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明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相继罢,而周延儒当国,溥座主也,其获再相,溥有力焉,故采疏上,事即得解。
明年,御史刘熙祚、给事中姜埰交章言溥砥行博闻,所纂述经史,有功圣学,宜取备乙夜观。帝御经筵,问及二人,延儒对曰:“读书好秀才。”帝曰:“溥已卒,采小臣,言官何为荐之?”延儒曰:“二人好读书,能文章,言官为举子时读其文,又以其用未竟,故惜之耳。”帝曰:“亦未免偏。”延儒言:“诚如圣谕,溥与黄道周皆偏,因善读书,以故惜之者众。”帝颔之,遂有诏征溥遗书,而道周亦复官。有司先后录上三千余卷,帝悉留览。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卒时,年止四十。
采,字受先,与溥善。溥性宽,泛交博爱。采特严毅,喜甄别可否,人有过,尝面叱之。知临川,摧强扶弱,声大起。移疾归,士民泣送载道。知州刘士斗、钱肃乐严重之,以奸蠹询采,片纸报,咸置之法。福王时,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乞假去。南都失守,奸人素衔采者,群击之死,复用大锥乱刺之。已而苏,避之邻邑,又三年卒。
<b>部分译文</b>
李维桢,字本宁,京山人。父李裕曾任福建布政使。维桢于隆庆二年(1568)进士及第,由庶吉士授编修。万历时,参与修纂穆宗实录,书成后进为修撰。出任陕西右参议,升提学副使。维桢在京外做官三十年。
天启初年,以布政使之职居家赋闲,这时已年过七十。朝廷决议起用年老旧臣,因召维桢为南京太仆寺卿,随即改为太常寺卿,维桢闻知谏官对他有些议论,故辞谢不去就职。此时正要修神宗实录,给事中薛大中特上疏举荐他,但未任用。天启四年(1624)四月,太常寺卿董其昌又举荐他,这才召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刚三个月又晋升为南京礼部尚书。维桢原是起用参与修实录的,史馆中的人怕他摆老资格压制他们,故再升官职。维桢考虑自己年衰,于五年(1625)正月极力奏请辞官归家。六年,在家中去世,终年八十岁。崇祯时,赠太子太保。
维桢二十岁起就做官,博闻强记,与同馆的许国齐名。馆中人流传说“:记不得,问老许;做不得,问小李。”维桢为人,乐观豁达,交结各样人物。其文章弘大有才气,海内外来求他文章的人无日不有。他尽量满足别人的要求。其文章铭刻于碑石上,或雕板付印,传至各地。其门人招富商大贾,受取其金钱,代为请求,维桢也孜孜不倦地为他们撰写,名声日高,传四十年不衰。然而多是应酬文章,格调不高。
郝敬,字仲舆,与李维桢同乡,也是京山人。父郝承健,曾做过肃宁知县。敬年幼就有神童之称,为人放纵不羁,曾因杀人而坐过牢狱。李维桢与他父亲是挚友,救他出狱,聘于家中教馆。从这时起,他才专心专意地读书。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历任缙云、永嘉两县知县,均有政绩,为人们称赞。朝廷征他为礼科给事中,他却请假回家去侍奉双亲,许久以后才起任为户科给事中。
山东税监陈增,贪横无忌,为益都知县吴宗尧弹劾。但皇帝并未惩戒陈增。郝敬上书说:“开矿不停止,则陛下明令的圣旨不过是愚弄臣民的一纸空文。请先停止开矿,然后以宗尧所奏,令抚按勘察核实,惩处陈增不法之罪。”皇帝未采纳他的意见。不久,山东巡抚尹应元也上书严厉弹劾陈增的罪行。皇帝大怒,斥责应元,将宗尧削官为民。郝敬再次上书说“:陛下对陈增一事的处理,甚失人心。”皇帝又怒,取消郝敬一年的俸禄。朝廷遣宦官高肕到京口征税,遣暨禄到仪真征税,郝敬又极力谏止。过去宗尧弹劾陈增,陈增怀恨于心,诬告宗尧有贪污行为,株连到青州一府官吏,还涉及商民吴时奉等,请求没收他们的财产,神宗立即批准。郝敬又竭力斥责陈增,要求尽快取消陈增的请求。这意见还是未被采纳。后郝敬因事而贬为江阴知县。郝敬认为,贪污之风不制止,群众的舆论是不会放过的。他见朝廷不能听取意见,便上书弹劾自己,辞官归家,闭门著书立说。崇祯十二年(1639)逝世。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就仿扬雄解嘲做释毁,长大后拜同乡季本为师。诸在学为生员时就已负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聘为幕府,与歙县余寅、鄞县沈明臣同管书记。宗宪得到一只白鹿,准备献给朝廷,令徐渭起草奏表,与其他幕僚起草的奏表一并寄给与他相好的学士,请他从中择其优者上报朝廷。学士以渭所拟的表文进呈,世宗大喜,特别宠爱宗宪,宗宪也更加器重徐渭。总督府戒备森严,将吏们低头出入,而渭却头顶角巾,身穿布衣,一付平民打扮,与总督府中的人长揖交谈。幕府有急事,夜深敞开督府大门等他来商议。如果渭喝醉了未来,宗宪派人去好好照顾。
徐渭熟悉兵法,好用奇计。宗宪擒获海寇徐海和王直,都是渭参与谋划的。渭借宗宪之势,颇为骄横。后宗宪下狱,渭惧祸,得疯狂病,用大锥刺耳,深至数寸。又用椎击碎肾囊,都没死。随后杀其后妻,官府依法将其打入死牢,同乡张元忭极力救他出狱。他游历金陵,到达宣、辽,考察了诸边寨要地。与李成梁诸子十分友好。入京师,在元忭家做客,元忭要他讲述礼法,渭不遵从,含怒而去。后来元忭去世,渭身着白衣去祭吊,抚棺恸哭,却不说他是谁。
渭天资超人,诗文高出同辈。善写草书,工于绘画花草竹石,曾自称“:我是书法第一,其次是诗,再次是文章,最后才是画。”嘉靖时期,王世贞、李攀龙创立“七子社”谢榛因是一介平民而被排斥。渭对于达官贵人压迫平民非常义愤,誓不与王、李等为伍。后二十年,公安袁宏道漫游越中,得到渭诗文残稿,给祭酒陶望龄看,都大加赞赏,刻印成集,流传于世。
屠隆,字长卿,鄞县人。才智异于常人,曾向同乡沈明臣学诗,下笔数千言。族人屠大山、同乡张时彻正是贵官,隆受到他们的夸赞,名扬远近。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授颍上知县,后调青浦知县。他时常招名士饮酒赋诗。曾游览九峰、三泖等地,以“仙令”自称,然从不耽误官府公事,士民都爱戴他。后升礼部主事。
西宁侯宋世恩把屠隆视为自己的兄长,二人交往甚好。刑部主事俞显卿,为人险恶,曾受到隆的斥责,怀恨在心,诬蔑隆与世恩放纵淫荡,而且牵连到礼部尚书陈经邦。隆等上疏申辩,并列举俞显卿挟仇诬陷的罪状。有关衙门把隆及显卿都罢官,世恩停止俸禄半年。隆归家乡时,路过青浦县,父老为他买田千亩,请他徙家青浦。隆不肯,在此地留饮三日而去。
隆归家后,更加纵情于诗酒之中,好宾客,以卖文为生。他做诗文漫不经心,一写就是数篇。曾命两人随意出二题,每题百韵,隆在顷刻之间,两题诗就写出来了。与人下棋,边下棋边口诵诗文,命人记录下来,记录的人还抄写不及。
“练川三老”即唐时升、娄坚、程嘉燧。
唐时升,字叔达,嘉定人。父亲唐钦训,与归有光友善,故时升得以早拜友光为师。时升不到三十岁就抛弃科举,一心一意致力于古学。王世贞在南京做官时,把时升请到他的邸舍,与他讨论学术。时升因为是归有光的门徒,所以自己也不再称是王世贞的弟子。王锡爵执政,其子王衡邀时升入京都。这时正是塞上用兵之际,时升推断敌情的虚实,明朝将帅之胜负,无一差错。时升家贫,但好施舍,自己挑水种菜,十分自在。做诗下笔即成,不加修改。他继承了归有光文章的风格。与同乡娄坚、程嘉燧并称“练川三老”卒于崇祯九年(1636),享年八十六岁。
娄坚,字子柔,嘉定人。年幼好学,他的师友都是归有光的门生,他承继其老师的学问,既对儒家经典有精深研究,又注意自己德行修养,家乡人推为大师。曾在京师国子监读书,是贡生,学成归家,不肯做官。工于书法,其诗清新。四明谢三宾为嘉定知县,将唐时升、娄坚、程嘉燧以及李流芳四人的诗合刻成书,题为嘉定四先生集。
李流芳,字长蘅,万历三十四年(1606)乡试中举。工于诗,善书法。天启初入京参加会试,抵北京近郊,闻农民军起义,赋诗而返,从此再不愿进取功名。
程嘉燧,字孟阳,本休宁人,侨居嘉定。工于诗,善于画。与通州顾养濂相好。友人劝他去拜访养濂,于是他渡江,寓后于古寺内,与好酒之人欢饮三天三夜,赋咏古诗五章,未见到养濂而归。崇祯年间,常熟钱谦益为侍郎,罢官归家,自建“耦耕堂”邀嘉燧去那里读书。嘉燧在那里住了十年,回到休宁,不久去世,终年七十九岁。谦益很欣赏嘉燧的诗作,称他为“松圆诗老”
王穉登,字伯谷,长洲人。四岁就能对句,六岁会写碑文大字,十岁能做诗,长大更是声名大振。嘉靖末年游于京师,客居于大学士袁炜家中,炜命诸有才华的人以紫牡丹为题赋诗,都不满意。穉登写了一首,寓意新颖,词句动人。炜对那些才子说:“诸位都是专写文章者,有人能写出像王秀才诗中一句吗?”准备将穉登举荐于朝廷,可惜没有做到。隆庆初年,穉登再游京师,正是徐阶当政,与袁炜不和。有人劝穉登不要说自己是袁炜家的客人,穉登不听从,刻印燕市、客越二集详细纪述其事。
吴中自文征明以后,文章风格变化不定,穉登曾学过征明的诗,承袭征明诗文风格,主持词坛三十余年。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平民、山人以诗闻名者十数人,俞允文、王叔承、沈明臣之诗尤其为世人所称赞,然名声赫赫者,要以穉登为最。申时行以元老居于故里,特别推崇穉登,而王世贞却不推崇他。然在世贞死后,其次子士肃因犯过失而下狱,穉登全力援救,人们尊重穉登讲义气的风度。万历年间诏修国史,大学士赵志皋等举荐穉登及同乡魏学礼、江都陆弼、黄冈王一鸣参与其事。朝廷下诏征用,但未来得及上任,国史局就撤销了。穉登年七十而逝。
焦竑,字弱侯,江宁人。为生员时就颇有名气。先是从督学御史耿定向为师,后又向罗汝芳求教。嘉靖四十三年(1564)乡试中举,但后来会试落第。定向遴选十四郡名士入崇正书院读书, 竑为第一人。定向告老还乡,竑追随于他。万历十七年(1589)始以殿试第一名授翰林修撰,他进一步研究本朝的典章制度。二十二年,大学士陈于陛建议纂修国史,欲令 竑专领其事,竑谢绝了,他先已撰有经籍志,其他书尚未纂修,国史馆就撤销了。翰林们教宫内小太监读书,大家都认为只是徒具形式, 竑一人认为:“这班人将来在皇帝左右,怎能忽视。”便将古代宦官之善恶事常讲给太监们听。
皇长子出宫至其分封地, 竑随去为讲官。按惯例,讲官讲课皇长子不提问,而竑在讲完后对皇长子说:“博学多问,都要做到,我讲课或有不清楚不周到的地方,请殿下赐问。”皇长子说好,但提不出疑问。有天 竑又进言:“殿下不提问,是怕说错了吗?解答的人也会有错误,提问的人又怎能无错误呢?古人不耻下问,愿殿下效法。”皇长子又说好,可还是提不出疑问。 竑与同僚商议,先进行启发以开其端。在讲舜典时,竑问道:“‘稽于众,舍己从人’此句怎样理解?”皇长子回答:“稽是考的意思,考察和集中众人的意见,然后舍己之短,取人之长。”又有一次, 竑举出“上帝降衷,若有恒性”一句,请皇长子解答。皇长子说:“这话没别的意思,是说天命叫作性。”皇长子这时才十三岁,答问流利, 竑也竭诚启发他。有次在讲课时,群鸟飞鸣,皇长子抬头去看,竑立即停讲,恭恭敬敬站着等待,皇太子也肃然听讲。竑曾把古代皇太子可以效法或借鉴的事例编成养正图说准备进呈。同僚郭正域辈忌恨 竑没与他商议,说他是沽名钓誉,竑也就不进呈此书了。竑名声日重,禀性又直爽,当时政事有不妥的,他马上加以评论,所以政府也讨厌他,张位尤其如此。万历二十五年(1597)主考顺天乡试,举人曹蕃等九人的文章中多有耸人听闻的怪论, 竑因此被弹劾,贬为福宁州同知。一年后,在考核地方官员时,竑又被削夺官阶,从此不再出仕。
竑博览群书,自经史直到小说、杂说,无不贯通。古文写得好、典雅,是位卓越的名家。其文集名为澹园,是他自己题写的。讲学以罗汝芳的学术思想为主旨,与耿定向兄弟及李贽都友善,当时人说他是禅学。万历四十八年(1620)去世,终年八十岁。熹宗时,因他是先朝讲官,恢复其官职,又赠谕德,赐祭,荫其子。福王时,追谥文端。
黄辉,字平倩,一字昭素,南充人。焦。。同年进士。年幼即聪敏异常,对刑律非常熟悉,受到湖广御史的重视。长大后,博览群书。十五岁乡试中举,名列第一,后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当时,私塾课本的文章都用旧有的“翰林体”李攀龙、王世贞的学风盛行后才有所改进。而黄辉刻意学习古文,以韩愈、欧阳修的文体为范本,使翰林院的文风又有所改变。在翰林院与他同事的人中,诗文要推陶望龄,书画则推董其昌,而辉的诗及书法均有名。焦。。在诗词界也颇有声名,但他自认为不如黄辉。
黄辉由编修升为右中允,任皇长子的讲官。当时,皇帝宠爱郑贵妃,疏远皇后和皇长子。皇长子的生母王恭妃几乎死去。辉从宫中传达皇帝命令的小宦官那里得知这些情况,对同乡给事中王德完说“:这是国家大事,早晚会发生变故,若将此事写入史册,说朝中无贤能,你我将被后代耻笑。”德完为之激奋,委托辉为他起草奏章呈进。德完因此受到皇帝的惩罚,廷杖几乎使他丧命,打入狱中。辉不顾危险和困难,为德完送饭,进行援救。有人为他担心,劝他不要管,辉说:“是我使德完遭祸,岂可坐视不管?”辉爱好佛学,交游广,人们对他有所评论。这时已为皇庶子掌管经局,请假归家。其后,起任原官,又提升为少詹士兼侍读学士,在任上去世。
陈仁锡,字明卿,长洲人。父陈允坚,为进士,历任诸暨、崇德两县知县。万历二十五年(1597),仁锡十九岁,乡试中举。闻知武进县钱一本对易有研究,便去拜他为师,领会到易的中心思想。因多次考进士落第,更加潜心于研究经史,著述颇多。
天启二年(1622),以殿试第三名授翰林偏修。第二年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期满,被起任原职,不久任经筵讲官,并起草皇帝的文书。魏忠贤假报边功,要仁锡起草圣旨,封他公爵,仁锡不肯。魏忠贤的党羽强迫他,他坚决不从,并称:“有的是起草人,何必一定要我!”魏忠贤对他十分恼怒。过了几天,仁锡的同乡孙文豸,因唱步天歌被捕入狱,牵连到仁锡和同科进士文震孟,将有不测之祸。幸有人暗中营救,以削官为民了事。
崇祯元年(1628),召仁锡回朝,官复原职。不久进升为右中允,负责国子司业事,再任经筵讲官。参预修纂神宗、光宗两朝实录,书成后进升为右谕德。他请假归家。过了三年起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刚受命就病逝。福王时赠詹士,谥文庄。
仁锡讲求经邦济世,立志为国效力。其性好学,善著书立说,当时翰林院中,他的学问最渊博,几乎无人与他相比。
董其昌,字玄宰,松江府华亭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改庶吉士。曾任编修及皇长子讲习官,任湖广副使时,为势豪所忌,辞职归家。后来又起任为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等,均辞不就任。光宗即位后召为太常少卿,熹宗天启二年(1622)升为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为修纂神宗实录,其昌奉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的章疏及遗事,录成三百本。又将宫中未曾处理的奏疏中有关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的材料,另编辑成四十卷。书成进呈皇帝,受到嘉奖。三年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管理詹事府政务,不久又转任左侍郎。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当时宦官横行,其昌只在任一年便呈请辞官。崇祯四年(1631)起任原官职,三年后又多次上疏,请求辞官返乡,为皇帝允准,并加太子太保衔。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赠太子太傅。福王谥文敏。
其昌才智超人,年少就颇负盛名。华亭自沈度、沈粲之后,又有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其子是龙,均以书法闻名。后来其昌的书法超过以前各家。其昌开始习宋米芾体,后自成一家,名闻遐迩。其昌的画集宋元画家之长,自成一派,潇洒生动。来请他写字做画的人,每日不断,争相求购,视如至宝。有人把他比作米芾和赵孟兆页。同时代的书法大师还有监邑邢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国,称为邢、张、米、董四大家。又称南董北米。然其他三人远不及董其昌。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湖广公安人。都以才华闻名,世人称为“三袁”
宗道,字伯修。万历十四年(1586)会试第一,授庶吉士,进为编修,后官至右庶子而逝。泰昌时(1620),追录光宗讲官,赠礼部右侍郎。
宏道,字中郎,十六岁还是生员时就创立“城南诗社”他是诗社之长。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归家闭门读书,其诗文强调抒写自己的灵感。被选授吴县知县,断案敏捷果敢,故公堂少事。与士大夫谈论诗文,以风雅自命。随后辞官而去。后起任顺天教授,历任国子监助教、礼部主事,因病辞归。许久以后,又起任原官。不久,升为吏部验封主事,又改为文选。在调任考功员外郎期间,立“岁终考察群吏法”他说“:外官三年一察,京官六年一察,武官五年一察,无一例外。”朝廷采纳这项建议。升稽勋郎中,后因病辞归,数月后去世。
中道,字小修。十余岁做黄山赋、雪赋,共五千余言。长大后更加豪放,随两兄至京师求官。交结四方名士,足迹遍半个天下。万历三十一年(1603)始中乡举,又过十四年才成进士。由徽州教授,历任国子博士、南京礼部主事。天启四年(1624)进南京吏部郎中。逝于任上。
以前,王世贞、李攀龙之学盛行,袁氏兄弟则不以为然。宗道在翰林院与同僚黄辉极力排斥王、李的文学思潮。他喜好唐朝白居易、宋朝苏轼,故命其书斋名为“白苏”宏道诗文更加清新,学者多舍弃王、李风格而学袁氏兄弟,称为“公安体”
王惟俭,字损仲,祥符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潍县知县,后升为兵部职方主事。三十年春,辽东总兵官马林因得罪了朝廷派去的税使高淮而被逮捕,兵部尚书田乐营救,皇帝大怒,田乐被流放,惟俭也被牵连削职归家。他在家中住了二十年,直到光宗即位后才起任光禄寺丞,后迁升大理寺少卿。
天启三年(1623)八月,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正逢徐鸿儒起义,民多逃亡,辽东百姓来山东避难的人也无处安身。惟俭尽力将他们安置。五年三月,升南京兵部右侍郎,但未去上任。入朝任工部右侍郎,为宦官魏忠贤的同党御史田景新弹劾,又落职归家闲住。
惟俭天资聪敏,又好学。第一次被罢官后,努力研究经史百家。他认为宋史繁杂,便亲自删定,另成一书。他爱好书画古玩,万历、天启年间,世人认为他是“博学君子”与董其昌齐名。
曹学牷,字能始,侯官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他二十岁就中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闲居七年,致力于学习。后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右参政、四川按察使。蜀王府失火,估算修建费七十万金,要求拨款,学牷根据宗藩条例拒绝。天启二年(1622)任广西右参议。
当初,万历四十三年(1615)发生“梃击案”刘廷元等主张将凶手作为疯癫奸徒之罪处置。学牷著野史纪略一书,记述事件的本末。天启六年(1626)秋,学牷调任陕西副使,尚未起程,刘廷元依附于宦官魏忠贤而受到宠幸,弹劾学俭私撰野史,淆乱国法。将学牷削职为民,烧毁野史纪略的雕板。巡按御史王政新,因曾荐举过学牷,也被勒令闲住。广西大吏估计学牷将来必有大祸,把他留在广西,后来知魏忠贤无意杀学牷,才放他回家。崇祯初年,起任广西副使,学牷力辞不肯受任。
学牷居家二十年,著书于所居之石仓园,其石仓十二代诗选盛行于世。他收集经、史、子、集,按类分辑,进行了十余年,尚未完成,北京、南京相继陷落。唐王在福建即位,起任学牷为太常寺卿。不久,转为礼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进升尚书,加太子太保。南明亡,学牷避入山中,自缢而死,年七十四岁。
学牷诗文甚多,总名为石仓集。万历年间,福建文风颇盛,实为学牷提倡的结果。
王志坚,字弱生,昆山人。父亲王临亨是进士,曾任杭州知府。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后历任员外郎、郎中。闲暇时邀同舍郎官结成读史社,自己撰有读史商语。调任贵州提学佥事,不愿去,请求归家侍奉双亲。天启二年(1622)起任督察浙江驿传。崇祯四年(1624)以佥事职督察湖广学政,礼部推举志坚的学政为第一等。六年逝世。
志坚年少时与李流芳同学,其诗文效法唐、宋名家。初为官时,住在吴门的古南园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先经后史,然后子、集。读经则先笺疏后议论。读史,先考证其依据,而后再加论述。读子则认为唐、宋以后无子书可读,应当取论说家中有益于理解经史者补入。读集则选定秦汉以后的古文为五编,考核唐、宋碑文、墓志铭,再援引历史传注,摘取各家学说,考察其事实之异同及文章之纯杂。对于佛教经典也深有研究。其诗作甚多,而自选者只七十余首。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自幼好学,所读之书必亲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立即烧掉,然后又抄,直到六七遍才止,右手握笔的指掌起了茧。冬季手冻裂,每天要用温水烫数次。所以后来把他的书斋题名为“七录”与同乡张采同学,二人齐名,号称“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1628)作为选贡生入京,同时人张采,字受先,也考中进士,两人闻名于京都。其后,采至临川为官,溥归家乡,聚集郡中名士共同复兴古学,组织文社,名为“复社”四年,溥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因父母去世,请假归葬服孝。在此期间,他努力读书,寒暑从不间断,四方慕名者争至其门,都称“复社”溥也尽全力接纳,交游日广,声名闻于朝廷。他评论了谁,谁就感到荣耀。于是来依附于他的人,都自夸说:“我是继承了东林。”从而为执政大官憎恶。
同乡陆文声,捐钱买得了监生,请求入“复社”未被接受。张采又曾为某事打了他。于是文声到朝廷去报告说“:风俗之坏,皆由于那般读书人,以溥、采为首,创立复社,扰乱天下。”温体仁正掌握国家大权,令官府对他们治罪。这桩公案拖延了很久,提学御史倪元珙、兵备参议冯元。。、太仓知州周仲连,都说“复社”无罪,这三人因此遭到贬斥,皇帝严令追究。福建人周之夔曾为苏州推官,因犯过失而被罢官。他怀疑是张溥害了他,深恨于心。听说陆文声攻击张溥,也去向朝廷指控溥等把持官吏的审核,他之被罢职就是溥等所为,还指控“复社”恣意横行等不法之事。巡抚张国维等因指出周之夔被罢官与溥毫不相干,也受到皇帝的谴责。
直到崇祯十四年(1641),这时溥已去世,而“复社”一案尚未了结。刑部侍郎蔡奕琛与薛国观结为朋党,被捕下狱。他不知道张溥已经故世,还攻击溥,说他遥控朝政,自己被捕下狱就是溥干的。又说张采结党乱政。朝廷下诏,责令溥、采报告事情原尾。采上书说“:复社与臣无关,然臣平生与溥相互鼓励上进,同生死,共荣辱,我们的友谊就是如此。溥每天日夜注解经书,评论文章,决心报答朝廷的恩德。他不曾一日为官,怀着一颗忠心而死。至今未有诏令为他洗雪冤屈,实是令人哀悼。”当时,温体仁已经罢官,继任者张至发、薛国观皆不喜欢东林党人,故有关衙门也不敢陈奏张溥与“复社”的事。至发、国观也相继罢官,周延儒执政。延儒是溥的进士主考官,形势对溥有利,故张采的奏疏呈上后,溥与复社的事才得以解决。
第二年,御史刘熙祚、给事中姜。。都上书说溥的道德修养好,学识渊博,其纂述的经史对孔孟之学颇有贡献,值得一看。崇祯皇帝在听讲经史时,问及张溥、张采二人,延儒回答说:“读书的好秀才。”皇帝说“:溥已死了,采不过一小臣,谏官为何举荐?”延儒说:“二人好读书,能写文章,那些谏官为举人时就读了他俩的文章,因见朝廷始终未任用他们,为之惋惜。”皇帝说“:这话也未免偏颇。”延儒说“:诚如圣上所谕,对溥与黄道周评价是有些偏颇,但因他们会读书,所以很多人为之惋惜。”帝点头称是,下诏征求溥的遗著,道周也复了官。地方官府先后进呈溥的遗著三千余卷,皇帝全都阅读了。
溥写诗撰文都很敏捷,四方之人来求他的诗文,从不起草,当即挥毫成篇,故当时名气很高。终年仅四十岁。
相继罢,而周延儒当国,溥座主也,其获再相,溥有力焉,故采疏上,事即得解。
明年,御史刘熙祚、给事中姜埰交章言溥砥行博闻,所纂述经史,有功圣学,宜取备乙夜观。帝御经筵,问及二人,延儒对曰:“读书好秀才。”帝曰:“溥已卒,采小臣,言官何为荐之?”延儒曰:“二人好读书,能文章,言官为举子时读其文,又以其用未竟,故惜之耳。”帝曰:“亦未免偏。”延儒言:“诚如圣谕,溥与黄道周皆偏,因善读书,以故惜之者众。”帝颔之,遂有诏征溥遗书,而道周亦复官。有司先后录上三千余卷,帝悉留览。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卒时,年止四十。
采,字受先,与溥善。溥性宽,泛交博爱。采特严毅,喜甄别可否,人有过,尝面叱之。知临川,摧强扶弱,声大起。移疾归,士民泣送载道。知州刘士斗、钱肃乐严重之,以奸蠹询采,片纸报,咸置之法。福王时,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乞假去。南都失守,奸人素衔采者,群击之死,复用大锥乱刺之。已而苏,避之邻邑,又三年卒。
<b>部分译文</b>
李维桢,字本宁,京山人。父李裕曾任福建布政使。维桢于隆庆二年(1568)进士及第,由庶吉士授编修。万历时,参与修纂穆宗实录,书成后进为修撰。出任陕西右参议,升提学副使。维桢在京外做官三十年。
天启初年,以布政使之职居家赋闲,这时已年过七十。朝廷决议起用年老旧臣,因召维桢为南京太仆寺卿,随即改为太常寺卿,维桢闻知谏官对他有些议论,故辞谢不去就职。此时正要修神宗实录,给事中薛大中特上疏举荐他,但未任用。天启四年(1624)四月,太常寺卿董其昌又举荐他,这才召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刚三个月又晋升为南京礼部尚书。维桢原是起用参与修实录的,史馆中的人怕他摆老资格压制他们,故再升官职。维桢考虑自己年衰,于五年(1625)正月极力奏请辞官归家。六年,在家中去世,终年八十岁。崇祯时,赠太子太保。
维桢二十岁起就做官,博闻强记,与同馆的许国齐名。馆中人流传说“:记不得,问老许;做不得,问小李。”维桢为人,乐观豁达,交结各样人物。其文章弘大有才气,海内外来求他文章的人无日不有。他尽量满足别人的要求。其文章铭刻于碑石上,或雕板付印,传至各地。其门人招富商大贾,受取其金钱,代为请求,维桢也孜孜不倦地为他们撰写,名声日高,传四十年不衰。然而多是应酬文章,格调不高。
郝敬,字仲舆,与李维桢同乡,也是京山人。父郝承健,曾做过肃宁知县。敬年幼就有神童之称,为人放纵不羁,曾因杀人而坐过牢狱。李维桢与他父亲是挚友,救他出狱,聘于家中教馆。从这时起,他才专心专意地读书。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历任缙云、永嘉两县知县,均有政绩,为人们称赞。朝廷征他为礼科给事中,他却请假回家去侍奉双亲,许久以后才起任为户科给事中。
山东税监陈增,贪横无忌,为益都知县吴宗尧弹劾。但皇帝并未惩戒陈增。郝敬上书说:“开矿不停止,则陛下明令的圣旨不过是愚弄臣民的一纸空文。请先停止开矿,然后以宗尧所奏,令抚按勘察核实,惩处陈增不法之罪。”皇帝未采纳他的意见。不久,山东巡抚尹应元也上书严厉弹劾陈增的罪行。皇帝大怒,斥责应元,将宗尧削官为民。郝敬再次上书说“:陛下对陈增一事的处理,甚失人心。”皇帝又怒,取消郝敬一年的俸禄。朝廷遣宦官高肕到京口征税,遣暨禄到仪真征税,郝敬又极力谏止。过去宗尧弹劾陈增,陈增怀恨于心,诬告宗尧有贪污行为,株连到青州一府官吏,还涉及商民吴时奉等,请求没收他们的财产,神宗立即批准。郝敬又竭力斥责陈增,要求尽快取消陈增的请求。这意见还是未被采纳。后郝敬因事而贬为江阴知县。郝敬认为,贪污之风不制止,群众的舆论是不会放过的。他见朝廷不能听取意见,便上书弹劾自己,辞官归家,闭门著书立说。崇祯十二年(1639)逝世。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就仿扬雄解嘲做释毁,长大后拜同乡季本为师。诸在学为生员时就已负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聘为幕府,与歙县余寅、鄞县沈明臣同管书记。宗宪得到一只白鹿,准备献给朝廷,令徐渭起草奏表,与其他幕僚起草的奏表一并寄给与他相好的学士,请他从中择其优者上报朝廷。学士以渭所拟的表文进呈,世宗大喜,特别宠爱宗宪,宗宪也更加器重徐渭。总督府戒备森严,将吏们低头出入,而渭却头顶角巾,身穿布衣,一付平民打扮,与总督府中的人长揖交谈。幕府有急事,夜深敞开督府大门等他来商议。如果渭喝醉了未来,宗宪派人去好好照顾。
徐渭熟悉兵法,好用奇计。宗宪擒获海寇徐海和王直,都是渭参与谋划的。渭借宗宪之势,颇为骄横。后宗宪下狱,渭惧祸,得疯狂病,用大锥刺耳,深至数寸。又用椎击碎肾囊,都没死。随后杀其后妻,官府依法将其打入死牢,同乡张元忭极力救他出狱。他游历金陵,到达宣、辽,考察了诸边寨要地。与李成梁诸子十分友好。入京师,在元忭家做客,元忭要他讲述礼法,渭不遵从,含怒而去。后来元忭去世,渭身着白衣去祭吊,抚棺恸哭,却不说他是谁。
渭天资超人,诗文高出同辈。善写草书,工于绘画花草竹石,曾自称“:我是书法第一,其次是诗,再次是文章,最后才是画。”嘉靖时期,王世贞、李攀龙创立“七子社”谢榛因是一介平民而被排斥。渭对于达官贵人压迫平民非常义愤,誓不与王、李等为伍。后二十年,公安袁宏道漫游越中,得到渭诗文残稿,给祭酒陶望龄看,都大加赞赏,刻印成集,流传于世。
屠隆,字长卿,鄞县人。才智异于常人,曾向同乡沈明臣学诗,下笔数千言。族人屠大山、同乡张时彻正是贵官,隆受到他们的夸赞,名扬远近。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授颍上知县,后调青浦知县。他时常招名士饮酒赋诗。曾游览九峰、三泖等地,以“仙令”自称,然从不耽误官府公事,士民都爱戴他。后升礼部主事。
西宁侯宋世恩把屠隆视为自己的兄长,二人交往甚好。刑部主事俞显卿,为人险恶,曾受到隆的斥责,怀恨在心,诬蔑隆与世恩放纵淫荡,而且牵连到礼部尚书陈经邦。隆等上疏申辩,并列举俞显卿挟仇诬陷的罪状。有关衙门把隆及显卿都罢官,世恩停止俸禄半年。隆归家乡时,路过青浦县,父老为他买田千亩,请他徙家青浦。隆不肯,在此地留饮三日而去。
隆归家后,更加纵情于诗酒之中,好宾客,以卖文为生。他做诗文漫不经心,一写就是数篇。曾命两人随意出二题,每题百韵,隆在顷刻之间,两题诗就写出来了。与人下棋,边下棋边口诵诗文,命人记录下来,记录的人还抄写不及。
“练川三老”即唐时升、娄坚、程嘉燧。
唐时升,字叔达,嘉定人。父亲唐钦训,与归有光友善,故时升得以早拜友光为师。时升不到三十岁就抛弃科举,一心一意致力于古学。王世贞在南京做官时,把时升请到他的邸舍,与他讨论学术。时升因为是归有光的门徒,所以自己也不再称是王世贞的弟子。王锡爵执政,其子王衡邀时升入京都。这时正是塞上用兵之际,时升推断敌情的虚实,明朝将帅之胜负,无一差错。时升家贫,但好施舍,自己挑水种菜,十分自在。做诗下笔即成,不加修改。他继承了归有光文章的风格。与同乡娄坚、程嘉燧并称“练川三老”卒于崇祯九年(1636),享年八十六岁。
娄坚,字子柔,嘉定人。年幼好学,他的师友都是归有光的门生,他承继其老师的学问,既对儒家经典有精深研究,又注意自己德行修养,家乡人推为大师。曾在京师国子监读书,是贡生,学成归家,不肯做官。工于书法,其诗清新。四明谢三宾为嘉定知县,将唐时升、娄坚、程嘉燧以及李流芳四人的诗合刻成书,题为嘉定四先生集。
李流芳,字长蘅,万历三十四年(1606)乡试中举。工于诗,善书法。天启初入京参加会试,抵北京近郊,闻农民军起义,赋诗而返,从此再不愿进取功名。
程嘉燧,字孟阳,本休宁人,侨居嘉定。工于诗,善于画。与通州顾养濂相好。友人劝他去拜访养濂,于是他渡江,寓后于古寺内,与好酒之人欢饮三天三夜,赋咏古诗五章,未见到养濂而归。崇祯年间,常熟钱谦益为侍郎,罢官归家,自建“耦耕堂”邀嘉燧去那里读书。嘉燧在那里住了十年,回到休宁,不久去世,终年七十九岁。谦益很欣赏嘉燧的诗作,称他为“松圆诗老”
王穉登,字伯谷,长洲人。四岁就能对句,六岁会写碑文大字,十岁能做诗,长大更是声名大振。嘉靖末年游于京师,客居于大学士袁炜家中,炜命诸有才华的人以紫牡丹为题赋诗,都不满意。穉登写了一首,寓意新颖,词句动人。炜对那些才子说:“诸位都是专写文章者,有人能写出像王秀才诗中一句吗?”准备将穉登举荐于朝廷,可惜没有做到。隆庆初年,穉登再游京师,正是徐阶当政,与袁炜不和。有人劝穉登不要说自己是袁炜家的客人,穉登不听从,刻印燕市、客越二集详细纪述其事。
吴中自文征明以后,文章风格变化不定,穉登曾学过征明的诗,承袭征明诗文风格,主持词坛三十余年。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平民、山人以诗闻名者十数人,俞允文、王叔承、沈明臣之诗尤其为世人所称赞,然名声赫赫者,要以穉登为最。申时行以元老居于故里,特别推崇穉登,而王世贞却不推崇他。然在世贞死后,其次子士肃因犯过失而下狱,穉登全力援救,人们尊重穉登讲义气的风度。万历年间诏修国史,大学士赵志皋等举荐穉登及同乡魏学礼、江都陆弼、黄冈王一鸣参与其事。朝廷下诏征用,但未来得及上任,国史局就撤销了。穉登年七十而逝。
焦竑,字弱侯,江宁人。为生员时就颇有名气。先是从督学御史耿定向为师,后又向罗汝芳求教。嘉靖四十三年(1564)乡试中举,但后来会试落第。定向遴选十四郡名士入崇正书院读书, 竑为第一人。定向告老还乡,竑追随于他。万历十七年(1589)始以殿试第一名授翰林修撰,他进一步研究本朝的典章制度。二十二年,大学士陈于陛建议纂修国史,欲令 竑专领其事,竑谢绝了,他先已撰有经籍志,其他书尚未纂修,国史馆就撤销了。翰林们教宫内小太监读书,大家都认为只是徒具形式, 竑一人认为:“这班人将来在皇帝左右,怎能忽视。”便将古代宦官之善恶事常讲给太监们听。
皇长子出宫至其分封地, 竑随去为讲官。按惯例,讲官讲课皇长子不提问,而竑在讲完后对皇长子说:“博学多问,都要做到,我讲课或有不清楚不周到的地方,请殿下赐问。”皇长子说好,但提不出疑问。有天 竑又进言:“殿下不提问,是怕说错了吗?解答的人也会有错误,提问的人又怎能无错误呢?古人不耻下问,愿殿下效法。”皇长子又说好,可还是提不出疑问。 竑与同僚商议,先进行启发以开其端。在讲舜典时,竑问道:“‘稽于众,舍己从人’此句怎样理解?”皇长子回答:“稽是考的意思,考察和集中众人的意见,然后舍己之短,取人之长。”又有一次, 竑举出“上帝降衷,若有恒性”一句,请皇长子解答。皇长子说:“这话没别的意思,是说天命叫作性。”皇长子这时才十三岁,答问流利, 竑也竭诚启发他。有次在讲课时,群鸟飞鸣,皇长子抬头去看,竑立即停讲,恭恭敬敬站着等待,皇太子也肃然听讲。竑曾把古代皇太子可以效法或借鉴的事例编成养正图说准备进呈。同僚郭正域辈忌恨 竑没与他商议,说他是沽名钓誉,竑也就不进呈此书了。竑名声日重,禀性又直爽,当时政事有不妥的,他马上加以评论,所以政府也讨厌他,张位尤其如此。万历二十五年(1597)主考顺天乡试,举人曹蕃等九人的文章中多有耸人听闻的怪论, 竑因此被弹劾,贬为福宁州同知。一年后,在考核地方官员时,竑又被削夺官阶,从此不再出仕。
竑博览群书,自经史直到小说、杂说,无不贯通。古文写得好、典雅,是位卓越的名家。其文集名为澹园,是他自己题写的。讲学以罗汝芳的学术思想为主旨,与耿定向兄弟及李贽都友善,当时人说他是禅学。万历四十八年(1620)去世,终年八十岁。熹宗时,因他是先朝讲官,恢复其官职,又赠谕德,赐祭,荫其子。福王时,追谥文端。
黄辉,字平倩,一字昭素,南充人。焦。。同年进士。年幼即聪敏异常,对刑律非常熟悉,受到湖广御史的重视。长大后,博览群书。十五岁乡试中举,名列第一,后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当时,私塾课本的文章都用旧有的“翰林体”李攀龙、王世贞的学风盛行后才有所改进。而黄辉刻意学习古文,以韩愈、欧阳修的文体为范本,使翰林院的文风又有所改变。在翰林院与他同事的人中,诗文要推陶望龄,书画则推董其昌,而辉的诗及书法均有名。焦。。在诗词界也颇有声名,但他自认为不如黄辉。
黄辉由编修升为右中允,任皇长子的讲官。当时,皇帝宠爱郑贵妃,疏远皇后和皇长子。皇长子的生母王恭妃几乎死去。辉从宫中传达皇帝命令的小宦官那里得知这些情况,对同乡给事中王德完说“:这是国家大事,早晚会发生变故,若将此事写入史册,说朝中无贤能,你我将被后代耻笑。”德完为之激奋,委托辉为他起草奏章呈进。德完因此受到皇帝的惩罚,廷杖几乎使他丧命,打入狱中。辉不顾危险和困难,为德完送饭,进行援救。有人为他担心,劝他不要管,辉说:“是我使德完遭祸,岂可坐视不管?”辉爱好佛学,交游广,人们对他有所评论。这时已为皇庶子掌管经局,请假归家。其后,起任原官,又提升为少詹士兼侍读学士,在任上去世。
陈仁锡,字明卿,长洲人。父陈允坚,为进士,历任诸暨、崇德两县知县。万历二十五年(1597),仁锡十九岁,乡试中举。闻知武进县钱一本对易有研究,便去拜他为师,领会到易的中心思想。因多次考进士落第,更加潜心于研究经史,著述颇多。
天启二年(1622),以殿试第三名授翰林偏修。第二年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期满,被起任原职,不久任经筵讲官,并起草皇帝的文书。魏忠贤假报边功,要仁锡起草圣旨,封他公爵,仁锡不肯。魏忠贤的党羽强迫他,他坚决不从,并称:“有的是起草人,何必一定要我!”魏忠贤对他十分恼怒。过了几天,仁锡的同乡孙文豸,因唱步天歌被捕入狱,牵连到仁锡和同科进士文震孟,将有不测之祸。幸有人暗中营救,以削官为民了事。
崇祯元年(1628),召仁锡回朝,官复原职。不久进升为右中允,负责国子司业事,再任经筵讲官。参预修纂神宗、光宗两朝实录,书成后进升为右谕德。他请假归家。过了三年起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刚受命就病逝。福王时赠詹士,谥文庄。
仁锡讲求经邦济世,立志为国效力。其性好学,善著书立说,当时翰林院中,他的学问最渊博,几乎无人与他相比。
董其昌,字玄宰,松江府华亭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改庶吉士。曾任编修及皇长子讲习官,任湖广副使时,为势豪所忌,辞职归家。后来又起任为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等,均辞不就任。光宗即位后召为太常少卿,熹宗天启二年(1622)升为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为修纂神宗实录,其昌奉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的章疏及遗事,录成三百本。又将宫中未曾处理的奏疏中有关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的材料,另编辑成四十卷。书成进呈皇帝,受到嘉奖。三年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管理詹事府政务,不久又转任左侍郎。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当时宦官横行,其昌只在任一年便呈请辞官。崇祯四年(1631)起任原官职,三年后又多次上疏,请求辞官返乡,为皇帝允准,并加太子太保衔。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赠太子太傅。福王谥文敏。
其昌才智超人,年少就颇负盛名。华亭自沈度、沈粲之后,又有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其子是龙,均以书法闻名。后来其昌的书法超过以前各家。其昌开始习宋米芾体,后自成一家,名闻遐迩。其昌的画集宋元画家之长,自成一派,潇洒生动。来请他写字做画的人,每日不断,争相求购,视如至宝。有人把他比作米芾和赵孟兆页。同时代的书法大师还有监邑邢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国,称为邢、张、米、董四大家。又称南董北米。然其他三人远不及董其昌。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湖广公安人。都以才华闻名,世人称为“三袁”
宗道,字伯修。万历十四年(1586)会试第一,授庶吉士,进为编修,后官至右庶子而逝。泰昌时(1620),追录光宗讲官,赠礼部右侍郎。
宏道,字中郎,十六岁还是生员时就创立“城南诗社”他是诗社之长。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归家闭门读书,其诗文强调抒写自己的灵感。被选授吴县知县,断案敏捷果敢,故公堂少事。与士大夫谈论诗文,以风雅自命。随后辞官而去。后起任顺天教授,历任国子监助教、礼部主事,因病辞归。许久以后,又起任原官。不久,升为吏部验封主事,又改为文选。在调任考功员外郎期间,立“岁终考察群吏法”他说“:外官三年一察,京官六年一察,武官五年一察,无一例外。”朝廷采纳这项建议。升稽勋郎中,后因病辞归,数月后去世。
中道,字小修。十余岁做黄山赋、雪赋,共五千余言。长大后更加豪放,随两兄至京师求官。交结四方名士,足迹遍半个天下。万历三十一年(1603)始中乡举,又过十四年才成进士。由徽州教授,历任国子博士、南京礼部主事。天启四年(1624)进南京吏部郎中。逝于任上。
以前,王世贞、李攀龙之学盛行,袁氏兄弟则不以为然。宗道在翰林院与同僚黄辉极力排斥王、李的文学思潮。他喜好唐朝白居易、宋朝苏轼,故命其书斋名为“白苏”宏道诗文更加清新,学者多舍弃王、李风格而学袁氏兄弟,称为“公安体”
王惟俭,字损仲,祥符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潍县知县,后升为兵部职方主事。三十年春,辽东总兵官马林因得罪了朝廷派去的税使高淮而被逮捕,兵部尚书田乐营救,皇帝大怒,田乐被流放,惟俭也被牵连削职归家。他在家中住了二十年,直到光宗即位后才起任光禄寺丞,后迁升大理寺少卿。
天启三年(1623)八月,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正逢徐鸿儒起义,民多逃亡,辽东百姓来山东避难的人也无处安身。惟俭尽力将他们安置。五年三月,升南京兵部右侍郎,但未去上任。入朝任工部右侍郎,为宦官魏忠贤的同党御史田景新弹劾,又落职归家闲住。
惟俭天资聪敏,又好学。第一次被罢官后,努力研究经史百家。他认为宋史繁杂,便亲自删定,另成一书。他爱好书画古玩,万历、天启年间,世人认为他是“博学君子”与董其昌齐名。
曹学牷,字能始,侯官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他二十岁就中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闲居七年,致力于学习。后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右参政、四川按察使。蜀王府失火,估算修建费七十万金,要求拨款,学牷根据宗藩条例拒绝。天启二年(1622)任广西右参议。
当初,万历四十三年(1615)发生“梃击案”刘廷元等主张将凶手作为疯癫奸徒之罪处置。学牷著野史纪略一书,记述事件的本末。天启六年(1626)秋,学牷调任陕西副使,尚未起程,刘廷元依附于宦官魏忠贤而受到宠幸,弹劾学俭私撰野史,淆乱国法。将学牷削职为民,烧毁野史纪略的雕板。巡按御史王政新,因曾荐举过学牷,也被勒令闲住。广西大吏估计学牷将来必有大祸,把他留在广西,后来知魏忠贤无意杀学牷,才放他回家。崇祯初年,起任广西副使,学牷力辞不肯受任。
学牷居家二十年,著书于所居之石仓园,其石仓十二代诗选盛行于世。他收集经、史、子、集,按类分辑,进行了十余年,尚未完成,北京、南京相继陷落。唐王在福建即位,起任学牷为太常寺卿。不久,转为礼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进升尚书,加太子太保。南明亡,学牷避入山中,自缢而死,年七十四岁。
学牷诗文甚多,总名为石仓集。万历年间,福建文风颇盛,实为学牷提倡的结果。
王志坚,字弱生,昆山人。父亲王临亨是进士,曾任杭州知府。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后历任员外郎、郎中。闲暇时邀同舍郎官结成读史社,自己撰有读史商语。调任贵州提学佥事,不愿去,请求归家侍奉双亲。天启二年(1622)起任督察浙江驿传。崇祯四年(1624)以佥事职督察湖广学政,礼部推举志坚的学政为第一等。六年逝世。
志坚年少时与李流芳同学,其诗文效法唐、宋名家。初为官时,住在吴门的古南园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先经后史,然后子、集。读经则先笺疏后议论。读史,先考证其依据,而后再加论述。读子则认为唐、宋以后无子书可读,应当取论说家中有益于理解经史者补入。读集则选定秦汉以后的古文为五编,考核唐、宋碑文、墓志铭,再援引历史传注,摘取各家学说,考察其事实之异同及文章之纯杂。对于佛教经典也深有研究。其诗作甚多,而自选者只七十余首。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自幼好学,所读之书必亲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立即烧掉,然后又抄,直到六七遍才止,右手握笔的指掌起了茧。冬季手冻裂,每天要用温水烫数次。所以后来把他的书斋题名为“七录”与同乡张采同学,二人齐名,号称“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1628)作为选贡生入京,同时人张采,字受先,也考中进士,两人闻名于京都。其后,采至临川为官,溥归家乡,聚集郡中名士共同复兴古学,组织文社,名为“复社”四年,溥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因父母去世,请假归葬服孝。在此期间,他努力读书,寒暑从不间断,四方慕名者争至其门,都称“复社”溥也尽全力接纳,交游日广,声名闻于朝廷。他评论了谁,谁就感到荣耀。于是来依附于他的人,都自夸说:“我是继承了东林。”从而为执政大官憎恶。
同乡陆文声,捐钱买得了监生,请求入“复社”未被接受。张采又曾为某事打了他。于是文声到朝廷去报告说“:风俗之坏,皆由于那般读书人,以溥、采为首,创立复社,扰乱天下。”温体仁正掌握国家大权,令官府对他们治罪。这桩公案拖延了很久,提学御史倪元珙、兵备参议冯元。。、太仓知州周仲连,都说“复社”无罪,这三人因此遭到贬斥,皇帝严令追究。福建人周之夔曾为苏州推官,因犯过失而被罢官。他怀疑是张溥害了他,深恨于心。听说陆文声攻击张溥,也去向朝廷指控溥等把持官吏的审核,他之被罢职就是溥等所为,还指控“复社”恣意横行等不法之事。巡抚张国维等因指出周之夔被罢官与溥毫不相干,也受到皇帝的谴责。
直到崇祯十四年(1641),这时溥已去世,而“复社”一案尚未了结。刑部侍郎蔡奕琛与薛国观结为朋党,被捕下狱。他不知道张溥已经故世,还攻击溥,说他遥控朝政,自己被捕下狱就是溥干的。又说张采结党乱政。朝廷下诏,责令溥、采报告事情原尾。采上书说“:复社与臣无关,然臣平生与溥相互鼓励上进,同生死,共荣辱,我们的友谊就是如此。溥每天日夜注解经书,评论文章,决心报答朝廷的恩德。他不曾一日为官,怀着一颗忠心而死。至今未有诏令为他洗雪冤屈,实是令人哀悼。”当时,温体仁已经罢官,继任者张至发、薛国观皆不喜欢东林党人,故有关衙门也不敢陈奏张溥与“复社”的事。至发、国观也相继罢官,周延儒执政。延儒是溥的进士主考官,形势对溥有利,故张采的奏疏呈上后,溥与复社的事才得以解决。
第二年,御史刘熙祚、给事中姜。。都上书说溥的道德修养好,学识渊博,其纂述的经史对孔孟之学颇有贡献,值得一看。崇祯皇帝在听讲经史时,问及张溥、张采二人,延儒回答说:“读书的好秀才。”皇帝说“:溥已死了,采不过一小臣,谏官为何举荐?”延儒说:“二人好读书,能写文章,那些谏官为举人时就读了他俩的文章,因见朝廷始终未任用他们,为之惋惜。”皇帝说“:这话也未免偏颇。”延儒说“:诚如圣上所谕,对溥与黄道周评价是有些偏颇,但因他们会读书,所以很多人为之惋惜。”帝点头称是,下诏征求溥的遗著,道周也复了官。地方官府先后进呈溥的遗著三千余卷,皇帝全都阅读了。
溥写诗撰文都很敏捷,四方之人来求他的诗文,从不起草,当即挥毫成篇,故当时名气很高。终年仅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