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大国崛起1644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很快,随船带来的十万支火绳枪售卖一空,亚齐苏丹国军队购买了五万多支,剩下的也被其余几坐岛屿上的小型势力瓜分完毕。
这军火生意嘛,有战争才有市场,万一荷兰人真被赶跑了,没有了战争,谁还愿意购买你的武器?
所以郑芝龙很精明,没有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郑芝龙利用武器赚到的大量黄金、白银,开始在附近收购香料、蔗糖、桐油、天然橡胶等明朝稀缺的物资,将这些物资运回香港,很快就翻了足足六七倍。
这还是在与澳门的葡萄牙公司竞价,便宜甩卖的结果。
即使这样,这批待回炉的武器,也为“华夏远洋贸易公司”赚取了将近七百万两白银的利润。
之后郑芝龙就地采购瓷器、茶叶、丝绸、火柴、香烟等货物,进行了第二次远洋贸易。
然而这一次的效果,竟然没有第一次好,爪哇的百姓基本都是穷困潦倒,哪有钱购买这些奢侈品?
那些有能力消费的皇室权贵们,也在之前购买完军火后,没有了多少余钱(就算是有,他们也会攒着购买军火),至此货物倾销似乎陷入了瓶颈。
就在这时,荷兰人再次找上门来,他们愿意花钱收购“华夏远洋贸易公司”的全部货物,而且今后有多少收多少,条件就是,郑芝龙的舰队,不得在出手干涉荷兰人与亚齐苏丹国之间的战争。
并且,荷兰人还表现出对蒸汽战舰的浓厚兴趣,希望花重金购买十到二十艘,将其用于印度,与英国人争夺印度的控制权。
荷兰人之所以有这个底气,那是因为多年的掠夺,使得他们早已富得流油,人家可没有郑芝龙这样“温和”,人家是直接掠夺当地的矿产资源,有得是真金白银,别说正常价格购买,就算是翻倍,他们也拿得出钱来。
况且华夏的商品,在欧洲本就是紧俏货物,以前是有钱也买不到,现在对方主动运送了这么远的路程,怎么算都是荷兰人赚了。
对于荷兰人的要求,郑芝龙只答应了不在出售武器给亚齐苏丹国,并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至于蒸汽战舰想都别想,这可是大明未来纵横海洋的资本。
双方谈妥之后,很快便从敌对关系,转变成了“最亲密的合作伙伴”,郑芝龙甚至答应荷兰人,如果有需要,在付出足够利益的情况下,可以率领蒸汽战舰,前往印度支援荷兰人的舰队。
亚齐苏丹国虽然没有多少购买力,但郑芝龙也没有放弃这处通商口岸,他用从荷兰人手里赚取的钱财,大肆在爪哇境内购买矿区。
你丫不肯花钱买我大明的商品,劳资就自己在你家里挖钱,短时间内虽然没有多少利润,可时间一长,这回报率甚至不比远洋通商来得低。
毕竟通商贸易,十分依赖市场需求量,而且商品的制造并非无限的,现在大明商船还没悉数出海,而国外商船又被华夏远洋贸易公司打压,难以获得足够商品,这才让郑芝龙的船队,暂时获得了垄断货源。
不过这种事应该持续不了多久,等到沿海商人看到了好处纷纷效仿,或者朝廷开始重视远洋贸易这一块后,郑芝龙船队贸易的利润,可能还不及在爪哇国开几坐金矿来钱快。
而且由于爪哇境内开战,矿井的价格一降再降,不少荷兰人眼看矿井要被亚齐苏丹国夺走,直接以十几二十万两白银的价格,低价甩卖给郑芝龙。
当亚齐苏丹国的军队,费劲千辛万苦夺回来的一座金矿,还没捂热,就被大明商人带着合同过来接收,那感觉别提多郁闷了。
一个荷兰人就够他们头疼了,再跟大明军队硬抗?亚齐苏丹国还真没这个胆量。
以至于郑芝龙第三次带队前往南洋通商时,亚齐苏丹国的皇室跟贵族,一口气买下了半船商品,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讨好郑芝龙。
而郑芝龙十分“慷慨”地答应,帮忙从大明国内,招募十名火绳枪制造大师。
不能直接提供武器,提供武器制造人才,不算违法约定吧。
吃完甲方吃乙方,也只有郑芝龙这样的海盗,才能玩得如此得心应手,换做那些饱读诗书的大明官员,根本拉不下这个脸面。
.............
司徒燕率领的船队,仅有十艘蒸汽战船护航,其余都是大型远洋商船,而这商船之中装载的,全是真金白银以及等价的贵重物品。
这些货物之中,有一百万两白银,是用于上缴国库的。
海外贸易,除非你将财富藏在国外(或者是在国外购买矿产等固定资产),否则出入关时,必须按照船上商品价格,缴纳相应的关税。
原本第三次回国的关税,应该交由香港海关征收,可是李鸿飞为了说服朝中大臣,于是直接让司徒燕沿海北上,走天津入关,而且在入关清点之际,还特意邀请了朝中官员一同前往看热闹。
说白了,李鸿飞这是在炫富。
由于大明没有具体的关税制度,所以目前关税与商税还处于同一水平线,也就是说,一百万两白银的关税,证明这支船队的货物价值,在一千万两白银左右。
“一千万两白银!这足足抵得上北方两个普通行省的商业利润总和了!”史可法忍不住感叹道。
史可法现在主管财物方面,对全国的经济,还是有一定见解的。
在1644年以前,整个大明的税收,也才不到七千万两白银,连支付军费都不够(仅辽东地区一年的军费,就要三千万两,内地为了对付李自成,军费更是无底洞)
之后从1645年开始,江南地区全面实行改革,商税大幅度增加,到1648年底,占据半壁江山的大明,最高税收也才堪堪达到八千万左右。
哪怕是现如今开通海贸,兴建工厂,并夺回了整个中原,去年年底的税收也才刚刚过亿。
真要算起来,为了扶植北方各省,哪怕大幅度削减了国防军预算,国库如今也是急剧缩水,再不想办法恢复经济,整个大明连常备军都快养不起了............
> 很快,随船带来的十万支火绳枪售卖一空,亚齐苏丹国军队购买了五万多支,剩下的也被其余几坐岛屿上的小型势力瓜分完毕。
这军火生意嘛,有战争才有市场,万一荷兰人真被赶跑了,没有了战争,谁还愿意购买你的武器?
所以郑芝龙很精明,没有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郑芝龙利用武器赚到的大量黄金、白银,开始在附近收购香料、蔗糖、桐油、天然橡胶等明朝稀缺的物资,将这些物资运回香港,很快就翻了足足六七倍。
这还是在与澳门的葡萄牙公司竞价,便宜甩卖的结果。
即使这样,这批待回炉的武器,也为“华夏远洋贸易公司”赚取了将近七百万两白银的利润。
之后郑芝龙就地采购瓷器、茶叶、丝绸、火柴、香烟等货物,进行了第二次远洋贸易。
然而这一次的效果,竟然没有第一次好,爪哇的百姓基本都是穷困潦倒,哪有钱购买这些奢侈品?
那些有能力消费的皇室权贵们,也在之前购买完军火后,没有了多少余钱(就算是有,他们也会攒着购买军火),至此货物倾销似乎陷入了瓶颈。
就在这时,荷兰人再次找上门来,他们愿意花钱收购“华夏远洋贸易公司”的全部货物,而且今后有多少收多少,条件就是,郑芝龙的舰队,不得在出手干涉荷兰人与亚齐苏丹国之间的战争。
并且,荷兰人还表现出对蒸汽战舰的浓厚兴趣,希望花重金购买十到二十艘,将其用于印度,与英国人争夺印度的控制权。
荷兰人之所以有这个底气,那是因为多年的掠夺,使得他们早已富得流油,人家可没有郑芝龙这样“温和”,人家是直接掠夺当地的矿产资源,有得是真金白银,别说正常价格购买,就算是翻倍,他们也拿得出钱来。
况且华夏的商品,在欧洲本就是紧俏货物,以前是有钱也买不到,现在对方主动运送了这么远的路程,怎么算都是荷兰人赚了。
对于荷兰人的要求,郑芝龙只答应了不在出售武器给亚齐苏丹国,并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至于蒸汽战舰想都别想,这可是大明未来纵横海洋的资本。
双方谈妥之后,很快便从敌对关系,转变成了“最亲密的合作伙伴”,郑芝龙甚至答应荷兰人,如果有需要,在付出足够利益的情况下,可以率领蒸汽战舰,前往印度支援荷兰人的舰队。
亚齐苏丹国虽然没有多少购买力,但郑芝龙也没有放弃这处通商口岸,他用从荷兰人手里赚取的钱财,大肆在爪哇境内购买矿区。
你丫不肯花钱买我大明的商品,劳资就自己在你家里挖钱,短时间内虽然没有多少利润,可时间一长,这回报率甚至不比远洋通商来得低。
毕竟通商贸易,十分依赖市场需求量,而且商品的制造并非无限的,现在大明商船还没悉数出海,而国外商船又被华夏远洋贸易公司打压,难以获得足够商品,这才让郑芝龙的船队,暂时获得了垄断货源。
不过这种事应该持续不了多久,等到沿海商人看到了好处纷纷效仿,或者朝廷开始重视远洋贸易这一块后,郑芝龙船队贸易的利润,可能还不及在爪哇国开几坐金矿来钱快。
而且由于爪哇境内开战,矿井的价格一降再降,不少荷兰人眼看矿井要被亚齐苏丹国夺走,直接以十几二十万两白银的价格,低价甩卖给郑芝龙。
当亚齐苏丹国的军队,费劲千辛万苦夺回来的一座金矿,还没捂热,就被大明商人带着合同过来接收,那感觉别提多郁闷了。
一个荷兰人就够他们头疼了,再跟大明军队硬抗?亚齐苏丹国还真没这个胆量。
以至于郑芝龙第三次带队前往南洋通商时,亚齐苏丹国的皇室跟贵族,一口气买下了半船商品,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讨好郑芝龙。
而郑芝龙十分“慷慨”地答应,帮忙从大明国内,招募十名火绳枪制造大师。
不能直接提供武器,提供武器制造人才,不算违法约定吧。
吃完甲方吃乙方,也只有郑芝龙这样的海盗,才能玩得如此得心应手,换做那些饱读诗书的大明官员,根本拉不下这个脸面。
.............
司徒燕率领的船队,仅有十艘蒸汽战船护航,其余都是大型远洋商船,而这商船之中装载的,全是真金白银以及等价的贵重物品。
这些货物之中,有一百万两白银,是用于上缴国库的。
海外贸易,除非你将财富藏在国外(或者是在国外购买矿产等固定资产),否则出入关时,必须按照船上商品价格,缴纳相应的关税。
原本第三次回国的关税,应该交由香港海关征收,可是李鸿飞为了说服朝中大臣,于是直接让司徒燕沿海北上,走天津入关,而且在入关清点之际,还特意邀请了朝中官员一同前往看热闹。
说白了,李鸿飞这是在炫富。
由于大明没有具体的关税制度,所以目前关税与商税还处于同一水平线,也就是说,一百万两白银的关税,证明这支船队的货物价值,在一千万两白银左右。
“一千万两白银!这足足抵得上北方两个普通行省的商业利润总和了!”史可法忍不住感叹道。
史可法现在主管财物方面,对全国的经济,还是有一定见解的。
在1644年以前,整个大明的税收,也才不到七千万两白银,连支付军费都不够(仅辽东地区一年的军费,就要三千万两,内地为了对付李自成,军费更是无底洞)
之后从1645年开始,江南地区全面实行改革,商税大幅度增加,到1648年底,占据半壁江山的大明,最高税收也才堪堪达到八千万左右。
哪怕是现如今开通海贸,兴建工厂,并夺回了整个中原,去年年底的税收也才刚刚过亿。
真要算起来,为了扶植北方各省,哪怕大幅度削减了国防军预算,国库如今也是急剧缩水,再不想办法恢复经济,整个大明连常备军都快养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