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大国无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八十八章目标,南洋(大更,求支持)
“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记得,当然记得”
陈嘉庚笑呵呵的回答道,晃动了一下手里的高脚玻璃杯,在日光灯的照射下殷红的葡萄酒泛发着显得很是特别,已经不是第一次回到中国的陈嘉庚,每次回来都是有重要商贸事宜要谈,而每次回国都会发现,中国的变化速度远远超于他的想象能力。
“今天是1940年10月1日,不知不觉间共和国已经十一岁了。”
“是啊,我们之间和合作也已经十年了。”
陈嘉庚,著名华侨企业家,1874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社,1891年时便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到1904年止,接着他集资7000多银元创建新利川菠萝罐头厂,之后又接管了日新公司的菠萝厂,完成他人生的第一桶金的挖掘工作。
橡胶从巴西移植到马来亚时,陈嘉庚% 立即改菠萝园为大面积种植橡胶,是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也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橡胶王的四大开拓者之首。而和他说话的一个人,曾是张宇内卫队副队长的谢逸,自从1919年和艾若琳成亲之后不久,又去了昆明陆军学院学习,毕业之后分到了广西军分区,退役之后就接过了家里的生意。
从一名军人转型成为商人,真正走向成功的人不少,但走得非常顺利的却并不多。很多退伍军人都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社会,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之后,要想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自然免不了一番艰辛奋斗。而谢逸则没有这方面的担忧,他家和艾若琳家本来就是经商大家,退伍回来的谢逸只花了两年时间便成功胜任了重任,同时他还为生意带来了军人特有的气质,那就大胆进取、绝不服输、永不言弃。
在商场上,看似咄咄逼人的谢逸其实生活中是一个很随和、很富有爱心的人,当年能成为张宇内卫队的副队长,其政治和心理素质是不容质疑的。陈嘉庚和他一样,也是一个锐意进取的猛士,同时也有很强的社会公德之心。有着共和国头号食品大王之称的谢逸,和有着南洋橡胶大王的陈嘉庚,两者按理说哪儿需要合作?在哪个方面合作?
事实上,陈嘉庚最大主业是南洋的橡胶产业,南洋丰富的农作物产品资源、香料、水果等都是国内需要的,而进取心十足的谢逸也并是不只做食品生意,他涉足的第二大生意项目就是橡胶化工。
能够有十年的长期合作,可不仅仅是两人生意关系密切、私人关系良好,最大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陈嘉庚是共和国东南亚战略经营的重要代表人物,而谢逸则是与之相对的国内帮手。
十年来,共和国的主要重心放在了国内的经济建设之上,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工作,也仅仅限于搭建情报网络,还未到扶植倾华利益阶层或团体,尚未达到足以左右他国局势、地区安稳的能力。
这些年来共和国周边也未发生较大事件,在三八年前都处于世界繁荣期中的世界,各地都处于轰轰烈烈的经济发展状态,要说共和国对东南亚的关系,那只能说是依靠其提供的廉价石油资源、工业原材料、金属矿石、农林产品等。
受共和国经济发展迅猛势头的影响,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非常迅速,却同时产生了一个空前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东南亚地区富起来的都是华人,当地殖民者和民族都未能获得较大利益,以英属沙捞越、荷属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地区,华人取得的成就越是显赫,由羡慕而演变成的仇视眼光就越狠毒。
以往共和国不重视东南亚,不仅是因为其重心放置于国内经济建设上,同时也出于共和事力量的不济,国家战略还仅限于战略防御,并未走向巩固周边环境方面。综合国力的增强,促成了共和国步入第二阶段国家战略的必然性,作为经营东南亚重要代表之一的陈嘉庚,为了商业、同时也为了领命,再次回到国内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头的意思,你明白了?这次的任务可不简单啊”
谢逸示意陈嘉庚坐下再说,作为中国轩逸食品公司老总的他,上市公司把自己的总部设在上海,轩逸食品公司也不例外。谢逸自然在公司办公大楼里,有一间装潢不错的办公室。每次陈嘉庚回国,俩人都会一边品尝美酒,一边谈论事宜。
“我估算了一下,没什么大问题”
陈嘉庚接到的任务非常简单明了,那就是尽快向国内递交一份报告,调查报告主要是针对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现状。这样的报告需要在很多方面实地调查、多方求证,尤其是国内非常重视的华人生存问题,即日益演变的排华情绪,或将演变成为大规模的排华事件,共和国需要掌握更为详尽的资料。军情局的调查或许不够充分详细,最好的补充自然是由长期在南洋生活的人来做,而生意遍布东南亚各地区的陈嘉庚,实力足够、势力宽广,特别适合为国内制作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
“我看并不是做报告这么简单,我们退一步想,为何会在这样一个关头让你回来,同时交给你一个莫名其妙得任务。要知道这样的调查报告,就算你老陈能力不错、实力不俗,国内有很多商业调查公司啊,他们的工作能力肯定比你还强,只要国内肯多花一点经费,保准儿弄出来的报告质量,远远高于你老陈做的。”
“你的意思是?”被提醒的陈嘉庚,立马把红酒杯放在了钢化玻璃茶几上,不再品酒。
“我接到的任务也很简单,那就是密切协助你的工作”谢逸说着,淡淡笑了一下,站起来为陈嘉庚把酒满上,倒满得都快溢出的时候,他这才停了下来,盯着陈嘉庚的双眼,说道:“我看上头并不是在给你我任务,而是在给我们警告我们就好比这酒杯,能力就好比容量,盛酒的就是上头,他们为何在知道我们装不下那么多酒,却一个劲儿的倒?”
陈嘉庚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谢逸放下了红酒瓶,以一个舒坦的姿势坐下后,半眯着眼说道:“换句话说,你我的作为让上头很不满,故意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任务来刁难我们,就是给我们一个警告——谦受益、满招损。”
这话说得再直白不过了,陈嘉庚很快皱起眉头苦想起来,自己和自己的公司,究竟在什么方面做错了?又是因为做错了什么,遭致这样一个警告?一阵思索之后,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备受打击的东南亚经济,其原有的农林产业、矿物开采业、石油开采业等都纷纷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以为中美两国达成经济贸易战略伙伴关系,进而会解除对南洋地区的贸易壁垒。而作为南洋重要商人的陈嘉庚,为了维护各方利益,当时不知道是哪根神经短路了,以南洋华人商业协会主席的名义,向共和国中央打了一份报告,当时的他认为南洋各地区虽然是法国、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地,但怎么说也是华人聚集所在,不说为了照顾各列强利益,为了这些在海外漂泊的华人生存,共和国也不应该对南洋地区筑起贸易壁垒。
这个想法甚至影响到了谢逸的判断力,谢逸也在陈嘉庚的多次电报说服下同意了,在三九年年末的时候,这份报告由回国的陈嘉庚特意递交了上去。本以为上面没啥反应的时候,这份报告的威力开始爆发了,而且恰恰发生在南洋局势愈加糜烂的时候,发生在陈嘉庚又回国内找谢逸商谈公司出路的时候。
“不知天高地厚的咱俩,想为南洋的华人出头。而上头顺水推舟般的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好好去做出头的准备。这个哪儿是咱们两个小商人能够做得了的?存心的刁难我们,就是在警告我们,有些事儿别管得太宽”
“那报告还做不做?”
“做,怎么不做?”谢逸站起身来,端起酒瓶就敞饮起来,灌饱了酒水后,颓然的长啸三声说道:“退伍不褪色,我这些年一个脑筋往钱堆里钻,就算做了一点功德事,但也对不起曾今穿过的军装啊”
“照你这么说,我俩当初是会错意了”陈嘉庚也站起身来,拍了拍谢逸的肩膀,苦笑着说道:“关键就是你我根本没弄清局势,南洋究竟是谁的南洋?国家如何制定南洋经营战略?所有的问题,还轮不到我们这些商人来指指点点,况且我们本身就不具备指点的能力。”
听了这话,谢逸总算是让陈嘉庚明白了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几个月甚至几年前,包括现在,东南亚都是跟着殖民者姓的,荷兰、法国、英国、美国等四个国家,把东南亚各大地区分割得很干净,而且自从世界经济论坛以失败告终之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了自己殖民范围的掌控力度,他们摆脱经济危机就指望着殖民地能够源源不断提供廉价材料,以及宽广的市场。
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不管是不是为殖民者的利益着想,还是为了在外华人的考虑,任何可能有利于列强的行为,都是受共和国反感的。如果东南亚是中国的势力范围,那情况就好说了,估计用不着陈嘉庚等人多言,共和国一定会尽心帮助华人华侨们。可惜的是,东南亚还并不是中国的,共和国参加的经济贸易战争,是全球范围内的超级大战,不可能因为东南亚这么一块小地方,就放弃了整个世界。
而如今,为何又有强烈的转变呢?
原因可不仅仅是共和国国力增强,对周边地区掌控、建立共和国和平周边环境等的,已经随综合实力的增加而足以胜任,共和国的商贸早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隐忍这么多年之后,共和国的大国影响力也必须走出国门,开始影响亚洲。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金融危机已经在改变了各国对东南亚的战略,华人在东南亚各个地区拥有的影响力逐步赶超了这些殖民者。商人是无利不起早,殖民者岂能不是?当华人的成就超过他们想象的时候,当华人的财富让他们觊觎的时候,华人的日渐危险,却引出了共和国进军东南亚的机遇。这倒也验证了那句商场俗语——“危险与机会相生相随,风险和回报同为孪生”。
究竟华人为何引起了各方反对,甚至是排斥,其实这应该从华人在当地的经济利益说起。
从十七世纪开始,在中国的沿海一带,尤以福建和广东人为最多。他们背井离乡远赴南洋,以荷兰东印度公司为首的殖民者正拓展势力范围的时候,他们的到来恰恰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在已无法回国的背景之下,华人们为了在海外生存,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勤劳刻苦、聪明智慧的特点,从矿工、伐木工、农场工等职业开始做起,逐步在南洋扎下了根。
十七至十九世纪,这一时间段里殖民者们对东南亚各地区的攫取,主要是粮食、香料等农林产品,尤其是各地的农业经济,更是当地人、殖民者都非常看重的香饽饽。但作为有着上千年封建农业大国历史的中国人而言,在别人看来非常困难和繁杂的农耕种植,到了华人的手里简直就是赚钱的工具、很轻松的事情。长此以往,华人对东南亚的贡献,开始显著体现于农业经济。
但,当历史快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华人们的生存观念和方法开始有了显著的改变。已经积累多年财富的他们,开始体现出优秀商人的本色。
农业虽然是东南亚各地区,当地土著和殖民者生存、贸易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农业的发展已经决定了不少地区社会的结构和进步。华人们的新思路给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土地信贷制度。
华人直接向当地人放款,提供种植原料、种子,或者说是资金。由当地人在其土地上种植稻米或烟草之类的农作物,收成之时在根据契约,以农作物抵贷款偿还交付给华人。这种方式看起来绝对是聪明绝顶的,但事实上这样的契约却把当地人变成了华人的“财产”,也就是指:华人控制了生产的源头进而控制了农业经济,华人可以轻松调控农作物价格,便控制住了当地的经济命脉。
早期的排华事件,其根源就是不少当地人的村社和居民,反对这样的土地信贷和占有制度,对利益紧抓不放的华人,不知不觉间将当地人给挤入了无法生存的地步,经济战争中虽然华人胜了,而现实中却遭受到了当地人的一致排挤。
而排挤华人原因之一土地占有制度,则是指华人在当地的非法占有土地现象。中国人对土地资源的渴望是经过千百年锤炼的,来到东南亚之后自然将这种渴望化成了实际行动。华人们在当地,以当地人的名字登记土地所有权,但实际的主人却是华人。曾经还发生过一个笑话,就是一位当地妇女的名下有不少土地,但事实上这女人还并没有通过合法结婚手续与华人结婚,可那片土... -->>
第八十八章目标,南洋(大更,求支持)
“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记得,当然记得”
陈嘉庚笑呵呵的回答道,晃动了一下手里的高脚玻璃杯,在日光灯的照射下殷红的葡萄酒泛发着显得很是特别,已经不是第一次回到中国的陈嘉庚,每次回来都是有重要商贸事宜要谈,而每次回国都会发现,中国的变化速度远远超于他的想象能力。
“今天是1940年10月1日,不知不觉间共和国已经十一岁了。”
“是啊,我们之间和合作也已经十年了。”
陈嘉庚,著名华侨企业家,1874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社,1891年时便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到1904年止,接着他集资7000多银元创建新利川菠萝罐头厂,之后又接管了日新公司的菠萝厂,完成他人生的第一桶金的挖掘工作。
橡胶从巴西移植到马来亚时,陈嘉庚% 立即改菠萝园为大面积种植橡胶,是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也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橡胶王的四大开拓者之首。而和他说话的一个人,曾是张宇内卫队副队长的谢逸,自从1919年和艾若琳成亲之后不久,又去了昆明陆军学院学习,毕业之后分到了广西军分区,退役之后就接过了家里的生意。
从一名军人转型成为商人,真正走向成功的人不少,但走得非常顺利的却并不多。很多退伍军人都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社会,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之后,要想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自然免不了一番艰辛奋斗。而谢逸则没有这方面的担忧,他家和艾若琳家本来就是经商大家,退伍回来的谢逸只花了两年时间便成功胜任了重任,同时他还为生意带来了军人特有的气质,那就大胆进取、绝不服输、永不言弃。
在商场上,看似咄咄逼人的谢逸其实生活中是一个很随和、很富有爱心的人,当年能成为张宇内卫队的副队长,其政治和心理素质是不容质疑的。陈嘉庚和他一样,也是一个锐意进取的猛士,同时也有很强的社会公德之心。有着共和国头号食品大王之称的谢逸,和有着南洋橡胶大王的陈嘉庚,两者按理说哪儿需要合作?在哪个方面合作?
事实上,陈嘉庚最大主业是南洋的橡胶产业,南洋丰富的农作物产品资源、香料、水果等都是国内需要的,而进取心十足的谢逸也并是不只做食品生意,他涉足的第二大生意项目就是橡胶化工。
能够有十年的长期合作,可不仅仅是两人生意关系密切、私人关系良好,最大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陈嘉庚是共和国东南亚战略经营的重要代表人物,而谢逸则是与之相对的国内帮手。
十年来,共和国的主要重心放在了国内的经济建设之上,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工作,也仅仅限于搭建情报网络,还未到扶植倾华利益阶层或团体,尚未达到足以左右他国局势、地区安稳的能力。
这些年来共和国周边也未发生较大事件,在三八年前都处于世界繁荣期中的世界,各地都处于轰轰烈烈的经济发展状态,要说共和国对东南亚的关系,那只能说是依靠其提供的廉价石油资源、工业原材料、金属矿石、农林产品等。
受共和国经济发展迅猛势头的影响,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非常迅速,却同时产生了一个空前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东南亚地区富起来的都是华人,当地殖民者和民族都未能获得较大利益,以英属沙捞越、荷属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地区,华人取得的成就越是显赫,由羡慕而演变成的仇视眼光就越狠毒。
以往共和国不重视东南亚,不仅是因为其重心放置于国内经济建设上,同时也出于共和事力量的不济,国家战略还仅限于战略防御,并未走向巩固周边环境方面。综合国力的增强,促成了共和国步入第二阶段国家战略的必然性,作为经营东南亚重要代表之一的陈嘉庚,为了商业、同时也为了领命,再次回到国内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头的意思,你明白了?这次的任务可不简单啊”
谢逸示意陈嘉庚坐下再说,作为中国轩逸食品公司老总的他,上市公司把自己的总部设在上海,轩逸食品公司也不例外。谢逸自然在公司办公大楼里,有一间装潢不错的办公室。每次陈嘉庚回国,俩人都会一边品尝美酒,一边谈论事宜。
“我估算了一下,没什么大问题”
陈嘉庚接到的任务非常简单明了,那就是尽快向国内递交一份报告,调查报告主要是针对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现状。这样的报告需要在很多方面实地调查、多方求证,尤其是国内非常重视的华人生存问题,即日益演变的排华情绪,或将演变成为大规模的排华事件,共和国需要掌握更为详尽的资料。军情局的调查或许不够充分详细,最好的补充自然是由长期在南洋生活的人来做,而生意遍布东南亚各地区的陈嘉庚,实力足够、势力宽广,特别适合为国内制作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
“我看并不是做报告这么简单,我们退一步想,为何会在这样一个关头让你回来,同时交给你一个莫名其妙得任务。要知道这样的调查报告,就算你老陈能力不错、实力不俗,国内有很多商业调查公司啊,他们的工作能力肯定比你还强,只要国内肯多花一点经费,保准儿弄出来的报告质量,远远高于你老陈做的。”
“你的意思是?”被提醒的陈嘉庚,立马把红酒杯放在了钢化玻璃茶几上,不再品酒。
“我接到的任务也很简单,那就是密切协助你的工作”谢逸说着,淡淡笑了一下,站起来为陈嘉庚把酒满上,倒满得都快溢出的时候,他这才停了下来,盯着陈嘉庚的双眼,说道:“我看上头并不是在给你我任务,而是在给我们警告我们就好比这酒杯,能力就好比容量,盛酒的就是上头,他们为何在知道我们装不下那么多酒,却一个劲儿的倒?”
陈嘉庚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谢逸放下了红酒瓶,以一个舒坦的姿势坐下后,半眯着眼说道:“换句话说,你我的作为让上头很不满,故意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任务来刁难我们,就是给我们一个警告——谦受益、满招损。”
这话说得再直白不过了,陈嘉庚很快皱起眉头苦想起来,自己和自己的公司,究竟在什么方面做错了?又是因为做错了什么,遭致这样一个警告?一阵思索之后,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备受打击的东南亚经济,其原有的农林产业、矿物开采业、石油开采业等都纷纷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以为中美两国达成经济贸易战略伙伴关系,进而会解除对南洋地区的贸易壁垒。而作为南洋重要商人的陈嘉庚,为了维护各方利益,当时不知道是哪根神经短路了,以南洋华人商业协会主席的名义,向共和国中央打了一份报告,当时的他认为南洋各地区虽然是法国、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地,但怎么说也是华人聚集所在,不说为了照顾各列强利益,为了这些在海外漂泊的华人生存,共和国也不应该对南洋地区筑起贸易壁垒。
这个想法甚至影响到了谢逸的判断力,谢逸也在陈嘉庚的多次电报说服下同意了,在三九年年末的时候,这份报告由回国的陈嘉庚特意递交了上去。本以为上面没啥反应的时候,这份报告的威力开始爆发了,而且恰恰发生在南洋局势愈加糜烂的时候,发生在陈嘉庚又回国内找谢逸商谈公司出路的时候。
“不知天高地厚的咱俩,想为南洋的华人出头。而上头顺水推舟般的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好好去做出头的准备。这个哪儿是咱们两个小商人能够做得了的?存心的刁难我们,就是在警告我们,有些事儿别管得太宽”
“那报告还做不做?”
“做,怎么不做?”谢逸站起身来,端起酒瓶就敞饮起来,灌饱了酒水后,颓然的长啸三声说道:“退伍不褪色,我这些年一个脑筋往钱堆里钻,就算做了一点功德事,但也对不起曾今穿过的军装啊”
“照你这么说,我俩当初是会错意了”陈嘉庚也站起身来,拍了拍谢逸的肩膀,苦笑着说道:“关键就是你我根本没弄清局势,南洋究竟是谁的南洋?国家如何制定南洋经营战略?所有的问题,还轮不到我们这些商人来指指点点,况且我们本身就不具备指点的能力。”
听了这话,谢逸总算是让陈嘉庚明白了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几个月甚至几年前,包括现在,东南亚都是跟着殖民者姓的,荷兰、法国、英国、美国等四个国家,把东南亚各大地区分割得很干净,而且自从世界经济论坛以失败告终之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了自己殖民范围的掌控力度,他们摆脱经济危机就指望着殖民地能够源源不断提供廉价材料,以及宽广的市场。
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不管是不是为殖民者的利益着想,还是为了在外华人的考虑,任何可能有利于列强的行为,都是受共和国反感的。如果东南亚是中国的势力范围,那情况就好说了,估计用不着陈嘉庚等人多言,共和国一定会尽心帮助华人华侨们。可惜的是,东南亚还并不是中国的,共和国参加的经济贸易战争,是全球范围内的超级大战,不可能因为东南亚这么一块小地方,就放弃了整个世界。
而如今,为何又有强烈的转变呢?
原因可不仅仅是共和国国力增强,对周边地区掌控、建立共和国和平周边环境等的,已经随综合实力的增加而足以胜任,共和国的商贸早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隐忍这么多年之后,共和国的大国影响力也必须走出国门,开始影响亚洲。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金融危机已经在改变了各国对东南亚的战略,华人在东南亚各个地区拥有的影响力逐步赶超了这些殖民者。商人是无利不起早,殖民者岂能不是?当华人的成就超过他们想象的时候,当华人的财富让他们觊觎的时候,华人的日渐危险,却引出了共和国进军东南亚的机遇。这倒也验证了那句商场俗语——“危险与机会相生相随,风险和回报同为孪生”。
究竟华人为何引起了各方反对,甚至是排斥,其实这应该从华人在当地的经济利益说起。
从十七世纪开始,在中国的沿海一带,尤以福建和广东人为最多。他们背井离乡远赴南洋,以荷兰东印度公司为首的殖民者正拓展势力范围的时候,他们的到来恰恰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在已无法回国的背景之下,华人们为了在海外生存,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勤劳刻苦、聪明智慧的特点,从矿工、伐木工、农场工等职业开始做起,逐步在南洋扎下了根。
十七至十九世纪,这一时间段里殖民者们对东南亚各地区的攫取,主要是粮食、香料等农林产品,尤其是各地的农业经济,更是当地人、殖民者都非常看重的香饽饽。但作为有着上千年封建农业大国历史的中国人而言,在别人看来非常困难和繁杂的农耕种植,到了华人的手里简直就是赚钱的工具、很轻松的事情。长此以往,华人对东南亚的贡献,开始显著体现于农业经济。
但,当历史快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华人们的生存观念和方法开始有了显著的改变。已经积累多年财富的他们,开始体现出优秀商人的本色。
农业虽然是东南亚各地区,当地土著和殖民者生存、贸易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农业的发展已经决定了不少地区社会的结构和进步。华人们的新思路给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土地信贷制度。
华人直接向当地人放款,提供种植原料、种子,或者说是资金。由当地人在其土地上种植稻米或烟草之类的农作物,收成之时在根据契约,以农作物抵贷款偿还交付给华人。这种方式看起来绝对是聪明绝顶的,但事实上这样的契约却把当地人变成了华人的“财产”,也就是指:华人控制了生产的源头进而控制了农业经济,华人可以轻松调控农作物价格,便控制住了当地的经济命脉。
早期的排华事件,其根源就是不少当地人的村社和居民,反对这样的土地信贷和占有制度,对利益紧抓不放的华人,不知不觉间将当地人给挤入了无法生存的地步,经济战争中虽然华人胜了,而现实中却遭受到了当地人的一致排挤。
而排挤华人原因之一土地占有制度,则是指华人在当地的非法占有土地现象。中国人对土地资源的渴望是经过千百年锤炼的,来到东南亚之后自然将这种渴望化成了实际行动。华人们在当地,以当地人的名字登记土地所有权,但实际的主人却是华人。曾经还发生过一个笑话,就是一位当地妇女的名下有不少土地,但事实上这女人还并没有通过合法结婚手续与华人结婚,可那片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