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幸却已就在眼前。
嘉靖元年二月,王守仁刚到南京,就得知他的父亲王华去世了。
这位老先生前半辈子被王守仁折腾得够呛,后半辈子却为他而自豪,含笑而去,也算是死得瞑目。
这件事情沉重地打击了王守仁,他离任回家守孝,由于过于悲痛,还大病了一场。
正是这次打击和那场大病,最终使他放下了所有的一切。
父亲的训斥、格竹子的执著、刘瑾的廷杖、龙场的悲凉、悟道的喜悦、悲愤的逃亡、平叛的奋战,如此多的官场风波,刀光剑影,几起几落,世上再也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扰乱他的心弦。
他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搞他的哲学。
他虽然已经名满天下,却毫无架子,四处游历讲学,无论是贫是富,只要前来听讲,他就以诚相待,即使这些人另有目的。
嘉靖元年,一位泰州的商人来到了王守仁的家,和王守仁比起来,他只是个无名小卒,但奇怪的是,他却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因为这位仁兄的打扮实在惊人,据史料记载,他穿着奇装异服,戴着一顶纸糊的帽子,手里还拿着笏板,放在今天这打扮也不出奇,但在当时,就算是引领时代潮流了。
他就穿着这一身去见了王守仁,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他狂放的外表后面,其实隐藏着另一个目的,然而,他没有能够骗过王守仁。
王守仁友善地接待了这个人,与他讨论问题,招待他吃饭,他对王守仁的学识佩服得五体投地,便想拜入门下,王守仁答应了。
不久之后,他又换上了那套行头,准备出去游历讲学。
王守仁突然叫住了他,一改往日笑颜,极为冷淡地问他,为何要这种打扮。
回答依然是老一套,什么破除理学陋规、讲求心学真义之类。
王守仁静静地听他说完,只用一句话就揭穿了他的伪装:
“你不过是想出名而已(欲显尔)。”
这人彻底呆住了,这确实是他的目的,在他出发前,唯恐身份太低,被人家瞧不起,希望利用王守仁来扩大名声,所以想了这么个馊主意来炒作自己。
这位仁兄还是太嫩了,要知道,王守仁先生看起来慈眉善目,却是耍诈的老手,当年他老哥出来骗人的时候,估计书生同志还在穿开裆裤。
眼见花招被拆穿,也不好意思待下去了,他拿出了自己最后的一丝尊严,向王守仁告别,准备回家。
王守仁却叫住了他,对他说,他仍然是自己的学生,可以继续留在这里,而且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此人终于明白,所谓家世和出身,从来都不在王守仁的考虑范围之内,他要做的,只是无私地传道授业而已。
他收起了自己的所有伪装,庄重地向王守仁跪拜行礼,就此洗心革面,一心向学。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王艮,他后来成为了王守仁最优秀的学生,并创建了一个鼎鼎大名的学派——泰州学派(王艮是泰州人)。
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此学派影响极大,精英辈出,主要传人有王栋、徐樾、赵贞吉、何心隐等,这些人身份相差极大,如赵贞吉是朝廷高级官员,何心隐却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经常闹事,实在是五花八门,龙蛇混杂。
但这一派中影响最大的却是另外两个人,一个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思想启蒙解放的先锋”(官方评价),叫做李贽。
对于这位李贽先生,如果你没有听说过,那是不奇怪的,毕竟他不是娱乐圈的人,曝光率确实不高,但他在中国思想哲学史上的名声实在是大得吓人,这位仁兄还是一位传奇人物,关于他的事情后面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另一个人更为特别,此人不是泰州学派的嫡传弟子,只能算个插班生,但如果没有这个人,明代的历史将会改写。
这个影响了历史的人的名字,叫做徐阶。
参考消息
好学的王艮
王艮出身灶户之家,由于家庭贫困,他很早就辍学了。但是他发愤苦读,终于成了一代宗师。有一次,他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居然跌到河里去了。狼狈地爬上岸后,他自嘲道:“好几天没有工夫洗澡了,今日下河,一可打打浴,二可清醒一下头脑,真是乐事一桩。”为了让人们多学习,他还专门写了一首《乐学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心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于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王学的弟子流派
这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也是后面的主角人选,目前暂时留任候补休息。
光芒
王守仁是一个伟大的人。
他不嫌弃弟子,不挑剔门人,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将自己几十年所学倾囊传授;他虚心解答疑问,时刻检讨着自己的不足,没有门户之见,也不搞学术纷争。
据我所知,能够这样做的,似乎只有两千年前的那位仁兄——孔子。
他四处讲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征服了无数人,心学的风潮逐渐兴起,但他的这一举动也惹来了麻烦。
官方权威的程朱理学家们终于无法容忍了,在他们看来,王守仁的“异端邪说”就如同洪水猛兽,会荡涤一切规范与秩序,他们纷纷发起了攻击。
写文章的写文章,写奏折的写奏折(很多人都是官),更绝的是,当时的中央科举考试的主考官,竟然把影射攻击王守仁的话,当做考题拿来考试,真可谓空前绝后,举世奇观。
漫天风雨,骂声不绝,总之一句话,欲除之而后快。
对于这一“盛况”,他的门人都十分气愤,但王守仁却只笑着说了一句话:
“四方英杰,各有异同,议论纷纷,多言何益?”
这不仅仅是一句回答,也是王守仁一生的注解。
他的这种态度打动了更多的人,因为所有的人都已看到,在狂潮之中,王守仁依然屹立在那里,泰然自若。
心如止水者,虽繁华纷扰世间红尘,已然空无一物。
是的,前进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正如同王守仁的光芒,纵然历经千年,饱经风雨,终将光耀于天地万物之间。
嘉靖六年(1527)五月,天泉桥。
王守仁站在桥上,看着站在他眼前的钱德洪与王畿。
参考消息
董拜师
浙江海宁有个叫董的名士,六十八岁那年在浙江绍兴游历,恰逢王守仁在会稽山中讲学,便赶去拜会。经过交流后,董完全被王守仁的学问、人品所折服,坚决要拜王守仁为师。王守仁知道后,十分为难:“天下哪有弟子比老师年岁还大的?我实在不敢当呀!”董的朋友也劝他说:“你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又何必自讨苦吃呢?”董却笑着说:“我拜阳明先生为师,才能真正脱离苦海,难道你们想把我拖回去不成?”在他的执意坚持下,王守仁只好接受他的拜师礼,收下了这位超龄的弟子。两年后,王守仁病逝。董悲痛异常,悔恨自己没有早点拜师,此后他坚持钻研阳明心学,直至七十七岁去世。
这两个人是他的嫡传弟子,也是他的心学传人。他之所以在此时召集他们前来,是因为最后的时刻就要到了。
不久之前,朝廷接到急报,两广地区发生了少数民族叛乱,十分棘手,两广总督姚镆急得跳脚,却又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之下,皇帝想到了王守仁。
于是王守仁先生又一次接手了救火队员的工作,他被委任为左都御史,前往平叛。
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很差了,经过长期征战和常年奔波,他再也经不起折腾了。而且此时他已然成为了知名的哲学家,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完全可以拒绝这个差事。
可是如果他拒绝,他就不是王守仁了,他的这一生就是为国为民活着的。王哲学家决定再次拿起武器,深入两广的深山老林去爬山沟。
但在此之前,他还有几句必须要说的话。
钱德洪和王畿肃穆地看着老师,他们在等待着。
王守仁打破了沉默:
“我即将赴任,但此去必定再无返乡之日,此刻即是永别之时,望你们用心于学,今后我不能再教你们了。”
钱德洪和王畿当即泪流满面,马上跪倒在地,连声说道:
“老师哪里话!老师哪里话!”
王守仁却笑着摇摇头:
“生死之事,上天自有定数,我已五十有六,人生已然如此,别无牵挂,只是有一件事情还要交代。”
钱德洪和王畿停止了悲泣,抬起了头。
“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天地竟是如此之宁静,大风拂过了空旷的天泉桥,在四周传来的阵阵风声中,王守仁高声吟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钱德洪与王畿一言不发,屏气凝神,记下了这四句话。
此即为所谓心学四诀,流传千古,至今不衰。
吟罢,王守仁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号哭而来,欢笑而去,人生本当如此。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天泉论道”,王守仁将他毕生的坎坷与智慧的结晶传授给了后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但是王守仁先生还不能光荣退休,因为他还要去山区剿匪。
王先生虽说是哲学家,但某些方面却很像湘西的土匪,放下枪就是良民,拿起枪就是悍匪,一旦兵权在手,大军待发,他就如同凶神恶煞附身,开始整顿所有部队,严格操练。
这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王守仁很清楚,对于叛乱者,讲解哲学是没有用的,只有开展武装斗争,枪杆子才是硬道理。
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意。
不过估计王守仁先生也没想到,他的到来对这场叛乱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起码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名声到底有多大。
在听到王守仁前来征讨的消息后,领导叛乱的两个首领当即达成了共识——
参考消息
满街都是圣人
王守仁认为人都有良知,天生就能判断善恶是非,从这点上来讲,圣人和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人人都可成圣。他的这一观点,跟禅宗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天,学生王艮出游归来。王守仁问道:“你在外面看到了什么?”王艮答道:“但见满街都是圣人。”王守仁听了很高兴:“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
投降。
王先生实在是名声在外,他的光辉业绩、犯事前科早就街知巷闻,连深山老林里的少数民族也是闻名已久,叛乱者也就是想混口饭吃,犯不着和王先生作对,所以他们毫不迟疑地决定接受朝廷招安。
但这二位首领倒还有个担心,由于王先生之前的名声不好(喜欢耍诈),他们两个怕就算投了降,到时候王先生阴他们一下,翻脸不认人怎么办?
但事到如今,投降生死未卜,不投降就必死无疑,还是投降吧。
其实王守仁先生还是守信用的,只有对不讲信义、玩弄阴谋的人,他才会痛下杀手,见到这二位首领后,他下令拖出去打了顿板子(教训一下),就履行了诺言。
就这样,朝廷折腾了几年毫无办法的两广之乱,王守仁先生老将出马,立马就解决了。
这件事情给他赢得了更多的荣誉,朝廷上下一片赞扬之声,但这最后的辉煌也燃尽了王守仁的生命之火,他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
嘉靖七年(1528)十月,他的肺病发作,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回家,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
可是他的病情实在太重了,要等到上级审批,估计坟头上都长草了,王守仁当机立断,带着几个随从踏上了回乡之路。
但他终究没有能够回去。
嘉靖七年十一月,王守仁到达了江西南安,再也走不动了,这里就是他最后的安息之地。
在临终之前,他的门人聚在他的身旁,问他还有什么遗言。
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走。飞的我可以射,走的我可以网,游的我可以钓。
但是龙,我不知该怎么办啊!学识渊深莫测,志趣高妙难知;如蛇般屈伸,如龙般变化,龙乘风云,可上九天!
王阳明的光辉人生
对于王守仁先生,我别无他法,只能用这段两千多年以前的文字来描述他,这是他应得的称颂。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中受益匪浅。
除了中国外,他的心学还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他本人也被奉为神明,受人日日顶礼膜拜,那位东乡平八郎大将就是他的忠实粉丝。
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
赞:
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
幸却已就在眼前。
嘉靖元年二月,王守仁刚到南京,就得知他的父亲王华去世了。
这位老先生前半辈子被王守仁折腾得够呛,后半辈子却为他而自豪,含笑而去,也算是死得瞑目。
这件事情沉重地打击了王守仁,他离任回家守孝,由于过于悲痛,还大病了一场。
正是这次打击和那场大病,最终使他放下了所有的一切。
父亲的训斥、格竹子的执著、刘瑾的廷杖、龙场的悲凉、悟道的喜悦、悲愤的逃亡、平叛的奋战,如此多的官场风波,刀光剑影,几起几落,世上再也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扰乱他的心弦。
他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搞他的哲学。
他虽然已经名满天下,却毫无架子,四处游历讲学,无论是贫是富,只要前来听讲,他就以诚相待,即使这些人另有目的。
嘉靖元年,一位泰州的商人来到了王守仁的家,和王守仁比起来,他只是个无名小卒,但奇怪的是,他却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因为这位仁兄的打扮实在惊人,据史料记载,他穿着奇装异服,戴着一顶纸糊的帽子,手里还拿着笏板,放在今天这打扮也不出奇,但在当时,就算是引领时代潮流了。
他就穿着这一身去见了王守仁,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他狂放的外表后面,其实隐藏着另一个目的,然而,他没有能够骗过王守仁。
王守仁友善地接待了这个人,与他讨论问题,招待他吃饭,他对王守仁的学识佩服得五体投地,便想拜入门下,王守仁答应了。
不久之后,他又换上了那套行头,准备出去游历讲学。
王守仁突然叫住了他,一改往日笑颜,极为冷淡地问他,为何要这种打扮。
回答依然是老一套,什么破除理学陋规、讲求心学真义之类。
王守仁静静地听他说完,只用一句话就揭穿了他的伪装:
“你不过是想出名而已(欲显尔)。”
这人彻底呆住了,这确实是他的目的,在他出发前,唯恐身份太低,被人家瞧不起,希望利用王守仁来扩大名声,所以想了这么个馊主意来炒作自己。
这位仁兄还是太嫩了,要知道,王守仁先生看起来慈眉善目,却是耍诈的老手,当年他老哥出来骗人的时候,估计书生同志还在穿开裆裤。
眼见花招被拆穿,也不好意思待下去了,他拿出了自己最后的一丝尊严,向王守仁告别,准备回家。
王守仁却叫住了他,对他说,他仍然是自己的学生,可以继续留在这里,而且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此人终于明白,所谓家世和出身,从来都不在王守仁的考虑范围之内,他要做的,只是无私地传道授业而已。
他收起了自己的所有伪装,庄重地向王守仁跪拜行礼,就此洗心革面,一心向学。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王艮,他后来成为了王守仁最优秀的学生,并创建了一个鼎鼎大名的学派——泰州学派(王艮是泰州人)。
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此学派影响极大,精英辈出,主要传人有王栋、徐樾、赵贞吉、何心隐等,这些人身份相差极大,如赵贞吉是朝廷高级官员,何心隐却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经常闹事,实在是五花八门,龙蛇混杂。
但这一派中影响最大的却是另外两个人,一个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思想启蒙解放的先锋”(官方评价),叫做李贽。
对于这位李贽先生,如果你没有听说过,那是不奇怪的,毕竟他不是娱乐圈的人,曝光率确实不高,但他在中国思想哲学史上的名声实在是大得吓人,这位仁兄还是一位传奇人物,关于他的事情后面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另一个人更为特别,此人不是泰州学派的嫡传弟子,只能算个插班生,但如果没有这个人,明代的历史将会改写。
这个影响了历史的人的名字,叫做徐阶。
参考消息
好学的王艮
王艮出身灶户之家,由于家庭贫困,他很早就辍学了。但是他发愤苦读,终于成了一代宗师。有一次,他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居然跌到河里去了。狼狈地爬上岸后,他自嘲道:“好几天没有工夫洗澡了,今日下河,一可打打浴,二可清醒一下头脑,真是乐事一桩。”为了让人们多学习,他还专门写了一首《乐学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心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于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王学的弟子流派
这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也是后面的主角人选,目前暂时留任候补休息。
光芒
王守仁是一个伟大的人。
他不嫌弃弟子,不挑剔门人,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将自己几十年所学倾囊传授;他虚心解答疑问,时刻检讨着自己的不足,没有门户之见,也不搞学术纷争。
据我所知,能够这样做的,似乎只有两千年前的那位仁兄——孔子。
他四处讲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征服了无数人,心学的风潮逐渐兴起,但他的这一举动也惹来了麻烦。
官方权威的程朱理学家们终于无法容忍了,在他们看来,王守仁的“异端邪说”就如同洪水猛兽,会荡涤一切规范与秩序,他们纷纷发起了攻击。
写文章的写文章,写奏折的写奏折(很多人都是官),更绝的是,当时的中央科举考试的主考官,竟然把影射攻击王守仁的话,当做考题拿来考试,真可谓空前绝后,举世奇观。
漫天风雨,骂声不绝,总之一句话,欲除之而后快。
对于这一“盛况”,他的门人都十分气愤,但王守仁却只笑着说了一句话:
“四方英杰,各有异同,议论纷纷,多言何益?”
这不仅仅是一句回答,也是王守仁一生的注解。
他的这种态度打动了更多的人,因为所有的人都已看到,在狂潮之中,王守仁依然屹立在那里,泰然自若。
心如止水者,虽繁华纷扰世间红尘,已然空无一物。
是的,前进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正如同王守仁的光芒,纵然历经千年,饱经风雨,终将光耀于天地万物之间。
嘉靖六年(1527)五月,天泉桥。
王守仁站在桥上,看着站在他眼前的钱德洪与王畿。
参考消息
董拜师
浙江海宁有个叫董的名士,六十八岁那年在浙江绍兴游历,恰逢王守仁在会稽山中讲学,便赶去拜会。经过交流后,董完全被王守仁的学问、人品所折服,坚决要拜王守仁为师。王守仁知道后,十分为难:“天下哪有弟子比老师年岁还大的?我实在不敢当呀!”董的朋友也劝他说:“你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又何必自讨苦吃呢?”董却笑着说:“我拜阳明先生为师,才能真正脱离苦海,难道你们想把我拖回去不成?”在他的执意坚持下,王守仁只好接受他的拜师礼,收下了这位超龄的弟子。两年后,王守仁病逝。董悲痛异常,悔恨自己没有早点拜师,此后他坚持钻研阳明心学,直至七十七岁去世。
这两个人是他的嫡传弟子,也是他的心学传人。他之所以在此时召集他们前来,是因为最后的时刻就要到了。
不久之前,朝廷接到急报,两广地区发生了少数民族叛乱,十分棘手,两广总督姚镆急得跳脚,却又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之下,皇帝想到了王守仁。
于是王守仁先生又一次接手了救火队员的工作,他被委任为左都御史,前往平叛。
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很差了,经过长期征战和常年奔波,他再也经不起折腾了。而且此时他已然成为了知名的哲学家,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完全可以拒绝这个差事。
可是如果他拒绝,他就不是王守仁了,他的这一生就是为国为民活着的。王哲学家决定再次拿起武器,深入两广的深山老林去爬山沟。
但在此之前,他还有几句必须要说的话。
钱德洪和王畿肃穆地看着老师,他们在等待着。
王守仁打破了沉默:
“我即将赴任,但此去必定再无返乡之日,此刻即是永别之时,望你们用心于学,今后我不能再教你们了。”
钱德洪和王畿当即泪流满面,马上跪倒在地,连声说道:
“老师哪里话!老师哪里话!”
王守仁却笑着摇摇头:
“生死之事,上天自有定数,我已五十有六,人生已然如此,别无牵挂,只是有一件事情还要交代。”
钱德洪和王畿停止了悲泣,抬起了头。
“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天地竟是如此之宁静,大风拂过了空旷的天泉桥,在四周传来的阵阵风声中,王守仁高声吟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钱德洪与王畿一言不发,屏气凝神,记下了这四句话。
此即为所谓心学四诀,流传千古,至今不衰。
吟罢,王守仁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号哭而来,欢笑而去,人生本当如此。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天泉论道”,王守仁将他毕生的坎坷与智慧的结晶传授给了后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但是王守仁先生还不能光荣退休,因为他还要去山区剿匪。
王先生虽说是哲学家,但某些方面却很像湘西的土匪,放下枪就是良民,拿起枪就是悍匪,一旦兵权在手,大军待发,他就如同凶神恶煞附身,开始整顿所有部队,严格操练。
这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王守仁很清楚,对于叛乱者,讲解哲学是没有用的,只有开展武装斗争,枪杆子才是硬道理。
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意。
不过估计王守仁先生也没想到,他的到来对这场叛乱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起码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名声到底有多大。
在听到王守仁前来征讨的消息后,领导叛乱的两个首领当即达成了共识——
参考消息
满街都是圣人
王守仁认为人都有良知,天生就能判断善恶是非,从这点上来讲,圣人和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人人都可成圣。他的这一观点,跟禅宗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天,学生王艮出游归来。王守仁问道:“你在外面看到了什么?”王艮答道:“但见满街都是圣人。”王守仁听了很高兴:“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
投降。
王先生实在是名声在外,他的光辉业绩、犯事前科早就街知巷闻,连深山老林里的少数民族也是闻名已久,叛乱者也就是想混口饭吃,犯不着和王先生作对,所以他们毫不迟疑地决定接受朝廷招安。
但这二位首领倒还有个担心,由于王先生之前的名声不好(喜欢耍诈),他们两个怕就算投了降,到时候王先生阴他们一下,翻脸不认人怎么办?
但事到如今,投降生死未卜,不投降就必死无疑,还是投降吧。
其实王守仁先生还是守信用的,只有对不讲信义、玩弄阴谋的人,他才会痛下杀手,见到这二位首领后,他下令拖出去打了顿板子(教训一下),就履行了诺言。
就这样,朝廷折腾了几年毫无办法的两广之乱,王守仁先生老将出马,立马就解决了。
这件事情给他赢得了更多的荣誉,朝廷上下一片赞扬之声,但这最后的辉煌也燃尽了王守仁的生命之火,他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
嘉靖七年(1528)十月,他的肺病发作,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回家,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
可是他的病情实在太重了,要等到上级审批,估计坟头上都长草了,王守仁当机立断,带着几个随从踏上了回乡之路。
但他终究没有能够回去。
嘉靖七年十一月,王守仁到达了江西南安,再也走不动了,这里就是他最后的安息之地。
在临终之前,他的门人聚在他的身旁,问他还有什么遗言。
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走。飞的我可以射,走的我可以网,游的我可以钓。
但是龙,我不知该怎么办啊!学识渊深莫测,志趣高妙难知;如蛇般屈伸,如龙般变化,龙乘风云,可上九天!
王阳明的光辉人生
对于王守仁先生,我别无他法,只能用这段两千多年以前的文字来描述他,这是他应得的称颂。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中受益匪浅。
除了中国外,他的心学还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他本人也被奉为神明,受人日日顶礼膜拜,那位东乡平八郎大将就是他的忠实粉丝。
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
赞:
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