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清]顺治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台湾终于得以平定,施琅还是很能干的,做为第一任福建水师提督以及台湾省巡抚,他上书朝廷,希望皇帝能够派兵在台湾驻守。福临准奏,并采取屯兵与民兵相结合的方式,这还是当年在黑龙江的时候济度发明的,事实证明相当有效。
但是,同样的方法,用不同的人来实施,效果就会大为不同。施琅在福临的印象里一直是个能干的,没有想到他还是个贪的。
他上岛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统计台湾“无主”的田产,然后统统放入自己的名下。若是谁有反对意见,那么这户人家的儿子便会被编入“民兵”名单,扔到军营,百般折磨。一般百姓都是爱子如命的,谁敢因为田地而放弃自己的儿子啊,于是施琅得到的土地不知有多少,几乎占据了南台湾已开垦田地的一半之多。这就算了,台湾许多渔民是没有地的,他便向渔民们索要“规礼”,不然的话,也是同样,将他们的青壮年统统弄到军营里面去。
这就算了。因为台湾北部贸易繁荣,港口众多,他又在市场抽税。原本台北港口是免税的,过往商旅都爱在这里做买卖,这一下子抽税了,税收还不低,直接导致了台北港口的衰败,以及,运入内地的东西价格猛涨。
对满洲贵族来说,百姓生活好坏跟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可舶来品价格高涨,这问题就大了。每年京城里,皇帝圣寿,太后圣寿,皇后千秋,摄政王千秋,四大送礼高峰明晃晃的摆着,还有端午、中秋、过年三个大节的节礼,这还不包括平时谁家嫁姑娘谁家娶媳妇谁家长辈过生日走的人情。总之,在京城开一个礼品铺子绝对是稳赚不赔,所以,这些生意都被牢牢的控制在皇亲贵族们的手里,因此,涨价了,第一批受到影响的就是他们。
弹劾施琅的折子也开始雪片一样的飞上了福临的案头。福临很是不解。在他看来,施琅是个有些笨嘴拙舌,外冷内热的人,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来?因此,他招了陈永华入宫,想从他嘴里问出个大概。
陈永华本打算依旧是来个一问三不知,奈何福临的态度相当温和,问的也是台湾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日常的经济来源。
陈永华是个有大抱负的,也是真心为台湾百姓着想,便想着在皇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可惜他又是个在政治事务之外就不善于表达的人,让他聊天简直是千难万难。他想了想,郑重的回答道:“台湾百姓一向淳朴,南部以耕田为生,北部以出海为生。另有高山族人,日常打猎种田出海样样来得。”
福临问道:“朕当时免了北部港口的税收,如今繁华非常吧?”
陈永华点头。这一点上,他不得不感谢皇帝。有了港口,便有无数的人过来做生意,还有许多洋人,带来的商机无数。开客栈的,开饭店的,做小买卖的,很快,台北港口便繁荣起来,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福临叹一声,指了指桌上的折子,道:“偏偏施琅在港口抽税,且用话恐吓百姓。朕本想让台湾屯田,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转民为兵,省得再有海盗和不长眼的洋人来打咱们的主意。偏偏,这个施琅一下子把朕的苦心给浪费了。”
陈永华气结,站起身来,对着福临一躬到地:“还请皇上怜悯台湾百姓,圣明烛照!”
福临冷笑一声:“这些人顺从郑经反于朕,朕若是再施怜悯,岂不是让天下人都明白朕软弱可欺,随便造反,都不用担心有什么责罚?”
陈永华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还是那一句:“恳请皇上怜悯!”
福临道:“不是朕不愿意施仁政,只是朕心寒。陈先生必然知道,朕之前对台湾如何,可那里的民众却不念着朕的好,一心想着造反。却不想想,若不是朕,他们还在荷兰人手底下讨生活呢。又说朕是蛮夷,朕再是蛮夷,也是国人,偏偏这些人,不愿意跟着朕过日子,反而喜欢西洋番邦?”
这话说得重了,陈永华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他当年是撺掇着郑经造反的,皇帝这话好像在戳他的心窝子,说他不知感恩。
福临下了最后结论:“既然台湾众人宁愿为番邦家奴,那就算了,任由施琅折腾去吧。”
这一句话把陈永华砸得不轻,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回的府,也不知道自己在路上有没有撞到什么人。到了家之后,他立刻就瘫坐在椅子上站不起身。
施琅的政策他也听说了,很是为台湾焦急。他还知道,施琅规定广东福建沿海军民渡台,并不许他们携带家眷。这样长久下来,台湾民众生息便成了一个大问题啊。他知道,皇帝一心想要他投降。可他忠于南明,就连化名都叫“陈近南”,归降,怎么可能?虽然对郑成功忠心,他对郑成功的归降也是很看不上眼的,他可不想落下千古骂名。
可是,如果不归降,皇帝说不定就真的松开手去,放台湾给施琅折腾了。这对他来说,同样难以忍受。因此,陈永华纠结了,失眠了。
福临忙着众多事情,不可能一门心思的投入在台湾上。葡萄牙人在马六甲海峡上尝到了甜头,开始自己派着商船到中国做生意了。他们带来的货物颇多,在青岛上的岸,同时还带来了他们大使的来信,希望和大清建立友好... -->>
台湾终于得以平定,施琅还是很能干的,做为第一任福建水师提督以及台湾省巡抚,他上书朝廷,希望皇帝能够派兵在台湾驻守。福临准奏,并采取屯兵与民兵相结合的方式,这还是当年在黑龙江的时候济度发明的,事实证明相当有效。
但是,同样的方法,用不同的人来实施,效果就会大为不同。施琅在福临的印象里一直是个能干的,没有想到他还是个贪的。
他上岛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统计台湾“无主”的田产,然后统统放入自己的名下。若是谁有反对意见,那么这户人家的儿子便会被编入“民兵”名单,扔到军营,百般折磨。一般百姓都是爱子如命的,谁敢因为田地而放弃自己的儿子啊,于是施琅得到的土地不知有多少,几乎占据了南台湾已开垦田地的一半之多。这就算了,台湾许多渔民是没有地的,他便向渔民们索要“规礼”,不然的话,也是同样,将他们的青壮年统统弄到军营里面去。
这就算了。因为台湾北部贸易繁荣,港口众多,他又在市场抽税。原本台北港口是免税的,过往商旅都爱在这里做买卖,这一下子抽税了,税收还不低,直接导致了台北港口的衰败,以及,运入内地的东西价格猛涨。
对满洲贵族来说,百姓生活好坏跟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可舶来品价格高涨,这问题就大了。每年京城里,皇帝圣寿,太后圣寿,皇后千秋,摄政王千秋,四大送礼高峰明晃晃的摆着,还有端午、中秋、过年三个大节的节礼,这还不包括平时谁家嫁姑娘谁家娶媳妇谁家长辈过生日走的人情。总之,在京城开一个礼品铺子绝对是稳赚不赔,所以,这些生意都被牢牢的控制在皇亲贵族们的手里,因此,涨价了,第一批受到影响的就是他们。
弹劾施琅的折子也开始雪片一样的飞上了福临的案头。福临很是不解。在他看来,施琅是个有些笨嘴拙舌,外冷内热的人,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来?因此,他招了陈永华入宫,想从他嘴里问出个大概。
陈永华本打算依旧是来个一问三不知,奈何福临的态度相当温和,问的也是台湾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日常的经济来源。
陈永华是个有大抱负的,也是真心为台湾百姓着想,便想着在皇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可惜他又是个在政治事务之外就不善于表达的人,让他聊天简直是千难万难。他想了想,郑重的回答道:“台湾百姓一向淳朴,南部以耕田为生,北部以出海为生。另有高山族人,日常打猎种田出海样样来得。”
福临问道:“朕当时免了北部港口的税收,如今繁华非常吧?”
陈永华点头。这一点上,他不得不感谢皇帝。有了港口,便有无数的人过来做生意,还有许多洋人,带来的商机无数。开客栈的,开饭店的,做小买卖的,很快,台北港口便繁荣起来,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福临叹一声,指了指桌上的折子,道:“偏偏施琅在港口抽税,且用话恐吓百姓。朕本想让台湾屯田,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转民为兵,省得再有海盗和不长眼的洋人来打咱们的主意。偏偏,这个施琅一下子把朕的苦心给浪费了。”
陈永华气结,站起身来,对着福临一躬到地:“还请皇上怜悯台湾百姓,圣明烛照!”
福临冷笑一声:“这些人顺从郑经反于朕,朕若是再施怜悯,岂不是让天下人都明白朕软弱可欺,随便造反,都不用担心有什么责罚?”
陈永华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还是那一句:“恳请皇上怜悯!”
福临道:“不是朕不愿意施仁政,只是朕心寒。陈先生必然知道,朕之前对台湾如何,可那里的民众却不念着朕的好,一心想着造反。却不想想,若不是朕,他们还在荷兰人手底下讨生活呢。又说朕是蛮夷,朕再是蛮夷,也是国人,偏偏这些人,不愿意跟着朕过日子,反而喜欢西洋番邦?”
这话说得重了,陈永华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他当年是撺掇着郑经造反的,皇帝这话好像在戳他的心窝子,说他不知感恩。
福临下了最后结论:“既然台湾众人宁愿为番邦家奴,那就算了,任由施琅折腾去吧。”
这一句话把陈永华砸得不轻,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回的府,也不知道自己在路上有没有撞到什么人。到了家之后,他立刻就瘫坐在椅子上站不起身。
施琅的政策他也听说了,很是为台湾焦急。他还知道,施琅规定广东福建沿海军民渡台,并不许他们携带家眷。这样长久下来,台湾民众生息便成了一个大问题啊。他知道,皇帝一心想要他投降。可他忠于南明,就连化名都叫“陈近南”,归降,怎么可能?虽然对郑成功忠心,他对郑成功的归降也是很看不上眼的,他可不想落下千古骂名。
可是,如果不归降,皇帝说不定就真的松开手去,放台湾给施琅折腾了。这对他来说,同样难以忍受。因此,陈永华纠结了,失眠了。
福临忙着众多事情,不可能一门心思的投入在台湾上。葡萄牙人在马六甲海峡上尝到了甜头,开始自己派着商船到中国做生意了。他们带来的货物颇多,在青岛上的岸,同时还带来了他们大使的来信,希望和大清建立友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