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恨朱高炽,更恨说话不算数的父亲朱棣,想做皇帝只能靠自己了,干了那么多的事,却什么回报都没有,朱高煦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朱高煦一直不服气。
这也很容易理解,他长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优秀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自己的那个哥哥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要人扶,更别谈骑马了。
简直就是个废人。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废人,将来要做自己的主人!
谁让人家生得早呢?
自己也不是没有努力过,靖难的时候,拼老命为父亲的江山搏杀,数次出生入死,却总是被父亲忽悠,虽得到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的空话,却从此就没有了下文。
干了那么多的事,却什么回报都没有,朱高煦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他恨朱高炽,更恨说话不算数的父亲朱棣。
想做皇帝,只能靠自己了。
不择手段、不论方法,一定要把皇位抢过来!
朱高煦不知道的是,他确实错怪了自己的父亲。
朱棣是明代厚黑学的专家,水平很高,说谎抵赖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正常,但在选择太子这件事情上,他却并没有骗人,他确实是想立朱高煦的。
父亲总是喜欢像自己的儿子,朱高煦就很像自己,都很英武、都很擅长军事、都很精明、也都很无赖。
朱高炽却大不相同,这个儿子胖得像头猪,臃肿不堪,小时候得病成了瘸子(可能是小儿麻痹症),走路都要人扶,简直就是半个废人。朱棣实在想不通,如此英明神武的自己,怎么会有个这样的儿子。
除了外貌,朱高炽在性格上也和朱棣截然相反,他是个老实人,品性温和,虽然对父亲十分尊重,但对其对待建文帝大臣的残忍行为十分不满,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讨朱棣的喜欢。
于是朱棣开始征求群臣的意见,为换人作准备,他先问自己手下的武将,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立朱高煦。
武将:战友上台将来好办事啊。
之后他又去问文臣,得到的答复也很统一——立朱高炽。
文臣:自古君不立长,国家必有大乱。
一向精明的朱棣也没了主意,便找来解缙,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说的那场著名的谈话。从此朱棣开始倾向于立朱高炽。
但在此之后,禁不住朱高煦一派大臣的游说,朱棣又有些动摇,立太子一事也就搁置了下来,无数大臣反复劝说,但朱棣就是不立太子,朱高炽派大臣十分明白,朱棣是想立朱高煦的。于是,朱高炽派第一干将解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心理战。
不久之后,有大臣画了一幅画(极有可能是有人预先安排的),画中一头老虎带着一群幼虎,作父子相亲状。朱棣也亲来观看,此时站在他身边的解缙突然站了高!实在是高!
参考消息
螳螂捕蝉
朱高煦身材高大,累有战功,而且两腋长有数个龙鳞一样的痣,据说是帝王之相。他很不服气自己的哥哥,甚至在公开场合也多有不尊。有一次,朱棣命他跟朱高炽一起去谒祭朱元璋的孝陵,由于天气不好,地面湿滑。朱高炽身材肥胖,行动不便,虽然有两个宦官搀扶着前进,还是不免摔了一跤。朱高煦就在后面话中有话地嘲讽道:“前人打滑,后人知警。”这时,他的身后响起了一个稚嫩的声音:“更有后人知警!”朱高煦回头一看,发现朱瞻基站在他的后面,小小年纪,表情却十分严肃,就再也不敢吭声了。
出来,拿起毛笔,不由分说地在画上题了这样一首诗: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解缙的这首打油诗作得并不高明,却很实用,所谓百兽尊不就是皇帝吗,这首诗就是告诉朱棣,你是皇帝,天下归你所有,但父子之情是无法替代也不应抛开的。朱高煦深受你的宠爱,但你也不应该忘记朱高炽和你的父子之情啊。
解缙的判断没有错,朱棣停下了脚步,他被深深地打动了。
是啊,虽然朱高炽是半个废人,虽然他不如朱高煦能干,但他也是我的儿子,是我亲自抚养长大的亲生儿子啊!他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但他一直都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从没有犯错,不应该对他不公啊。
就在那一刻,朱棣作出了决定。
他命令,立刻召见朱高炽,并正式册封他为太子(上感其意,立召太子归,至是遂立之)。
从此朱高炽成为了太子,他终于放心了,支持他的太子党大臣们也终于放心了。
这场夺位之争似乎就要以朱高炽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场争斗才刚开始。
朱高煦的阴谋
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后,自然风光无限,而朱高煦却祸不单行,不但皇位无望,还被分封到云南。
当时的云南十分落后,让他去那里无疑是一种发配,朱高煦自然不愿意去,但这是皇帝的命令,总不能不执行吧,朱高煦经过仔细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不去云南的方法——耍赖。
他找到父亲朱棣,不断诉苦,说自己又没有犯错,凭什么要去云南,反复劝说,赖着就是不走。朱棣被他缠得没有办法,加上他也确实比较喜欢这个儿子,便收回了命令,让他跟随自己去北方巡视边界(当时尚未迁都)。
在跟随朱棣巡边时,朱高煦表现良好,深得朱棣欢心,高兴之余,朱棣便让他自己决定去留之地。
朱高煦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告诉朱棣,自己哪里也不去,就留在京城(南京)。
朱棣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朱高煦便以京城为基地,开始谋划针对朱高炽的阴谋。
他广收朝中大臣为爪牙,四处打探消息,企图抓住机会给太子以致命的打击。
朱高煦深通权术之道,他明白,要想打倒太子,必须先除去他身边的人,而太子党中最显眼的解缙就成了他首要打击的对象。在朱高煦的策划下,外加解缙本人不知收敛,永乐五年,解缙被赶出京城,太子党受到了沉重打击。
朱高煦的第一次攻击获得了全胜。
但搞掉解缙不过是为下一次的进攻作准备,因为朱高煦的真正目标是被太子党保护着的朱高炽。
经过周密策划后,永乐十年,朱高煦发动了第二次进攻。
朱高煦深知朝中文臣支持太子的很多,要想把文官集团一网打尽绝无可能,于是他另出奇招,花重金收买了朱棣身边的很多近臣侍卫,并让这些人不断地说太子的坏话,而自永乐七年后,由于朱棣要外出征讨蒙古,便经常安排太子监国(代理国家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精于权术的朱高煦终于等到了一个最佳的进攻机会。
朱高煦聪明过人,他跟随朱棣多年,深知自己的这位父亲大人虽然十分精明且长于权谋诡计,却有一个弱点——多疑。
而太子监国期间,正是他的这种弱点爆发的时刻,因为他多疑的根源就在于对权力的贪婪,虽然由于出征不得不将权力交给太子,但这是迫不得已的,朱高煦相信,所有关于太子急于登基、抢班夺权的传闻都会在朱棣的心中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
朱高煦的策略是正确的,他准确地击中了要害,在身边人的蛊惑下,不容权力有失的朱棣果然开始怀疑一向老实的太子的用心。
永乐十年(1412)九月,朱棣北巡回京,对太子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审查了其监国期间的各项工作,严厉训斥了太子,并抓了一大批太子身边的官员,更改了太子颁布的多项政令。
朱棣的这种没事找事的找碴行为让大臣们十分不满,他们纷纷上书,其中言辞最激烈的是大理寺丞耿通,他直言太子没有错,不应该更改(太子事无大过误,无可更也)。
但直言的耿通却绝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举动可正中朱棣下怀。
耿通算是个做官没开窍的人,他根本不懂得朱棣这些行为背后的政治意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人家本来就是来找碴儿踢场子的,不过随意找个借口,是直接奔着人来的,多说何益!
朱棣却是一个借题发挥的老手,他由此得到了启发,决定向耿通借一样东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样东西就是耿通的脑袋。
随后,朱棣便煞费苦心地演了一出好戏。
他把文武百官集合到午门,用阴沉的眼光扫视着他们,怒斥耿通的罪行(好像也没什么罪行),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像耿通这样的人,一定要杀(必杀通无赦)!
如此杀气腾腾,群臣无不胆寒,但大臣们并不知道,这场戏的高潮还没有到。
耿通被处决后,朱棣集合大臣们开展思想教育,终于说出了他演这场戏最终的目的:
“太子犯错,不过是小问题,耿通为太子说话,实际上是离间我们父子,这样的行为绝对不能宽恕,所以我一定要杀了他(失出,细故耳……离间我父子,不可恕)!”
至此终于原形毕露。
耿通无非是说太子没错而已,怎么扯得到离间父子关系上,这个帽子戴得实在不高明却也说出了朱棣的真意:
朱高炽,老子还没死呢,你老实点!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太子党被打下去一批,朱高炽本人经过这场打击,也心灰意冷,既然让自己监国,却又不给干事的权力,做事也不是,不做事也不是,这不是拿人开涮吗?
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大臣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稳住了太子的地位。
这个人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杨士奇。
杨士奇虽然学问比不上解缙,他的脑袋可比解缙灵活得多,解缙虽然也参与政治斗争,却实在太嫩,一点也不知道低调做官的原则。本来就是个书生,却硬要转行去干政客,隔行如隔山,水平差得太远。
杨士奇就大不相同了,此人我们介绍过,他不是科举出身,其履历也很复杂,先后干过教师、教育局小科员、逃犯(其间曾兼职教师)等不同职业,社会背景复杂,特别是他在社会上混了二十多年,也算跑过江湖,黑道白道地痞混混估计也见过不少,按照今天的流动人口规定,他这个流动了二十年的人是绝对的盲流,估计还可以算是在道上混过的。
朝廷就是一个小社会,皇帝大臣们和地痞混混也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吃得好点,穿得好点,人品更卑劣,斗争更加激烈而已,在这里杨士奇如鱼得水,灵活运用他在社会上学来的本领,而他学得最好,也用得最好的就是:做官时一定要低调。
他虽然为太子继位监国出了很多力,却从不声张,永乐七年七月,太子为感谢他一直以来的工作和努力,特别在京城闹市区繁华地带赐给他一座豪宅,换了别人,估计早就高高兴兴地去拿钥匙准备入住,可杨士奇却拒绝了。
他推辞了太子的好意,表示自己房子够住,不需要这么大的豪宅。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嫌房子多,杨士奇也不例外,他拒绝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他拿了那栋房子,就会成为朱高煦的重点打击目标,权衡利弊,他明智地拒绝了这笔横财。
杨士奇虽然没有接受太子的礼物,但他对太子的忠诚却是旁人比不上的,应该说他成为太子党并不完全是为了投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太子的感情。
自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杨士奇就被任命为左中允(官名),做了太子的部下,朱高炽虽然其貌不扬,却是个真正仁厚老实的人,经常劝阻父亲的残暴行为,弟弟朱高煦屡次向他挑衅,阴谋对付他,朱高炽却一次又一次地容忍了下来,甚至还数次帮这个无赖弟弟说情。
这些事情给杨士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虽然历经宦海,城府极深,儿时母亲对他的教诲却始终记在心头,仗义执言已经成为了他性格中的一部分,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他却并没有变,他还是当年的那个正气在胸的杨士奇。
眼前的朱高炽虽然形象不好,身体不便,却是一个能够仁怀天下的人,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皇帝的,杨士奇相信自己的判断。
秉持着这个信念,杨士奇与太子同甘共苦,携手并肩,走过了二十年历经坎坷的储君岁月。
说来也实在让人有些啼笑皆非,可能是由于杨士奇过于低调,连朱棣也以为杨士奇不是太子党,把他当成了中间派,经常向他询问太子的情况,而在永乐十年的风波之后,朱棣对太子也产生了怀疑,便向杨士奇询问太子监国时表现如何。
这看上去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暗藏杀机。
城府极深的杨士奇听到这句问话后,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他立刻意识到,决定太子命运的关键时刻来到了。
他紧张地思索着问题的答案。
趁着杨士奇先生还在思考的时间,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又十分关键。
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积极,勤恳做事,和群众(大臣)们打成一片,能独立处理政事,威望很高的话,那太子一定完蛋了。
你爹还在呢,现在就拉拢大臣,独立处事,想抢班夺权,让老爹不得好死啊。
既然这个答案不行,那么我们换一个答案:
太子平时积极参加娱乐活动,不理政事,疏远大臣,有事情就交给下面去办,没有什么威信。
这样回答的话,太子的结局估计也是——完蛋。
这又是一个非常类似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矛盾逻辑。
太子的悲哀也就在此,无数太子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父亲玩残的,自古以来,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关系始终是处理不好的,在封建社会,皇帝就是一把手,太子就是二把手,自然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则的制约。
你积极肯干,说你有野心,你消极怠工,说你没前途。
参考消息
迟到的理由
朱高炽生性忠厚,跟太子朱标一样,朱元璋很喜欢他。有次朱元璋让他与秦、晋、周三王的世子分头检阅军士,结果朱高炽回来得最晚,朱元璋问他什么原因。朱高炽回答:“今天早晨特别冷,我等到军士们吃过早饭才开始检阅,所以回来晚了。”朱元璋听后大悦。
干多了也不行,干少了也不行,其实只是要告诉你,不服我是不行的。
让你干,你就不得休息,不让你干,你就不得好死。
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权力。
谁分我的权,我就要谁的命(儿子也不例外)!
朱棣很明白,他最终是要将权力交给太子的,而在此之前,太子必须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为了帝国的未来,无能的废物是不能成为继承人的,所以必须给太子权力和锻炼的机会,但他更明白,要想得一个善终,混个自然死亡,不至于七八十岁还被拉出去砍头,就必须紧紧握住自己手中的权力,直到他死的那一天!
儿子是不能相信的,老婆是不能相信的,天下人都是不能相信的。
这就是皇帝的悲哀。
好了,现在杨士奇先生已经完成了他的思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答案:
“太子监国期间努力处理政事,能够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但对于不对的意... -->>
他恨朱高炽,更恨说话不算数的父亲朱棣,想做皇帝只能靠自己了,干了那么多的事,却什么回报都没有,朱高煦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朱高煦一直不服气。
这也很容易理解,他长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优秀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自己的那个哥哥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要人扶,更别谈骑马了。
简直就是个废人。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废人,将来要做自己的主人!
谁让人家生得早呢?
自己也不是没有努力过,靖难的时候,拼老命为父亲的江山搏杀,数次出生入死,却总是被父亲忽悠,虽得到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的空话,却从此就没有了下文。
干了那么多的事,却什么回报都没有,朱高煦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他恨朱高炽,更恨说话不算数的父亲朱棣。
想做皇帝,只能靠自己了。
不择手段、不论方法,一定要把皇位抢过来!
朱高煦不知道的是,他确实错怪了自己的父亲。
朱棣是明代厚黑学的专家,水平很高,说谎抵赖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正常,但在选择太子这件事情上,他却并没有骗人,他确实是想立朱高煦的。
父亲总是喜欢像自己的儿子,朱高煦就很像自己,都很英武、都很擅长军事、都很精明、也都很无赖。
朱高炽却大不相同,这个儿子胖得像头猪,臃肿不堪,小时候得病成了瘸子(可能是小儿麻痹症),走路都要人扶,简直就是半个废人。朱棣实在想不通,如此英明神武的自己,怎么会有个这样的儿子。
除了外貌,朱高炽在性格上也和朱棣截然相反,他是个老实人,品性温和,虽然对父亲十分尊重,但对其对待建文帝大臣的残忍行为十分不满,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讨朱棣的喜欢。
于是朱棣开始征求群臣的意见,为换人作准备,他先问自己手下的武将,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立朱高煦。
武将:战友上台将来好办事啊。
之后他又去问文臣,得到的答复也很统一——立朱高炽。
文臣:自古君不立长,国家必有大乱。
一向精明的朱棣也没了主意,便找来解缙,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说的那场著名的谈话。从此朱棣开始倾向于立朱高炽。
但在此之后,禁不住朱高煦一派大臣的游说,朱棣又有些动摇,立太子一事也就搁置了下来,无数大臣反复劝说,但朱棣就是不立太子,朱高炽派大臣十分明白,朱棣是想立朱高煦的。于是,朱高炽派第一干将解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心理战。
不久之后,有大臣画了一幅画(极有可能是有人预先安排的),画中一头老虎带着一群幼虎,作父子相亲状。朱棣也亲来观看,此时站在他身边的解缙突然站了高!实在是高!
参考消息
螳螂捕蝉
朱高煦身材高大,累有战功,而且两腋长有数个龙鳞一样的痣,据说是帝王之相。他很不服气自己的哥哥,甚至在公开场合也多有不尊。有一次,朱棣命他跟朱高炽一起去谒祭朱元璋的孝陵,由于天气不好,地面湿滑。朱高炽身材肥胖,行动不便,虽然有两个宦官搀扶着前进,还是不免摔了一跤。朱高煦就在后面话中有话地嘲讽道:“前人打滑,后人知警。”这时,他的身后响起了一个稚嫩的声音:“更有后人知警!”朱高煦回头一看,发现朱瞻基站在他的后面,小小年纪,表情却十分严肃,就再也不敢吭声了。
出来,拿起毛笔,不由分说地在画上题了这样一首诗: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解缙的这首打油诗作得并不高明,却很实用,所谓百兽尊不就是皇帝吗,这首诗就是告诉朱棣,你是皇帝,天下归你所有,但父子之情是无法替代也不应抛开的。朱高煦深受你的宠爱,但你也不应该忘记朱高炽和你的父子之情啊。
解缙的判断没有错,朱棣停下了脚步,他被深深地打动了。
是啊,虽然朱高炽是半个废人,虽然他不如朱高煦能干,但他也是我的儿子,是我亲自抚养长大的亲生儿子啊!他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但他一直都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从没有犯错,不应该对他不公啊。
就在那一刻,朱棣作出了决定。
他命令,立刻召见朱高炽,并正式册封他为太子(上感其意,立召太子归,至是遂立之)。
从此朱高炽成为了太子,他终于放心了,支持他的太子党大臣们也终于放心了。
这场夺位之争似乎就要以朱高炽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场争斗才刚开始。
朱高煦的阴谋
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后,自然风光无限,而朱高煦却祸不单行,不但皇位无望,还被分封到云南。
当时的云南十分落后,让他去那里无疑是一种发配,朱高煦自然不愿意去,但这是皇帝的命令,总不能不执行吧,朱高煦经过仔细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不去云南的方法——耍赖。
他找到父亲朱棣,不断诉苦,说自己又没有犯错,凭什么要去云南,反复劝说,赖着就是不走。朱棣被他缠得没有办法,加上他也确实比较喜欢这个儿子,便收回了命令,让他跟随自己去北方巡视边界(当时尚未迁都)。
在跟随朱棣巡边时,朱高煦表现良好,深得朱棣欢心,高兴之余,朱棣便让他自己决定去留之地。
朱高煦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告诉朱棣,自己哪里也不去,就留在京城(南京)。
朱棣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朱高煦便以京城为基地,开始谋划针对朱高炽的阴谋。
他广收朝中大臣为爪牙,四处打探消息,企图抓住机会给太子以致命的打击。
朱高煦深通权术之道,他明白,要想打倒太子,必须先除去他身边的人,而太子党中最显眼的解缙就成了他首要打击的对象。在朱高煦的策划下,外加解缙本人不知收敛,永乐五年,解缙被赶出京城,太子党受到了沉重打击。
朱高煦的第一次攻击获得了全胜。
但搞掉解缙不过是为下一次的进攻作准备,因为朱高煦的真正目标是被太子党保护着的朱高炽。
经过周密策划后,永乐十年,朱高煦发动了第二次进攻。
朱高煦深知朝中文臣支持太子的很多,要想把文官集团一网打尽绝无可能,于是他另出奇招,花重金收买了朱棣身边的很多近臣侍卫,并让这些人不断地说太子的坏话,而自永乐七年后,由于朱棣要外出征讨蒙古,便经常安排太子监国(代理国家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精于权术的朱高煦终于等到了一个最佳的进攻机会。
朱高煦聪明过人,他跟随朱棣多年,深知自己的这位父亲大人虽然十分精明且长于权谋诡计,却有一个弱点——多疑。
而太子监国期间,正是他的这种弱点爆发的时刻,因为他多疑的根源就在于对权力的贪婪,虽然由于出征不得不将权力交给太子,但这是迫不得已的,朱高煦相信,所有关于太子急于登基、抢班夺权的传闻都会在朱棣的心中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
朱高煦的策略是正确的,他准确地击中了要害,在身边人的蛊惑下,不容权力有失的朱棣果然开始怀疑一向老实的太子的用心。
永乐十年(1412)九月,朱棣北巡回京,对太子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审查了其监国期间的各项工作,严厉训斥了太子,并抓了一大批太子身边的官员,更改了太子颁布的多项政令。
朱棣的这种没事找事的找碴行为让大臣们十分不满,他们纷纷上书,其中言辞最激烈的是大理寺丞耿通,他直言太子没有错,不应该更改(太子事无大过误,无可更也)。
但直言的耿通却绝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举动可正中朱棣下怀。
耿通算是个做官没开窍的人,他根本不懂得朱棣这些行为背后的政治意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人家本来就是来找碴儿踢场子的,不过随意找个借口,是直接奔着人来的,多说何益!
朱棣却是一个借题发挥的老手,他由此得到了启发,决定向耿通借一样东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样东西就是耿通的脑袋。
随后,朱棣便煞费苦心地演了一出好戏。
他把文武百官集合到午门,用阴沉的眼光扫视着他们,怒斥耿通的罪行(好像也没什么罪行),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像耿通这样的人,一定要杀(必杀通无赦)!
如此杀气腾腾,群臣无不胆寒,但大臣们并不知道,这场戏的高潮还没有到。
耿通被处决后,朱棣集合大臣们开展思想教育,终于说出了他演这场戏最终的目的:
“太子犯错,不过是小问题,耿通为太子说话,实际上是离间我们父子,这样的行为绝对不能宽恕,所以我一定要杀了他(失出,细故耳……离间我父子,不可恕)!”
至此终于原形毕露。
耿通无非是说太子没错而已,怎么扯得到离间父子关系上,这个帽子戴得实在不高明却也说出了朱棣的真意:
朱高炽,老子还没死呢,你老实点!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太子党被打下去一批,朱高炽本人经过这场打击,也心灰意冷,既然让自己监国,却又不给干事的权力,做事也不是,不做事也不是,这不是拿人开涮吗?
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大臣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稳住了太子的地位。
这个人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杨士奇。
杨士奇虽然学问比不上解缙,他的脑袋可比解缙灵活得多,解缙虽然也参与政治斗争,却实在太嫩,一点也不知道低调做官的原则。本来就是个书生,却硬要转行去干政客,隔行如隔山,水平差得太远。
杨士奇就大不相同了,此人我们介绍过,他不是科举出身,其履历也很复杂,先后干过教师、教育局小科员、逃犯(其间曾兼职教师)等不同职业,社会背景复杂,特别是他在社会上混了二十多年,也算跑过江湖,黑道白道地痞混混估计也见过不少,按照今天的流动人口规定,他这个流动了二十年的人是绝对的盲流,估计还可以算是在道上混过的。
朝廷就是一个小社会,皇帝大臣们和地痞混混也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吃得好点,穿得好点,人品更卑劣,斗争更加激烈而已,在这里杨士奇如鱼得水,灵活运用他在社会上学来的本领,而他学得最好,也用得最好的就是:做官时一定要低调。
他虽然为太子继位监国出了很多力,却从不声张,永乐七年七月,太子为感谢他一直以来的工作和努力,特别在京城闹市区繁华地带赐给他一座豪宅,换了别人,估计早就高高兴兴地去拿钥匙准备入住,可杨士奇却拒绝了。
他推辞了太子的好意,表示自己房子够住,不需要这么大的豪宅。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嫌房子多,杨士奇也不例外,他拒绝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他拿了那栋房子,就会成为朱高煦的重点打击目标,权衡利弊,他明智地拒绝了这笔横财。
杨士奇虽然没有接受太子的礼物,但他对太子的忠诚却是旁人比不上的,应该说他成为太子党并不完全是为了投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太子的感情。
自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杨士奇就被任命为左中允(官名),做了太子的部下,朱高炽虽然其貌不扬,却是个真正仁厚老实的人,经常劝阻父亲的残暴行为,弟弟朱高煦屡次向他挑衅,阴谋对付他,朱高炽却一次又一次地容忍了下来,甚至还数次帮这个无赖弟弟说情。
这些事情给杨士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虽然历经宦海,城府极深,儿时母亲对他的教诲却始终记在心头,仗义执言已经成为了他性格中的一部分,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他却并没有变,他还是当年的那个正气在胸的杨士奇。
眼前的朱高炽虽然形象不好,身体不便,却是一个能够仁怀天下的人,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皇帝的,杨士奇相信自己的判断。
秉持着这个信念,杨士奇与太子同甘共苦,携手并肩,走过了二十年历经坎坷的储君岁月。
说来也实在让人有些啼笑皆非,可能是由于杨士奇过于低调,连朱棣也以为杨士奇不是太子党,把他当成了中间派,经常向他询问太子的情况,而在永乐十年的风波之后,朱棣对太子也产生了怀疑,便向杨士奇询问太子监国时表现如何。
这看上去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暗藏杀机。
城府极深的杨士奇听到这句问话后,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他立刻意识到,决定太子命运的关键时刻来到了。
他紧张地思索着问题的答案。
趁着杨士奇先生还在思考的时间,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又十分关键。
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积极,勤恳做事,和群众(大臣)们打成一片,能独立处理政事,威望很高的话,那太子一定完蛋了。
你爹还在呢,现在就拉拢大臣,独立处事,想抢班夺权,让老爹不得好死啊。
既然这个答案不行,那么我们换一个答案:
太子平时积极参加娱乐活动,不理政事,疏远大臣,有事情就交给下面去办,没有什么威信。
这样回答的话,太子的结局估计也是——完蛋。
这又是一个非常类似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矛盾逻辑。
太子的悲哀也就在此,无数太子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父亲玩残的,自古以来,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关系始终是处理不好的,在封建社会,皇帝就是一把手,太子就是二把手,自然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则的制约。
你积极肯干,说你有野心,你消极怠工,说你没前途。
参考消息
迟到的理由
朱高炽生性忠厚,跟太子朱标一样,朱元璋很喜欢他。有次朱元璋让他与秦、晋、周三王的世子分头检阅军士,结果朱高炽回来得最晚,朱元璋问他什么原因。朱高炽回答:“今天早晨特别冷,我等到军士们吃过早饭才开始检阅,所以回来晚了。”朱元璋听后大悦。
干多了也不行,干少了也不行,其实只是要告诉你,不服我是不行的。
让你干,你就不得休息,不让你干,你就不得好死。
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权力。
谁分我的权,我就要谁的命(儿子也不例外)!
朱棣很明白,他最终是要将权力交给太子的,而在此之前,太子必须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为了帝国的未来,无能的废物是不能成为继承人的,所以必须给太子权力和锻炼的机会,但他更明白,要想得一个善终,混个自然死亡,不至于七八十岁还被拉出去砍头,就必须紧紧握住自己手中的权力,直到他死的那一天!
儿子是不能相信的,老婆是不能相信的,天下人都是不能相信的。
这就是皇帝的悲哀。
好了,现在杨士奇先生已经完成了他的思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答案:
“太子监国期间努力处理政事,能够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但对于不对的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