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大唐极品闲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秋,苏轼被贬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恰逢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苏轼在这首词里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du li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杜睿此时拿出这首词来,倒也应景,苏轼做这首词来怀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同样的武京娘和武媚娘两姐妹也是分别日久,今日才得相逢。
旁人听了不禁一阵感怀,唯独武氏姐妹两个眼神之中除了淡淡的哀伤之外,还生出了旁的思绪。
武京娘聪明过人,初始只以为杜睿这首词是在为她们姐妹分别日久感怀,可是猛地见武媚娘的眼神有些不对,这才猛地惊醒。
杜睿这首词明里是在说她们姐妹分别,共叙离情,暗里呢?分明就是在为自己感伤,政治报复无法得到满足,满腹的才情难以得到施展,却还要被君主猜忌,这首言辞之间,满是婉约的小词之中,充斥着的却是满腔悲愤之感。
武京娘想到此处,心中也不禁一阵感伤,抬头见杜睿遥望着苍穹,身影寂寥,却不知是在做何感想。
杜睿一生只想着能为华夏苍生尽一份力,让华夏大地不再满是烽火,避免日后诸夷乱中华的惨剧,可是他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猜忌,贬谪,罢黜,他不是个圣人,岂能不悲,不怒!
杜睿就这么站着,仰头望天,今日的月亮格外明亮,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同样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历史上的苏轼也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rén 激ānzi you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时的杜睿何尝不是和苏轼一样的境遇,同样的被人冷落,同样的壮志难酬,同样的孤单寂寥。
武京娘低下头,细细的品味着杜睿的这首词,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特别是开篇的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有相似之处。
看着杜睿那寂寥的身形,武京娘也不禁感叹,这一问之痴迷、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屈原天问洋洋一百七十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洋洋洒洒,问的无止无休。
而杜睿这一篇伫兴之作,单单这开篇一问,便压倒了天问的一百七十余问,当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鼻息可闻。
杜睿如今因被李承乾猜忌,不得已去职还乡,心怀壮志而不得伸展,对国家忠诚,却屡受猜忌的愤懑,也成为可悲可叹,可敬可悯!
杜睿突然苦笑一声,对着武京娘一拱手,道:“皇后娘娘,还请恕臣孟浪了!”
言罢回到了席间,也不再言语,方才还不觉得如何,不过这首词一经念出,杜睿的心情就再难以平静了。
可以被称作后人的苏轼,他在做这首词的时候,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同样身为历史佳作的那一首把酒问月,李白在诗中也曾有过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
杜睿前世读到这首词的时候,都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从中可以感到苏轼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又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不单单是原来的作者苏轼,就连如今壮志难酬,心情郁结的杜睿都不禁要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杜睿猜测苏轼一定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大概他们这样的失意之人都会有次感叹吧,或许苏轼自己觉得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月宫的高寒,月光的皎洁,杜睿现在何尝不是既向往天上,却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避居杜陵,可是却又忍不住去关注朝中所发生的一切,为大唐的发展开怀,为骤生隐患而忧愁。
有的时候,杜睿也当真想就此“归去”飞天入月,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杜睿突然发现他居然和苏轼有着那么多的共同点,一方面对悠闲的生活安然自得,另一方面又对现实人间的强烈不满。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他们都要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历史上的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似乎是在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苏轼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一边在写中秋月景,让人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一边又写月光的寒气逼人,月宫之上不可久居。这一转折,写出苏轼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高处不胜寒”并非是苏轼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杜睿此刻的心情也是一般无二,即想着就此隐居杜陵,不再过问世事,既然君主对他心怀猜忌,他有何必去自讨没趣,还不如安安乐乐的过这田舍公的日子,有娇妻美妾相伴,有儿女环于膝下,这等日子,岂不比神仙更加快活,又何必再去那纷乱的庙堂之上,终日里与那些腹黑高手们劳心劳力。
可是他的心里当真能放得下吗?
如今大唐的盛世景象,几乎耗尽了他的心血,他如何能割舍得下,苏轼留恋人间,杜睿虽然不留恋权势,可是他却对一手打造出来的大唐盛世,有着深深的眷恋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斗转星移,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苏轼在怀念自己的弟弟苏辙,中秋佳节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感到忧伤,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苏轼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居然向明月明月发问,质问明月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杜睿同样是在怀念,他在怀念着当初年少之时,与李承乾相交深厚,彼此肝胆相照,共度时坚的情形。
那个时候,李承乾何曾对他有过什么猜忌,两人之间有的只是信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信任,杜睿才能一次又一次的帮着李承乾度过重重磨难。
可是现在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杜睿的心性毕竟是旷达的,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离别而忧伤呢?
李承乾总归是一国之君,就像当初的太宗皇帝一样,他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首要的一点就是大唐的长治久安。
杜睿对李承乾有过怨恨,但是现在,他的心中已经没有怨了,既然李承乾已经做出了选择,那么他又何必纠结于过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杜睿倒是不再期盼着能和李承乾隔空神交了,事已至此,何必徒劳伤神,何必再去纠结,一切过去的就过去了。
杜睿想要为华夏苍生尽一份力,可是壮志难酬,又被挚友猜忌,怨恨也怨恨过了,现在心淡了。
是的,心淡了!
杜睿也是惊讶的发现自己居然对一切都感到了淡然,也许是后世的苏轼这首词影响到了他,也许是他当真想开了。
武京娘在珠帘之后,见杜睿的脸色一阵变化,最后变成了释然,顿时一惊,她似乎看到杜睿要自此终老于杜陵的打算,不禁暗暗着急。
突然道:“本宫今日来此省亲,圣上也曾有诸多赏赐之物!来人啊!将圣上恩赐之物一一取来,分与众人!”
内监听了,下来一一发放。三位长公主和武媚娘的是金,玉如意各一柄,宫缎四匹,紫金十锭,银锞十锭。杜睿的其他妻妾也依样各有赏赐,杜学文兄弟众人则每人宝墨二匣,金,银爵各二只。杜兰馨姐妹等人,每人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格式金银锞二对。
赏赐看似不丰,可却都是御赐之物,众人领了赏赐,连声谢恩不止。
宴至酣处,武京娘也不禁有些乏了,宝钗,熙凤见机快,便请武京娘母子去别院歇息,一种宫娥内监在宝钗,熙凤的引领之下,簇拥着武京娘母子去了。
杜睿被苏轼的一首词带出了密境之中,心情倒是格外的舒爽,和安康公主等人说了一声,便自去了书房。
如今朝中的事,杜睿无需再理会了,突然兴之所至,挥毫泼墨,又将那篇水调歌头书写了一番,越看越是喜爱。
正在此时,书房的门开了,武媚娘走了进来,杜睿见了笑道:“你姐妹二人,难得团聚,何不多相聚片刻,说说话也好!”武媚娘走到近前,淡淡的一笑,道:“情已经叙过了,京娘连日赶路,有些乏了,便先睡下了,总归还要在此住上几日,倒也不愁没时间。”
杜睿见武媚娘似乎有话要说,便道:“可是有事要对我说,你我夫妻,难道还有这般谨慎言行吗?”
武媚娘轻咬着贝齿,道:“夫君!莫非你当真看不出京娘此来有何所求!?”
杜睿笑道:“诸武皆蠢笨无耻之人,不堪造就,难道我也要和你那些哥哥们一样,蠢上一次吗?”
武媚娘道:“武元庆等人咎由自取,京娘有心提携他们,可他们却不思恩义,胡乱言语,便是死了也是活该,可是夫君还能与他们一样!”
杜睿闻言,苦笑一声,道:“若是当真可以,我还真想蠢上一次,媚娘!难道你觉得我该随了皇后的心意不成!你可曾想过,历来的外戚可都不会有好下场的,长孙皇后何等贤德,长孙无忌又是智计无双,可到头来,又能如何,还不是发配夷州,忧愤而亡吗?如今这样不是很好吗?寄情与山水之中,安享富贵太平,岂不胜过于那庙堂之上,与人比较心机,媚娘!我累了!真的累了!只想着看着孩子们慢慢长大,就此平淡一生。”
武媚娘一愣,她完全没想到这样的话会从杜睿的口中说出来,难道杜睿当真心灰意冷了不成。
方才武媚娘在别院之中,也是犹豫了半晌,这才在武京娘的苦求之下,才勉强答应了下来,帮着武京娘劝说杜睿,可是看着杜睿如今的模样,她突然之间,居然张不开口了,平心而论,这样的生活,她也十分满足,能与爱郎相伴终生,她还能有什么渴求呢?
杜睿见武媚娘不说话,笑道:“媚娘!你也无需为难,这些话,我自会对皇后去说,也绝了她的心思吧!”
秋,苏轼被贬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恰逢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苏轼在这首词里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du li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杜睿此时拿出这首词来,倒也应景,苏轼做这首词来怀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同样的武京娘和武媚娘两姐妹也是分别日久,今日才得相逢。
旁人听了不禁一阵感怀,唯独武氏姐妹两个眼神之中除了淡淡的哀伤之外,还生出了旁的思绪。
武京娘聪明过人,初始只以为杜睿这首词是在为她们姐妹分别日久感怀,可是猛地见武媚娘的眼神有些不对,这才猛地惊醒。
杜睿这首词明里是在说她们姐妹分别,共叙离情,暗里呢?分明就是在为自己感伤,政治报复无法得到满足,满腹的才情难以得到施展,却还要被君主猜忌,这首言辞之间,满是婉约的小词之中,充斥着的却是满腔悲愤之感。
武京娘想到此处,心中也不禁一阵感伤,抬头见杜睿遥望着苍穹,身影寂寥,却不知是在做何感想。
杜睿一生只想着能为华夏苍生尽一份力,让华夏大地不再满是烽火,避免日后诸夷乱中华的惨剧,可是他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猜忌,贬谪,罢黜,他不是个圣人,岂能不悲,不怒!
杜睿就这么站着,仰头望天,今日的月亮格外明亮,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同样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历史上的苏轼也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rén 激ānzi you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时的杜睿何尝不是和苏轼一样的境遇,同样的被人冷落,同样的壮志难酬,同样的孤单寂寥。
武京娘低下头,细细的品味着杜睿的这首词,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特别是开篇的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有相似之处。
看着杜睿那寂寥的身形,武京娘也不禁感叹,这一问之痴迷、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屈原天问洋洋一百七十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洋洋洒洒,问的无止无休。
而杜睿这一篇伫兴之作,单单这开篇一问,便压倒了天问的一百七十余问,当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鼻息可闻。
杜睿如今因被李承乾猜忌,不得已去职还乡,心怀壮志而不得伸展,对国家忠诚,却屡受猜忌的愤懑,也成为可悲可叹,可敬可悯!
杜睿突然苦笑一声,对着武京娘一拱手,道:“皇后娘娘,还请恕臣孟浪了!”
言罢回到了席间,也不再言语,方才还不觉得如何,不过这首词一经念出,杜睿的心情就再难以平静了。
可以被称作后人的苏轼,他在做这首词的时候,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同样身为历史佳作的那一首把酒问月,李白在诗中也曾有过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
杜睿前世读到这首词的时候,都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从中可以感到苏轼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又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不单单是原来的作者苏轼,就连如今壮志难酬,心情郁结的杜睿都不禁要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杜睿猜测苏轼一定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大概他们这样的失意之人都会有次感叹吧,或许苏轼自己觉得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月宫的高寒,月光的皎洁,杜睿现在何尝不是既向往天上,却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避居杜陵,可是却又忍不住去关注朝中所发生的一切,为大唐的发展开怀,为骤生隐患而忧愁。
有的时候,杜睿也当真想就此“归去”飞天入月,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杜睿突然发现他居然和苏轼有着那么多的共同点,一方面对悠闲的生活安然自得,另一方面又对现实人间的强烈不满。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他们都要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历史上的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似乎是在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苏轼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一边在写中秋月景,让人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一边又写月光的寒气逼人,月宫之上不可久居。这一转折,写出苏轼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高处不胜寒”并非是苏轼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杜睿此刻的心情也是一般无二,即想着就此隐居杜陵,不再过问世事,既然君主对他心怀猜忌,他有何必去自讨没趣,还不如安安乐乐的过这田舍公的日子,有娇妻美妾相伴,有儿女环于膝下,这等日子,岂不比神仙更加快活,又何必再去那纷乱的庙堂之上,终日里与那些腹黑高手们劳心劳力。
可是他的心里当真能放得下吗?
如今大唐的盛世景象,几乎耗尽了他的心血,他如何能割舍得下,苏轼留恋人间,杜睿虽然不留恋权势,可是他却对一手打造出来的大唐盛世,有着深深的眷恋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斗转星移,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苏轼在怀念自己的弟弟苏辙,中秋佳节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感到忧伤,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苏轼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居然向明月明月发问,质问明月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杜睿同样是在怀念,他在怀念着当初年少之时,与李承乾相交深厚,彼此肝胆相照,共度时坚的情形。
那个时候,李承乾何曾对他有过什么猜忌,两人之间有的只是信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信任,杜睿才能一次又一次的帮着李承乾度过重重磨难。
可是现在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杜睿的心性毕竟是旷达的,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离别而忧伤呢?
李承乾总归是一国之君,就像当初的太宗皇帝一样,他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首要的一点就是大唐的长治久安。
杜睿对李承乾有过怨恨,但是现在,他的心中已经没有怨了,既然李承乾已经做出了选择,那么他又何必纠结于过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杜睿倒是不再期盼着能和李承乾隔空神交了,事已至此,何必徒劳伤神,何必再去纠结,一切过去的就过去了。
杜睿想要为华夏苍生尽一份力,可是壮志难酬,又被挚友猜忌,怨恨也怨恨过了,现在心淡了。
是的,心淡了!
杜睿也是惊讶的发现自己居然对一切都感到了淡然,也许是后世的苏轼这首词影响到了他,也许是他当真想开了。
武京娘在珠帘之后,见杜睿的脸色一阵变化,最后变成了释然,顿时一惊,她似乎看到杜睿要自此终老于杜陵的打算,不禁暗暗着急。
突然道:“本宫今日来此省亲,圣上也曾有诸多赏赐之物!来人啊!将圣上恩赐之物一一取来,分与众人!”
内监听了,下来一一发放。三位长公主和武媚娘的是金,玉如意各一柄,宫缎四匹,紫金十锭,银锞十锭。杜睿的其他妻妾也依样各有赏赐,杜学文兄弟众人则每人宝墨二匣,金,银爵各二只。杜兰馨姐妹等人,每人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格式金银锞二对。
赏赐看似不丰,可却都是御赐之物,众人领了赏赐,连声谢恩不止。
宴至酣处,武京娘也不禁有些乏了,宝钗,熙凤见机快,便请武京娘母子去别院歇息,一种宫娥内监在宝钗,熙凤的引领之下,簇拥着武京娘母子去了。
杜睿被苏轼的一首词带出了密境之中,心情倒是格外的舒爽,和安康公主等人说了一声,便自去了书房。
如今朝中的事,杜睿无需再理会了,突然兴之所至,挥毫泼墨,又将那篇水调歌头书写了一番,越看越是喜爱。
正在此时,书房的门开了,武媚娘走了进来,杜睿见了笑道:“你姐妹二人,难得团聚,何不多相聚片刻,说说话也好!”武媚娘走到近前,淡淡的一笑,道:“情已经叙过了,京娘连日赶路,有些乏了,便先睡下了,总归还要在此住上几日,倒也不愁没时间。”
杜睿见武媚娘似乎有话要说,便道:“可是有事要对我说,你我夫妻,难道还有这般谨慎言行吗?”
武媚娘轻咬着贝齿,道:“夫君!莫非你当真看不出京娘此来有何所求!?”
杜睿笑道:“诸武皆蠢笨无耻之人,不堪造就,难道我也要和你那些哥哥们一样,蠢上一次吗?”
武媚娘道:“武元庆等人咎由自取,京娘有心提携他们,可他们却不思恩义,胡乱言语,便是死了也是活该,可是夫君还能与他们一样!”
杜睿闻言,苦笑一声,道:“若是当真可以,我还真想蠢上一次,媚娘!难道你觉得我该随了皇后的心意不成!你可曾想过,历来的外戚可都不会有好下场的,长孙皇后何等贤德,长孙无忌又是智计无双,可到头来,又能如何,还不是发配夷州,忧愤而亡吗?如今这样不是很好吗?寄情与山水之中,安享富贵太平,岂不胜过于那庙堂之上,与人比较心机,媚娘!我累了!真的累了!只想着看着孩子们慢慢长大,就此平淡一生。”
武媚娘一愣,她完全没想到这样的话会从杜睿的口中说出来,难道杜睿当真心灰意冷了不成。
方才武媚娘在别院之中,也是犹豫了半晌,这才在武京娘的苦求之下,才勉强答应了下来,帮着武京娘劝说杜睿,可是看着杜睿如今的模样,她突然之间,居然张不开口了,平心而论,这样的生活,她也十分满足,能与爱郎相伴终生,她还能有什么渴求呢?
杜睿见武媚娘不说话,笑道:“媚娘!你也无需为难,这些话,我自会对皇后去说,也绝了她的心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