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下篇 佳兵》译文 (1/2)
文学巴士 www.wx84.cc,丫还是女生的!气煞我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原文】
宋子曰:兵非圣人之得已也①。虞舜在位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②。明王圣帝,谁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③,其来尚矣。为老氏者④,有葛天之思⑤焉。其词有曰:“佳兵者,不祥之器⑥。”盖言慎⑦也。
火药机械之窍,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⑧,而后乃及于中国。变幻百出,日盛月新。中国至今日,则即戎⑨者以为第一义,岂其然哉?虽然,生人纵有巧思,乌⑩能至此极也?
【注释】
①兵非圣人之得已也:用兵器不是圣人所能废止的。
②而有苗犹弗率:有苗:虞舜时南方部族。弗率:不肯接受统治。
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语出《易.系辞下》。弧矢:即弓箭。
④为老氏者:信奉老子的无为而治者。
⑤葛天之思:向往葛天氏的时代。葛天氏,古人想象中的远古帝王之号。《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⑥佳兵者,不祥之器:见于《老子》。
⑦慎:不轻易用兵。
⑧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西番指西洋各国,南裔指南洋各国。按:火药武器最早见于中国的北宋,并不是由西洋或南洋人发明后中国才有的。
⑨即戎:从事战争。
⑩乌:怎能。
【译文】
宋先生说:用兵是圣人不得已才做的事情。舜帝在位长达五十余年,只有苗部族仍然没有归附。即使是贤明的帝王,谁能够放弃战争和取消兵器呢?“武器的功用,就在于威慑天下”,这句话由来已久了。写作《老子》一书的人,怀有葛天氏“无为而治”的理想,书中有句话说:“兵器这玩意儿,是不吉祥的东西。”那只是警戒人们用兵要慎重罢了。
制造新式枪炮的技巧,是西洋人较早使用后来经由西域和南方的边远地区传到中国来的,紧接着它很快就变化百出,日新月异。时至今日,中国有些带兵的人已把发展兵器放到了第一位,难道这种想法对头吗?不过话说回来,人类即便有着巧妙的构思,武器的发展怎能到此为止呢?
弧矢
【原文】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①(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稍②。弛则竹为内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一条而角两接③,桑弰则其末刻锲④,以受弦⑤,其本则贯插接榫于竹丫⑥,而光削一面以贴角。
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⑦(北边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广弓则黄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暖靶。凡桦木关外产辽阳,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临洮郡,闽、广、浙亦皆有之。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即刀柄与枪干,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⑧也。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北边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凡胶乃鱼脬、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国郡⑨,其东海石首鱼,浙中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北边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天生数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⑩。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
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往者北边弓弦,尽以牛筋为质,故夏月雨雾,妨其解脱,不相侵犯。今则丝弦亦广有之。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凡弓两稍系处,或切最厚牛皮,或削柔木如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放弦归返时,雄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巧胜也。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称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秤锤所压,则知多少。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此其大略。中力减十之一二,下力减十之二三也。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然淮、扬霉气独盛)。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小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凡箭笴,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边桦质,随方不一。竿长二尺,镞长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粘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浙与广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费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身乃直。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均停也。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冶铁为之(《禹贡》砮石乃方物,不适用)北边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也。
凡箭行端斜与疾慢,窍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箭本近衔处剪翎直贴三条,其长三寸,鼎足安顿,粘以胶,名曰箭羽(此胶亦忌霉湿,故将卒勤者,箭亦时以火烘)。羽以雕膀为上(雕似鹰而大,尾长翅短),角鹰次之,鸱鹞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即鹰、鹞亦难得之货,急用塞数,即以雁翎,甚至鹅翎亦为之矣。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风吹。北边羽箭多出此料。鹰、鹞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鹅、雁之质,则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南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注释】
①正中干质:此指弓背中间的主干部分。质:材料。
②稍:弓背的两端为稍,又做硝。
③角两接:所用牛角为两截相接。
④刻锲:用刀刻出一个缺口。
⑤弦:弓弦套在弓背两端的索套。
⑥其本则贯插接榫(sǔn)于竹丫:桑硝之根部用榫子与竹片的丫口相衔插。
⑦牙接:以牙榫相接。
⑧鞘室:刀剑之鞘及匣。
⑨宁国郡:宁国府,在今安徽宣城。
⑩地面勿离火意:室内不要间断用火。火意:即火气的熏烤。
解释之患因之:松散脱落的毛病就随之而来了。
紧约:紧紧地束缚住。
琴轸:古琴上调弦的转轴。
彀(ɡòu)满:把弓拉满。
洞胸彻札:射穿胸膛,射透木板。
穿杨贯虱:比喻神射,可以百步之外射穿柳叶,射穿虱子之心。贯虱,典出《列子.汤问》纪昌学射的故事。
解北:解运至北方。
箭笴:即箭杆。
驾弦:扣在弓弦上。
《禹贡》砮石:《禹贡》:“砺、砥、砮、丹。”注:砮,石,中矢簇。
【译文】
造弓,要用竹片和牛角做正中的骨干(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没有竹,就用柔韧的木料),两头接上桑木。未安紧弓弦时,竹在弓弧的内侧,角在弓弧的外侧起保护作用;安紧弓弦以后,角在弓弧的内侧,竹在弓弧的外侧。弓的本体是用一整条竹片,牛角则两段相接。弓两头的桑木末端都刻有缺口,使弓弦能够套紧。桑木本身与竹片互相穿插接榫,并削光一面贴上牛角。
动手造弓时,先削竹片一根(秋冬季节砍伐的竹子较好,因为春夏砍的容易蛀朽),中腰略小,两头稍大一些,长约两尺左右。一面用胶粘贴上牛角,一面用胶粘铺上牛筋,加固弓身。两段牛角之间互相咬合(北方少数民族没有长的牛角,就用羊角分四段相接扎紧。广东一带的弓,不单用水牛角,有时也用半透明的黄牛角),用牛筋和胶液固定,外面再粘上桦树皮加固,这就叫做“暖靶”。桦树,东北地区产在辽阳,华北地区以河北遵化为最多,西北地区以甘肃临洮为最多,福建、广东和浙江等地也有出产。用桦树皮作为保护层,手握起来感到柔软,所以造弓把一定要用它。即使是刀柄和枪身也要用到它。最薄的就可用来作为刀剑的套子。
牛脊骨里都有一条长方形的筋,重约三十两。宰杀牛以后取出来晒干,再用水浸泡,然后将它撕成苎麻丝那样的纤维。北方少数民族没有蚕丝,弓弦都是用这种牛筋缠合的。中原地区则用它铺护弓的主干,或者用它来作为弹棉花的弓弦。胶是从鱼鳔、杂肠中熬取的,多数在安徽宇国县熬炼。东海有一种石首鱼,浙江人常用它晒成美味的鱼干,用它的鳔熬成的胶比铜铁还要牢固。北方少数民族用其他海鱼的鳔熬成的胶,同中原的一样牢固,只是种类不同而已。天然的这几种东西,缺少一种就造不成良弓,看来这并不是偶然的。
弓坯子刚刚做成之后,要放在屋梁高处,地面不断地生火烘焙。短则放置十来天,长则两个月,等到胶液干透后,就拿下来磨光,再一次添加牛筋、涂胶和上漆,这样做出来的弓质量就很好了。有的卖弓人不到足够的烘焙时间就把弓卖出,这样,日后就可能出现脱胶的毛病。
用柘蚕丝为弓弦的弓就会更加坚韧。每条弦用二十多根丝线为骨,然后用丝线横向缠紧。缠丝的时候分成三段,每缠七寸左右就留空一两分不缠。这样,在弦不上弓时就可以折成三节收起。过去北方少数民族都用牛筋为弓弦,每逢夏天雨季就怕它吸潮解脱而不敢贸然出兵进犯。现在到处都有丝弦了,有的人用黄蜡涂弦防潮,不用也不要紧。弓两端系弦的部位,要用最厚的牛皮或软木做成像小棋子那样的垫子,用胶粘紧钉在牛角末端,这叫做垫弦,作用跟琴弦的码子差不多。放箭时弓弦的回弹力很大,有了垫弦就可以抵消它,否则会损伤弓弦。
造弓还要按人的挽力大小来分轻重。上等力气的人能挽一百二十斤,超过这个数目的叫做虎力,但这样的人很少见。中等力气的人能挽八九十斤,下等力气的人只能挽六十斤左右。这些弓箭在拉满弦时都可以射中目标。但在战场上能射穿敌人的胸膛或铠甲的,当然是力气大的射手;力气小的人如果有能射穿杨树叶或射中虱子的,那是以巧取胜。测定弓力的方法是:可以用脚踩弓弦,将秤钩钩住弓的中点往上拉,弦满之时,推移秤锤称平,就可知道弓力大小。做弓料的分量是,上等力气所用的弓,角和竹片削好后约重七两,筋、胶、漆和缠丝约重八钱,这是大概的数字。中等力气的相应减少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下等力气的减少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
弓的保管:藏弓最怕潮湿(阴雨天气先南后北,开始的节气,岭南是谷雨,江南是小满,江北是六月,河北、山东一带是七月。而以淮河和扬州地区的阴雨天气为最多)。军官家里常设置有烘厨或烘箱,每天都用炭火放在下面烘(不仅是阴雨天,春秋下雨或多雾的天气也都这样做)。士兵没有烘厨或烘箱,就把弓放在灶头烟道的凸起上。稍微照管不周到,弓就会朽坏解脱(近年来朝廷命令南方各省造弓解送北京,纷纷被退回,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弓如果离火就坏的道理,也没有人就此事上奏朝廷陈述个中原因)。
箭杆的用料各地不尽相同,我国南方用竹,北方使用薄柳木,北方少数民族则用桦木。箭杆长二尺,箭头长一寸,这是一般的规格。做竹箭时,削竹三四条并用胶黏合,再用刀削圆刮光。然后再用漆丝缠紧两头,这叫做“三不齐”箭杆。浙江和广东南部有天然的箭竹,不用破开黏合。柳木或桦木做的箭杆,只要选取圆直的枝条稍加削刮就可以了。竹箭本身很直,不必矫正。木箭杆干燥后势必变弯,矫正的办法是用一块几寸长的木头,上面刻一条槽,名叫箭端。将木杆嵌在槽里逐寸刮拉而过,杆身就会变直。即使原来杆身头尾重量不均匀的也能得到矫正。
箭杆的末端刻有一个小凹口,叫做“衔口”,以便扣在弦上,另一端安装箭头。箭头是用铁铸成的(《尚书.禹贡》记载的那种石制箭头,是用一种土办法做的,并不适用),至于箭头的形状,北方少数民族做的像桃叶枪尖,广东南部黎族人做的像平头铁铲,中原地区做的则是三棱锥形。响箭之所以能迎风飞鸣,巧妙就在于小小的箭杆上锥有孔眼,这就是《庄子》说的“嚆矢”。
箭飞行得是正还是偏,快还是慢,关键都在箭羽上。在箭杆末端近衔口的地方,用脬胶粘上三条三寸长的三足鼎立形的翎羽,名叫箭羽(鳔胶也怕潮湿,因此勤劳的将士经常用火来烘烤箭)。所用的羽毛,以雕的翅毛为最好(雕像鹰而比鹰大,尾长而翅膀短),角鹰的翎羽居其次,鹞鹰的翎羽更次。南方造箭的人,固然没希望得到雕翎,就是鹰翎也很难得到,急用时就只好用雁翎、甚至用鹅翎来充数。雕翎箭飞得比鹰、鹞翎箭快十多步而且端正,还能抗风吹。北方少数民族的箭羽多数都用雕翎。角鹰或鹞鹰翎箭如果精工制作,效用也跟雕翎箭差不多。可是,鹅翎箭和雁翎箭射出时却手不应心,往往一遇到风就歪到一边去了。南方的箭比不上北方的箭,原因就在这里。
弩
【原文】
凡弩为守营兵器,不利行阵。直者名身,衡者名翼,弩牙发弦者①名机。斫木为身,约长二尺许,身之首横拴度翼。其空缺度翼处,去面刻定一分(稍厚则弦发不应节),去背则不论分数。面上微刻直槽一条以盛箭。其翼以柔木一条为者名扁担弩,力最雄。或一木之下加以竹片叠承(其竹一片短一片),名三撑弩,或五撑、七撑而止。身下截刻锲衔弦,其衔傍活钉牙机,上剔发弦。上弦之时,惟力是视。一人以脚踏强弩而弦者,《汉书》名曰“蹶张材官”②。弦送矢行,其疾无与比数。
凡弩弦以苎麻为质,缠绕以鹅翎,涂以黄蜡。其弦上翼则紧,放下仍松,故鹅翎可极首尾于绳内。弩箭羽以箬叶为之。析破箭本,衔于其中而缠约之。其射猛兽药箭,则用草乌一味,熬成浓胶,蘸染矢刃。见血一缕则命即绝,人畜同之。凡弓箭强者行二百余步,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③矣。然其行疾则十倍于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
国朝军器④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又有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另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妨窃具,非军国器。其山人射猛兽者名曰窝弩,安顿交迹之衢,机旁引线,俟兽过,带发而射之。一发所获,一兽而已。
【注释】
①弩牙发弦者:弩上有突牙,用以扣弦以发弩箭。
②《汉书》名曰:“蹶张材官”:“蹶张材官”,又作“材官蹶张”。材官:应即兵士中较强壮者。注:脚蹋强弩张之,故曰蹶张。《汉书.申屠嘉传》:申屠嘉,梁人也。以材... -->>
【原文】
宋子曰:兵非圣人之得已也①。虞舜在位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②。明王圣帝,谁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③,其来尚矣。为老氏者④,有葛天之思⑤焉。其词有曰:“佳兵者,不祥之器⑥。”盖言慎⑦也。
火药机械之窍,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⑧,而后乃及于中国。变幻百出,日盛月新。中国至今日,则即戎⑨者以为第一义,岂其然哉?虽然,生人纵有巧思,乌⑩能至此极也?
【注释】
①兵非圣人之得已也:用兵器不是圣人所能废止的。
②而有苗犹弗率:有苗:虞舜时南方部族。弗率:不肯接受统治。
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语出《易.系辞下》。弧矢:即弓箭。
④为老氏者:信奉老子的无为而治者。
⑤葛天之思:向往葛天氏的时代。葛天氏,古人想象中的远古帝王之号。《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⑥佳兵者,不祥之器:见于《老子》。
⑦慎:不轻易用兵。
⑧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西番指西洋各国,南裔指南洋各国。按:火药武器最早见于中国的北宋,并不是由西洋或南洋人发明后中国才有的。
⑨即戎:从事战争。
⑩乌:怎能。
【译文】
宋先生说:用兵是圣人不得已才做的事情。舜帝在位长达五十余年,只有苗部族仍然没有归附。即使是贤明的帝王,谁能够放弃战争和取消兵器呢?“武器的功用,就在于威慑天下”,这句话由来已久了。写作《老子》一书的人,怀有葛天氏“无为而治”的理想,书中有句话说:“兵器这玩意儿,是不吉祥的东西。”那只是警戒人们用兵要慎重罢了。
制造新式枪炮的技巧,是西洋人较早使用后来经由西域和南方的边远地区传到中国来的,紧接着它很快就变化百出,日新月异。时至今日,中国有些带兵的人已把发展兵器放到了第一位,难道这种想法对头吗?不过话说回来,人类即便有着巧妙的构思,武器的发展怎能到此为止呢?
弧矢
【原文】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①(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稍②。弛则竹为内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一条而角两接③,桑弰则其末刻锲④,以受弦⑤,其本则贯插接榫于竹丫⑥,而光削一面以贴角。
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⑦(北边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广弓则黄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暖靶。凡桦木关外产辽阳,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临洮郡,闽、广、浙亦皆有之。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即刀柄与枪干,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⑧也。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北边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凡胶乃鱼脬、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国郡⑨,其东海石首鱼,浙中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北边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天生数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⑩。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
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往者北边弓弦,尽以牛筋为质,故夏月雨雾,妨其解脱,不相侵犯。今则丝弦亦广有之。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凡弓两稍系处,或切最厚牛皮,或削柔木如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放弦归返时,雄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巧胜也。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称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秤锤所压,则知多少。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此其大略。中力减十之一二,下力减十之二三也。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然淮、扬霉气独盛)。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小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凡箭笴,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边桦质,随方不一。竿长二尺,镞长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粘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浙与广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费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身乃直。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均停也。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冶铁为之(《禹贡》砮石乃方物,不适用)北边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也。
凡箭行端斜与疾慢,窍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箭本近衔处剪翎直贴三条,其长三寸,鼎足安顿,粘以胶,名曰箭羽(此胶亦忌霉湿,故将卒勤者,箭亦时以火烘)。羽以雕膀为上(雕似鹰而大,尾长翅短),角鹰次之,鸱鹞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即鹰、鹞亦难得之货,急用塞数,即以雁翎,甚至鹅翎亦为之矣。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风吹。北边羽箭多出此料。鹰、鹞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鹅、雁之质,则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南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注释】
①正中干质:此指弓背中间的主干部分。质:材料。
②稍:弓背的两端为稍,又做硝。
③角两接:所用牛角为两截相接。
④刻锲:用刀刻出一个缺口。
⑤弦:弓弦套在弓背两端的索套。
⑥其本则贯插接榫(sǔn)于竹丫:桑硝之根部用榫子与竹片的丫口相衔插。
⑦牙接:以牙榫相接。
⑧鞘室:刀剑之鞘及匣。
⑨宁国郡:宁国府,在今安徽宣城。
⑩地面勿离火意:室内不要间断用火。火意:即火气的熏烤。
解释之患因之:松散脱落的毛病就随之而来了。
紧约:紧紧地束缚住。
琴轸:古琴上调弦的转轴。
彀(ɡòu)满:把弓拉满。
洞胸彻札:射穿胸膛,射透木板。
穿杨贯虱:比喻神射,可以百步之外射穿柳叶,射穿虱子之心。贯虱,典出《列子.汤问》纪昌学射的故事。
解北:解运至北方。
箭笴:即箭杆。
驾弦:扣在弓弦上。
《禹贡》砮石:《禹贡》:“砺、砥、砮、丹。”注:砮,石,中矢簇。
【译文】
造弓,要用竹片和牛角做正中的骨干(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没有竹,就用柔韧的木料),两头接上桑木。未安紧弓弦时,竹在弓弧的内侧,角在弓弧的外侧起保护作用;安紧弓弦以后,角在弓弧的内侧,竹在弓弧的外侧。弓的本体是用一整条竹片,牛角则两段相接。弓两头的桑木末端都刻有缺口,使弓弦能够套紧。桑木本身与竹片互相穿插接榫,并削光一面贴上牛角。
动手造弓时,先削竹片一根(秋冬季节砍伐的竹子较好,因为春夏砍的容易蛀朽),中腰略小,两头稍大一些,长约两尺左右。一面用胶粘贴上牛角,一面用胶粘铺上牛筋,加固弓身。两段牛角之间互相咬合(北方少数民族没有长的牛角,就用羊角分四段相接扎紧。广东一带的弓,不单用水牛角,有时也用半透明的黄牛角),用牛筋和胶液固定,外面再粘上桦树皮加固,这就叫做“暖靶”。桦树,东北地区产在辽阳,华北地区以河北遵化为最多,西北地区以甘肃临洮为最多,福建、广东和浙江等地也有出产。用桦树皮作为保护层,手握起来感到柔软,所以造弓把一定要用它。即使是刀柄和枪身也要用到它。最薄的就可用来作为刀剑的套子。
牛脊骨里都有一条长方形的筋,重约三十两。宰杀牛以后取出来晒干,再用水浸泡,然后将它撕成苎麻丝那样的纤维。北方少数民族没有蚕丝,弓弦都是用这种牛筋缠合的。中原地区则用它铺护弓的主干,或者用它来作为弹棉花的弓弦。胶是从鱼鳔、杂肠中熬取的,多数在安徽宇国县熬炼。东海有一种石首鱼,浙江人常用它晒成美味的鱼干,用它的鳔熬成的胶比铜铁还要牢固。北方少数民族用其他海鱼的鳔熬成的胶,同中原的一样牢固,只是种类不同而已。天然的这几种东西,缺少一种就造不成良弓,看来这并不是偶然的。
弓坯子刚刚做成之后,要放在屋梁高处,地面不断地生火烘焙。短则放置十来天,长则两个月,等到胶液干透后,就拿下来磨光,再一次添加牛筋、涂胶和上漆,这样做出来的弓质量就很好了。有的卖弓人不到足够的烘焙时间就把弓卖出,这样,日后就可能出现脱胶的毛病。
用柘蚕丝为弓弦的弓就会更加坚韧。每条弦用二十多根丝线为骨,然后用丝线横向缠紧。缠丝的时候分成三段,每缠七寸左右就留空一两分不缠。这样,在弦不上弓时就可以折成三节收起。过去北方少数民族都用牛筋为弓弦,每逢夏天雨季就怕它吸潮解脱而不敢贸然出兵进犯。现在到处都有丝弦了,有的人用黄蜡涂弦防潮,不用也不要紧。弓两端系弦的部位,要用最厚的牛皮或软木做成像小棋子那样的垫子,用胶粘紧钉在牛角末端,这叫做垫弦,作用跟琴弦的码子差不多。放箭时弓弦的回弹力很大,有了垫弦就可以抵消它,否则会损伤弓弦。
造弓还要按人的挽力大小来分轻重。上等力气的人能挽一百二十斤,超过这个数目的叫做虎力,但这样的人很少见。中等力气的人能挽八九十斤,下等力气的人只能挽六十斤左右。这些弓箭在拉满弦时都可以射中目标。但在战场上能射穿敌人的胸膛或铠甲的,当然是力气大的射手;力气小的人如果有能射穿杨树叶或射中虱子的,那是以巧取胜。测定弓力的方法是:可以用脚踩弓弦,将秤钩钩住弓的中点往上拉,弦满之时,推移秤锤称平,就可知道弓力大小。做弓料的分量是,上等力气所用的弓,角和竹片削好后约重七两,筋、胶、漆和缠丝约重八钱,这是大概的数字。中等力气的相应减少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下等力气的减少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
弓的保管:藏弓最怕潮湿(阴雨天气先南后北,开始的节气,岭南是谷雨,江南是小满,江北是六月,河北、山东一带是七月。而以淮河和扬州地区的阴雨天气为最多)。军官家里常设置有烘厨或烘箱,每天都用炭火放在下面烘(不仅是阴雨天,春秋下雨或多雾的天气也都这样做)。士兵没有烘厨或烘箱,就把弓放在灶头烟道的凸起上。稍微照管不周到,弓就会朽坏解脱(近年来朝廷命令南方各省造弓解送北京,纷纷被退回,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弓如果离火就坏的道理,也没有人就此事上奏朝廷陈述个中原因)。
箭杆的用料各地不尽相同,我国南方用竹,北方使用薄柳木,北方少数民族则用桦木。箭杆长二尺,箭头长一寸,这是一般的规格。做竹箭时,削竹三四条并用胶黏合,再用刀削圆刮光。然后再用漆丝缠紧两头,这叫做“三不齐”箭杆。浙江和广东南部有天然的箭竹,不用破开黏合。柳木或桦木做的箭杆,只要选取圆直的枝条稍加削刮就可以了。竹箭本身很直,不必矫正。木箭杆干燥后势必变弯,矫正的办法是用一块几寸长的木头,上面刻一条槽,名叫箭端。将木杆嵌在槽里逐寸刮拉而过,杆身就会变直。即使原来杆身头尾重量不均匀的也能得到矫正。
箭杆的末端刻有一个小凹口,叫做“衔口”,以便扣在弦上,另一端安装箭头。箭头是用铁铸成的(《尚书.禹贡》记载的那种石制箭头,是用一种土办法做的,并不适用),至于箭头的形状,北方少数民族做的像桃叶枪尖,广东南部黎族人做的像平头铁铲,中原地区做的则是三棱锥形。响箭之所以能迎风飞鸣,巧妙就在于小小的箭杆上锥有孔眼,这就是《庄子》说的“嚆矢”。
箭飞行得是正还是偏,快还是慢,关键都在箭羽上。在箭杆末端近衔口的地方,用脬胶粘上三条三寸长的三足鼎立形的翎羽,名叫箭羽(鳔胶也怕潮湿,因此勤劳的将士经常用火来烘烤箭)。所用的羽毛,以雕的翅毛为最好(雕像鹰而比鹰大,尾长而翅膀短),角鹰的翎羽居其次,鹞鹰的翎羽更次。南方造箭的人,固然没希望得到雕翎,就是鹰翎也很难得到,急用时就只好用雁翎、甚至用鹅翎来充数。雕翎箭飞得比鹰、鹞翎箭快十多步而且端正,还能抗风吹。北方少数民族的箭羽多数都用雕翎。角鹰或鹞鹰翎箭如果精工制作,效用也跟雕翎箭差不多。可是,鹅翎箭和雁翎箭射出时却手不应心,往往一遇到风就歪到一边去了。南方的箭比不上北方的箭,原因就在这里。
弩
【原文】
凡弩为守营兵器,不利行阵。直者名身,衡者名翼,弩牙发弦者①名机。斫木为身,约长二尺许,身之首横拴度翼。其空缺度翼处,去面刻定一分(稍厚则弦发不应节),去背则不论分数。面上微刻直槽一条以盛箭。其翼以柔木一条为者名扁担弩,力最雄。或一木之下加以竹片叠承(其竹一片短一片),名三撑弩,或五撑、七撑而止。身下截刻锲衔弦,其衔傍活钉牙机,上剔发弦。上弦之时,惟力是视。一人以脚踏强弩而弦者,《汉书》名曰“蹶张材官”②。弦送矢行,其疾无与比数。
凡弩弦以苎麻为质,缠绕以鹅翎,涂以黄蜡。其弦上翼则紧,放下仍松,故鹅翎可极首尾于绳内。弩箭羽以箬叶为之。析破箭本,衔于其中而缠约之。其射猛兽药箭,则用草乌一味,熬成浓胶,蘸染矢刃。见血一缕则命即绝,人畜同之。凡弓箭强者行二百余步,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③矣。然其行疾则十倍于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
国朝军器④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又有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另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妨窃具,非军国器。其山人射猛兽者名曰窝弩,安顿交迹之衢,机旁引线,俟兽过,带发而射之。一发所获,一兽而已。
【注释】
①弩牙发弦者:弩上有突牙,用以扣弦以发弩箭。
②《汉书》名曰:“蹶张材官”:“蹶张材官”,又作“材官蹶张”。材官:应即兵士中较强壮者。注:脚蹋强弩张之,故曰蹶张。《汉书.申屠嘉传》:申屠嘉,梁人也。以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