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转型 (1/2)
文学巴士 www.wx84.cc,工业霸主德意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世界过于平静就让人感觉象一盆清汤寡水,西班牙无疑是一味猛料,接着又是印度的独立运动。然而,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德国本土竟然也闹了这么一出。
美国人在海外处处捡德国人的漏,西班牙的市场得到了,印度的市场也极有希望拿到,反而却在背地里嘲笑德国人是专门搞磨擦的行家,并在媒体上拼命炒热德国的这次“肃敌事件”。
抓捕行动几乎是闪电式的,在国内并没有形成多大的社会影响,但是,西方国家立即串通苏联借机炒作,故意激起民粹,并将这起事件冠以“格勒纳事件”。一时间,作为背黑锅的“始作俑者”格勒纳的名字开始让人们觉得不那么亲切,而且畏之如虎。
同样让人们害怕的还有国民警卫队,这支武装力量隶属于汉莎菲尔特宫,平时由总统直接指挥,紧急状态时,总统慕僚长也可以临时调动。多年以来,在汉斯·克卢格的经营下,这支部队逐渐发展壮大为拥有十五万之众的军事集团。
拥有独立指挥体系和参谋机构的国民警卫队,颇有国家陆军司令部和统战部的排场。在埃里克“巡视法兰克福”之时,格勒纳成功地动用了这支部队,也成就了自己强硬的鹰派形象。
作为在这次事件中“战功赫赫”的两大情报机构,显然非常低调。实际上,因为极少有人了解其棉里藏针的工作性质,而且做任何事都不会显山露水,所以,在人们的视野一般找不到他们的身影。说白了,这才是情报机构应该具备的作风和素养。
相比两大情报机构,联邦调查局却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因为头衔的关系,局长奥利弗无疑是国外媒体的众矢之的,但他却跟没事人一样,也不作任何辩解,因为他清楚,联调局有调查取证的权利和义务,任何解释都是徒劳,还不如什么都不说。
联调局人数众多,其国家总部和地方探员加在一起根本不是联情局和军情局可以比拟的,或许国民警卫队可以有得一比。
因为工作的关系,部分联调员属于地方州政府直管,就算总局机关,有时也会与州政府有着亲密往来,虽然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但你耐不住他们需要各州府的行政支持。
行动开始时,奥利弗的联邦调查局和泽克特的国防部陆军什么都没有做。除总理府的国防军与国民警卫队首先闹了点小插图外,基本上只是维持现场秩序。但联调局不一样,人们很容易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而怀疑是这个部门收集了所有嫌犯的罪状。
埃里克已经与国内外媒体见了面,而副总统兴登堡却一直不知道在哪里。实际上,事件发生后,他成了最忙碌的人,因为各地方政府和办事机构基本上都有涉案人员,拔了萝卜要填坑,作为临时性调派的填缺人员,兴登堡打着埃里克的名号一个个“空降”到位后,又在回头检查填缺人员的工作效果。
该除名的,该提拔的,埃里克都事先进行了一对一安排,包括总统府的随从也有不少人获得了地方州府里的重要岗位。同时,以前各部、委、局、办、副手则跳过民意、安排到各州府担任了代理州长。
幸好总统是埃里克·艾德里安,否则,这种做法放在平时绝对是暴乱的根源。大名鼎鼎的兴登堡打着维稳的旗号,又拿着埃里克这块挡箭牌,效果竟然出奇地好。即便个别人心怀不满,此时此刻也不宜跳出来发难,否则就是直接往枪口上撞。老本赔掉事小,最后被套上个“破坏国家安定团结”的罪名,那可就玩大了。
埃里克虽然不会带兵打仗,却是一位布局高手。先稳定局面,再玩温蛙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众慢慢就会忘记那些补缺的人是怎么爬上高位的。好在那些破格启用的屌丝们都还算争气,无论工作能力还是道德品质,都能让民众们甘愿接受。
正如埃里克事前设想一那样,高压态势之下,老百姓还是“充满理性”的。时间久了,也就顺理成章了。
埃里克霸气的做法几乎无人可以挑战,更何况国防军三军以及德意志联邦仅存的三大定海神针都一致表示拥护,其他人的想法便可以忽略不计、无足轻重了。不过,闹剧也还是有的,尤其是那些自视甚高的人并不十分买账。
就在国家形势趋于平静、联邦政府按部就班时,一些科学家,理论家,政客和商业人士纷纷表示抗议,并组成一个个小型请愿团前往政府门前示威。由于根本无人搭理,最后只好以请辞对当局进行要挟。
埃里克不怕人家硬来,就怕人家软泡。翻开那些那些“闹事”者的档案,其中也不乏他非常重视的科学界人士,尤其是那位一向标榜民主的爱因斯坦。令人头疼的是,爱因施坦不但在科研工作上非常较劲,生活中也是一个认死理的人。
埃里克很想避开这个人,因为这些问题真要拿到台面上来理论的话,必定会经不起人家的盘问,特别是与这种聪明绝顶的人说理,更得避其锋芒。
可是,回避似乎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接下来的闹腾让埃里克只好硬着头皮试试... -->>
世界过于平静就让人感觉象一盆清汤寡水,西班牙无疑是一味猛料,接着又是印度的独立运动。然而,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德国本土竟然也闹了这么一出。
美国人在海外处处捡德国人的漏,西班牙的市场得到了,印度的市场也极有希望拿到,反而却在背地里嘲笑德国人是专门搞磨擦的行家,并在媒体上拼命炒热德国的这次“肃敌事件”。
抓捕行动几乎是闪电式的,在国内并没有形成多大的社会影响,但是,西方国家立即串通苏联借机炒作,故意激起民粹,并将这起事件冠以“格勒纳事件”。一时间,作为背黑锅的“始作俑者”格勒纳的名字开始让人们觉得不那么亲切,而且畏之如虎。
同样让人们害怕的还有国民警卫队,这支武装力量隶属于汉莎菲尔特宫,平时由总统直接指挥,紧急状态时,总统慕僚长也可以临时调动。多年以来,在汉斯·克卢格的经营下,这支部队逐渐发展壮大为拥有十五万之众的军事集团。
拥有独立指挥体系和参谋机构的国民警卫队,颇有国家陆军司令部和统战部的排场。在埃里克“巡视法兰克福”之时,格勒纳成功地动用了这支部队,也成就了自己强硬的鹰派形象。
作为在这次事件中“战功赫赫”的两大情报机构,显然非常低调。实际上,因为极少有人了解其棉里藏针的工作性质,而且做任何事都不会显山露水,所以,在人们的视野一般找不到他们的身影。说白了,这才是情报机构应该具备的作风和素养。
相比两大情报机构,联邦调查局却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因为头衔的关系,局长奥利弗无疑是国外媒体的众矢之的,但他却跟没事人一样,也不作任何辩解,因为他清楚,联调局有调查取证的权利和义务,任何解释都是徒劳,还不如什么都不说。
联调局人数众多,其国家总部和地方探员加在一起根本不是联情局和军情局可以比拟的,或许国民警卫队可以有得一比。
因为工作的关系,部分联调员属于地方州政府直管,就算总局机关,有时也会与州政府有着亲密往来,虽然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但你耐不住他们需要各州府的行政支持。
行动开始时,奥利弗的联邦调查局和泽克特的国防部陆军什么都没有做。除总理府的国防军与国民警卫队首先闹了点小插图外,基本上只是维持现场秩序。但联调局不一样,人们很容易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而怀疑是这个部门收集了所有嫌犯的罪状。
埃里克已经与国内外媒体见了面,而副总统兴登堡却一直不知道在哪里。实际上,事件发生后,他成了最忙碌的人,因为各地方政府和办事机构基本上都有涉案人员,拔了萝卜要填坑,作为临时性调派的填缺人员,兴登堡打着埃里克的名号一个个“空降”到位后,又在回头检查填缺人员的工作效果。
该除名的,该提拔的,埃里克都事先进行了一对一安排,包括总统府的随从也有不少人获得了地方州府里的重要岗位。同时,以前各部、委、局、办、副手则跳过民意、安排到各州府担任了代理州长。
幸好总统是埃里克·艾德里安,否则,这种做法放在平时绝对是暴乱的根源。大名鼎鼎的兴登堡打着维稳的旗号,又拿着埃里克这块挡箭牌,效果竟然出奇地好。即便个别人心怀不满,此时此刻也不宜跳出来发难,否则就是直接往枪口上撞。老本赔掉事小,最后被套上个“破坏国家安定团结”的罪名,那可就玩大了。
埃里克虽然不会带兵打仗,却是一位布局高手。先稳定局面,再玩温蛙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众慢慢就会忘记那些补缺的人是怎么爬上高位的。好在那些破格启用的屌丝们都还算争气,无论工作能力还是道德品质,都能让民众们甘愿接受。
正如埃里克事前设想一那样,高压态势之下,老百姓还是“充满理性”的。时间久了,也就顺理成章了。
埃里克霸气的做法几乎无人可以挑战,更何况国防军三军以及德意志联邦仅存的三大定海神针都一致表示拥护,其他人的想法便可以忽略不计、无足轻重了。不过,闹剧也还是有的,尤其是那些自视甚高的人并不十分买账。
就在国家形势趋于平静、联邦政府按部就班时,一些科学家,理论家,政客和商业人士纷纷表示抗议,并组成一个个小型请愿团前往政府门前示威。由于根本无人搭理,最后只好以请辞对当局进行要挟。
埃里克不怕人家硬来,就怕人家软泡。翻开那些那些“闹事”者的档案,其中也不乏他非常重视的科学界人士,尤其是那位一向标榜民主的爱因斯坦。令人头疼的是,爱因施坦不但在科研工作上非常较劲,生活中也是一个认死理的人。
埃里克很想避开这个人,因为这些问题真要拿到台面上来理论的话,必定会经不起人家的盘问,特别是与这种聪明绝顶的人说理,更得避其锋芒。
可是,回避似乎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接下来的闹腾让埃里克只好硬着头皮试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