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鞑靼战败的消息,震惊了很多蒙古部落。他们没有想到,由黄金家族统领的蒙古本部居然如此不堪一击。而在他们中间,有一个部落对这一结果却十分高兴,这个部落就是瓦剌。
我们前面说过,瓦剌和鞑靼之间有很深的仇恨,估计也超过了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在明军进攻时,瓦剌作为与鞑靼同一种族的部落,不但不帮忙,还替明朝政府解决了本雅失里这个祸害。这样的功劳自然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嘉奖。作为这场战争中的旁观者,瓦剌得到了许多利益,然而明朝政府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后,这位旁观者就将转变为一个参与者。
瓦剌首领马哈木是一个比较有才能的统治者。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地盘,而自己的最大竞争对手阿鲁台已经被明军打成了无业游民,他所占据的东部蒙古也变得极为空虚。马哈木是个见了便宜就想占的人,他开始不断蚕食西部蒙古的地盘。几年之间,瓦剌的实力开始急剧膨胀,占领了很多地方。此时阿鲁台却缺兵少将,成了没娘的孩子,他只能去向明朝政府哭诉,可是每次得到的都是“知道啦”、“你回去吧,我们会和他打招呼的”之类的话。
上学时候的经历告诉我们,打小报告的一般都没有好下场,阿鲁台也不例外。他告状之后境况不但没有改变,反而经常挨打,而且一次比一次狠,鞑靼从此陷入了极端困顿的境地。
应该说,阿鲁台落得如此下场,不但是因为瓦剌的进攻,明朝政府的默许和支持也是其中一个因素。眼看鞑靼就要一蹶不振,然而此时时局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瓦剌变得过于强大了。
不管瓦剌和鞑靼有什么样的矛盾,但他们毕竟还是蒙古人。“攘外必先安内”也并不单单是汉族的传统。在打垮了鞑靼后,瓦剌的马哈木也动起了统一蒙古,恢复帝国的念头。他立答里巴(黄金家族阿里布哥系)为汗,还侵占了和林。
明朝政府终于发现,这个旁观者竟然已经变得如此强大,大有一统蒙古之势。而此时阿鲁台也已经被打得失魂落魄,竟然带着自己的部落跑到长城边上来,说自己已经没有活路了,要求政治避难。
事到如今,再也不能不管了,明朝政府如同古往今来的所有政权一样,都遵循一条准则: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昔日的朋友终于变成了敌人。
明朝对瓦剌说:“从哪里来,就滚回哪里去!”
瓦剌说:“我不滚。”
“不滚,我就打你!”
“你来吧,怕你不成!”
不再废话,开打。
瓦剌的自信
马哈木敢与明朝如此叫板,绝不是一时冲动,他还是有点资本的。当时瓦剌所管辖的西蒙古一直没有受到过明朝的正面打击,而在明朝攻击鞑靼的军事行动中,他还趁机捡了不少便宜,越发耀武扬威起来。这就如同一个小康之家突然中了几百万彩票,便摆起了排场,想去跟人比富。
马哈木明白,一旦和明朝撕破脸,就要动真格的了,但马哈木并不畏惧,因为他也有自己的杀手锏——骑兵。
在当时,蒙古草原上最强大的骑兵部队已经不再是蒙古本部鞑靼,而是瓦剌。事实证明,蒙古不愧是马上的民族,他们生长在马上,血管里流着游牧民族的血液,即使不复当年之荣光,他们也无愧于最优秀骑兵部队的称号。
马哈木仔细观察了明朝和鞑靼的战争,他敏锐地发现明朝的骑兵并不比鞑靼的强,只是因为明军势头很大,而鞑靼却出现了内部分裂,所以才会如此轻易地击败鞑靼。
我不会犯那样的错误,瓦剌将在我的统一指挥下诱敌深入,然后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一举歼灭明军,重现蒙古的辉煌!
马哈木并不是一个只会空喊口号的人,他已经准备了一个详尽的作战计划,并预设了决战的地点,他相信,只要明军被引入了这个圈套,他就一定能够取得战役的胜利。
他几乎成功了。
敌人就在前方!
自从瓦剌表示不服从明朝的调遣,不肯回到西蒙古领地后,朱棣就下定决心,要拔掉这一颗钉子,自小以来,只有他抢别人的东西,别人乖乖听他的话,他不去欺负别人已经是谢天谢地,还没有谁敢欺负过他,而如今小小的瓦剌竟然敢于和他公开叫板,不教训一下是不行了。
永乐十二年(1414)二月,他再次带领五十万大军远征,安定侯柳升等部将随同出征,大军浩浩荡荡,向瓦剌出发。
朱棣是一个十分有经验的将领,他很清楚,自己的骑兵并不能在与蒙古骑兵的直接冲突中占到多少便宜,毕竟自己手下最精锐的骑兵还是蒙古人组成的朵颜三卫,而这些人还是拿钱的雇佣兵。如今要到瓦剌的土地上与他们作战,瓦剌的骑兵必然会全力以赴,其战斗力是很强大的。
骑兵战斗力上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全民作战的瓦剌也必然会充分利用这一战斗兵种上的优点,加上深入敌境,敌军必有埋伏,如何应付这些问题呢?
朱棣早已准备好了对策,他演练了全新的阵行,并带上了一支特殊的军队,他相信,这支军队一定会给马哈木意想不到的打击。
大军出发后,行军四个多月,一路扫荡瓦剌势力。但让朱棣吃惊的是,即使在深入瓦剌境内后,他们也并未遇到过像样的抵抗。朱棣与邱福不同,他的直觉告诉他,瓦剌军队正在某个地方等待着他,进行一场决战。
六月初三,明军前锋将领刘江到达康哈里海,无意之间发现了瓦剌军队,他立刻发动进攻,将全军击溃,并抓到了俘虏,据俘虏交代,马哈木就在此去百里的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图拉河),且毫无准备。
走了几个月的将领和士兵们都十分兴奋,他们已经走了很远的路,希望能够一举打垮瓦剌,如今已经得到了确切敌情,正好可以给对方来一个措手不及。但朱棣的反应却出乎每个人的意料。
朱棣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仔细分析了敌情,他也认为敌人就在附近,但这些敌人绝不是毫无防备的,而是已经作好了决战准备,所以他下令军队不可轻动。
属下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沮丧,但他们毕竟不敢违背皇帝的军令。但出人意料的是,过了不久,朱棣又改变了主意,命令军队立刻兼程前进,将领们十分高兴,却又摸不着头脑,这位皇帝陛下打的是什么算盘?
朱棣陷入了矛盾之中。
他长期以来的军事经验告诉他,从种种迹象看,瓦剌军队是有意识地诱敌深入,而刘江打败的先锋部队很明显是瓦剌故意放出来的诱饵,如果继续深入必然会遭到瓦剌的伏击。
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在此地等待瓦剌前来决战,但这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支深入敌境的军队,找到敌人主力速战速决才是关键,粮食就这么多,无论如何是耗不起的。
没办法了。
敌人就在前方等着我们,那就来吧,龙潭虎穴也要闯上一闯!
更何况,我也有自己的杀手锏。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 -->>
鞑靼战败的消息,震惊了很多蒙古部落。他们没有想到,由黄金家族统领的蒙古本部居然如此不堪一击。而在他们中间,有一个部落对这一结果却十分高兴,这个部落就是瓦剌。
我们前面说过,瓦剌和鞑靼之间有很深的仇恨,估计也超过了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在明军进攻时,瓦剌作为与鞑靼同一种族的部落,不但不帮忙,还替明朝政府解决了本雅失里这个祸害。这样的功劳自然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嘉奖。作为这场战争中的旁观者,瓦剌得到了许多利益,然而明朝政府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后,这位旁观者就将转变为一个参与者。
瓦剌首领马哈木是一个比较有才能的统治者。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地盘,而自己的最大竞争对手阿鲁台已经被明军打成了无业游民,他所占据的东部蒙古也变得极为空虚。马哈木是个见了便宜就想占的人,他开始不断蚕食西部蒙古的地盘。几年之间,瓦剌的实力开始急剧膨胀,占领了很多地方。此时阿鲁台却缺兵少将,成了没娘的孩子,他只能去向明朝政府哭诉,可是每次得到的都是“知道啦”、“你回去吧,我们会和他打招呼的”之类的话。
上学时候的经历告诉我们,打小报告的一般都没有好下场,阿鲁台也不例外。他告状之后境况不但没有改变,反而经常挨打,而且一次比一次狠,鞑靼从此陷入了极端困顿的境地。
应该说,阿鲁台落得如此下场,不但是因为瓦剌的进攻,明朝政府的默许和支持也是其中一个因素。眼看鞑靼就要一蹶不振,然而此时时局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瓦剌变得过于强大了。
不管瓦剌和鞑靼有什么样的矛盾,但他们毕竟还是蒙古人。“攘外必先安内”也并不单单是汉族的传统。在打垮了鞑靼后,瓦剌的马哈木也动起了统一蒙古,恢复帝国的念头。他立答里巴(黄金家族阿里布哥系)为汗,还侵占了和林。
明朝政府终于发现,这个旁观者竟然已经变得如此强大,大有一统蒙古之势。而此时阿鲁台也已经被打得失魂落魄,竟然带着自己的部落跑到长城边上来,说自己已经没有活路了,要求政治避难。
事到如今,再也不能不管了,明朝政府如同古往今来的所有政权一样,都遵循一条准则: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昔日的朋友终于变成了敌人。
明朝对瓦剌说:“从哪里来,就滚回哪里去!”
瓦剌说:“我不滚。”
“不滚,我就打你!”
“你来吧,怕你不成!”
不再废话,开打。
瓦剌的自信
马哈木敢与明朝如此叫板,绝不是一时冲动,他还是有点资本的。当时瓦剌所管辖的西蒙古一直没有受到过明朝的正面打击,而在明朝攻击鞑靼的军事行动中,他还趁机捡了不少便宜,越发耀武扬威起来。这就如同一个小康之家突然中了几百万彩票,便摆起了排场,想去跟人比富。
马哈木明白,一旦和明朝撕破脸,就要动真格的了,但马哈木并不畏惧,因为他也有自己的杀手锏——骑兵。
在当时,蒙古草原上最强大的骑兵部队已经不再是蒙古本部鞑靼,而是瓦剌。事实证明,蒙古不愧是马上的民族,他们生长在马上,血管里流着游牧民族的血液,即使不复当年之荣光,他们也无愧于最优秀骑兵部队的称号。
马哈木仔细观察了明朝和鞑靼的战争,他敏锐地发现明朝的骑兵并不比鞑靼的强,只是因为明军势头很大,而鞑靼却出现了内部分裂,所以才会如此轻易地击败鞑靼。
我不会犯那样的错误,瓦剌将在我的统一指挥下诱敌深入,然后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一举歼灭明军,重现蒙古的辉煌!
马哈木并不是一个只会空喊口号的人,他已经准备了一个详尽的作战计划,并预设了决战的地点,他相信,只要明军被引入了这个圈套,他就一定能够取得战役的胜利。
他几乎成功了。
敌人就在前方!
自从瓦剌表示不服从明朝的调遣,不肯回到西蒙古领地后,朱棣就下定决心,要拔掉这一颗钉子,自小以来,只有他抢别人的东西,别人乖乖听他的话,他不去欺负别人已经是谢天谢地,还没有谁敢欺负过他,而如今小小的瓦剌竟然敢于和他公开叫板,不教训一下是不行了。
永乐十二年(1414)二月,他再次带领五十万大军远征,安定侯柳升等部将随同出征,大军浩浩荡荡,向瓦剌出发。
朱棣是一个十分有经验的将领,他很清楚,自己的骑兵并不能在与蒙古骑兵的直接冲突中占到多少便宜,毕竟自己手下最精锐的骑兵还是蒙古人组成的朵颜三卫,而这些人还是拿钱的雇佣兵。如今要到瓦剌的土地上与他们作战,瓦剌的骑兵必然会全力以赴,其战斗力是很强大的。
骑兵战斗力上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全民作战的瓦剌也必然会充分利用这一战斗兵种上的优点,加上深入敌境,敌军必有埋伏,如何应付这些问题呢?
朱棣早已准备好了对策,他演练了全新的阵行,并带上了一支特殊的军队,他相信,这支军队一定会给马哈木意想不到的打击。
大军出发后,行军四个多月,一路扫荡瓦剌势力。但让朱棣吃惊的是,即使在深入瓦剌境内后,他们也并未遇到过像样的抵抗。朱棣与邱福不同,他的直觉告诉他,瓦剌军队正在某个地方等待着他,进行一场决战。
六月初三,明军前锋将领刘江到达康哈里海,无意之间发现了瓦剌军队,他立刻发动进攻,将全军击溃,并抓到了俘虏,据俘虏交代,马哈木就在此去百里的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图拉河),且毫无准备。
走了几个月的将领和士兵们都十分兴奋,他们已经走了很远的路,希望能够一举打垮瓦剌,如今已经得到了确切敌情,正好可以给对方来一个措手不及。但朱棣的反应却出乎每个人的意料。
朱棣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仔细分析了敌情,他也认为敌人就在附近,但这些敌人绝不是毫无防备的,而是已经作好了决战准备,所以他下令军队不可轻动。
属下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沮丧,但他们毕竟不敢违背皇帝的军令。但出人意料的是,过了不久,朱棣又改变了主意,命令军队立刻兼程前进,将领们十分高兴,却又摸不着头脑,这位皇帝陛下打的是什么算盘?
朱棣陷入了矛盾之中。
他长期以来的军事经验告诉他,从种种迹象看,瓦剌军队是有意识地诱敌深入,而刘江打败的先锋部队很明显是瓦剌故意放出来的诱饵,如果继续深入必然会遭到瓦剌的伏击。
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在此地等待瓦剌前来决战,但这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支深入敌境的军队,找到敌人主力速战速决才是关键,粮食就这么多,无论如何是耗不起的。
没办法了。
敌人就在前方等着我们,那就来吧,龙潭虎穴也要闯上一闯!
更何况,我也有自己的杀手锏。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