是邻居家的许三郎——许安文。
“荀…荀哥儿…,你…你怎么走的那么快,我…我在后面赶了半天都赶不上。”许安文弯着腰,捧着肚子,喘着粗气,断断续续地说着。
宋芸娘奇怪地看着他,“三郎,你不是到靖边城你舅舅那里的书塾里去读书了吗?这才几天就回来啦?”
许安文看了看四周越来越多的人,嘿嘿笑了笑,故意大着嗓门说:“书塾的先生有事呢,所以放假让我们回来了。反正这几天在家也没有什么事,就到这里来帮帮忙,还可以混两餐饭呢!”
宋芸娘闻言,生气地瞪着他,“三郎,你这么点年纪,来这里干什么?还不快回去帮你娘干活,免得你娘又骂你。再说了,你二哥不是已经被选到周将军的兵营了吗,你们家有你二哥一个人服军役就行了,你干嘛跑来凑热闹,修城墙都是重活,累得很,你当是好玩的啊?”
许安文今年才十一二岁,宋芸娘几乎是看着他长大的,所以很不自觉的就以大姐姐自居,对他说话虽然毫不留情,但流露的都是关心。
许安文狡黠的眨眨眼,怪腔怪调地说“荀哥儿,你不是还没有我大嘛,这不也跑来了吗,你能来,我干嘛不能来啊?”他特意把“荀哥儿”三个字咬的重重的,拖得长长的,似笑非笑的看着宋芸娘。
宋芸娘有些气急,“你这个臭小子……”话没说完,旁边的刘大叔拍了拍许安文的肩膀,笑哈哈地说:“许老三,你这个精猴子,我看你是不想读书,故意逃学的吧?”说完,周围的人都爆发出一阵笑声。
这些军户们平时都在一起生活,劳作,彼此间熟悉得很,宋芸娘以弟弟的名义顶替爹爹的事情,认识他们的军户们都知道,自然不会故意说什么。对他们家还不熟悉的军户们虽然也有些看出了些端倪,但本着事不关己的想法,或是出于善意,或是出于麻木,总之都是心照不宣地没有声张,帮她隐瞒了下来。至于总管修城墙的蒋百户,更是只要有人干活,管他来的是什么人。因此,宋芸娘在城墙上干了半个月的活,倒也隐瞒的好好的,没出什么乱子。一起修城墙的军户们大多是和她爹差不多年纪的大叔,看她年幼可怜,平时干活时也对她多有关照,宋芸娘倒也没有吃什么苦头。
许安文不服气的看着刚刚打趣他的刘大叔,转了转眼珠,正想说什么,突然看到城门处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眼睛一亮,撒腿就跑过去。
宋芸娘顺着看过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