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巴士 www.wx84.cc,心魔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夜,李云心与辛细柳往云山去,说许多话、怀许多心思。
却另有令人,在往渭城去。
实际上,是在往“曾经的渭城”去。
焚毁渭城的火刚刚熄灭月余。以那巨大而残破的城郭为中心,方圆十里之内的土地都是龟裂的。草木早已经凋零枯萎,秋风一起,便是漫天的飞沙与呛人的烟雾。
渭城与洞庭之间,本有一片广阔的森林。可如今森林也不在了。渭城的火焰在熄灭之前终将秋日的草木引燃,从城周、一直烧到了洞庭边。如今沿途一片焦黑狼藉,仿佛被发了怒的天人狠狠踩踏蹂躏过一般。
而那洞庭边,亦是发生过可怕的灾变。君山被雷霆轰塌,从前的洞庭盛景之一不复存在,只剩下半块巨大而丑陋的岩石立在水面上。可这并非最令人心惊的灾祸。真正的灾祸,是洞庭湖水。
从前的千万里洞庭,烟波浩渺,仿若仙境。而今的洞庭……则几乎成了死地。
修行者在追捕李云心时使用的神通几乎毒死了整片湖水之中的鱼虾、精怪。尽管后来将水中的毒液收去,尸体却留在了湖中。
起初——沿湖而居的州府百姓喜出望外,将还算新鲜的鱼虾打捞。或者自家食用,或者用以贩卖。
但很快……凡是触碰过那些死去鱼虾的人,都在三日之内皮肤溃烂、呕血不止。而那些吃了这些鱼虾的人,则七窍流血,五脏六腑尽碎。短短四五天的时间里,又死掉何止数千人。一时间都晓得是那些鱼虾招来的祸患——忙将余下的,统统倾入湖中。
至于那些死掉的尸体亦无人敢触碰。少数入土为安,多数的,也被抛入湖水里。
月余的时间过去——这样多的尸体便在湖中慢慢地腐烂、发酵。很快,各种各样的疫病滋生开来。洞庭重新变得烟波浩渺。只是如今不再是水汽,而是可怕的瘴气。
唯一值得庆幸的事情,大概便是洞庭只进不出——滔滔渭水以及其他几条细流为它提供水源,它却并不是什么大江大河的源头。因而可怕的毒水与瘴气便只笼罩这样一片广阔区域,并不曾像四周扩散。
但即便如此,整个庆国的南部仍遭受可怕的打击。
洞庭周边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庆国的产粮地之一。而今无人敢引洞庭的水灌溉,又有更多沿湖而居的百姓背井离乡——小半个庆国,已是人心惶惶了。
然而背井离乡的那些人,原本生活算是富足、还过得下去。他们离开故土,所求是安身保命。
但另有一些人,从前就已经居无定所、衣食不济了。他们没什么土地,只靠给人做活谋生。到这种时候对于这些人来说,则是另一件好事——
为了应对眼下的窘境,州府发下通告。一方面安抚人心劝说百姓们守住故土,另一方便,则声称凡去渭城旧地、洞庭周边垦荒的,不但将那些如今已算是“无主之地”的土地划拨他们,还会连免三年的赋税。
于是这许多的人,便满怀希望地来了——
并且看到已经面目全非的渭城、洞庭。
实际上在他们眼中,还不坏的。
渭水仍旧清澈,水里也有鱼虾。据说官府也在延请修士将渭水与洞庭之间的水口封住,以求毒水不外溢。
大片大片的土地上都是森林燃烧之后的草木灰,不但省去开荒的功夫,还是天然的肥料。倘若要冬种、春耕,只需要将荒原里的树根草根挖出,工作量算是很少的。
如今是仲秋了。还来得及在入冬之前栽种些可以越冬的苗木。依着官府赈济的粮食捱过小半年,来年或许就有丰收——这样的前景对于许多人来说称得上是从前不敢想象的幸福。
于是渭城周边,渐有人烟。虽不多,可总是慢慢聚集过来了——
到今夜的时候,便又有两人踏着夜色也来了。
是……两个女人。一老、一少。
实际上老者也不老,不过三十来岁的年纪,算半老徐娘。在深秋夜里裹了一件藏蓝的棉布斗篷,头上戴一顶斗笠。这打扮不伦不类,像是跑江湖的,却又像是寻常的妇女。然而瞧她斗篷上摞了几块补丁,便晓得或许是因为生活窘迫,便将避雨的斗笠用作避风沙的檐帽了。
这中年的妇人,自称豆婆。
豆婆身后的,是一看着十六七岁的小娘子。也穿粗布衣、戴斗笠。但衣上补丁更多。可即便如此,倘有人透过她面上蓬乱垂下的头发细细瞧,便会发现这小娘子实是个天香国色。
这小娘子,自称凌娘,说是豆婆的女儿。可外人看了会觉得奇怪——这老娘倒不心疼女儿,叫她臂上、背上,都提了背了许多东西。
——背上负两杆大戟,足有七尺长。三分之一在背,另外长长的两截则高高地冲向天。寻常男子这么个背法都要行走不便,这凌娘却走得很稳当。
左边腋下则夹了一捆刀剑。但看着都不是真家伙,而是些薄铁片打造的玩意儿。虽然明晃晃,可会一颠一颠地颤。就令人想起那些街头耍刀吞剑的卖艺人来。右手则提了一个蓝底白花的大包袱,鼓鼓囊囊。看着放的是被褥、衣物、吃食。
即便这小娘子身段修长,可背了提了这么多,看起来也臃肿了。
——倒的确是,走江湖卖艺的。这也是她们自称的身份。
此刻空着手的豆婆与苦力一般的凌娘站在一片焦土上。身后有六七个帐子,这是住了六七个户人家。都是前些日子才来到,先在这里搭建一个安身地,打算再慢慢地垦荒。
也刚刚问过一户人家。说从此地再往前七里,就是从前的渭城了。
也劝她们娘俩儿不要再往前去——那渭城附近,大火烧了几十天,土地早就蒸干了。方圆十里什么都长不出来,连草籽儿都烘成了灰沫沫。倒不如与他们这些人住在一处、互相帮衬。“母女俩总不是个法子、到底要有个男人。不如留在这儿成个家”——这种劝她们的话,说了一个晚上。
但无论是豆婆还是凌娘,都没什么表示。
告别了这些垦荒者之后,两人继续往渭城的方向走。走上约莫半个时辰,连脚下与泥土混杂在一处的草木灰都不见了,只余下薄薄的一层黄沙。空气越来越干,空气中也开始有阴森的凉意。
这凉意,并不单纯是... -->>
是夜,李云心与辛细柳往云山去,说许多话、怀许多心思。
却另有令人,在往渭城去。
实际上,是在往“曾经的渭城”去。
焚毁渭城的火刚刚熄灭月余。以那巨大而残破的城郭为中心,方圆十里之内的土地都是龟裂的。草木早已经凋零枯萎,秋风一起,便是漫天的飞沙与呛人的烟雾。
渭城与洞庭之间,本有一片广阔的森林。可如今森林也不在了。渭城的火焰在熄灭之前终将秋日的草木引燃,从城周、一直烧到了洞庭边。如今沿途一片焦黑狼藉,仿佛被发了怒的天人狠狠踩踏蹂躏过一般。
而那洞庭边,亦是发生过可怕的灾变。君山被雷霆轰塌,从前的洞庭盛景之一不复存在,只剩下半块巨大而丑陋的岩石立在水面上。可这并非最令人心惊的灾祸。真正的灾祸,是洞庭湖水。
从前的千万里洞庭,烟波浩渺,仿若仙境。而今的洞庭……则几乎成了死地。
修行者在追捕李云心时使用的神通几乎毒死了整片湖水之中的鱼虾、精怪。尽管后来将水中的毒液收去,尸体却留在了湖中。
起初——沿湖而居的州府百姓喜出望外,将还算新鲜的鱼虾打捞。或者自家食用,或者用以贩卖。
但很快……凡是触碰过那些死去鱼虾的人,都在三日之内皮肤溃烂、呕血不止。而那些吃了这些鱼虾的人,则七窍流血,五脏六腑尽碎。短短四五天的时间里,又死掉何止数千人。一时间都晓得是那些鱼虾招来的祸患——忙将余下的,统统倾入湖中。
至于那些死掉的尸体亦无人敢触碰。少数入土为安,多数的,也被抛入湖水里。
月余的时间过去——这样多的尸体便在湖中慢慢地腐烂、发酵。很快,各种各样的疫病滋生开来。洞庭重新变得烟波浩渺。只是如今不再是水汽,而是可怕的瘴气。
唯一值得庆幸的事情,大概便是洞庭只进不出——滔滔渭水以及其他几条细流为它提供水源,它却并不是什么大江大河的源头。因而可怕的毒水与瘴气便只笼罩这样一片广阔区域,并不曾像四周扩散。
但即便如此,整个庆国的南部仍遭受可怕的打击。
洞庭周边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庆国的产粮地之一。而今无人敢引洞庭的水灌溉,又有更多沿湖而居的百姓背井离乡——小半个庆国,已是人心惶惶了。
然而背井离乡的那些人,原本生活算是富足、还过得下去。他们离开故土,所求是安身保命。
但另有一些人,从前就已经居无定所、衣食不济了。他们没什么土地,只靠给人做活谋生。到这种时候对于这些人来说,则是另一件好事——
为了应对眼下的窘境,州府发下通告。一方面安抚人心劝说百姓们守住故土,另一方便,则声称凡去渭城旧地、洞庭周边垦荒的,不但将那些如今已算是“无主之地”的土地划拨他们,还会连免三年的赋税。
于是这许多的人,便满怀希望地来了——
并且看到已经面目全非的渭城、洞庭。
实际上在他们眼中,还不坏的。
渭水仍旧清澈,水里也有鱼虾。据说官府也在延请修士将渭水与洞庭之间的水口封住,以求毒水不外溢。
大片大片的土地上都是森林燃烧之后的草木灰,不但省去开荒的功夫,还是天然的肥料。倘若要冬种、春耕,只需要将荒原里的树根草根挖出,工作量算是很少的。
如今是仲秋了。还来得及在入冬之前栽种些可以越冬的苗木。依着官府赈济的粮食捱过小半年,来年或许就有丰收——这样的前景对于许多人来说称得上是从前不敢想象的幸福。
于是渭城周边,渐有人烟。虽不多,可总是慢慢聚集过来了——
到今夜的时候,便又有两人踏着夜色也来了。
是……两个女人。一老、一少。
实际上老者也不老,不过三十来岁的年纪,算半老徐娘。在深秋夜里裹了一件藏蓝的棉布斗篷,头上戴一顶斗笠。这打扮不伦不类,像是跑江湖的,却又像是寻常的妇女。然而瞧她斗篷上摞了几块补丁,便晓得或许是因为生活窘迫,便将避雨的斗笠用作避风沙的檐帽了。
这中年的妇人,自称豆婆。
豆婆身后的,是一看着十六七岁的小娘子。也穿粗布衣、戴斗笠。但衣上补丁更多。可即便如此,倘有人透过她面上蓬乱垂下的头发细细瞧,便会发现这小娘子实是个天香国色。
这小娘子,自称凌娘,说是豆婆的女儿。可外人看了会觉得奇怪——这老娘倒不心疼女儿,叫她臂上、背上,都提了背了许多东西。
——背上负两杆大戟,足有七尺长。三分之一在背,另外长长的两截则高高地冲向天。寻常男子这么个背法都要行走不便,这凌娘却走得很稳当。
左边腋下则夹了一捆刀剑。但看着都不是真家伙,而是些薄铁片打造的玩意儿。虽然明晃晃,可会一颠一颠地颤。就令人想起那些街头耍刀吞剑的卖艺人来。右手则提了一个蓝底白花的大包袱,鼓鼓囊囊。看着放的是被褥、衣物、吃食。
即便这小娘子身段修长,可背了提了这么多,看起来也臃肿了。
——倒的确是,走江湖卖艺的。这也是她们自称的身份。
此刻空着手的豆婆与苦力一般的凌娘站在一片焦土上。身后有六七个帐子,这是住了六七个户人家。都是前些日子才来到,先在这里搭建一个安身地,打算再慢慢地垦荒。
也刚刚问过一户人家。说从此地再往前七里,就是从前的渭城了。
也劝她们娘俩儿不要再往前去——那渭城附近,大火烧了几十天,土地早就蒸干了。方圆十里什么都长不出来,连草籽儿都烘成了灰沫沫。倒不如与他们这些人住在一处、互相帮衬。“母女俩总不是个法子、到底要有个男人。不如留在这儿成个家”——这种劝她们的话,说了一个晚上。
但无论是豆婆还是凌娘,都没什么表示。
告别了这些垦荒者之后,两人继续往渭城的方向走。走上约莫半个时辰,连脚下与泥土混杂在一处的草木灰都不见了,只余下薄薄的一层黄沙。空气越来越干,空气中也开始有阴森的凉意。
这凉意,并不单纯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