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重生明末当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漕运这个东西,肯定是要治理的。如今每年朝廷有四百万石的漕粮北运,一般情况下只够两百万石左右,剩下的只能折色或者被损耗掉了。
损耗高,漕丁负担大。漕丁也要生存啊!官员也要弄钱啊!所以上下其手,大家一起来。官员吃拿卡要,漕丁也私自夹带,或是中途偷粮,然后上报成损耗的。漕运船只返回南方时,还能运一船盐回去。
漕运如何治理,海运如何具体操作,朱由校给袁可立写了封信,和袁可立商讨了一番。毕竟此时袁可立总督登莱,漕运改走海路肯定是要袁可立主持的。
袁可立很快给朱由校回了封信,并未正常上奏折。毕竟这是君臣私下商议,上奏折就会经过内阁。
“老臣以为,海运甚是便利,无河道堵塞之忧,也不似河运之艰辛,即可减少损耗,又可节省民力,甚是可行。然河运毕竟维持多年,一时之间全部废除恐生事端。应先采取河海并行之策,如今年漕运四百万石之漕粮,陛下可裁剪河运一半份额,分于海路起运。由淮河入海,风险最低。若明年,则可分三百万石漕粮于海路起运,逐年递减则较为妥当。”
看到这里,朱由校不由点了点头,还是袁可立这样的老臣有经验啊!他原本还想直接把河运废了了事,并未太深入的思考漕运的利益问题。
漕运损耗确实大,但同样也养活了很多人。
漕丁尽管有负担。但漕丁同样也有灰色收入,因而确实是可以维持的。相当于是国家这种损耗,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那些贪官的。自然无需考虑他们的利益,但是漕丁方面却是得考虑一下。
突然间废掉了河运,一些专业漕丁岂不是失业了?
袁可立建议的逐年递减,确实是很有道理的。反正河运漕粮就400万石定额,每年减少一点,给漕丁转业的,留个缓冲的时间。也就不会出乱子了。
最后河运不再运输漕粮的时候,那些官员、商人爱怎么折腾河运就怎么折腾去,想要搭国家的顺风船。做春秋大梦去吧!
到时候漕丁们弄不到漕粮,却是影响收入。不过国家也不需要他们承担运费,同样也减少了负担。
到时候京杭大运河等河道转为民用,这些漕丁依然也还有就业岗位。到时候国家没有粮食从河运过。也没人能挖得了国家的墙角。至于河道哪里堵塞了。也不需要朝廷花钱去疏通。顶多五六年,河运就要废掉大半。
到时候漕运全部走海陆,海上不需要折腾来折腾去的,也没地方可以倒腾船上的粮食,只要不发生海难,基本上是没有损耗,商人也别想利用漕运夹带私货了。
袁可立在信件后面继续写道:“而海船方面,宜用大船。不惧寻常风浪,亦不容易淹死兵丁。再则三千料之大船。一次可运粮6500石,且航速较之小船犹快,所需船丁且少。若自淮河入海,一月之内便可将漕粮运达天津等地。则每年朝廷可无需承担漕运之损耗,又可自南方调运更多粮食,可谓一举多得,利国利民只举。”
朱由校算是明白了,这海运的便利性,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的。只是海运无法挖国家墙角,所以那些臣工们都建议发展河运。
河运撑死能有发展,海运才是这年头最有发展前途的运输方式啊!
要知道科学实验证明,船只的排水量每增加2倍,所需的推进力仅增加1.5倍,所以船只造得越大,动力装置所占空间比例就可以越小,同时燃料也可以携带更少,从而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储存货物。
这年头的船只是用风帆,虽然不用燃料,但也是一个道理的。因为大船可以使用更大的风帆,相同船型的帆船,只要排水量更大,航速就能更快。
而且船只越大,抗风浪能力越强。
有了具体方案,朱由校便直接命令李朝庆拟旨。
“传朕旨意,命登莱总督袁可立主持开海运粮,河运漕粮定额减至两百万石,所减两百万石漕粮,皆由淮河入海。”
淮河入海因为有岛屿可以避风,小船要安全得多。如果是千吨级大船,那倒是无所谓,可以直接从松江府出海。
当然,大船造价贵。
小船造价比较便宜,而且制造周期也比较短。大明是一个水运十分发达的国家,南方到处都是船,不过大吨位船只却并不是太多。
圣旨一下,东林党顿时有闹起来了。
此时齐楚浙宣党都已经被东林党逐出了朝堂,这漕运的利润可就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了。突然皇帝不搞河运,... -->>
漕运这个东西,肯定是要治理的。如今每年朝廷有四百万石的漕粮北运,一般情况下只够两百万石左右,剩下的只能折色或者被损耗掉了。
损耗高,漕丁负担大。漕丁也要生存啊!官员也要弄钱啊!所以上下其手,大家一起来。官员吃拿卡要,漕丁也私自夹带,或是中途偷粮,然后上报成损耗的。漕运船只返回南方时,还能运一船盐回去。
漕运如何治理,海运如何具体操作,朱由校给袁可立写了封信,和袁可立商讨了一番。毕竟此时袁可立总督登莱,漕运改走海路肯定是要袁可立主持的。
袁可立很快给朱由校回了封信,并未正常上奏折。毕竟这是君臣私下商议,上奏折就会经过内阁。
“老臣以为,海运甚是便利,无河道堵塞之忧,也不似河运之艰辛,即可减少损耗,又可节省民力,甚是可行。然河运毕竟维持多年,一时之间全部废除恐生事端。应先采取河海并行之策,如今年漕运四百万石之漕粮,陛下可裁剪河运一半份额,分于海路起运。由淮河入海,风险最低。若明年,则可分三百万石漕粮于海路起运,逐年递减则较为妥当。”
看到这里,朱由校不由点了点头,还是袁可立这样的老臣有经验啊!他原本还想直接把河运废了了事,并未太深入的思考漕运的利益问题。
漕运损耗确实大,但同样也养活了很多人。
漕丁尽管有负担。但漕丁同样也有灰色收入,因而确实是可以维持的。相当于是国家这种损耗,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那些贪官的。自然无需考虑他们的利益,但是漕丁方面却是得考虑一下。
突然间废掉了河运,一些专业漕丁岂不是失业了?
袁可立建议的逐年递减,确实是很有道理的。反正河运漕粮就400万石定额,每年减少一点,给漕丁转业的,留个缓冲的时间。也就不会出乱子了。
最后河运不再运输漕粮的时候,那些官员、商人爱怎么折腾河运就怎么折腾去,想要搭国家的顺风船。做春秋大梦去吧!
到时候漕丁们弄不到漕粮,却是影响收入。不过国家也不需要他们承担运费,同样也减少了负担。
到时候京杭大运河等河道转为民用,这些漕丁依然也还有就业岗位。到时候国家没有粮食从河运过。也没人能挖得了国家的墙角。至于河道哪里堵塞了。也不需要朝廷花钱去疏通。顶多五六年,河运就要废掉大半。
到时候漕运全部走海陆,海上不需要折腾来折腾去的,也没地方可以倒腾船上的粮食,只要不发生海难,基本上是没有损耗,商人也别想利用漕运夹带私货了。
袁可立在信件后面继续写道:“而海船方面,宜用大船。不惧寻常风浪,亦不容易淹死兵丁。再则三千料之大船。一次可运粮6500石,且航速较之小船犹快,所需船丁且少。若自淮河入海,一月之内便可将漕粮运达天津等地。则每年朝廷可无需承担漕运之损耗,又可自南方调运更多粮食,可谓一举多得,利国利民只举。”
朱由校算是明白了,这海运的便利性,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的。只是海运无法挖国家墙角,所以那些臣工们都建议发展河运。
河运撑死能有发展,海运才是这年头最有发展前途的运输方式啊!
要知道科学实验证明,船只的排水量每增加2倍,所需的推进力仅增加1.5倍,所以船只造得越大,动力装置所占空间比例就可以越小,同时燃料也可以携带更少,从而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储存货物。
这年头的船只是用风帆,虽然不用燃料,但也是一个道理的。因为大船可以使用更大的风帆,相同船型的帆船,只要排水量更大,航速就能更快。
而且船只越大,抗风浪能力越强。
有了具体方案,朱由校便直接命令李朝庆拟旨。
“传朕旨意,命登莱总督袁可立主持开海运粮,河运漕粮定额减至两百万石,所减两百万石漕粮,皆由淮河入海。”
淮河入海因为有岛屿可以避风,小船要安全得多。如果是千吨级大船,那倒是无所谓,可以直接从松江府出海。
当然,大船造价贵。
小船造价比较便宜,而且制造周期也比较短。大明是一个水运十分发达的国家,南方到处都是船,不过大吨位船只却并不是太多。
圣旨一下,东林党顿时有闹起来了。
此时齐楚浙宣党都已经被东林党逐出了朝堂,这漕运的利润可就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了。突然皇帝不搞河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