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天道:荀子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子学说与孟子学说直接冲突。荀子对天的自然主义解释,接近道家。由于他大力提倡控制,促成权威主义,间接造成秦之独裁。书中的标题,“自然主义的儒家一荀子”,与“理想主义的儒家一孟子”两相对举。他说中国人偏好孟子的“软心肠”,荀子对中国人来说是否“心肠太硬”?他是否太不合乎儒家正统?他是否因秦政之独裁而
受谴责?尽管这些问题,荀子的自然主义,他的实在论,他强调逻辑,他相信进步、重视法律,他对其他学派的剀切批评,在在都引起中国人对荀子哲学的兴趣。
001111(1一九六九年在他的名著《古代中国之“人”概念》中指出:就荀子而言,一切的伦理问题,都是起自物资供应与人欲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要让所有人的欲求有所选择,才能达至物与欲的平衡;这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611171^086010111:一九七〇年发表一篇关于《荀子》国家与社会的文章,这是荀子政治社会哲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至今仍具影响。1^0^010^推崇荀子以其思想的高度一致性,跻身社会与政治哲学的先驱之列,而他所探讨的议题至今仍然是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大约从七十年代起,以英美哲学见长的学者也开始投入荀子哲学研究的行列。著作最丰硕的当属华裔学者柯雄文,柯氏连续发表数十篇关于儒家哲学与荀子哲学的论文,并尝试以荀子学说为架构重建儒家哲学。
柯氏在一九七七年的文章指出,东西方各种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反映了不同的道德视野和道德理想。他尝试剖析荀子人性论使用的观念与判准是,一种主张要能够传授,能够实践,这是所有规范伦理学所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所谓“性恶”之“恶”,指的是这些后果的性质。所以,荀子对性恶的论证,可说是后果论色彩的论证。“情”与“欲”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问题是在于情之表达和欲之满足的方式,因为若顺其自然发展,其结果往往是人不希望见到的。
如此,荀子的“人之性恶”,就不是从人在经验层面的属性来描述人。用现代哲学语言来说,荀子是用人之“基本动机结构”〈情性)来了解人性。至于“善”“恶”这组相对的词语,是一种“道德描述”。在荀子讲“礼”的道德中,善的也就是美的;恶的也就是丑的。而“礼”乃是藉由“善”这种道德理想来对人之基本动机结构进行调节与美化。从道德观点来看,放纵性情会带来人所不愿意见到的后果,那么,这种道德观点是什么?柯雄文认为,是荀子采用了儒家的“道”;“道”乃是
“仁”“礼”“义”这三个别名之上的共名。①
西方对荀子的研究不断扩展,一九六七年出版了《荀子》德文全译注。一九八七年巴黎出版了法文《荀子》全译本,将《荀子》推广到德文与法文世界。
韩国的荀子研究起步较晚,发展却比较快。伴随着韩国迈步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荀子思想以其可以与西方思想会通的理论特质,引起了韩国学者的关注。从“天人之分”中发现人类的主体性与科学精神;从《礼论》中发现人文精神和社会秩序原理;从《正名》中挖掘逻辑思想;从荀子重视感觉、知性的认识论,去对应西方的经验论和理性主义。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前期,以西方思想这释荀子成为荀子研究的主流。
伴随着韩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成功转型,增强了韩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力,再加上现代化所带来的一些社会弊病,使得人们对传统的关注日趋高涨。所以,荀子研究从“西方这释”转向为“传统这释”。同时,如何看待和协调荀子思想的现代意义与传统价值,逐渐成为荀子研究关注的焦点。@
子学说与孟子学说直接冲突。荀子对天的自然主义解释,接近道家。由于他大力提倡控制,促成权威主义,间接造成秦之独裁。书中的标题,“自然主义的儒家一荀子”,与“理想主义的儒家一孟子”两相对举。他说中国人偏好孟子的“软心肠”,荀子对中国人来说是否“心肠太硬”?他是否太不合乎儒家正统?他是否因秦政之独裁而
受谴责?尽管这些问题,荀子的自然主义,他的实在论,他强调逻辑,他相信进步、重视法律,他对其他学派的剀切批评,在在都引起中国人对荀子哲学的兴趣。
001111(1一九六九年在他的名著《古代中国之“人”概念》中指出:就荀子而言,一切的伦理问题,都是起自物资供应与人欲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要让所有人的欲求有所选择,才能达至物与欲的平衡;这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611171^086010111:一九七〇年发表一篇关于《荀子》国家与社会的文章,这是荀子政治社会哲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至今仍具影响。1^0^010^推崇荀子以其思想的高度一致性,跻身社会与政治哲学的先驱之列,而他所探讨的议题至今仍然是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大约从七十年代起,以英美哲学见长的学者也开始投入荀子哲学研究的行列。著作最丰硕的当属华裔学者柯雄文,柯氏连续发表数十篇关于儒家哲学与荀子哲学的论文,并尝试以荀子学说为架构重建儒家哲学。
柯氏在一九七七年的文章指出,东西方各种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反映了不同的道德视野和道德理想。他尝试剖析荀子人性论使用的观念与判准是,一种主张要能够传授,能够实践,这是所有规范伦理学所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所谓“性恶”之“恶”,指的是这些后果的性质。所以,荀子对性恶的论证,可说是后果论色彩的论证。“情”与“欲”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问题是在于情之表达和欲之满足的方式,因为若顺其自然发展,其结果往往是人不希望见到的。
如此,荀子的“人之性恶”,就不是从人在经验层面的属性来描述人。用现代哲学语言来说,荀子是用人之“基本动机结构”〈情性)来了解人性。至于“善”“恶”这组相对的词语,是一种“道德描述”。在荀子讲“礼”的道德中,善的也就是美的;恶的也就是丑的。而“礼”乃是藉由“善”这种道德理想来对人之基本动机结构进行调节与美化。从道德观点来看,放纵性情会带来人所不愿意见到的后果,那么,这种道德观点是什么?柯雄文认为,是荀子采用了儒家的“道”;“道”乃是
“仁”“礼”“义”这三个别名之上的共名。①
西方对荀子的研究不断扩展,一九六七年出版了《荀子》德文全译注。一九八七年巴黎出版了法文《荀子》全译本,将《荀子》推广到德文与法文世界。
韩国的荀子研究起步较晚,发展却比较快。伴随着韩国迈步进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荀子思想以其可以与西方思想会通的理论特质,引起了韩国学者的关注。从“天人之分”中发现人类的主体性与科学精神;从《礼论》中发现人文精神和社会秩序原理;从《正名》中挖掘逻辑思想;从荀子重视感觉、知性的认识论,去对应西方的经验论和理性主义。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前期,以西方思想这释荀子成为荀子研究的主流。
伴随着韩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成功转型,增强了韩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力,再加上现代化所带来的一些社会弊病,使得人们对传统的关注日趋高涨。所以,荀子研究从“西方这释”转向为“传统这释”。同时,如何看待和协调荀子思想的现代意义与传统价值,逐渐成为荀子研究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