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穿越1862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太平天国十四年搞得它元气大伤,二鸦之战更连北京城都丢了,万园之园变成了一片废墟瓦砾。现在捻军还依旧蹦跶的有劲,西北、新疆叛乱如火似荼,朝廷颜面大损,统治力比之道光年间更直线下降。
这时候,他们对于汉员大臣,就更需要制衡二字了。
汉人军纪,每一个都可以说是负天下士林之望。李鸿藻就不必说,汪元方在安徽可抑制李鸿章在安徽的名望,胡家玉在江西,更可以与湖南帮争夺江南士林之首。
这些,恭亲王,乃至两宫太后,都是大含深意的。
而且这三位占住了位置,就是再凋落了一位,满清也是用不着新近军机大臣的。如此不也就绝了曾国藩的上进之路?
满清是已经走到自己生命的晚期,但还没到甲午战后被扒下最后一层皮的时候,还没到那种重地方实权,而轻中央大臣的地步。
不仅是恭亲王,就是全国文武看来,军机处也是无比**。
胡家玉还不足五十岁,李鸿藻更年轻,汪元方年纪纵大,可老当益壮,身体还好。一旦尘埃落定,曾国藩三五年里想要走进军机处可就千难万难喽。
而三五年后,湘军还会剩下多少呢?羽翼散尽的曾国藩,就是入军机了,与眼下局势也有天地之别。
结果恭亲王的大好局面就败在了曾国荃的一封弹劾上,李鸿藻之事正进行到节骨眼上,恭亲王大占上风,胡家玉就不得不滚出了军机处。而他候补的帽子一被摘去,这辈子再想带回来已经不可能。
这种情况下,恭亲王在曾国荃被官文使人弹劾的时候,还能替曾国荃说话,那恭亲王奕?就不是人了,而是圣母玛丽苏了。
话说到这里,实际上张守炎要给刘暹上的课才刚刚介入正题。
之前那些全都是背景介绍,恭亲王如何就李鸿藻夺情这件事上与守旧派过招,才是张守炎要给刘暹讲解的重点。
“恭亲王智谋当真出众。元渡该仔细思量其中奥妙,以补益自身。下面我于你道来。”
“按理,恭亲王应该是盼着李氏赶紧回家守孝。但怎奈两宫对李氏十分的倚重,若唱反调,势必招致麻烦。此际恭亲王就灵机一动,迎合两宫太后,力主李氏夺情。
他真的想叫李氏仍留京中吗?绝不是。
恭亲王这是欲擒故纵,他不仅想要撬掉李氏,还要将违背圣意的帽子结结实实地扣在守旧派的头上。”
李氏,乃至整个守旧派,也可称为顽固派,全都是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的主儿。这群人全是儒教理学家,抱定了中国传统儒教道德。如此,母亲逝去守孝三年就是天经地义的,不容更改之事。
李鸿藻必须如此认为,其同道倭仁、徐桐、宋晋等人亦该持这样的观念。而事实上他们也是这么做的,并没有因为李鸿藻身居军机大臣之位就有所他想。
太平天国十四年搞得它元气大伤,二鸦之战更连北京城都丢了,万园之园变成了一片废墟瓦砾。现在捻军还依旧蹦跶的有劲,西北、新疆叛乱如火似荼,朝廷颜面大损,统治力比之道光年间更直线下降。
这时候,他们对于汉员大臣,就更需要制衡二字了。
汉人军纪,每一个都可以说是负天下士林之望。李鸿藻就不必说,汪元方在安徽可抑制李鸿章在安徽的名望,胡家玉在江西,更可以与湖南帮争夺江南士林之首。
这些,恭亲王,乃至两宫太后,都是大含深意的。
而且这三位占住了位置,就是再凋落了一位,满清也是用不着新近军机大臣的。如此不也就绝了曾国藩的上进之路?
满清是已经走到自己生命的晚期,但还没到甲午战后被扒下最后一层皮的时候,还没到那种重地方实权,而轻中央大臣的地步。
不仅是恭亲王,就是全国文武看来,军机处也是无比**。
胡家玉还不足五十岁,李鸿藻更年轻,汪元方年纪纵大,可老当益壮,身体还好。一旦尘埃落定,曾国藩三五年里想要走进军机处可就千难万难喽。
而三五年后,湘军还会剩下多少呢?羽翼散尽的曾国藩,就是入军机了,与眼下局势也有天地之别。
结果恭亲王的大好局面就败在了曾国荃的一封弹劾上,李鸿藻之事正进行到节骨眼上,恭亲王大占上风,胡家玉就不得不滚出了军机处。而他候补的帽子一被摘去,这辈子再想带回来已经不可能。
这种情况下,恭亲王在曾国荃被官文使人弹劾的时候,还能替曾国荃说话,那恭亲王奕?就不是人了,而是圣母玛丽苏了。
话说到这里,实际上张守炎要给刘暹上的课才刚刚介入正题。
之前那些全都是背景介绍,恭亲王如何就李鸿藻夺情这件事上与守旧派过招,才是张守炎要给刘暹讲解的重点。
“恭亲王智谋当真出众。元渡该仔细思量其中奥妙,以补益自身。下面我于你道来。”
“按理,恭亲王应该是盼着李氏赶紧回家守孝。但怎奈两宫对李氏十分的倚重,若唱反调,势必招致麻烦。此际恭亲王就灵机一动,迎合两宫太后,力主李氏夺情。
他真的想叫李氏仍留京中吗?绝不是。
恭亲王这是欲擒故纵,他不仅想要撬掉李氏,还要将违背圣意的帽子结结实实地扣在守旧派的头上。”
李氏,乃至整个守旧派,也可称为顽固派,全都是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的主儿。这群人全是儒教理学家,抱定了中国传统儒教道德。如此,母亲逝去守孝三年就是天经地义的,不容更改之事。
李鸿藻必须如此认为,其同道倭仁、徐桐、宋晋等人亦该持这样的观念。而事实上他们也是这么做的,并没有因为李鸿藻身居军机大臣之位就有所他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