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江水一(2) (2/2)
文学巴士 www.wx84.cc,水经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于相府,言出自此溪民。
江水又东,会南、北集渠,南水出涪陵县界,谓之于阳溪。北流迳巴东郡之南浦侨县西。溪硖侧,盐井三口,相去各数十步,以木为桶,径五尺,修煮不绝。
溪水北流注于江,谓之南集渠口,亦曰于阳溪口。北水出新浦县北高梁山分溪,南流迳其县西,又南一百里,入朐忍县,南入于江,谓之北集渠口,别名班口,又曰分水口,朐忍尉治此。
江水又东,右迳氾溪口,盖江氾决入也。
江水又东,迳石龙而至于博阳二村之间,有盘石,广四百丈,长六里而复,殆于阻塞江川,夏没冬出,基亘通渚。
又东迳羊肠虎臂滩。杨亮为益舟州,至此舟覆,惩其波澜,蜀人至今犹名之为使君滩。
江水又东,彭水注之。水出巴渠郡獠中,东南流迳汉丰县东,清水注之。水导源出西北巴渠县东北巴岭南獠中,即巴渠水也。西南流至其县,又西入峡,檀井溪水出焉。又西出峡,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溪,谓之清水口。彭溪水又南,迳朐忍县西六十里,南流注于江,谓之彭溪口。江水又东左迳朐忍县故城南。常璩曰:县在巴东郡西二百九十里,县治故城,跨其山阪,南临大江。
江之南岸有方山,山形方峭,枕侧江汶。
江水又东迳瞿巫滩,即下瞿滩也,又谓之博望滩。左则汤溪水注之,水源出县北六百馀里上庸界,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王隐《晋书地道记》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汤溪下与檀溪水合,水上承巴渠水,南历檀井溪,谓之檀井水。下入汤水。汤水又南入于江,名曰汤口。
江水又迳东阳滩。江上有破石,故亦通谓之破石滩,苟延光没处也。常璩曰:水道有东阳、下瞿数滩,山有大小石城势,灵寿木及橘圃也。故《地理志》曰:县有橘官,有民市。
江水又迳鱼复县之故陵,旧郡治故陵溪西二里故陵村,溪即永谷也。地多木瓜树,有子大如甒,白黄,实甚芬香,《尔雅》之所谓楙也。
江水又东为落牛滩,迳故陵北。江侧有六大坟。庾仲雍曰:楚都丹阳所葬,亦犹枳之巴陵矣,故以故陵为名也,有鱼复尉,戍此。
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村侧有溪,溪中多灵寿木。中有鱼,其头似羊,丰肉少骨,美于馀鱼。溪水伏流迳平头山,内通南浦故县陂湖。其地平旷,有湖泽,中有菱芡鲫雁,不异外江,凡此等物,皆入峡所无,地密恶蛮,不可轻至。
江水又东,右迳夜清而东历朝阳道口,有县治,治下有市,十日一会。
江水又东,左迳新市里南,常璩曰:巴旧立市于江上,今新市里是也。
江水又东,右合阳元水,水出昆阳县西南,高阳山东,东北流迳其县南,东北流,丙水注之。水发县东南柏枝山,山下有丙穴,穴方数丈,中有嘉鱼,常以春末游渚,冬初入穴,抑亦襃汉丙穴之类也。其水北流入高阳溪。溪水又东北流,注于江,谓之阳元水口。
江水又东迳南乡峡,东迳永安宫南,刘备终于此,诸葛亮受遗处也。其间平地可二十许里,江山回阔,入峡所无。城周十馀里,背山面江,颓墉四毁,荆棘成林,左右民居多垦其中。
江水又东迳诸葛亮图垒南,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今夏水漂荡,岁月消损,高处可二三尺,下处磨灭殆尽。江水又东迳赤岬城西,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南连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树木。其石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岬山。《淮南子》曰:徬徨于山岬之旁。《注》曰:岬,山胁也。郭仲产曰:斯名将因此而兴矣。
江水又东迳鱼复县故城南,故鱼国也。《春秋左传·文公十六年》,庸与群蛮叛楚,庄王伐之,七遇皆北,惟裨、儵、鱼人逐之,是也。《地理志》江关都尉治。公孙述名之为白帝,取其王巴蜀。章武二年,刘备为吴所破,改白帝为永安,巴东郡治也。汉献帝初平元年,分巴为三郡,以鱼复为故陵郡。蹇胤诉刘璋,改为巴东郡,治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岬山,其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又东傍东瀼溪,即以为隍。西南临大江,闚之眩目。惟马岭小差委迤,犹斩山为路,羊肠数转,然后得上。益州刺史鲍陋镇此,为谯道福所围,城里无泉,乃南开水门,凿石为函,道上施木天公,直下至江中,有似猨臂相牵,引汲然后得水。水门之西,江中有孤石为淫预石,冬出水二十馀丈,夏则没,亦有裁出处矣。
县有夷溪即佷山清江也,《经》所谓夷水出焉。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
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馀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秽渊中,寻即降雨。常璩曰:县有山泽水神,旱时鸣鼓请雨,则必应嘉泽。《蜀都赋》所谓应鸣鼓而兴雨也。峡中有瞿塘、黄龙二滩,夏水回复,沿溯所忌。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灵验。刺史二千石迳过,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上下,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此峡多猨,猨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狢兽渡汶而不生矣。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于相府,言出自此溪民。
江水又东,会南、北集渠,南水出涪陵县界,谓之于阳溪。北流迳巴东郡之南浦侨县西。溪硖侧,盐井三口,相去各数十步,以木为桶,径五尺,修煮不绝。
溪水北流注于江,谓之南集渠口,亦曰于阳溪口。北水出新浦县北高梁山分溪,南流迳其县西,又南一百里,入朐忍县,南入于江,谓之北集渠口,别名班口,又曰分水口,朐忍尉治此。
江水又东,右迳氾溪口,盖江氾决入也。
江水又东,迳石龙而至于博阳二村之间,有盘石,广四百丈,长六里而复,殆于阻塞江川,夏没冬出,基亘通渚。
又东迳羊肠虎臂滩。杨亮为益舟州,至此舟覆,惩其波澜,蜀人至今犹名之为使君滩。
江水又东,彭水注之。水出巴渠郡獠中,东南流迳汉丰县东,清水注之。水导源出西北巴渠县东北巴岭南獠中,即巴渠水也。西南流至其县,又西入峡,檀井溪水出焉。又西出峡,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溪,谓之清水口。彭溪水又南,迳朐忍县西六十里,南流注于江,谓之彭溪口。江水又东左迳朐忍县故城南。常璩曰:县在巴东郡西二百九十里,县治故城,跨其山阪,南临大江。
江之南岸有方山,山形方峭,枕侧江汶。
江水又东迳瞿巫滩,即下瞿滩也,又谓之博望滩。左则汤溪水注之,水源出县北六百馀里上庸界,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王隐《晋书地道记》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汤溪下与檀溪水合,水上承巴渠水,南历檀井溪,谓之檀井水。下入汤水。汤水又南入于江,名曰汤口。
江水又迳东阳滩。江上有破石,故亦通谓之破石滩,苟延光没处也。常璩曰:水道有东阳、下瞿数滩,山有大小石城势,灵寿木及橘圃也。故《地理志》曰:县有橘官,有民市。
江水又迳鱼复县之故陵,旧郡治故陵溪西二里故陵村,溪即永谷也。地多木瓜树,有子大如甒,白黄,实甚芬香,《尔雅》之所谓楙也。
江水又东为落牛滩,迳故陵北。江侧有六大坟。庾仲雍曰:楚都丹阳所葬,亦犹枳之巴陵矣,故以故陵为名也,有鱼复尉,戍此。
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村侧有溪,溪中多灵寿木。中有鱼,其头似羊,丰肉少骨,美于馀鱼。溪水伏流迳平头山,内通南浦故县陂湖。其地平旷,有湖泽,中有菱芡鲫雁,不异外江,凡此等物,皆入峡所无,地密恶蛮,不可轻至。
江水又东,右迳夜清而东历朝阳道口,有县治,治下有市,十日一会。
江水又东,左迳新市里南,常璩曰:巴旧立市于江上,今新市里是也。
江水又东,右合阳元水,水出昆阳县西南,高阳山东,东北流迳其县南,东北流,丙水注之。水发县东南柏枝山,山下有丙穴,穴方数丈,中有嘉鱼,常以春末游渚,冬初入穴,抑亦襃汉丙穴之类也。其水北流入高阳溪。溪水又东北流,注于江,谓之阳元水口。
江水又东迳南乡峡,东迳永安宫南,刘备终于此,诸葛亮受遗处也。其间平地可二十许里,江山回阔,入峡所无。城周十馀里,背山面江,颓墉四毁,荆棘成林,左右民居多垦其中。
江水又东迳诸葛亮图垒南,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今夏水漂荡,岁月消损,高处可二三尺,下处磨灭殆尽。江水又东迳赤岬城西,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南连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树木。其石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岬山。《淮南子》曰:徬徨于山岬之旁。《注》曰:岬,山胁也。郭仲产曰:斯名将因此而兴矣。
江水又东迳鱼复县故城南,故鱼国也。《春秋左传·文公十六年》,庸与群蛮叛楚,庄王伐之,七遇皆北,惟裨、儵、鱼人逐之,是也。《地理志》江关都尉治。公孙述名之为白帝,取其王巴蜀。章武二年,刘备为吴所破,改白帝为永安,巴东郡治也。汉献帝初平元年,分巴为三郡,以鱼复为故陵郡。蹇胤诉刘璋,改为巴东郡,治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岬山,其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又东傍东瀼溪,即以为隍。西南临大江,闚之眩目。惟马岭小差委迤,犹斩山为路,羊肠数转,然后得上。益州刺史鲍陋镇此,为谯道福所围,城里无泉,乃南开水门,凿石为函,道上施木天公,直下至江中,有似猨臂相牵,引汲然后得水。水门之西,江中有孤石为淫预石,冬出水二十馀丈,夏则没,亦有裁出处矣。
县有夷溪即佷山清江也,《经》所谓夷水出焉。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厥势殆交。
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馀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秽渊中,寻即降雨。常璩曰:县有山泽水神,旱时鸣鼓请雨,则必应嘉泽。《蜀都赋》所谓应鸣鼓而兴雨也。峡中有瞿塘、黄龙二滩,夏水回复,沿溯所忌。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灵验。刺史二千石迳过,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上下,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此峡多猨,猨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狢兽渡汶而不生矣。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