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青少年不可不读的18本国学经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十四章6 虚心才能走好人生的路
曾国藩四弟澄侯曾在老家“办贼事”,也就是类似维护乡里四邻的社会治安,打击抢劫偷盗之人的差事。既为差事,里面就有很多玄机,若处理不好,一是得罪乡邻,二来影响家族的声誉。所以,曾国藩便把自己官场中的经验授予四弟,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务必注意不可轻受人财物,不要失去信誉,不要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而其中最实在的,莫过于“不自是”这一点。
拥有权位的人,常会听到官场上阿谀奉承的溢美之词,在众口一词的赞美声中,很容易就会迷失了自我,变得“轻飘飘起来”。如果这个时候自以为是,不知道虚心求教,就很容易铸成大错。
赵奢是赵国的一员大将,他能文能武,被人称为“马服君”。他有一个名叫赵括的儿子,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饱读诗书,在军事理论上更是很有雄辩的才华。每次客人谈论到用兵,赵括就会滔滔不绝,众人都说将来他一定可以继承父亲的将军之位,成为赵国的又一员猛将。
然而赵奢却不这样认为,他知道儿子只是读了几本兵书,从来没有领兵打过仗,因此在临终的时候嘱咐赵括,千万不要轻易举兵,万一受命出征,一定要听从前辈的意见。
赵奢死后不久,楚国就受到秦国的进攻。当时的将军是廉颇,廉颇深知赵国实力不敌秦国,因此一直以守为攻,将秦军控制在边境。但是赵王不懂得廉颇的用意,认为这是在被动挨打,就换下廉颇,任命赵括为大将军。
赵括早就将父亲的遗言忘在脑后了,他在别人的赞扬声中自信满满,完全不考虑赵国的情况,就与秦军正面硬拼。结果,赵军寡不敌众,赵括还在兵书中找计谋的时候,秦兵就已经打进将军的营帐了。
这就是“纸上谈兵”的典故。赵括之所以惨败,就是因为他自以为是,不懂得虚心听取建议。在别人的赞扬声中,赵括把自己放到了一个远离地面的危险位置还浑然不觉,因此一旦面对现实,就变得不堪一击了。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则知道脚踏实地,从不自以为是。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非常虚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诚恳地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不是说孔子学问出众吗,怎么什么都不懂,进来就问东问西的。我看他的学问也不过如此。”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有什么不好?”
还有一次,孔子向当时著名的乐师师襄子学弹七弦琴。师襄子教他一首曲子,要求他练十天。十天过去了,孔子仍在练。师襄子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练了十天,弹熟了,可以练新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仅仅学会了曲谱,还没有掌握它的规律呢。”又过了十天,师襄子又到孔子家,只见孔子席地而坐,正埋头练琴。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它的规律,可以另学新曲了。”孔子非常诚恳地回答说:“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真正内涵呢。”说完继续埋头练。
几天之后,师襄子再次去探访孔子,远远就听到一阵阵悠扬的琴声,变化曲折,美妙动听。师襄子快步进入书房,对孔子说:“好呀好呀!你不但熟练技法、掌握规律,而且完全弹出了它的思想感情,可以弹别的曲子了。”孔子还是摇着头,沉思着回答:“我不能算真会,我还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呢。”他继续弹着、想着,十遍、二十遍……
终于有一天,孔子兴奋地抬起头,眼睛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对师襄子说:“从乐曲中我感觉到他了,黑黑的面孔,高高的身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得很远,威武庄严,很有王者的气度,莫非这就是周文王所作的曲子?若不是他,还有谁呢?”师襄子听后,对孔子的领悟能力和钻研精神十分敬佩,说:“你说得对极了!记得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名叫《文王操》,作者正是周文王呢。”
孔子没有止步于老师的表扬,而是埋头练习,相信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这正是难得的虚心态度。谦虚的人,做起事情来能够脚踏实地,也就能学到更多东西。可是现在有一些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名誉和成绩,有的人拔尖逞能,有的人自大自满,有的人因为小小的成就就沾沾自喜,还有的甚至瞧不起其他同学。这些都是曾国藩非常反对的“自是”的表现,最终必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甚至使自己脱离集体,失去朋友,成为一个狂妄自大的人。
那么,我们怎样学习“不自是”的虚心精神呢?首先就是要知道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骄傲自满的人,往往故步自封,也就谈不上进步了。
另外,也要懂得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要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找出差距,向别人学习。有一首歌唱得好:“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争上游,争得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要做争上游的英雄好汉,就要培养自己谦虚的品德,养成虚心好学的习惯。
第十四章6 虚心才能走好人生的路
曾国藩四弟澄侯曾在老家“办贼事”,也就是类似维护乡里四邻的社会治安,打击抢劫偷盗之人的差事。既为差事,里面就有很多玄机,若处理不好,一是得罪乡邻,二来影响家族的声誉。所以,曾国藩便把自己官场中的经验授予四弟,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务必注意不可轻受人财物,不要失去信誉,不要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而其中最实在的,莫过于“不自是”这一点。
拥有权位的人,常会听到官场上阿谀奉承的溢美之词,在众口一词的赞美声中,很容易就会迷失了自我,变得“轻飘飘起来”。如果这个时候自以为是,不知道虚心求教,就很容易铸成大错。
赵奢是赵国的一员大将,他能文能武,被人称为“马服君”。他有一个名叫赵括的儿子,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饱读诗书,在军事理论上更是很有雄辩的才华。每次客人谈论到用兵,赵括就会滔滔不绝,众人都说将来他一定可以继承父亲的将军之位,成为赵国的又一员猛将。
然而赵奢却不这样认为,他知道儿子只是读了几本兵书,从来没有领兵打过仗,因此在临终的时候嘱咐赵括,千万不要轻易举兵,万一受命出征,一定要听从前辈的意见。
赵奢死后不久,楚国就受到秦国的进攻。当时的将军是廉颇,廉颇深知赵国实力不敌秦国,因此一直以守为攻,将秦军控制在边境。但是赵王不懂得廉颇的用意,认为这是在被动挨打,就换下廉颇,任命赵括为大将军。
赵括早就将父亲的遗言忘在脑后了,他在别人的赞扬声中自信满满,完全不考虑赵国的情况,就与秦军正面硬拼。结果,赵军寡不敌众,赵括还在兵书中找计谋的时候,秦兵就已经打进将军的营帐了。
这就是“纸上谈兵”的典故。赵括之所以惨败,就是因为他自以为是,不懂得虚心听取建议。在别人的赞扬声中,赵括把自己放到了一个远离地面的危险位置还浑然不觉,因此一旦面对现实,就变得不堪一击了。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则知道脚踏实地,从不自以为是。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非常虚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诚恳地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不是说孔子学问出众吗,怎么什么都不懂,进来就问东问西的。我看他的学问也不过如此。”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有什么不好?”
还有一次,孔子向当时著名的乐师师襄子学弹七弦琴。师襄子教他一首曲子,要求他练十天。十天过去了,孔子仍在练。师襄子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练了十天,弹熟了,可以练新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仅仅学会了曲谱,还没有掌握它的规律呢。”又过了十天,师襄子又到孔子家,只见孔子席地而坐,正埋头练琴。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它的规律,可以另学新曲了。”孔子非常诚恳地回答说:“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真正内涵呢。”说完继续埋头练。
几天之后,师襄子再次去探访孔子,远远就听到一阵阵悠扬的琴声,变化曲折,美妙动听。师襄子快步进入书房,对孔子说:“好呀好呀!你不但熟练技法、掌握规律,而且完全弹出了它的思想感情,可以弹别的曲子了。”孔子还是摇着头,沉思着回答:“我不能算真会,我还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呢。”他继续弹着、想着,十遍、二十遍……
终于有一天,孔子兴奋地抬起头,眼睛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对师襄子说:“从乐曲中我感觉到他了,黑黑的面孔,高高的身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得很远,威武庄严,很有王者的气度,莫非这就是周文王所作的曲子?若不是他,还有谁呢?”师襄子听后,对孔子的领悟能力和钻研精神十分敬佩,说:“你说得对极了!记得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名叫《文王操》,作者正是周文王呢。”
孔子没有止步于老师的表扬,而是埋头练习,相信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这正是难得的虚心态度。谦虚的人,做起事情来能够脚踏实地,也就能学到更多东西。可是现在有一些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名誉和成绩,有的人拔尖逞能,有的人自大自满,有的人因为小小的成就就沾沾自喜,还有的甚至瞧不起其他同学。这些都是曾国藩非常反对的“自是”的表现,最终必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甚至使自己脱离集体,失去朋友,成为一个狂妄自大的人。
那么,我们怎样学习“不自是”的虚心精神呢?首先就是要知道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骄傲自满的人,往往故步自封,也就谈不上进步了。
另外,也要懂得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要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找出差距,向别人学习。有一首歌唱得好:“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争上游,争得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要做争上游的英雄好汉,就要培养自己谦虚的品德,养成虚心好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