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北魏异闻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本姓公孙,生长于姬水之滨,也就是今河南新郑,故改姓姬。老人家大概是在姬水住久了,潮湿导致关节痛,又把家搬到比较干燥一些的轩辕之丘,即今河南省新郑市轩辕丘,故号轩辕氏。以土德王,土本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但有名有姓者只有十四人。嫡出的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另一个叫昌意。黄帝七十七年,即公元前2791年,将昌意派遣到若水(今四川境内的雅安地区),与女首领昌仆成婚,生了个儿子叫高阳。也即华夏历史上最著名的颛顼帝。昌意还有一个小儿子,名叫始均,虽不如他哥哥高阳那么出众,但也是个有志青年。黄帝他老人家看这孙子也不错,一高兴就随手画了一个范围作为始均的封地。没有具体位置,大概就是阴山和燕山以北的广袤地区,俗称“北土”。
始均成年后,从中原挑了一批身强力壮,野外生存能力特别强的年轻小伙子和育龄少女,跟随他越过阴燕二山,进入封地,开始了对北土的经营。
苍天不负有心人!始均不仅生存下来了,还繁衍生息,不断壮大,裂变出无数个小部落。这些小部落后来组成一个联盟,就是所谓的东胡。东胡被匈奴单于冒顿所灭,其中有一支人马逃进大鲜卑山。这支人马以鲜卑山为氏,开始了一段艰苦卓绝的与大自然抗争的生存斗争。(此段历史有待核实,不过我本人喜欢这个版本。把胡人说成是黄帝的子孙,这是添丁进口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且说,始均带领族人在北土开垦的这段日子里,高阳驾崩,由尧继位。而北地始均的族群也在发展壮大。毕竟大家都是黄帝的子孙,始均加强与尧联系,并出任尧帝的地方官,为尧帝驱逐女魃于弱水之北。(弱水,上游指今甘肃山丹河,下游指黑河,入内蒙古境内称额济纳河。)
舜帝继承尧帝的衣钵后,始均一如既往的拥戴舜帝。对于始均的所作所为,舜帝不吝嘉许,命名其为田祖。
到了两汉前期,鲜卑部落已经发展壮大成拥有三十六部,九十九个姓氏的庞大族群。随着人口的增长,山里的野兽捕猎的差不多了,野果也越来越少,各氏族头领聚在一起商量来商量去,最终决定离开鲜卑山,向祖先居住的南方迁徙。于是,他们从鲜卑山出发,一路南下到了大泽(今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呼伦湖)。本欲继续南迁,因故受阻,便在此定居下来,生产方式也从狩猎渐变到放牧。
就在鲜卑人在大泽转变生产方式的这段时间,汉武帝和匈奴开战了。横行北地数百年的匈奴人,终于被汉武帝打得满地找牙,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久居河套阴山一带,离大汉太近了。大汉君臣发出共同呼声:匈奴要么灭族,要么投降,无第三条路可走!
审时度势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选择附汉,收获了王蔷王昭君做老婆。居于漠北的郅支单于选择西遁,成为丧家之犬。逃遁中的北匈奴,击败大宛、乌孙等国,在西域短暂定居下来。
永元初年(公元89年),北匈奴被东汉和南匈奴合力击败。两年后,大将军左校尉耿夔又出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军,导致北匈奴彻底走向没落,大部分西迁康居国,小部分留居鄂尔浑河流域。
三国时期,中原王朝群雄并起,相互征伐,根本无暇顾及长城以北。鲜卑人趁此良机,大举南下、西进,首先占据了北匈奴空出的大片草场。随后二度迁徙,直达阴山脚下,吞并了南匈奴故地。
鲜卑人和北匈奴人的混血后代就是铁弗人。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人。这个新生族群的原发地就是贝加尔湖,即北海。铁佛人后来南下河套地区,建立了一个短暂的胡夏小朝廷;再后来全部融入汉族。著名的《敕勒歌》就是他们汉化以后的作品。
西晋时,拓跋禄官率领鲜卑人在阴山之畔站稳脚跟。由于人口太少,疆域太大,拓跋禄官将拓跋鲜卑分为三部:自己亲率一部居东,在上谷之北,濡源之西,东接宇文部。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以北的区域。
猗统率一部,居代郡之参合坡之北,即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一带。
猗盧统率一部,居定襄之盛乐,即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猗盧率部迁往盛乐后,把周边的杂胡驱赶到云中、五原、朔方。后又进一步赶出河套地区。从此,自秦长城以南,杏城(陕西省黄陵县)以北,狼山以东、张家口以西的区域,由拓跋鲜卑控制,并与晋分界。直到此时,鲜卑人才算真正成气候了。
与拓跋... -->>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本姓公孙,生长于姬水之滨,也就是今河南新郑,故改姓姬。老人家大概是在姬水住久了,潮湿导致关节痛,又把家搬到比较干燥一些的轩辕之丘,即今河南省新郑市轩辕丘,故号轩辕氏。以土德王,土本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但有名有姓者只有十四人。嫡出的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另一个叫昌意。黄帝七十七年,即公元前2791年,将昌意派遣到若水(今四川境内的雅安地区),与女首领昌仆成婚,生了个儿子叫高阳。也即华夏历史上最著名的颛顼帝。昌意还有一个小儿子,名叫始均,虽不如他哥哥高阳那么出众,但也是个有志青年。黄帝他老人家看这孙子也不错,一高兴就随手画了一个范围作为始均的封地。没有具体位置,大概就是阴山和燕山以北的广袤地区,俗称“北土”。
始均成年后,从中原挑了一批身强力壮,野外生存能力特别强的年轻小伙子和育龄少女,跟随他越过阴燕二山,进入封地,开始了对北土的经营。
苍天不负有心人!始均不仅生存下来了,还繁衍生息,不断壮大,裂变出无数个小部落。这些小部落后来组成一个联盟,就是所谓的东胡。东胡被匈奴单于冒顿所灭,其中有一支人马逃进大鲜卑山。这支人马以鲜卑山为氏,开始了一段艰苦卓绝的与大自然抗争的生存斗争。(此段历史有待核实,不过我本人喜欢这个版本。把胡人说成是黄帝的子孙,这是添丁进口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且说,始均带领族人在北土开垦的这段日子里,高阳驾崩,由尧继位。而北地始均的族群也在发展壮大。毕竟大家都是黄帝的子孙,始均加强与尧联系,并出任尧帝的地方官,为尧帝驱逐女魃于弱水之北。(弱水,上游指今甘肃山丹河,下游指黑河,入内蒙古境内称额济纳河。)
舜帝继承尧帝的衣钵后,始均一如既往的拥戴舜帝。对于始均的所作所为,舜帝不吝嘉许,命名其为田祖。
到了两汉前期,鲜卑部落已经发展壮大成拥有三十六部,九十九个姓氏的庞大族群。随着人口的增长,山里的野兽捕猎的差不多了,野果也越来越少,各氏族头领聚在一起商量来商量去,最终决定离开鲜卑山,向祖先居住的南方迁徙。于是,他们从鲜卑山出发,一路南下到了大泽(今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呼伦湖)。本欲继续南迁,因故受阻,便在此定居下来,生产方式也从狩猎渐变到放牧。
就在鲜卑人在大泽转变生产方式的这段时间,汉武帝和匈奴开战了。横行北地数百年的匈奴人,终于被汉武帝打得满地找牙,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久居河套阴山一带,离大汉太近了。大汉君臣发出共同呼声:匈奴要么灭族,要么投降,无第三条路可走!
审时度势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选择附汉,收获了王蔷王昭君做老婆。居于漠北的郅支单于选择西遁,成为丧家之犬。逃遁中的北匈奴,击败大宛、乌孙等国,在西域短暂定居下来。
永元初年(公元89年),北匈奴被东汉和南匈奴合力击败。两年后,大将军左校尉耿夔又出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军,导致北匈奴彻底走向没落,大部分西迁康居国,小部分留居鄂尔浑河流域。
三国时期,中原王朝群雄并起,相互征伐,根本无暇顾及长城以北。鲜卑人趁此良机,大举南下、西进,首先占据了北匈奴空出的大片草场。随后二度迁徙,直达阴山脚下,吞并了南匈奴故地。
鲜卑人和北匈奴人的混血后代就是铁弗人。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人。这个新生族群的原发地就是贝加尔湖,即北海。铁佛人后来南下河套地区,建立了一个短暂的胡夏小朝廷;再后来全部融入汉族。著名的《敕勒歌》就是他们汉化以后的作品。
西晋时,拓跋禄官率领鲜卑人在阴山之畔站稳脚跟。由于人口太少,疆域太大,拓跋禄官将拓跋鲜卑分为三部:自己亲率一部居东,在上谷之北,濡源之西,东接宇文部。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以北的区域。
猗统率一部,居代郡之参合坡之北,即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一带。
猗盧统率一部,居定襄之盛乐,即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猗盧率部迁往盛乐后,把周边的杂胡驱赶到云中、五原、朔方。后又进一步赶出河套地区。从此,自秦长城以南,杏城(陕西省黄陵县)以北,狼山以东、张家口以西的区域,由拓跋鲜卑控制,并与晋分界。直到此时,鲜卑人才算真正成气候了。
与拓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